质疑性提问(精选七篇)
质疑性提问 篇1
一、质疑性提问在采访中的优势与不足
大家都知道, 提起我国新闻采访中对质疑性提问的运用最多的莫过于访谈类节目, 而这类节目中比较有名的就有《艺术人生》、《小崔说事》、《人物》、《咏乐会》、《鲁豫有约》等。由于每个节目偏重及主持风格的不同, 提问各有千秋。但笔者认为, 对任何事物都应讲究一个“度”的原则,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肯定都能够理解, 如果将此方法运用的不恰当, 其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
恰当运用质疑性提问的会让主持人为节目增加亮点, 笔者对质疑性提问进行总结, 认为在采访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采访者必须有着独立的思想性。
要求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之中, 对被采访对象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自己的判断分析, 有着良好的判断能力, 不能别人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 判断采访对象是否和自己判断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2. 要求采访者必须有着快速反应的能力。
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 需要采访者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对被采访者所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的做出反应, 要是跟不上其节奏, 或者不能及时想明白问题的答案, 会大大降低采访效果, 使得采访看上起很凌乱。如某电视台的《都市晚间》新闻采访节目, 为吸引观众注意力过多运用质疑性提问, 最后揭示出的原因却显而易见, 反倒让整个采访过程显得不顺畅。
3. 要求采访者必须有着对问题答案的甄别能力。
我们记者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还有着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保证每次采访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我们对于被采访者回答的问题, 必须进行适当质疑, 有利于揭开事物真相。
二、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策略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运用质疑性提问所表现出的手段和技巧, 是记者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采访目的在提问时使用的用语策略。通过对事实的探讨发现, 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我们用到的质疑性的提问策略是有层级性并且成系统的。我们将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质疑性语用策略划分为三大类:即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微观策略。提问中的宏观策略说的是在某一次或者一段质疑性的新闻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为了达到某个采访目的, 进行推进质疑性的提问, 对整体性的语用进行调控使用的策略;提问中说到的中观策略指的是采访者在对质疑性提问实施的时候, 在提问的形式上而使用的语用策略;而微观策略则指的是可以具体到每一项质疑性的采访提问, 采访者为了对话语之力度进行缓和或者加强时所采用的语用策略。每个层次的策略不仅功能独特而且典型有效。那么质疑性的提问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应该如何应用呢?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 质疑是一种采访态度。
我们为了求得真相, 往往要求对被采访对象所回答的问题要仔细辨别、认真分析, 一切从常识出发, 对与常理有违背的地方进行推敲和质疑, 直到一切疑问都得以解决, 真相才会渐渐浮出水面。在此我们要注意, 我们所说的质疑不是从口气、声音上把对方压倒, 这只是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随意且平淡的质疑与提问, 要求被采访者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对方如果知道你有着敏捷的思维, 会不由自主的去认真的回答每个提问。或许我们会觉得, 被采访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就像在挤牙膏一样, 会有意隐瞒。如若不碰撞、不敲打, 我们很有可能会与真相檫肩而过。
2. 质疑性提问需要在提问过程中因人而异。
我们对问题质疑是为了揭开真相, 但是需要注意我们所针对的对象。一些品质优良、思想崇高、生活很朴素的人成为我们的采访对象时, 我们不能时刻去运用质疑性的提问, 否则观众会认为你是无理取闹, 引起观众的不满。相反, 当我们采访一些争议比较大的被采访者,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 代表观众向被采访者提出质疑。如央视《新闻1+1》记者报道的《“虐童”的女教师》, 就很好地运用了质疑性提问, 代表观众提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层层揭示事件始末。
3. 在采访的过程中, 不要为了质疑而去质疑。
质疑是秉着对广大观众负责任的态度去寻找事物真相, 他本身是一种有效的采访形式。然而我们在采访中需要时刻注意分寸。对合乎情理的一些问题, 我们无需刻意进行质疑, 这样容易将我们的采访对象带入一个“陷阱”, 这是广大采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勇于质疑,大胆提问 篇2
关键词:提问;质疑;问题意识;善问
一切探究皆源自疑问。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知识探究的真正开展。人天生有提问的欲望,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争着向老师提问,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提问少了;初中生很少提问;高中生快没有问题了;而不少大学生最怕导师提问,最怕导师让他们自己选择课题。何以造成这种局面呢?这不禁让我这个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老师对这种现象产生了一些思考: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十分重要,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现谈一些我平时的做法: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我平时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课前、课间我常抽些时间和学生待在一起,师生间身体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我没说什么,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聊聊家常。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有问题、敢问奠定了基础。教师善待问,才为学生的有问题、敢问提供了可能。在请学生提问时,我常常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只要有疑问,学生的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
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常告诉学生问题提得好在哪里;对于一些模棱两可或没有什么价值的,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也不全盘否定,因为如果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所换来的是一种失败的体验或者同学们的哈哈大笑,那么今后他就会出现一种“欲言又止”的状态,甚至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模糊政策”,或是通过点拨让他把问题提得更确切,或是不做正面的答复,随口问问:“还有别的问题吗?”转入下一个疑问。尤其是学习困难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极大地树立了自
信心。
二、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善于提问
充分發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通道,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通过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探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有步骤地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创设情境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用动画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减法的意义,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自主发现问题,进而乐于学习,而且还突破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2.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认识钟表”一节课,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讨论如何确定整点、半点、整点刚过和快到整点,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也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对学生理解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提问
心理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教学时如何使学生爱提问?
1.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解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2.引导学生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解决问题的成败,当解决成功时,让学生品尝成果的甘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经过论证发现办法出错时,也要引导学生不能灰心,适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精神。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潜能得以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培养学生数学质疑问难能力“三步曲”[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
[2]吴立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我见[J]. 小学教学参考,2010(3).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方法研究 篇3
1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的定义
语用策略主要是指在说话的时候,为了达到预期交流的目的,而使用的语言手段和技巧。采访人员在实际采访时,需要通过质疑性的语言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质疑性提问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批评、否定和责难的态度。为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达到预期采访的目的,新闻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主要是代表大众提出问题,运用质疑性或者否定性的提问方式,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被采访者不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就会使访问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出现矛盾。运用质疑性的提问方式,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能探寻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本质[1]。
2 质疑性提问语用在新闻采访中的策略
2.1 先褒后贬策略
在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被采访人常会出现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躲避问题的情况,为了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应该采用先褒后贬的策略,缓和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采访工作营造良好的采访沟通交流氛围,可称赞被采访人,满足被采访人的心理需求,进而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
2.2 模糊限制策略
采访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研究要提出的问题,问题既要达到采访的目的,又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此时可运用模糊限制性采访策略,还能实现对质疑性提问方法的合理运用,为后续的采访交流创造条件。模糊限制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变动类,主要包括的词语是:或许、可能、好像、也许等;第二,缓和类,主要包括的词语是认为、感觉、觉得等。
2.3 借第三方提问策略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通常运用最多的采访质疑性语言有:有人说、有媒体指出等。这些提问方式,都是借助第三方进行提问,并且,该种提问方式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使提问更具权威性和信服力,不会让被采访者感到反感,有利于促进采访工作的有效开展。
2.4 适切导入策略
通常,在进行新闻事件采访时,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在采访的初期不宜使用质疑性提问方式。在新闻采访之前,可采用适切导入策略,明确本次采访的主要目的,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引起被采访者兴趣或者贴近现实生活的提问内容,从而导入采访工作。在运用适切导入策略时,需要保证提问的稳妥性,且不能出现让受访者反感的提问,要条理清晰地进行提问。这就要求采访记者必须具备专业的采访技巧和采访策略,能良好把握采访全局。如果在采访初期适切导入式应用较好,就可以接着运用质疑性提问策略[2]。
2.5 顺势求质策略
为了能在质疑性采访中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运用顺势求质策略,这就要求采访记者充分了解被采访者,能深入了解被采访者的心理,顺着被采访者的心理提问,从被采访者的表述中找到问题的破绽,进而使被采访人员说出事情的真相,以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3 结语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新闻采访人员具备良好的采访技能和采访策略,并结合采访时的具体情况,在采访过程中运用质疑性采访策略,促进采访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采访记者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采访技巧,整理采访的具体内容,并对被采访者的回答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达到采访的目的,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顾海瑶.新媒体时代电台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4).
质疑性提问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提问,质疑
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问题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层次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 问方法;2.梳理教材 基础知识 类的问题 (能从书本直接找到答案);3.提出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案例);4.提出发展创造性思维类的问题(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的问题)。目前实践中的困惑是随着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
下面就一个教学案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师:请各位同学看施同学预习第四 课后的提 问,如何处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 你们认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1: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
生2:经济发展破坏环境,还浪费资源。
生3: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等现象产生。
生4:由于工业排污,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
师:对此,我也搜集 了一些资 料。(通过多媒 体展示)
一、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 雨危害最 大, 污染程度在加剧。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 污染最重。3. 江河湖等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4.全国2/3的河流和 一千多万 公顷农田被污染。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长期以 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师:那我国对于环境污染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5:植树造林,雨污分流。
生6:颁布限塑令,对一些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师:我国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有人提出是不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就是相互矛盾的呢?这是姜同学提的问题。
生7:我觉得是的。你看,我要开汽车就得烧油,还排放尾气,这必然会污染空气,可是我们又不能不开车。
生8: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可以多坐公交车和地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车。
生9:我觉得也是。企业发展不一定就要污染水资源,可以把污水在排放之前先进行处理。
生7:可这样就要加大成本啊,不是阻碍发展吗?
师: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环境保护又需要什么?这是武同学提的问题。
生10:经济发展需要水、煤、土地、树。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生11:环境的保护需要国家的政策,还有我们每一人的努力。
生12:环境的保护还需要钱。
师: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二者并不矛盾。怎么才能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呢?这是朱同学提的问题。
生13: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样又有经济收入,又保护了环境。
生14:我们要淘汰那些消耗能源较多的企业,发展一些节约能源的企业。
师: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 提,从现在来 看环境被破坏已成事实,保护迫在眉睫,然而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 护环境的 能力,再怎么提 倡都只能 是空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经济 发展需要 利用环境、利用资源是事实,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利用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本身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环境承受范围内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然后再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整治已遭到破坏的环境,这样的行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质疑性提问 篇5
关键词:质疑,采访,二元对立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今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类节目似乎都带有一些娱乐化倾向,有些新闻采访节目看上去更像是记者与受访对象的“闲聊天”,谈的只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八卦新闻。而这些却并不是受众在一档新闻采访节目中所希望了解到的。新闻采访类节目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深入挖掘埋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所追所求的应是事实真相而非其他。因此,我们呼唤质疑式采访风格的回归。
一、质疑对象的范围
质疑式问题就是记者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受访者提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质疑式采访的众多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对质疑式采访中的质疑对象进行归类,主要划定以下范围:
(一)针对受访对象描述的事实进行质疑
探寻事实的真相是一名记者的天职,而质疑是记者履行自身责任的有效武器。所谓针对受访对象描述的事实的质疑,就是当受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描述某一事实时,记者针对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真伪进行的质疑。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真实,主要从两方面来考量:一方面是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的真伪;另一方面是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的完整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一般将此类问题放在事实性问题之后进行提问。此类质疑一般的提问方式是类似“是真的吗?”“你真这样想吗?”等。
第一,事实的真伪。受访对象在描述某一事件时,凭借的是亲身经历或者从第三方获取信息。受访对象亲历某一事件时,作为当局者不免受当时的环境、语言、行为等影响,而在心中形成一种与事实真相有所区别的“认知失调”。当受访对象从第三方接收某一事件的信息时,往往有不同的信息源,而信息源的真伪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难以保证受访对象接收到的就是事实真相。
在新闻采访中,无论受访对象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都容易造成对事实的“认知失调”,因此对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真伪进行质疑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事实的完整度。受访对象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的表达,这种情况下虽然受访对象说的都是真实的情况,但这是一种残缺的真实,对于整体的事实真相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要对其描述的事实全面进行质疑。此类质疑的一般提问方式,如“还有吗?”“其他的呢?”等。
(二)针对受访对象对于事实的判断或评价进行质疑
受访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对于事实有自己的判断或者评价。记者针对其对事实的判断或者评价是否合理进行质疑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让受众更好地把握受访对象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在判断受访对象与真相的关系时增加一个有效的参考维度。在采访的过程中,此类问题一般出现在观点性问题之后,即记者提问受访对象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感受之后,再对受访对象的判断或者评价进行质疑。此类质疑一般的问题为“有这么严重吗?”“这样值得吗?”“在你看来不是这样的吗?”等。
(三)针对受访对象是否真实表达的质疑
在采访中受访对象面对演播室、摄像机和记者的时候,本能地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因此,很容易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内心压力较大而产生心口不一的现象。在采访中对于受访对象心口是否如一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受访对象是否说谎。此类质疑一般出现在事实性问题和调查性问题之后。此类质疑一般的提问方式,如“你确定吗”等。
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探讨一下,受访对象在采访的过程中为何要说谎。由于采访过程复杂多变,受访对象在采访中往往会由于保护自我的需要而说谎。他们捏造有利于自身的事实,从而混淆视听,企图将记者和受众都蒙骗于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这就需要记者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细致的观察来对受访对象是否说谎进行质疑。
二、“二元对立”问题的设置原则
在质疑式采访中记者要将一个事实搞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记者获取到有用信息?笔者通过对大量质疑式采访的案例进行分析整合,发现在质疑式采访中的质疑式问题主要都是“二元对立”的问题。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在质疑式采访中二元对立问题的设置原则,以及“二元对立”问题在不同提问回合中的应用。
(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在质疑式采访中针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进行二元对立问题的设置,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方法。所谓主观主要指人,包括人的观点、行为、判断等,客观主要指的是事实真相。在这种质疑的情况下,主要用到的方法是寻找人物本身与事实的关系,基于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提出针对受访对象的观点、行为、判断等的质疑,即质疑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是不是真的。
王志安在《消失的右肾》中充分使用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进行质疑,现将其提问摘录如下:
“手术室里说的?”(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
“哪位医生啊?”(追问,帮助受众梳理事件的全过程)
“这时候手术不是全麻吗?”(对于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进行质疑,形成了第一回合质疑的小高峰)
“全麻也能听见?”(继续追问,质疑强度加大)
“那当时你听到这话的时候你没有问一问?”(对受访对象的描述继续质疑)
“这么严重,你觉得?”(对于受访对象是否真实表达的质疑)
“为什么呢”(追问原因,目的是让受访对象将事件发生的过程和自己的看法讲清楚)
“你觉得他们会故意害你?”(封闭式问题,质疑受访对象对于事件的判断和评价)
在采访中王志安向受访对象万润平提了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在质疑受访对象所叙述的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看清人物与事实的关系,形成了质疑场。
(二)人与人的关系
质疑人与人的关系是质疑式采访中必不可少的“武器”。当记者面对受访对象言辞铮铮无法突破时,往往会借助他人(第三方)的观点来为自己所用,辅助自己继续质疑受访对象。杰克·海敦就曾经说过:要弄清别人——你的采访对象的对手和敌人——关于你要采访的人说过一些什么话。这些人的话可以作为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的依据。完成这种质疑主要用到的方法是寻找事实的另一面,即寻找与受访对象截然相反的第三方观点来质疑受访对象。事实的一面正如你所说,但是事实的另一面却如他人所说,以此来用他人之矛攻受访对象之盾。王志在《易中天:麻辣教授》的采访中,充分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问题设置。现将王志的提问摘录如下:
“我们走进这个房子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从受访对象生活中的事物谈起,能够在情感上拉近记者与受访对象的距离,从而使采访更加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动机问题?”(追问,让受访对象先有自我表达的机会)
“那也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引入第三方观点,与受访对象自己的观点相反,形成第一个质疑高潮)
“那落实到《百家讲坛》这个具体栏目上来说,到底是电视成就了易老师呢?还是易老师们成就了《百家讲坛》?”(回归具体事实,设置二元对立问题)
“这样的标题(书名)很可能让人想到商业上的号召力?是很刻意的?”(诉说自身以及其他受众的感受,引出下一轮质疑)
“但是也有评论认为,易老师的红,你的火爆,只是恰好迎合了社会上一种浮躁的心态?”(第二次引入第三方观点,质疑气氛强烈升级)
“还有学者质疑,你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你的本职工作是一个教师。”(第三次引入第三方观点,将本回合的质疑推向了高潮,形成了强烈的质疑场)
王志在采访中用一连串的第三方观点,即与易中天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来质疑受访对象,达到了强烈的质疑效果。
(三)人自身的冲突
人作为一个矛盾的个体,在自身之中往往存在着冲突,挖掘人物自身的冲突对于更好地了解事实的真相以及为受众还原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人自身的冲突主要应该抓住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质疑。所谓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就是将受访对象曾经对于事实的想法与现在对于该事实的想法进行对比,找出历史与现实的矛盾点,有利于受众更好地还原受访对象这一个体以及事实真相。柴静在《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节目中对某位男同性恋的妻子的采访充分利用了人自身的冲突。现将柴静提问摘录如下:
“谈恋爱的时候你有觉得他跟其他男子有异常吗?”(对于交往历史的提问,引出受访对象的看法、观点)
“怪在哪儿?”(根据受访对象的回答进行的追问,目的是让受访者将事情经过讲完整)
“你当时怎么理解他说这句话?”(对于交往期间受访对象的观点以及评价的提问)
“你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话?”(对于现阶段受访对象观点以及评价的提问,目的是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柴静对于小雯转述的丈夫的话提出了两次质疑,“你当时怎么理解他说这句话?”和“你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话?”这两个问题利用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将一个同性恋妻子的内心活动展现在了受众面前。
参考文献
[1]荆慕瑶.论质疑式采访风格[J].新闻爱好者,2006(1):42.
[2]王志.质疑——电视对话场中的理性因素[J].新闻与写作,2009(3):65.
质疑性提问 篇6
关键词:质疑,点燃,创新能力,课堂提问,鼓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就怕他没有问题,不怕他质疑能力强,就怕他没有质疑的能力.“问题”和“质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历史上看,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问题,牛顿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没有“母鸡能孵出小鸡来我为什么孵不出来”的问题,爱迪生也就不会有发明电灯的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下怎样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转变教师角色观,从“辛勤的园丁”转向“智慧的园丁”
以前的数学课堂,有许多教师总是利用问题牵引教学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也按教师预设的思路一步步完成知识的掌握,而自己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限.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将决定数学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纯粹的“辛勤的园丁”,而是运用自身能力和智慧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的新型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促进者.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将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制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二、营造质疑氛围,引导学生质疑
波利亚认为:“参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猜测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从猜测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利用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验证猜测,从而理解概念,把握规律知晓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设计各种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片段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上的一点,链接PB,PD,则图中的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BBCC得到了三个结论:
接着再请大家猜想:若这个四边形分别为矩形、菱形,则上述结论成立吗?学生通过再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上述三个结论仍然成立.至此,学生的思维火花已被点燃,探索的热情在持续.一学生提出问题:若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上述结论还成立吗?经过大家的验证,结论确实成立.又有一名学生提出:若这个四边形是一般的四边形,三个结论也是成立的吗?经过大家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一般四边形中,1、2不一定成立,3肯定成立.上述设计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测—验证—发现”的过程,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和生长,感受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
所以一堂好课,一堂有价值的好课,一定是一堂充满质疑与问题的课堂,充满思考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善于、巧于提出质疑与问题的课堂.我们一定要警醒,学生的头脑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索,质疑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
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要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第一,教师可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第二,教师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总之,教师不要轻易泯灭学生的创新之火,要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事.只要有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都应该受到赏识和鼓励.只有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去点燃潜藏在学生身上的“质疑”的火花,才能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明华.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9(02).
“二连音”存在性质疑 篇7
将一个基本音符或附点音符分成基本划分无法划分的等份, 这就是“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
李重光、贾方爵等教授在他们的《基本乐理》中认为, 将一个附点音符分为均等的两部分, 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三部份, 这就是“二连音”, 如。实际上, 一个附点音符完全可以用基本划分均分为两部份, 即把三等份均分为两等份, 而不是“基本划分无法划分的等份”。
即把六等份1 2 3 4 5 6均分为两等份123和456。
也许“”这个符号大家从来没有看见过 (本文作者曾用半年时间查阅近百册巴赫、肖邦、李斯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钢琴作品和一些中外音乐理论书籍, 均未发现使用该符号的著者) , 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同样道理, “四连音”的说法也是欠妥的, 因为
即把十二等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均分为123, 456, 789, 10 11 12四等份, 这也属于“基本划分有法划分的等份”。
至于节奏中音的强弱关系, 与节拍中音的强弱关系是一致的。李重光教授的《基本乐理》指出“相同时值的两个音, 就像二拍子, 第一个音强, 第二个音弱。相同时值的三个音, 就像三拍子, 第一个音强、第二、第三两个音弱。相同时值的四个音, 就像四拍子, 第一音强, 第二个音弱, 第三个音次强, 第四个音弱。相同时值的六个音, 可能像六拍子, 第一个音强, 第四个音次强, 其余各音都弱, 也可能像三拍子, 第一个音强, 第三、第五个音次强, 第二、第四、第六个音弱。总之, 一切拍子中的强弱关系, 都可以体现在节奏之中”。据此可以明白, 是相同时值的两个附点八分音符, 其强弱关系为:第一个音强, 第二个音弱;是相同时值的四个附点十六分音符, 其强弱关系为:第一个音强, 第二个音弱, 第三个音次强, 第四个音弱。
许多学习音乐的人都不能绝对地将三等份弹 (或念) 成两等份或四等份, 本作者的这个发现从理论到实践根本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怎样在钢琴上弹好我们通常所说的2:3呢 (二比三, 即一只手弹两等份的同时另一只手弹三等份) , 首先求得2和3的公倍数是6, 即1 2 3 4 5 6六个等份, 把它们分成两等份是1 (23) 和4 (5 6) (2 3是1的时值延音部分, 5 6是4的时值延音部分) , 把它们分成三等份是1 (2) 、3 (4) 和5 (6) , 在自己均匀念出数字1 2 3 4 5 6的同时, 用连奏的方式左手弹1 3 5、右手弹1 4, 这样就成功地弹奏出2:3了。
同样道理, 弹奏3:4时, 公倍数是12, 从数字上看四等份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三等份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由慢到快的反复练习左手弹1 5 9的同时右手弹1 4 7 10。这种理论上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为四等份还有它的多个变节奏形式如或者 (或而不能是, 明白上述道理后, 我们就能非常准确地弹奏三等份比四等份的各个变节奏形式了, 这种情况在各大师的钢琴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 (本作者首倡的符号及其各个变节奏形式是找不到的) 。节奏分析:
…… (注意 (3) 组中节奏符与数字的关系)
例:
(《小奏鸣曲》——克列门蒂作品36之1)
(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之5)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二连音”、“四连音”、“八连音”及其所有二进位连音的表述都是缺乏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的, 应予更替。将一个附点音符分为均等的若干部份中,
现有体系为:
“筷子节奏数字教学法”是由爵士鼓教学中手脚配合的练习方法转变而成的, 它是将基本音符或附点音符及其变化节奏形式数字化后, 再由“手+脚+口+筷子+电子节拍器”并用的一种音乐教学法, 例如:
无论怎么变化, “”是绕不过去的变节奏形式, 而不应该说成是“二连音”, 这就是发现本论文观点的由来。
对于前面的节奏论述, 肖邦等钢琴大师们早已在实践中运用自如了, 但几百年来的音乐教育家们未必都在潜心研究和传播这些看似简单的“对位”弹奏法。甚至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个别钢琴教师还无法将节奏准确弹奏下来, 他们只知道左右手哪个音符在先、哪个音符在后, 而不知晓哪两个音符要“近”些、哪两个音符要“远”些。须知在速度比较慢的情况下, 有经验的内行们是听得出来对与错的, 这更牵扯到“听”的人能否准确“记谱”的问题, 所以像这样的节奏分析在钢琴等乐器的普及教学中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本文作者是世界音乐史上第一个著文质疑“二连音”存在性的音乐教师。四川省某大学音乐学院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曾一度讲解到但终究未跨过这飞跃性的一步。
也许新符号及其变节奏形式等不能对前一千年的音乐记谱产生影响, 但有可能在将来为广大音乐界同仁所认可 (正如1970年代人民币上的“贰”是错字却被一个小学生发现并最终纠正过来一样) , 因为这种节奏分析的观点是合理的, 记谱更具科学性, 还会涉及到中外艺术院校关于“二连音”“四连音”等方面的试题。希望大家能用发展的观点吸纳这一创新的理论成果, 也欢迎看到本论文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提出意见, 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做出贡献。
摘要:二连音”和“四连音”的概念早已被音乐界同仁认可并存在于现有音乐理论相关体系中。本文作者在自创的“筷子节奏数字教学法”教学实践中, 发现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且可用新的音乐符号来代替, 为传统音乐理论在此观点上注入了新的因素。不仅如此, 由于新理论的建立, 现存所有二进位偶数连音的音乐符号如■等都将不复存在。
关键词:二连音,四连音,理论突破,节奏分析,首倡音乐符号,变节奏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贾方爵.基本乐理 (修订版)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韩林申等.钢琴基础教程1 (修订版)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