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根治术(精选六篇)
乳癌根治术 篇1
1 临床资料
65例女性患者中年龄最大72岁, 最小31岁, 术前穿刺抽取标本病理检查确诊或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确定肿物性质,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 术程顺利,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恢复良好。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访视和手术风险评估
术前1d到病房探视患者, 了解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 向其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主要仪器及其用途, 讲解本次手术的方法、主要过程和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意义等, 告知病人入手术室前的准备, 使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 从而消除其心理顾虑, 减少术前紧张情绪, 解除焦虑心情。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鼓励患者表述手术创伤对自己今后角色的影响, 倾听病人的心声, 介绍曾经接受过类似手术已痊愈的实例, 通过现身说法帮助病人渡过心理调适期, 使之相信术后将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 告知病人今后行乳房重建的可能,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正确接受手术引起的自我形象改变。对已婚的病人,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尤其是丈夫的角色非常重要[1], 让其认识家人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对患者战胜疾病起着关键的作用。
根据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 (ASA分级) 、手术持续时间、手术类别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并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包括常用器械、物品、药物以及出现意外情况时所需的急救药品和器械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2.2 术中配合和安全舒适护理
(1) 巡回护士调节室温、湿度, 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 检查电刀、负压吸引装置的性能。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建立静脉通道, 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核对病人的身份, 协助麻醉师进行术前诱导和气管插管, 安置手术体位, 在患侧腋下垫软枕, 患侧手臂用头架支撑固定合适的高度, 在小腿贴上负极板, 约束病人健侧上肢和双下肢, 使其不能接触手术床金属部位, 同时给予四环素眼膏涂患者的双眼以保护眼角膜。
(2) 协助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手套, 连接电刀线和吸引装置, 调整电刀的功率, 将光线对准术野方便医生进行手术。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输液情况,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或脱落的现象, 液体是否输完以及时接上, 在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要及时对好光线, 因为部位深而且血管和神经比较丰富难以分离。密切注视术程的进展, 根据需要及时供应台上物品。
(3) 器械护士术前要了解病情, 准备无菌器械和物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开包将所需要的物品放到器械台上, 提前20min洗手, 整理器械, 排列整齐,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缝针、纱布、血垫、电刀头等。
(4) 手术步骤配合:常规用碘酒、酒精消毒、铺巾,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出血点用1号丝线结扎或电凝止血, 分离皮瓣, 清除胸小肌筋膜和肌间淋巴结, 分离腋静脉、周围的脂肪及淋巴组织, 解剖腋窝, 切除乳腺、胸肌间淋巴结、腋淋巴结, 充分止血。用温蒸馏水加氮芥2mg冲洗切口, 认真与巡回护士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 数目相符, 在皮下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切口覆盖棉垫数块, 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防止积液积气, 包扎松紧以能容纳一手指能维持正常血运、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
(5) 患者在苏醒前期应取平卧位, 头部偏向一侧, 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 特别要注意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度和切口敷料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受压、扭曲或脱落,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注意有无出血现象, 观察患者上肢的远端血流循环状况, 若脉搏摸不清, 皮肤呈紫色, 伴皮温低, 提示有腋部血管受压, 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搬动病人到车床时要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保护输液肢体, 勿牵拉引流管, 妥善放置负压袋。
2.3 术后随访
了解病人回到病房时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 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引流液的量、性质以及切口有无疼痛, 恶心呕吐等术后不适情况的出现, 特别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 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创面太紧的话病人可能会引起呼吸不畅, 手术时有损伤胸膜的可能, 若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 应及时报告医生, 以便早期发现及早处理, 观察患肢有无水肿现象, 因淋巴液及静脉回流不畅可引起水肿, 应抬高患肢可借重力作用减轻或避免水肿的发生, 及时了解病情预防并发症。告知病人要注意休息和活动, 术后近期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取重物, 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2.3.1 术后24h内
活动手指及腕部, 可作伸指、握拳、屈腕等。
2.3.2 术后1~3d
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 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 可用健侧上肢或他人协助患侧上肢进行屈肘、伸臂等, 逐渐过度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
2.3.3 术后4~7d
可坐起, 鼓励患者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等, 并作以患侧手触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朵。
2.3.4 术后1~2周
术后1周开始作肩关节活动, 以肩部为中心, 前后摆臂。术后10d左右循序渐进地作抬高患侧上肢、手指爬墙、梳头等。指导病人作患肢功能锻炼时应注意锻炼的内容和活动量, 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以每日3~4次, 每次20~30min为宜, 应循序渐进, 功能锻炼的内容应逐渐增加。
3 讨论
乳腺癌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仅次于子宫颈癌, 但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2]。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男性乳腺癌罕见。处理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其它方法等综合治疗措施, 因此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 术前作好详尽的解释以消除病人的心理顾虑和准备手术用物, 术中密切配合和观察病情, 术后注意观察患侧肢体的情况和指导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孙立宏, 杨丽敏, 赵丽敏.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2) :179.
乳癌根治术 篇2
今年年初,34岁的模特李小姐进行孕期体检时,被发现左侧乳房上方有个1厘米大的肿块,随后被确诊为乳腺癌。勇敢的她,面对肿瘤带来的生命威胁,克服恐惧心理,与医生积极沟通治疗方案;爱美的她,乐观应对,要求乳腺癌术后进行乳房重建,以期获得高品质的生活。
诊治组专家与李小姐共同协商后,决定为她进行左乳单纯乳房切除+左腋下前哨淋巴结活检+胸大肌后假体植入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重建的左侧乳房外观良好,与右侧乳房大小相等,位置对称。手术后,李小姐又根据需要接受了6个周期的常规化疗。如今,她又以婀娜的身姿,自信满满地回到了她所热爱的T形舞台上。
乳房是女性的象征,也是女性的骄傲。它不仅是哺乳器官,也是体现女性形象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乳房头号杀手——乳腺癌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成为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乳腺癌患者要求提高生活质量、重塑形体美的愿望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在适应证范围内,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可以选择保乳手术,但由于有些患者不具备保乳条件,或担心保乳手术的局部复发风险,不得不选择全乳切除,由此产生的身体外形的改变常常会给女性患者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家庭生活及社交活动。而乳腺癌手术切除后进行乳房重建,是改善形体、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我科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开展了乳腺癌单纯乳房切除术+腋下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胸大肌后假体植入术,即一期乳房再造,使手术治疗、乳房重建“一步到位”。
目前,国内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开展得较少。上文中我们为李小姐施行的胸大肌后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方式,创伤小,无需另作切口,皮肤缺损少,患者容易接受。若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患者腋下前哨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则无需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这样可缩短患者术后上肢制动的时间,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对患侧上肢功能影响甚微。
那么,哪些患者可以在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乳房再造呢?总的适应证是: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无需放疗。若术后需放疗的患者,则不适合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因为放疗可能造成假体包膜挛缩。
目前,我科已实施该手术数十例,患者平均年龄38岁,皆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常规化疗,无需放疗,术后再造乳房外观良好,与健侧乳房大小基本相等,位置较对称,未发生假体破裂、渗漏、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
其实,乳房重建不仅仅局限于乳腺癌患者,因各种乳腺疾病而影响乳腺外观的患者,一期乳房修复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如:28岁的崔小姐曾因数月不愈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而致右乳房严重缩小变形,接受病灶彻底切除、乳房假体植入、腹壁转移覆盖及右乳下皱襞成形术后,她不仅告别了乳腺疾病的困扰,也收获了美丽。
Tips:
预防乳腺癌,女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尽早开始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油炸食物和糖类等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健康体重,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经常进行乳房自我检查,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35岁以下的女性应定期做高频彩超检查,35岁以上的女性则应做钼靶X线检查。对于检查的频率,35岁以上女性至少要达到一年一次,以便早发现。
乳癌根治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乳癌需行乳癌根治术的患者120 例, 均为肿瘤早期。年龄38~54岁, 病程2~9个月, 均为女性,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本研究的纳入标准: (1) 年龄21~70岁, 根据肿瘤分期标准[3], 本组患者均为肿瘤早期; (2) 患者及家属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患者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能听、说、读、写, 能对问卷正确理解并回答问题; (4) 患者既往无其他严重病史及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进行乳癌根治术的常规护理。包括: (1) 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疗环境, 减轻患者陌生感及紧张感, 向患者讲解各种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和步骤。 (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治疗环境, 全面了解患者资料, 以礼貌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3) 向患者及家属宣讲有关乳癌的知识、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客观、全面的认识疾病。 (4) 有针对性地给予术前指导, 做好乳癌根治术的术前护理。 (5) 做好术后的伤口护理、疼痛护理等术后常规护理。
1.2.2 实验组:
除上述常规护理外, 进行以下心理干预措施: (1) 术前心理支持:正确评估患者的应对能力,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告知手术治疗对疾病的重要性, 必要时请病友现身说法, 使患者以良好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及护理。 (2) 认知干预:分析和解释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帮助患者建立正性的认知模式, 改变患者对术后身体改变的认识, 使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3) 行为干预:应用冥想放松、意念引导、情感宣泄等心理干预方法, 使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利用语言引导为主, 音乐背景为辅, 让患者放松, 闭上眼睛想像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那一幕。以感受真实的快乐, 保持神经和躯体放松。或者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 深呼吸放松, 闭上眼, 想像病情正在好转, 并把这种意念扩散到全身, 每天1~2次, 每次15~20min。 (4) 争取社会支持:发动患者身边所有支持, 包括配偶、亲属、同学、朋友等。医护人员多与患者交流, 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各个细微环节中。或者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开放自我, 共同分担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以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
1.3 评价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4]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90个评定项目, 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 包含了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 能准确描述被试者的自觉症状, 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是当前研究神经症及综合性医院或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SCL-90指标包括:总分和总均分, 总分是90个项目各单项得分相加, 最低分为90分, 最高分为450分, 被试的自我感觉介于1~5分。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和手术后第10天填写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输入各量表数据, 将所有资料全部量化, 输入专项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 入院第2天两组患者SCL-90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1。
2.2 手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SCL-90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2。
3讨论
3.1 乳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乳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5], 由于乳腺对女性的特殊意义, 致使乳癌患者术后心理应激严重程度更为显著, 患者需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乳癌根治手术治疗易造成患者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紊乱,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绝大多数患者认为乳癌是不治之症, 更多地采取逃避、屈服、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负性情绪压抑在内心不向外发泄, 极易出现适应不良, 而产生各种心身症状, 迫切需要心理干预[6]。本研究通过SCL-90量表测评后进一步证实, 乳癌根治术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应激。通过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变患者心理应激状态, 负性情绪明显减少, 躯体化症状明显减轻, 减少消极应对方式, 改善自我认知。健康的心理状况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 改善免疫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形成良性循环, 增强治疗效果, 减轻疼痛及治疗的副作用, 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有研究[7]发现, 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 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 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 是普通人群的2倍。通过改变原认知过程中引起不良行为、情绪反应的错误认知观念, 能够较好地使乳癌根治术患者的情绪恢复到相对比较健康的状态。
3.2 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负性心理
本研究实验组通过采取术前心理支持、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及争取社会支持等心理干预措施,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针对乳癌根治术患者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状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通过积极的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 使患者了解到自己的负性情绪对治疗和康复的影响, 从而达到纠正错误认知, 建立自我调节能力, 学会有效的应激应对方法。实施心理干预后SCL-90测评提示, 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改善, 在总分及阳性项目数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这一结果提示, 心理干预使乳癌根治术患者心理应激状态有所缓解, 患者的情绪好转, 治疗依从性提高, 负性心理明显降低。
4小结
随着近年来心身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心理干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深刻的影响, 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心理社会因素难以定量, 心理干预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何在临床心理干预过程中克服这些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差, 有待医护人员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120例乳癌根治术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试与评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症状自评量表评中总分、阳性项目数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乳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 (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87-189.
[2]杨润涛, 黄雪薇.心理干预改善癌症患者心身状况的荟萃研究 (J) .中国肿瘤, 2009, 18 (3) :187-190.
[3]黎国屏, 王松鹤.实用临床乳腺病学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97-201.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35.
[5]蒋丽萍.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9, 25 (12) :70-71.
[6]黄琳俐, 苏秀宁, 石开发.个体化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2) :27-28.
乳癌根治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由治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58例, 其中保留肋间神经 (ICBN) 33例, 切断肋间臂神经25例。均为女性年龄28~74岁, 平均年龄46岁。其中肿留在左侧35例, 右侧23例, 肿块直径为1~5/cm, 有腋窝淋巴肿大者31例。按国际抗癌 (UICC) TNM临床分期:Ⅰ期19例, Ⅱ期39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57例, 黏液腺癌1例。
1.2 手术方法
将上述患者按着保留肋间臂神经与否,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实验组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 33例, 对照组切断肋间臂神经25例。2组乳腺癌切除均行常规仿根治术 (Auchincioss和patey) 。其中Auchincloss术53例, patey术5例。实验组切除乳房同常规仿根治术, 清扫腋淋巴结时, 先切开喙锁筋膜, 清扫腋静脉周围淋巴结脂肪组织, 然后自胸壁由上向下清扫, 于胸小肌外侧缘后方与第二肋间隙交界见一直径约2mm神经穿出肋间, 此为肋间神经, 其走向与胸长神经相垂直, 可有多干或者一干多支, 再于腋静脉下方向上剥离约4~6cm, 即可触及横穿其间的琴弦样的肋间臂神经, 术者左食指将其轻轻勾起, 然后向两端继续分离, 沿其走向追踪到上臂处, 保护好该神经后, 再清扫其它的组织, 如腋淋巴结明显肿大、融合、粘连或肿大淋巴结完整性遭到破坏, 则放弃保留该神经。而对照组术中因腋淋巴结粘连或技术原因均切断ICBN。术后切除之肿瘤组织标本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患者术后予CMF或CEF方案化疗4~6疗程, 雌, 孕激素受体阳性者, 加服三笨氧胺2~5年, 腋淋巴结数阳性≥4上, 加辅助放疗。
2 结果
2组乳腺癌切除行常规仿根治术, 手术过程顺利。实验组33例术中保留ICBN;对照组25例术中均切断ICBN。实验组33例中有4例术后患侧腋窝和上臂内侧的皮肤出现感觉障碍, 有不同程度麻木、疼痛或烧灼感, 发生率为12.1% (4/33) ;正常87.9% (29/33) 。而对照组25例中有13例表现为上述症状, 发生率为52.0% (13/25) , 正常48.0% (12/25)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3.99, P<0.01)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1~3年, 实验组中上肢皮肤感觉障碍者4例均在1~2个月后恢复正常;而对照组13例中只5例1年后症状有所改善, 但绝大多数患者难以恢复正常, 。随访期内全部患者未见局部肿瘤复发。
3 讨论
(1) 肋间臂神经 (ICBN) 为第二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 是纯感觉神经。该神经由胸小肌外侧缘后方的第二肋间隙穿出肋间肌和前锯肌, 有时还有第一或第三肋间神经的分支加入, 直径约2mm, 在胸背动、静脉浅面行走并穿过腋脂垫, 继而越过背阔肌上部前缘, 于腋静脉下方进入上臂, 分布于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 其分布范围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功能为支配上臂内侧、腋窝后部的皮肤感觉。国内印国兵等[1]认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 通常为上支或上干, 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 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 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症。国内吴诚义[2]根据第二肋间神经穿出胸壁的分支情况分为四型: (1) 单干型; (2) 单干分、支型; (3) Ⅱ干型; (4) Ⅲ干型。在上述四种分型中, 以单干分支型和Ⅱ干型为多见, 单干型次之, Ⅲ干型最少。
(2) 保留ICBN的手术操作常用方法:首先必须熟悉解剖, 吴诚义[2]报道一般可用3种途径寻找肋间臂神经 (ICBN) 。 (1) 经腋静脉下方途径:腋窝淋巴结清扫时, 先找到腋静脉, 沿肩胛下脉管向下清除腋窝淋巴结、脂肪组织时, 手指常可触及横行的琴弦样索状物, 即为ICBN, 其后顺此神经由内向外清除其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 (2) 经起始部分途径:第二肋间神经大多于胸小肌后外侧与第二肋间隙交界处穿出前剧肌, 在此部位寻找很容易找到, 然后按神经走行解剖, 由此向外侧分离直到背阔前缘。特别在行patey术时, 切除胸小肌时大多轻易就可发现该神经。 (3) 经背阔肌途径:ICBN远端于背阔肌上部前方越过进入上臂皮肤, 故在背阔肌外缘处剥离脂肪常可找到该神经, 再向内侧解剖至前锯肌处。我们大多采用第1种和第2种方法, 术中解剖时可先用食指适当挑起该神经, 大概了解其走向位置, 再逐渐解剖出来, 对单干型和单干分支型:有时分支2~3支, 但通向上臂处的大多为最上也是最粗一支, 保留此支即可, 对Ⅱ干型和Ⅲ干型:如每支均较粗我们一般多费点时间都保留, 如下面分支较细保留最上一支, 本组以单干型和单干分支型为主, 共26例, 而Ⅱ干型和Ⅲ干型只7例。第3种方法容易误该切神经, 因此我们基本上不用此方法。
(3) 保留ICBN的临床意义:传统乳腺癌根治术在行腋窝淋巴清扫时常规保留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 而对肋间臂神经 (ICBN) 连同腋下淋巴脂肪组织一同切除。有较多患者于手术后患侧腋窝和上臂内侧的皮肤有疼痛、麻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国外Lin等[3]报道78%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诉ICBN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而47%患者抱怨疼痛, 1984Grannek[4]等将上述症状描述为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 (postmastectomypainsyndrome, PMPS) , 发病率介于18%~50%, PMPS发生与ICBN损伤有关, ICBN损伤引起的皮肤疼痛、麻木是导致乳腺癌术后长期不适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研究的逐渐深入, 缩小手术范围减少并发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10年来, 多主张在行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 , 手术操作向精细化发展。Temple[5]报道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50例, 术后95%病人感觉正常。术后经3~5年的随访, 无局部复发病例。国内范忠林等[6]报道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皮肤障碍发生率仅为4%~14.2%, 且多在术后2~3周内恢复。2003年国外Freeman等[7]报告120例乳腺癌术后病人, 保留ICBN不会影响远期生存率, 但可明显改善患肢感觉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组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实验组中皮肤障碍发生率为12.1% (4/33) , 切除肋间臂神经的对照组中皮肤障碍发生率为生率为52.0% (13/25) , 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χ2=33.99, P<0.01) 。本组中对腋下淋巴结明显增大的病人不建议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ICBN手术时间仅延长10min左右, 同保留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一样并不增加术后复发的危险性, 且保留肋间臂神经的病人术后大多上臂有明显的轻松感, 减少了患侧上肢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有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 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8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 实验组保留ICBN共33例;对照组术中均切除IBCN共25例。并对2组患者术后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2组乳腺癌切除均行常规仿根治术, 实验组33例中患侧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2.1% (4/33) , 对照组发生率为52.0% (13/25)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3.99, P<0.01) , 经术后1~3年随访, 上肢感觉障碍实验组4例均在1~2个月后恢复正常;对照组13例中1年后好转5例, 两组肿瘤均无局部复发。结论在乳腺癌仿根治述中保留ICBN可有效地防止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 有利于改善乳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仿根治术,肋间臂神经
参考文献
[1]印国兵, 吴诚义.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 22 (2) :168~170.
[2]吴诚义.131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探讨[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7 (5) :311~312.
[3]Lin PP, AllisonDC, WainstoekJ, et al.lmpact of axillary lymph nkde dissection on the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J].J Clin Oncol, 1993, 11 (8) :1536~1544.
[4]Granek I, Ashikari R, Foley KM.The post mastectomy pain syndrome, clinical and anatomical correlates[J].Proc ASCO, 1984, 3 (1) :122.
[5]TempleWJ, Ketcham AS.Reservations of the interco stobrach ial neive during axillary dissection fo r breast cancer[J].Am J Surg, 1985, 150 (5) :585~588.
[6]范忠林, 宋振川, 李海平, 等.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J].中华外科杂志, 2001:39 (10) :773~774.
乳癌根治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 每组各40例。其中男2例, 女78例。研究组,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 (50.69±12.28) 岁。对照组,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 (50.67±12.70) 岁。其中按照乳腺癌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其中Ⅰ期患者20例, Ⅱ期患者40例, Ⅲ期患者20例[2]。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在手术基础上保留肋间臂神经, 在腋窝淋巴结清扫过程中, 需要准确的寻找到肋间臂神经, 对其起始位置加以确定, 之后采用从起始位置和经过腋下静脉下方的方式, 将腋窝淋巴结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进行清除, 之后沿着胸壁从上往下清扫, 当清扫到第2根肋间时, 需要从第2根肋间交界处穿出[3], 通常情况下其直径控制在2 mm的范围内, 然后沿着和胸长神经垂直的方向沿着腋窝下静脉方向一直移动到腋窝后方背侧和上臂后内侧皮肤, 从内向外进行清扫, 之后按照常规操作手法将患者腋下淋巴结清扫干净, 通过腋窝静脉下方途径能够将腋窝下方淋巴组织进行全部的剥离干净, 然后在胸长神经操作下, 能够严责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系统进一步对其清扫, 之后在肋间臂神经处, 将两端进行分离操作, 直到将游离的肋间臂神经完全暴露, 将剩下的腋窝淋巴结脂肪组织彻底清除干净。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方式, 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方式治疗后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分别是5.00% (2/40) 和0, 对照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分别是75.00% (30/40) 和0, 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癌切除术实施过程中, 局部疼痛的发生率非常高, 在临床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这类型的疼痛综合征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问题[4], 因此在临床中, 要想减少人们在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感, 发现可以通过保留肋间臂神经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乳腺癌根治术的顺利实施。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 分别采用在手术基础上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治疗方式和常单纯手术治疗方式, 对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对比[5,6],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在乳腺癌患者手术期间保留肋间臂神经, 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肢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 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乳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在手术基础上保留肋间臂神经, 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方式, 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方式治疗后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分别是5.00%和0.00%, 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手术期间保留肋间臂神经, 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肢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 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尹逊国, 温伟, 刘革, 等.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 (1) :77-79.
[2]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 卡哈尔江·阿不都外力, 栾梅香,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3 (5) :571-573.
[3]吴泽纯.乳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24 (1) :36-38.
[4]晁宏伟, 魏素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 2008, 17 (4) :346-348.
[5]吴诚义, 姚榛祥, 吴凯南, 等.乳腺癌腑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和意义[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 6 (4) :210-212.
乳癌根治术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40例, ASAⅠ级或Ⅱ级, 年龄40~60岁, 均为女性, 体重指数≤30kg/m2, 肝、肾、肌肉功能未见异常, 麻醉前神志状态及心理活动正常, 无所用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0例, 七氟醚组 (S组)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组 (PR组) 。
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肉注射安定0.2mg/kg及阿托品0.02mg/kg。入室后做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血压、心率 (HR) 和指端血氧饱和度。常规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 AEPI) 。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 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4μg/kg, 丙泊酚2mg /kg, 顺式阿曲库胺0.15mg/kg。根据体重选择置入不同型号喉罩, 机械通气, 并调整潮气量8~10mL /kg, 麻醉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0mmHg。七氟醚组吸入低流量七氟醚维持麻醉, 方法是诱导后先行高流量通气 (5.0L/min) , 七氟醚挥发罐输出浓度为2.5%, 当呼气末浓度达1.9%时改为低流量 (0.5L/min) 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使呼气末浓度为1.0 MAC, 在手术结束时关闭七氟醚, 并吸入纯氧5.0L/min, 在七氟醚呼出气体末浓度为0.2 MAC时手控呼吸, 并观察记录呼吸恢复情况。PR组麻醉维持应用瑞芬太尼0.1μg/ (kg min) , 在静注异丙酚2mg/kg诱导后6min9mg/ (kg min) , 40min后7mg/ (kg min) , 采用输液泵恒速输注丙泊酚, 手术结束时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输注, 两组术中维持均未使用肌松药。
1.3 项目观察
记录麻醉诱导前, 置入喉罩后即刻, 手术切片即刻, 手术开始后5min, 10min, 15min, 30min各时点SBP、DBP、HR、AEPI等。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即术终停麻醉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长) , 拔除喉罩时间 (拔除喉罩标准为:潮气量满意, 脱机后PETCO2<50mmHg并且SpO2>95%) , Aldrete评分达9分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Aldrete评分为意识 (完全清醒2分;对呼唤姓名有反应为1分;对呼唤姓名无反应为0分) , 指令活动 (四肢活动自如2分;两个肢体可活动1分;四肢均不能活动为0分) , 呼吸 (自主呼吸2分;呼吸困难、表浅或受限为1分) , 循环功能 (血压波动幅度≤基础值20%为2分, 基础值20%≤血压波动幅度≤基础值50%为1分, 血压波动幅度≥基础值50%为0分) 及血液氧合情况 (呼吸空气时SpO2>92%为2分, 吸纯氧时SpO2>92%为1分;吸氧时SpO2≤92%为0分) 等五个方面, 总分为10分。离开PACU标准:①Aldrete评分≥9分;②能辨别方向和位置;③无活动性出血;④生命体征平稳至少10min。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体重, 年龄, 性别, 手术时间, 手术过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术中SBP、DBP、HR、AEPI与诱导前比较
其中两组在插入喉罩时、手术切皮即刻、手术5min, 10min, 30min SBP、DAP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组较S组HR降低,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诱导前比较, *P<0.05, #P<0.01;与PR组比较, △P<0.05, ☆P<0.01。
2.3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的比较
S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5.33±2.84) min短于PR组 (7.60±2.42) min (P<0.05) 。但拔除喉罩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 (19.93±6.53) min长于PR组 (15.60±4.62) min (P<0.05) , PACU停留时间 (29.73±6.32) min长于PR组 (25.27±4.82) min (P<0.05) , 见表3。
与PR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希望一些中小手术能尽快出院, 临床出现了快通道麻醉的概念, 即患者可以直接进入二级病房, 而绕过麻醉后监护室, 迅速达到出院标准[1]。
七氟醚是一种强效挥发性麻醉药, 对呼吸道刺激小, 血/气分配系数是0.63~0.69, 与其它挥发性麻醉药相比, 其可控性强, 有麻醉起效和恢复都很快的优点[2,3]。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它在人体内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而不依赖肝肾功能, 其起效快, 作用短暂、镇痛作用强、恢复快[4]。Recart等报道阿片类药物与吸入麻醉药联合应用, 能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采用持续输注技术, 能减少催眠药的需要量[5]。
异丙酚是一种短效的静脉全麻药。该药麻醉效能强、起效迅速、持续时间较短短、 苏醒迅速而平稳, 而且不良反应少, 会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但它对循环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异丙酚的抑制循环作用和药物注射速度和剂量呈正相关。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的芬太尼衍生物, 起效迅速, 静注后1min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 作用持续时间短、消除快, 重复或长期用药并无蓄积作用, 适合持续输注[6]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应用不仅能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强烈的应激反应, 还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深度。
在本研究中, 我们应用喉罩管理气道, 由于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气管插管小, 减少了气管插管置入时及拔管呛咳、躁动和较深麻醉。术中麻醉维持采用吸入七氟醚或者异丙酚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 均能较好地维持麻醉深度同时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中, 患者清醒除与七氟醚的理化特性有关外, 还与麻醉持续时间、新鲜气流量、终止麻醉时吸入全麻药的浓度、心排血量、有效肺泡通气量以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关。七氟醚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这可能与七氟醚除产生全麻作用外, 还同时具有扩血管及镇痛作用有关。张野等[7]报道, 七氟醚可以延迟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挛缩时间, 具有对抗缺血性损伤作用。与异丙酚麻醉相比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在减少心律失常、减少梗死面积, 提高心功能[8]。有文献报道[9]七氟醚可直接引起与剂量相关的外周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作用, 导致血压下降, 但左室功能维持较好, 对心率影响不大。因此更适于老年患者及心血管功能不全者。七氟醚吸入麻醉还显示其他优点[10]: (1) 毒性较小, 不增加气道分泌物, 不损伤肝肾功能。 (2) 生物转化率为21.89%, 具备安全吸入麻醉药条件。 (3) 不易引起支气管痉挛, (4) 易被患者接受, 苏醒期药效平稳。瑞芬太尼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 因此具有起效快, 持续输注无蓄积, 清除快的特点[11]。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 Jee等[12]报道, 如果在麻醉诱导中无有害刺激, 丙泊酚的丙泊酚的总用量、效应室浓度、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等都会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本研究中麻醉诱导药物相同, 保证在相同麻醉深度下插入喉罩。本试验瑞芬太尼浓度, 丙泊酚和七氟醚浓度为临床常规用量, 在诱导阶段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达到较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两组在插入喉罩时、手术切皮时、切皮后5min, 10min, 30min各时点SBP、DBP与诱导前比较均轻度下降, 但波动幅度范较小, 在20%以内, 说明在乳腺癌根治术中, 七氟醚麻醉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喉罩气道患者效果均较好, 手术过程中循环功能稳定。手术开始后, 七氟醚组HR略有升高, 升高幅度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HR在PR组降低, 与诱导前比较有意义。这可能是因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作用与兴奋迷走神经和抑制窦房结功能相关。所以, 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应加强心率监测。在本研究中, 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 这是由于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较低的药理学特性有关, 药物较易在血液中和肺泡气达到平衡, 使起效和恢复都很快。联合应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麻醉的患者呼吸恢复后, 较短时间内达到满意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潮气量, 结果两组拔除喉罩时间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拔除喉罩后, PR组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都短于S组, 说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后意识状态恢复较快较好。在苏醒期, S组和PR组分别有2、3例躁动, S组有1例恶心、呕吐, 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吸入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喉罩气道管理下均可安全应用于择期乳腺癌根治术, 并实现术后快速苏醒, 麻醉效果好, 操作简便易行, 麻醉深度易控, 术中血流动学稳定, 苏醒迅速彻底, 不良反应少, 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快通道全身麻醉方法。两种麻醉方法相比, 七氟醚麻醉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较快,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早期意识恢复较快。在临床上可结合患者及手术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Van Vlymen JM, White PF.Fast-track concept forambulatoryanesthesia[J].Curr Opin Anaesthesiol, 1998, 11 (6) :607-608
[2]俞卫锋.麻醉与复苏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81-95
[3]Patel SS, Goa KL.Sevoflurane:a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nd its clinical useingeneral anaesthesia[J].Drugs, 1996, 51 (4) :658-700
[4]李忠臣, 蔡翠英.尼莫地平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7, 47 (8) :55-56
[5]Recart A, Gasanova I, White PF, et al.The effect ofcerebralmonitoring on recovery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acomparison ofth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bispectral indexdevices withstandard clinical practice[J].Anesth Analg, 2003, 97 (6) :1667-1674
[6]于颖群, 徐建国.雷米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240
[7]张野, 田鸣, 曾因明.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8, 14 (3) :164
[8]Peter F, Conzen MD, Susane Fischer MD, et al.Sevofluraneprovides Greater protection of the myocardium than propofol inpatients undergo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 pass surgery[J].Anesthesiology, 2003, 99 (4) :826
[9]Bernard JM, Wouters PF, Doursout PH, et al.Effectofsevoflurane and isoflurane on cardiac and coronary dynamics inchronically inserumented dogs[J].Anesthesiology, 1990, 72:659
[10]Andra E, Julie K.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during sedation withsevoflurane, mmifazolam, and p ropofol[J].Anesthesiology, 2006, 95 (1) :11
[11]Reves JG.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introductionand use of remifentanil[J].Anesth Analg, 1999, 89 (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