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精选六篇)

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精选六篇)

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篇1

公益3.0至今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在传统公益弊端频现,新生公益力量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对公益运作模式的创新诉求与实践探索始终是当下传统公益机构,尤其是民间公益组织持续关注的热点。多赢公益模式倡导的多元化、专业化、模块化、互动与互利性运作特征已成为公益发展模式的新注脚。

高校公益社团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当下的公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也是培育未来公益力量的主要孵化平台。随着公益发展模式精细化运作趋势越来越明显,公益执行环节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为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同时,高校社团的独特优势也为其自我社会化运作和公益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

一、不同公益模式的特点分析

由官方公益组织主导、借助捐赠等渠道进行的公益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传播面窄、参与度低、透明化不足等等问题使得传统公益遭遇“瓶颈期”。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公益、网络众筹新型公益模式迅速崛起。

(一)传统公益项目存在的弊端

对公益发展模式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特征本文按照公益活动对参与者的影响,将公益运作分为三种类型。

公益1.0称为被动公益,最明显的特征在于非自愿性,公益参与者更多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或“碍于面子”被迫参与公益活动,公益行为也仅仅局限于物资捐赠或者形式化的公益服务,公益项目本身存在着存在偶发性和粗放式、后期跟进乏力、信息透明度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弊端,志愿者本身从公益活动中受益不多。落后的反馈机制使项目对参与者的粘滞性严重不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红十字会“天价餐”、“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等多个慈善部门受到质疑,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正日渐下滑。

公益1.0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比较盛行,目前依然普遍存在,但随着公益观念的逐渐转变、经验的丰富积累及能力的不断提高,公益2.0时代随之而来。公益2.0也称为自愿公益,此阶段公益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公益参与者的自发性和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民间公益力量,“草根”公益组织的日渐崛起。公益项目逐步脱离了单一的物资捐赠,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如支教、社区服务等实践层面的服务,公益行业初步形成监督和评价的概念。

但是,公益2.0阶段,公益团体之间比较孤立,缺少公益组织间有效的协作机制,很难帮助公益组织更好的成长。资金来源大多依靠捐助或财政支持,尚未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参与者能力有限,意识紊乱,缺乏对高水准人才的吸引力。项目形式有限,让公益行为陷入简单循环。

(二)新时期公益发展特征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互联网思维发展,新媒体大规模普及等社会要素的转变,公益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益逐渐步入精致设计时代[3]。

公益3.0称为多赢公益,此阶段公益人参与公益的形式多样,参与者非常主动参与公益,更加注重公益体验,也更加注重效果双赢或多赢,公益与社会共同促进和良性。新时期公益发展模式存在以下特征:

1. 自我维持。

以公益1.0为主导的官方公益项目通过财政支撑或企业(或个人)捐赠。公益2.0模型下。民间公益团体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新形式下的多赢公益倡导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很够实现自我维持。公益创业采用商业手段来创造公共价值,是公益3.0模式的运作,最重要的物质支撑手段。

2. 互动反馈。

传统公益模式一般自上而下开展,由公益组织发起,公众只负责参与。而网络的草根性使网民成为公益主体,他们从微博等处获知感兴趣的公益项目的最新信息,实时跟进,与项目发起者、其他关注者互动,大大增强传播效果。此外,反馈优势也极为突出,通过评论留言,网友的反馈能被发起者看到,更为便捷有效。因此,互动反馈是公益3.0模式的信息交互手段。

3. 快捷及时。

互联网发展到第三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及时互动,信息限制少、传播范围广,公益与网络结合使其参与活动十分简便,能够较快获取信息,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公益互动。新时代公益活动不经体现在信息传递上,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公益力量的传输也越来越便捷。

4. 形式多样。

公益活动突破了传统的物资捐赠、志愿服务等硬性环节。任何一个社会活动都可以与公益项目挂钩。如农夫山区发起的“购买一瓶水,便有一分钱用于公益捐赠”等公益营销行为。公益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渗透到社会日常运作的方方面面。

5. 个体发起。

新公共管理和互联网媒介的发展降低了社会参与公益实践的门槛。组织引导公益项目不再局限于政府、官方公益机构引导。甚至不依赖于任何公益组织。近年来,个体主导的公益项目通过互联网媒介撬动整个社会广泛参与的事件不断发生[5]。如中国社会发展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响应。

二、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59.7%的高校大中专生参与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的社团数达到1.8个。在这其中,尤其是高校公益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进来。高校公益社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从事志愿服务队伍的中流砥柱。

(一)高校公益类团队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高校公益类社团在扶贫支教、宣传环保节能、关爱空巢老人,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具有人员集中、团队年轻、自由开放、创新活跃等特点,具有其他社会公益机构不具备的独特的公益潜在力量。客观上培育了浓郁的公益文化氛围。高校公益优势主要有:

1. 规模庞大,门类齐全:

高校拥有规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并且志愿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文、理、农、工、医、商等不同专业互补性很强,为开展专业化公益服务项目奠定了重要的专业技能基础。

2. 思维活跃,积极主动: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公益服务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从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到四川青海等抗震救灾,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活跃的公益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

3. 政策支撑,平台广阔:

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是高校育人环节的重要内容。全国高校普遍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的教育指导、实践引领、资金资助、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撑计划,客观上促进了高校公益事业的发展。

4. 实践丰富,可塑性强:

以扬州某高校为例,全校3万余学生,700多支社团,每年举办4000多场各类活动,其中公益类项目占据重要比重。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大批活动组织、策划、运作经验。当代学生知识面广,可塑性性强,对于公益领域的创新和拓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校公益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社会公益组织,高校公益具备的独特先天优势。但也存在体系不成熟,资金来源少,公益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不足等弊端,限制了活动走向社会。尤其是新形势下公益模式发展趋势要求公益项目要具体有:

1. 高校管理体制限制公益项目开展。

高校教育职能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益项目的开展。如在高校内部,社团在团委的领导下统一开展相关工作。社团活动的场地、资金以及企业赞助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且程序复杂。在对外开展活动方面,团委的审批程序也比较严格,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的发展。

2. 资金匮乏,活动形式单一。

调查显示,一般高校拥有5到6个左右的公益型社团,但是受到学校体质和资金规模等条件限制,这些公益社团的活动被严格局限在高校内部,很难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公益活动输出多,收入少,基本属于勉强为此阶段。这种现象也进一步限制了公益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 团队中和素质低,专业化不足。

在高校社团组织中的学生领导者大多数是因思想先进,做事认真负责被推选为负责人,却缺乏公益知识方面相关的专业培训;其次,部分学校在社团负责人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训不够重视,未能组织相关培训以提高社团组织领导人的相关能力。

三、公益形势转变视角下高校公益创业形式分析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球性的新型创业模式,其本质特点是采用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公共价值。高校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对于解决目前社会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社会民生问题、和谐社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例如,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全国公益创业大赛,每年都会吸引全国数百所大学参与其中。从2008年开始,谷歌集团每年都会支持100多支青年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或个人),在相关领域开展公益实践

引导高校社团参与公益创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的高校社会化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共同实施,形成一个有效的、多元的、优势互补的社会合力,构建适合于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机制,才能促进这项高校社会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参与公益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高校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系统化建设。

高校要善于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苗圃等现有的创新创新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教育目标,根据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精神等进行教育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专业指导,开展相应创业实践活动。

(二)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指导和推进资源整合。

政府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创建相应的实践平台、引导相关创业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更。同时,提供财务优惠政策、购买公共服务、推广相关法律法规供给、小额贷款政策、宣传引导等方面为高校公益创业提供资源整合。

(三)引导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共建。

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和企业在公益项目对接、理论成果转化、公益项目融资等方面具有高校等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高校需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导高校与公益性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之间应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可以考虑联合各方公力量成立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辅助联盟,引导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公益创投基金,继续提供相应的经费,支助高校创业策划大赛,在校园内外,形成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文化氛围。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媒体等社会资源,加强对公益项目的宣传监督,提高项目公信力。形成独具高校特色的公益创业支撑平台。

(四)加强学生公益责任与创业能力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保证高效公益创业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必须立足于公益项目本身,树立公民意识、公益意识、奉献意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加强创业能力培养,使大学生除了要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将专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有机集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公益社团两个不同的载体,提升自己的公益创业能力,在创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宁.社会学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月娥,李坚.互联网对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J].公益组织专辑,2011(4):132-139.

[3]Shane S.Khurana K.Career Experience and Firm Founding[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519-544.

[4]张松青,游振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7-108.

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2

一、在我国,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其已经逐渐形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逐渐向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双平台教育模式,各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参与创业教育培训,以此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加创业技能。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着手为学生提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地,形成一种教育知识与创业技能相结合的双平台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展开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现在济南职业学院的在校生在完成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我行我创”的创业设计大赛的优秀表现到本校创业学院中学习。在比赛中,成绩优异者便有机会来到创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相关学习与培训,通过考核者可以按原专业毕业。创业学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过一系列策划与研究申报创业专业,使得该专业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专业培养与跨专业培养同时进行,社会服务与知识教育并行的教育双模式。并且该学院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和社会有志青年提供短期的创业培训机会与创业教育服务,这其中包括在校学生、农民、退伍军人与待业人员等。此时,这种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创业学院的服务能力进行完善并推广此类经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利用社会与学校中的`资源是构建创业教育平台的基本要素

其实质是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教学这两大平台建设。其中,后者要运用创业激励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让学生利用好政策优势自主创业。在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针对不同情况调整教育方法,面对低年级学生实行鼓励教育;面对高年级学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在教学计划上要将平时的知识教育与创业教育一同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当中,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高职学习生涯。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制订交叉学科培育方案,并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在专业课程教育上,要让创业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向学生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创业成功典型故事向学生介绍有关创业机会等。

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邀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或鼓励、指导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成长,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研究,对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关实验培训班,对其进行创业方面的培养,因材施教效果更佳。如项目风险评估、行业切入点的分析和论证等。支持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创业实训项目自主实践,学校建立合理的创业指导教师制度,利用有利条件,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对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平台的建构与巩固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是构建和巩固该平台的基础,是创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市场调查机会得到锻炼

而企业从中得到学生带来的服务或创收,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目标。在创业教育中指导学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因为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顾客的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及时进行市场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市场调查时,为了让结果更具代表性,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同类企业的经营模式等,并对顾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为企业在市场中定位的确立打好坚实基础。在创业教育的最后,学校应与企业互动,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创业项目的市场、设备、生产流程、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指导学生到相关部门注册创业公司,为他们今后成功创业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创业项目的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市场竞争力,是成功创业的奠基石。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双平台。

公益创业教育蓝本 篇3

从非营利组织—→项目—→活动—→成立公司—→在岗创业,整个过程涉及了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相较于传统创业,公益创业更贴近学生,门槛更低,成功率高。

世界银行研究强调,公益创业可以改善生活在相对贫困之中的40亿人的生活。由此来看,公益创业教育至关重要。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社会创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忠。

撬动社会的新引擎

2009年,上述故事的主人公苏锦山在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湖南大学时,受到接见。

汪忠表示,实际上从2004年起,在海内外华人的支持下,湖南大学就已经探索了社会创业教育与高素质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途径与方式,构建了“公益助学+就业+创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创建4种类型——非营利组织、兼顾社会利益的盈利性企业、志愿公益活动和产学研混合型,以授人以鱼(公益助学)+ 授人以渔(就业)+ 授人以业(创业)+ 授人以智(研究)4个层次来构建整个社会创业教育系统。

湖南大学将此教育系统落实在公益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公益创业社会服务实践、公益创业文化传承3个方面,并取得良好效果。比如,2008年,湖南大学首次开设《公益创业学》课程,2009年,出版国内第一部《公益创业》教材等。湖南大学还举办首届公益创业节、创建长沙滴水恩创业孵化有限公司、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业)网等。湖南大学获得首届中国创新榜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汪忠说:“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的探索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北安普敦大学等院校相关师生的认可,受益学生成千上万。”

从历史发展来看,公益创业的提出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原因。汪忠分析说,一方面,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性,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公益创业是跨部门的社会创新,顺应了社会组织的演进趋势。传统社会体制下,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社会三大支柱,而且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如今,其边界越发模糊,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开始逐步引入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以“营利”为宗旨的公司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

因此,在汪忠看来,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的一种创业,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与传统创业(创办企业)相比,公益创业的主体更多,有更明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促进社会公共价值利益的增长,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表现形式上,公益创业可以有体制创新,即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可以有增量创新,即现存产品和服务等有更多社会效应的新用途,可以有颠覆性创新,即构造社会问题的新标准新定义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

英国是世界上公益创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汪忠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习时,他发现北安普顿大学力图通过创建公益创业型大学重新振兴,其建立了教学、研究和实践有机融合的公益创业生态体系,号称英国公益创业教育的第一大学。

北安普顿大学公益创业教育战略举措体现在7个方面:提供所有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使其具备就业和创业技能;实现公益创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有机融合;提供全国性公益创业支持;进行公益创业投资;提供大学的公益创业支持功能;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公平的社会;影响英国公益创业政策和实践。

汪忠说:“总结来说,其主要遵循3种价值观。”第一,提供增强学生经验的教育;第二,提供创业、创新、进取能力,并鼓励、支持学生发展创业技能;第三,提供社会包容和社会创新的价值观。

对于我国的公益创业教育,汪忠认为,可以从生态系统、政府、公益创业组织和公益创业者四方面来改善。

第一,构建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如图)。其中,既要有效利用社会企业的引力作用,也要注重公益创业环境的支撑作用。

汪忠进一步解释说,主导社会企业位于该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它拥有其他机构组织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核心技术能力,为整个系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社会创新平台,并引导系统内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社会使命;另一方面,主导社会企业可以凭借其强势的市场地位自然产生一种“磁场”,吸引更多优秀机构加入,并对参与者进行评价筛选。

第二,政府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产品销售与服务、倡导公益创业教育。

第三,公益创业组织方面,不仅要加强可持续发展,还要与政府积极合作,完善组织治理,从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第四,公益创业者方面,一是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二是能够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三是可以积极参与公益创业教育,共同促进成长。

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篇4

当前, “大众创业, 创业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应该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公益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 将产生更多的教育成效。

公益课程是推进高校改革的必由途径。当前, 高校正在带来推行改革, 完善教育结构, 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当前, 汕头大学积极实施公益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慈善意识[1]。公益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两个部分。公益课程为高校探索改革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实现公益理念教育与社会能力训练相互结合, 高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从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

创业类公益课程是以公益课程为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业类公益课程坚持以公益课程为平台, 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 在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与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公益与创新创业的教融合必然性

公益课程与创新创教育目标存在内在一致性。公益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公益课程, 掌握了公益服务的知识, 并提升了自身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为社会发展富有公益素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与创业人才, 为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提供动力。可见, 公益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均致力于挖掘学生潜能, 服务社会发展。创业类公益课程可以有机实现两者的统一, 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创业职业操守[3]。

公益教育还为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新的视角。公益课程是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平台。公益课程不仅重视在理论课程层面向学生灌输公益的理念, 而且也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服务。创新创业需要以现实的服务实践为基础。在创业类公益课程实践中, 学生可以零距离感知社会, 了解社会的真实现状。这可以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依据, 促进创新创业理念转换落地。

三、创业类公益课程开展策略

(一) 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统一

创业类公益课程是公益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 这种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根据这一特点, 实施创业类公益课程, 应该充分依托公益课程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

在理论教育层面, 教师应该植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义教、环保等类型的公益课程不同, 创业类公益课程具有明确创新创业训练目标, 这就必然决定在公益课程的教育中, 不仅要教授学生以便的公益服务的理念与技术, 而且也应该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即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而且也能够为他们在公益服务实践中开展活动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在实践教育层面, 教师要将创新创业服务作为公益实践的内容, 这主要包括两个形式, 一是将创业成果用于公益服务。学生通过开展创业类活动, 如产品市场营销, 将所赚取的利润进行捐赠。另一种形式为指导其他创业者进行创业实践, 大学生经过理论课程训练, 可以将市场营销与市场调查等相关的方法介绍给社会创业者, 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 实现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在实施公益课程创业类公益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坚持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只是的同时, 也使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得到提高。

教师要做好理论教育工作, 通过理论知识课堂, 让学生对公益服务的理念与技术进行把握。同时, 教师还需要根据创业类公益课程的需求, 有针对性融入相关的课程内容, 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内容。

与此同时, 教师要关注公益实践教育, 依托创业服务实践教育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公益服务能力与创业能力。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公益, 而灵魂在于创新[4]。在公益实践教育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启示, 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 寻求服务活动的创新模式。例如, 在公益营销课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协作制定公益营销的实践方案, 并在课程中以小组间相互讨论的形式, 对方案进行补充与修订, 使方案趋于完善。

(三) 实现教师指导与自我学习的统一

创业类公益课程要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权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创业类课程的主体, 强化自我学生, 能够激发他们课程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同时, 由于创业类公益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专业性较强, 这要求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介入, 对学生进行指导。

因此, 创业类公益课程应该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学习的统一。教师应该对创业类公益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内容进行传授, 并在创业服务实践中, 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为学生自我学习创业理论与知识提供一定的空间, 并在制定与实施创业服务方案的时候, 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与引导学生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益服务方案。另外, 教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教师在实践中, 要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进取、同情心等积极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四) 实现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统一

在实施创业类公益课程中, 教师要实现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统一, 在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同时,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同其他类型的公益课程不同, 创业类公益课程需要一定社会资源的投入。富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与各层次高校相互合作, 搭建了通往广阔的社会空间的平台, 形成学界、公益界、企业界三方资源的汇集[6]。为此, 教师在课程中, 可尝试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 争取他们在活动组织与课程指导中进行协助。比方说, 在蜂蜜公益营销的课程中, 教师可以加强与蜂农合作社的联系, 让他们在蜂蜜产品介绍与蜂农联系方面提供支持。这能够提升课程的效率, 提升课程的教育成效。

(五) 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

在实施创业类公益课程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互统一, 更好发挥公益课程的教育效果。短期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的公益与创业技巧, 并引起他们对服务领域的关注。长期目标则增强学生的社会公益服务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在课程中, 教师应该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服务受助对象。同时, 教师要还需要善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创业热情, 培养他们以企业家的视角, 去开展公益课程。这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促进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转变。

参考文献

[1]宋垚臻, 蔡映辉.公益课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探索[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2, 2:79-83.

[2]蔡映辉, 周艳华.大学生公益活动与公益课程育人效果的实证比较[J].教育与考试, 2012, 5:70-73.

[3]秦晓秋, 汪振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述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91-97.

[4]唐亚阳, 邓英文, 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5:49-53.

[5]林银,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观引导[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2) .:39-40.

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篇5

与八、九十年代不同,我们处在高度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当前的创新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创新等。罗国峰教授及其团队对创新创业的研究和实践,是传统的大学教育结合时势的一种务实创新,同时也是新时代创业的过程。特别地,他们还将“行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着实令人兴奋。

一.行动学习教育模式符合创新企业的运作需求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的概念由英国重量级管理大师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1907~2003)率先提出,它可形式化为公式“L=P+Q ”,其中L是代表Learning(学习),P代表Programmed Knowledge(传授结构化知识),而Q代表Questioning insight(具有洞察力的问题)。行动学习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导入相关的结构性知识,并通过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和探讨,最终输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且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行动学习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提倡的教育需要的知行合一理念如出一辙: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的本质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我们在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了一套易于操作的行动学习方法和流程。它主要由提出问题,导入知识,团队探索,行动计划及执行反思五大步骤,结合了现代企业运作实际过程,突破学习场所与实践场所两张皮现象,建立一体的聚焦复制的循环过程。在学习场所中探讨的是真实的话题,在实践场所可以将学习场所的计划进行落地,它可以作用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进行创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代的创业,是创新创业,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的创业,需要创业团队进行不断探索实践,务实行动和总结反思,因此,运用行动学习方法用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中,无疑是一种明智务实的做法。

1、提出话题:以现实为出发点,获取学习的需求,话题既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如”如何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是一个探索的话题如”未来5年,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有实在的需求才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行动学习领域中,有现实问题则解决现实问题,没有现实问题则创造未来话题。

2、导入知识。根据瑞文斯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导入可以是与该话题相关的知识如专业领域的常识,也可以是启发性的知识如案例或故事等,又或者为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这些知识可以运用传授方式导入,也可以采用参与者自学的方式获取。

3、团队探索。探索一词包括分享、质疑、挑战、辩论和共识等环节,是团队基于问题、运用知识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团队成员的隐性智慧,在想法碰撞的过程中激发了集体潜能。创新和冲突是深刻的共识基石。这个过程与脑力激荡或头脑风暴的相似,但团队探索的过程是需要进一步聚焦想法。

4、行动计划。基于团队探索之旅,团队对话题的分析理解较为一致,此时可以输出该问题的关键策略,行动步骤,分工协作、行动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前面的探索过程,这个行动计划是大家一起输出的,并且是自愿承担任务,因此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团队对计划的理解和执行会更加到位,做到自动自发。

5、执行反思。对行动计划的执行,目的是验证行动计划对解决问题的效果。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定期对计划执行进行反思,一则发现优秀经验和做法,二则发现障碍计划达成的问题。团队在践行计划的过程中,聚焦出障碍计划达成的问题,并开始新一轮的行动学习,不断聚焦和复制,持续地推动计划达成和团队的成长。

二.行动学习将持续提升创业团队竞争力

行动学习将会持续提升创业团队竞争力,培养高效务实创新积极的团队文化。在创业过程中,团队力量是影响创业成败关键要素。创业团队的打造,不仅需要有追逐梦想的激情,更需要具备扎扎实实地相关专业能力和领导力。对于初创企业者,个人难以做到完美,但是团队可以做到卓越。其中是团队领袖的领导力是关键,特别是快速扩张的企业,团队领导者的培养影响着企业的扩张速度。研究发现,领导力的培养70%来自于实践中获取,因此传统的学习模式难以打造出优秀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行动学习对于创新创业的团队来说,本质上就是在无边界小组一同挑战任务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被许多企业证明有效地推动领导力提升。

其次,我们也发现,高效沟通协作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加速成长速度的具有明显的正面作用。把行动学习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提高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在前面我们提及的团队探索、行动计划和执行反思等环节,都是一个团队充分沟通、达成共识以更好地自动自发执行的过程。对于建设网状创团队和星状创业团队来说,通过行动学习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团队的沟通效率和提高团队的正能量。

第三,创业团队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与高效的执行文化,保证好点子能被落地。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好点子固然重要,但把好点子落地的能力更重要。在行动学习循环过程中,不以领导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即便没有职权,团队成员也可以成为某个问题的主人,整合相关资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是被迫去做事,而是自愿执行和协作,执行力体现在自动自发的行动上。就这样子,许多不是管理者的员工也可以成为解决某个问题的主要负责人,展现才华和能力。三.行动学习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变革与创新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持续生存发展之道唯一不变就是“变“。企业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走出其传统生命周期的魔咒,进而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企业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企业常有的惯性思维和资源的限制,其本质就是再次创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比新建立企业还要困难,新企业创业没有过去的“影子”的影响,这里的影子就是“经验“,有些时候过去成功的经验可能是企业变革发展的障碍。然而,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变革,都是个别领导人拉着一群人跑。这个变革受到的阻力将会非常大,很多企业也会倒在变革的路上。

行动学习可以降低企业变革的风险,有效地支持企业实现蜕变和成长。因为,行动学习是激发团队一起实施变革,拉力不仅仅是少数企业领导人了。正如当年杰克韦尔奇在领着GE这头大象跳舞一样,在杰克韦尔奇加入到GE的时,GE是高度官僚机构臃肿的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杰克韦尔奇采用“群策群力”的模式,突破层级框框和资源权力的框框,激发了GE的所有积极力量围绕着公司变革的方向去实施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变革,最终实现GE的起死回生的奇迹。其实,GE所使用的群策群力模式与行动学习的运作机理是高度一致的,无边界小组围绕着实际问题和未来问题进行团队共创输出解决方案,并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行动学习过程是小组团队针对现实或未来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质疑、行动和反思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类似”微版“的创业过程。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在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的经验可以遵循,每一次创业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和团队面临许许多多地未知领域及千头万绪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一解决。在创业过程中,这种探索,务实,创新,分享,协作等精神与行动学习精神本质是一致的。

行动学习是在众多优秀企业中实践后被誉为最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学习模式之一,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中引入行动学习法,是从源头上给年轻一代注入一套前沿务实的思维模式,行动学习法将会持续支持他们在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涯中做好团队建设,高效运营和创新变革,以降低创业风险,实现成功创业。

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篇6

质量功能展开(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即QFD,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水野滋和赤尾洋二在1966年首先提出来的[1]。它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一般应用于产品设计过程。质量功能展开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期望、偏好为驱动因素,通过“做什么”和“如何做”把这些驱动因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2]。

公益创业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公益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既强调和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人格,又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推动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途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也是公益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评估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高等学校如果能够自觉以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为指导,根据社会需求、期望、偏好为驱动因素,通过“做什么”和“如何做”把这些驱动因素有机地融入到公益创业课程设置的过程,进而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对于优化公益创业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逐步构建高等学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一) 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公益创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重点,以培养公益创业精神为核心,以锻炼公益创业能力为关键。与之相对应,可设置公益创业学概论、公益创业精神、公益创业实务等三门必修课,再根据KAB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一系列选修课进行系统设计。公益创业学概论、公益创业精神、公益创业实务等三门必修课,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规定进行编写。

1. 公益创业学概论

以公益创业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开展公益创业实践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包括公益创业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公益创业的产生、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公益创业教育的特点、基本方法及其思想的历史演进,公益创业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关系,公益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还包括公益创业者、公益创业团队、公益创业机会、公益创业计划、公益创业资源、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公益创业实务

以培养公益创业实践所需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系统培养学生设计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重点突出学生防范创业风险、识别公益创业机会、适时采取公益创业行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 公益创业精神

通过公益创业教育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敏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挑战自我、敢当风险、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团结协作的职业操守。

( 二) 面向部分学生的专业性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与普及性公益创业教育注重知识、精神培养相区别,针对“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演练较少”的实际情况,专业性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则以公益创业体验和公益创业实践为重点。高校可以与公益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制订公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实施方案,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公益创业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

把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创业实践”两个子系统,“基础理论”子系统又设置“专业知识”、“公益创业知识”两个模块; “创业实践”子系统则设置“专业基础实践”、“技能提升实践”两个模块,最后在这四个模块下设置具体课程。

1. 模块一: 专业知识

设置专业必修课、技术创新学。

2. 模块二: 公益创业知识

主要设置的课程包括公益创业入门、商务计划写作、新企业融资、新企业成长策略、公益创业法律基础、小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管理学。

3. 模块三: 专业基础实践

主要设置“公益创业”、“创新”以及“社会实践与调研”等专题活动课,通过这些公益创业前的基础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全面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公益创业能力。

( 1) 创业专题活动课可以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俱乐部”或“公益创业者联盟”,通过这些平台让组织成员能够定期地开展实践经验交流的活动; 也可以邀请成功的公益创业校友、公益创业人士和社会企业家来学校开讲座,讲述他们的创业成功的故事,传授创业的经验;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公益企业、非营利组织进行参观访问、考察实习等,激发他们公益创业兴趣,拓宽公益创业的视野,丰富公益创业的体验。创新专题活动课是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邀请专家、教授为学生做科技创新讲座; 可以让学生申报科学研究项目,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新竞赛、校园模拟企业、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园区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2) 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社会普遍问题开展调研,收集相关的公益创业信息,并从中寻找商机; 还可以让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红十字会”等爱心组织,定期组织他们开展献爱心活动,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模块四: 技能提升实践

技能提升实践课程则是为那些接受基础性创业教育以后,有公益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安排的课程,它以研究创业问题、开展创业实践为主,是培养学生公益创业实战技能的重要途径。该课程包括公益创业计划大赛、SIYB系列培训、公益创业实战训练、挂职锻炼等四个项目。

( 1) 公益创业计划大赛是培养学生公益创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培养他们的识别公益创业机会、制订创业方案、创建团队、整合资源等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 2) SIYB是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它专门为有志于创办自己中小企业的青年学生、残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特殊群体量身打造的培训项目。SIYB培训能够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高度满足中小企业家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 3)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公益创业计划大赛中的成熟项目或在创新活动中研发的成熟项目为支持对象,为学生聘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技术顾问、经营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学生到学校企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和培育,帮助这些企业健康成长。

( 4) 挂职锻炼是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公益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挂职,近距离接触公益企业家,开展公益创业实习、研究公益企业的运作模式、体验公益创业的艰辛、培养公益创业的意识、学习公益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验、锻炼公益创业能力的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可以安排在寒暑假,也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实施,并使之常态化。

三、结语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