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课堂乐趣(精选十篇)

课堂乐趣(精选十篇)

课堂乐趣 篇1

一、让事例充满乐趣

趣味事例最具有吸引力, 它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使其对有关的学习内容产生愉快情绪.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事例进行教学, 能使课堂产生十分愉快的学习气氛.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 讲授事例:两树相距4 m, 一树高12 m, 一树高9 m, 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 飞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又如:在讲授比例线段这一节时, 讲述“泰勒斯用一根棍棒测金字塔”的故事,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课堂就会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二、语言要具有幽默性

风趣与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超然运用与奇巧安排,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 足116只, 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 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 上面45个头, 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 (只) .”“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 (只) 兔子, 32只鸡.”烦人的数学题, 在老师幽默、形象的讲解中, 变得那么有趣、明白.这就是“幽默型”教育.

三、让学生体味数学中的美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一切美的事物总能让人赏心悦目, 数学教学中贯彻“美育”原则, 可以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板书工整, 作图美观,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数学本身也处处充满令人愉快的美的因素.如:教黄金分割时, 黄金比≈0.618.本是一个枯燥的数字, 我们在教学中介绍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效果就大不相同, 例如:当气温为23℃时, 人们的身心感到最舒服, 因为此时, 气温与体温之比≈0.618;最和谐悦目的矩形, 如书籍、门窗等, 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著名的埃菲尔铁塔, 其第二层之下与第二层之上的比也是0.618;最优美的身段, 是身体下肢与整个身长之比为0.618;报幕员所站最佳位置, 应是舞台宽度的0.618处……黄金比美妙无比, 学生学习时就乐趣无穷.数学知识从形式到内容充满美,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些美的因素, 使学生在美的环境, 美的内容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四、手脑并用, 乐趣无穷

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让他们“参与”, 不要把学生当“观众”、“听众”, 而要让他们当“主角”, 当“主角”是令人愉快的事.课堂中,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能激发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幂的运算”时, 问“将一张0.1 mm厚的纸对折一次有多厚, 对折两次呢?三次呢?对折三十次呢?”学生纷纷拿起计算器, 然后把单位换算成米, 发现将这张纸对折30次后其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这时学生兴趣大增, 积极性极高, 纷纷参与计算, 从中体味极大的乐趣.又如:“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先让学生考虑:三边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为2×180°, 五边形内角和为3×180°……于是猜想n边形内角和为 (n-2) ×180°, 再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图,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这个结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去发现他们未学过的新知识, 这就是“再创造教学”的现代教学思想, 是符合数学的发现和发展规律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思维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五、巧结课, 让学生回味无穷

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 但精要的结局, 更能使课堂教学再达高潮.课堂小结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 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 集中注意力, 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 因此, 应重视在“乐”、“趣”两字上下工夫, 尽可能设计的生动活泼, 有趣味, 使学生乐学, 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为此, 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 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 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造成悬念, 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浅谈寻找课堂乐趣 篇2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乐趣。必须要落到实处。小学语文通常以“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体现。而低年段教学以阅读和识字为主。通过生动有趣的阅读和丰富多样的识字方法,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阅读 识字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对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过去的教学,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讲解,学生一直在听和做笔记,少了许多思考的空间,学生读的时间也少,导致学生的语感不太好,这样下去,学生只会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渴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教学落到实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悟。于是,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多读、多思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在阅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我教授的二年级语文,当中的课文多充满童趣,课文中有多幅插图,便于学生理解。我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指名读,其余学生听并仔细看图,这样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己读,而且给出一定的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大意;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我就采用了此种教法,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我让学生通过表演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很快就会干死。小男孩不停地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出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先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抽生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学生在思考如何生动形象地表演小男孩的动作神态时,自然会多读、多思考。这样的教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例如:《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边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逐渐好了起来,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如果得了传染病,怎么办?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

四、利用简介和插图,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教学《回乡偶书》、《赠汪伦》时采用了这种教法,学生能初步理解诗意,从读中理解作者的感受。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而识字、写字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加侧重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

识字方面,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讨论还有没有学过类似的字,利用加偏旁、减偏旁的办法积累识字,让学生自主识字。多阅读课外书,在生活中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潜移默化中识字。

一、识字教学的最佳辅助工具汉语拼音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多种形式结合识字。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学生可以通过拼音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

二、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谈汉字的学习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大部分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寻找和积累中找到识字的乐趣。

汉字中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个阶段,汉字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在教学中遇到个别生僻字。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通过汉字起源变化的故事。可以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三、汉字教学与多媒体及游戏活动的结合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传统的书本、黑板随后出现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主要是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同样应有生动、富有表情、表现力的讲课方式。

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与热情。

总之,在小学课堂的语文汉字教学中有很多有效实际的方法可以应用。教师要注意整体课堂气氛的调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黎大志 《现代教育技术》 [M] 南京大学出版社.[2] 《语文课程标准》 语委会

[3]刘又辛 《汉字发展史纲要》 [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体验课堂评价的乐趣 篇3

评价具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有的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有的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有的评价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更有效的学习。

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我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我深深地意识到每位学生的成長都都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可是纵观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课堂评价。这些问题使评价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和作用。下面我试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结合他人的教学案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有效评价的真切感悟。

二、思路:大势所趋,随波逐流?

形势所迫,焦头烂额

作为一名教龄7年的年轻教师,我已经能够较好的利用课堂评价来控制课堂,以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回想起几年前的我,课堂上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很好的控制课堂,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畏惧进入课堂,畏惧班级里的那群“皮大王”,以至于班级成绩很不理想。这在我职初生涯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记,真是刻骨铭心,还记得当时我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评价语言是“你怎么还不做好”“不要说话了”“不许转过去”“你,站到后面去”......听着都是指令话语,可是并没有达到稳定课堂记录的效果,好了不到半分钟,一些孩子又跳了起来。曾经我还很天真的想,只要把别人用的好的评价用语搬到我的课堂,肯定会有效。于是,我每次出去听课,都把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用语记录下来,回来后,我再照搬到课堂上,可是每次我说出来都不如人家那样自然,别扭的很,而且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围绕着:哎呦,要快点了,不然一节课来不及上了,所以对于班级中那些及时需要我制止的违反课堂规矩的行为,我并没有去关注。曾经为了我的课堂,学校还专门请专家每周两次为我指导,每次在听专家分析时,我认为是好方法课堂调控用到我的课堂还是不起效,原因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那时的我,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可是整个学校大环境都在倡导有效课堂,我的课堂当然成了关注的焦点,这种滋味真的不好受。改变吧,可是改怎么改变呢?

三、方法:放慢节奏,用心悟

做优秀班主任搭班的福利

又逢新学期,这次我搭班的主任,是学校里出了名的“优秀班主任”,心里暗自窃喜的同时,又多了份压力,如果我还是以前那样,如此鲜明的对比......

于是,后来我去听了她的语文随堂课,哇!太惊奇了,学生们怎么如此认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哪里有开小差说话啊?听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她关注了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动向,及时表扬,只有表扬,没有一句批评。比如哪个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她会说:“你回答问题声音真响亮”,随即送上一颗粘纸;但如果有哪位学生回答问题,轻声细语,她不会批评她,她会摸着学生的头,说道:“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些就更好了”也送上一颗粘纸。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她不仅关注学生说得如何,还关注全班每位学生听得怎么样?会时不时的送上一句“从你的眼睛,我看出你听得非常认真”也送上一颗粘纸。惊奇的效果是,其他孩子都做得很端正了,都睁大了双眼,唯恐错过老师的一句话。好奇的我课后问了这位班主任:“他们好乖哦,是不是第一天上课就这样啊?”“哪有,班级里有几个男生很皮的......”接下去就听到她说“谁谁会怎样,谁谁上课要一直提醒的,谁和谁不能坐在一起的......”这一节课给我的感触太大了,原来我的课堂评价都是负面的,学生都喜欢被表扬,如此直白的批评他们一点儿都不喜欢。还记得有一次全教会上,随机采访了她:“沈老师,你一般是什么时候训练学生行规的?”“几乎每节课前都要花时间”我心想,她已经把班级规矩做得这么好了,还每节课前都花时间啊!那我呢?我开始了自己更深的思考……

四、过程:从批评到表扬

舍得,才有收获

后来我悟到一点:要舍得花时间,才会有成效。以前我生怕课堂上训练了行规,课的进度就无法按时完成了,所以得过且过,即使有好方法也觉得懒得用,可是当我听了这位优秀班主任的课后,我被她整齐的课堂吸引了,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课堂。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变身。

上课后,第一句话不是说今天我们要学什么,而是先表扬谁谁坐的端正,并送上奖励粘纸。会有一部分学生模仿得到粘纸的学生坐端正,我随即一一点名表扬“谁谁谁都坐端正了,做好了上课的准备。”等到班级次序井然了我再开始上课。可是孩子们小,还是坐不住啊?我采用刚才的方法再次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就不过上课前了。尤其是班级里的两个皮大王,又露出了“本性”我的火气蹭的一下冒起来,大声斥喝他,他是坐好了,可是我其他学生又有不安分的苗头了,我很生气,大声说到“全班都做好”刚说好,我就后悔了,怎么又回到以前了,那前面做的功课不都白费了吗?这节课我,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一定要舍得时间,多表扬,多激励。大声斥力是无用的,学生不会喜欢你的。

待再次上课,我再三叮嘱自己,不能批评,多表扬。当有学生开小差时,我就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肯定是说不出的,这时我并不为难他,而是说:“你还没想好对吗?请你坐下再想一想,谁来帮助他”听到我这样说,那个孩子不好意思的坐下了,下面他如果再开小差,我用眼神看着他,他似乎能明白我的用意,于是也坐好了。就这样我渐渐的控制住了课堂。接下去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一经发生,都希望得到肯定,得到赏识,即使成年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小学生。实际上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通过激励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评价,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我们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依据,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与, 体味课堂的乐趣 篇4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营造宽松的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肢体活动或教辅用具等将学生带入一个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中, 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关爱尊重, 无所畏惧, 从而在课堂上积极活动、踊跃参与。如, 在7B Unit 3“Finding Your Way”中教turn left, turn right, cross the street时, 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律动舞蹈的动作, 让全班一起舞动起来, 再用多媒体投影出时下很流行的各种style, 学生不欢乐都不行, 哪个会不想参加呢?卢梭在他的《爱弥尔》里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 一旦被激发, 一切就皆有可能。

二、明确各阶段目的, 促进课堂参与

一堂课有它的总目标, 但不同的时间段、内容段也有不同的分目标。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所以学生都有很强的依赖性, 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学的是什么, 为了什么而学, 也就很难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 更谈不上参与课堂了。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 我们不妨作一些尝试去改变。如在教Reading时, 有泛读的目标, 有精读的目标, 单词和词组的要求是四会要求, 有些句子又有语法上的目标。像8A Unit 4“Wild Animals”的Reading中就涉及“主将从现”的语法知识, 同样这一课时还有保护动物的情感目标。学生一一明确了各个目标之后就会主动思考、有的放矢, 既强化了他们的阶段注意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理能力等。我们在检查提问时就会人人争当参与先锋了。

三、精心设计提问、组织讨论, 促进课堂参与

提问是引发学生参与的常用策略。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 对不同对象进行提问。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参与。讨论也能使学生迅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只要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 加以一定的引导、启发, 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了。当然, 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 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会用激励的语言增强学生信心, 切忌苛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提问:“What actions can we take to protect the nature?”或组织讨论“ways to protect ourselves in the natural disasters”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环境、生命安全等紧密相连, 且易于学生组织语言, 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的。

四、正确使用教学评价, 感受成功参与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常用的鼓励学生的方法就是表扬。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吝表扬。表扬可以是面部表情:一个温柔的微笑, 一束赞许的目光, 一种期待的神情, 都会使学生感到温暖。表扬也可以是口语表达, 哪怕一句简单的“Excellent!”也能让学生收获喜悦。表扬还可以是肢体语言:拍拍肩膀、点头示意, 学生自会感知到肯定的讯息。只是, 表扬时我们还要注意几点:表扬要具体, 表扬要及时, 表扬要有度, 表扬要避免夸张等。这样才是有效的表扬。有些时候, 我们给予学生的评价也许不是肯定的, 但只要充分尊重学生, 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注意措辞和运用好评价的策略, 学生也一定是乐于接受的。因为, 无论是哪种评价, 他们都会感觉受到了重视, 体味到了参与的乐趣。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 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我深以为是。

参考文献

[1]刘爱福.实施参与式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5) .

走出困惑,探究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5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困惑一:科学教材难把握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少得可怜。苏教版科学教材《常见材料》一课就是一整幅的房间图画,就“材料”这一话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该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我们老师很茫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我们对这样的教材真是一筹莫展了。

困惑二:科学课难上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我们老师头疼了。困惑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曾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活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在困惑之余,我再次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与同行一起分享。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个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 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展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的发现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乐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这一要求,学校及教师都十分重视。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虽然程式化、机械化的“一言堂”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的教学需求,枯燥无味的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只能使学生的情绪被压抑,学习激情被遏制,久而久之,畏难情绪逐渐增加,恐惧心理日益严重。要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现状,变“苦学”为“乐学”,教师要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借助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语文发自内心的产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变换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从他们的自身需要出发,不能一味地指责或批评,不能寄希望于老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压制式的课堂管理方式只能从表面上将学生“生拉硬拽”地搬回课堂,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学生们的内心其实并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师的授课之中。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呈现,而是要将多种教学形式充分结合,不断变换激趣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

多媒体是现在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展示效果能够从视听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眼、口、手、耳、脑多种器官,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多方位参与,全身心投入。在教学《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几组三味书屋的图片,让学生们根据图片领略“三味书屋”的陈设,紧接着展示三味书屋的后园,一株株挺拔的腊梅树跃然于学生眼前,让学生眼前一亮。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分别说一说梅花的特点以及作者写腊梅花的目的。通过直观形象教学展示,学生们更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者如能抓住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带动他们的思路,那么学生们一上语文课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就能兴趣盎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就能为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音乐导入、谜语导入、影视导入等。目前很多教师将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引入教学中,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的同时,能够汲取新的语文知识。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认字的时候,我就将经典的国产动画片《三十六个字》提前准备出来,在课堂一开始展示给学生,这样一个个生字在片中主人公的毛笔下,以象形文字的形式灵动的出现在画面上,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认识了不少诸如“日”“水”“舟”“石”“鸟”“伞”等文字,也让他们在认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再如,我在教学《云房子》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的形状、颜色,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些云房子的图片,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之后是什么感觉。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最后我告诉学生,那些美丽的云房子全都是小鸟们造出来的,这样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小鸟是如何造房子的,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

三、采用游戏形式,增强学习趣味

游戏是小学生乐意为之的活动方式。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重视游戏化教学,彻底改变现行教育体制下“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现状,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有效开展以游戏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游戏能让学生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充分实现了“在学中乐,在乐中学”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的投入状态中,记忆、领会大量的语文知识。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演”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参与认知活动,学生们纷纷举手扮演各自想扮演的角色,在这种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此外,教师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辩论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发挥想象给作者换一种结尾或者接着往下编故事;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及时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这份热情能一直保持下去,在游戏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让英语课堂充满乐趣 篇7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激发创新意识。这里所说的“动”就是让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 眼、耳、口、手、脑等协同合作随着教师的教学并用。这种“动”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 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就让学生动起来, 可以采取学生齐唱英语歌, 播放英语动画等方式营造一下英语气氛,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讲台前。我还记得在一次省级的优质课大赛中, 由于比赛比较激烈,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很紧张, 每节课都很沉闷, 当然学习的效果也不太理想。但有一位教师的做法给评委和在座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课前两分钟播放了《兔子舞》的英文歌曲, 同时教学生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刚开始学生还有些羞涩, 但很快, 孩子们的天性在音乐中展露出来, 学生开心地随着音乐舞蹈, 之后陌生的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自然, 当然那节课也因此变得轻松愉快,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课前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发挥多么大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让学生自制一些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学具。这样做既可以达到让学生提前预习的目的, 还可以让学生感觉新鲜,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也就为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 创设英语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英语语境操练中动起来, 在英语课上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所以, 创设真实可信的英语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就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和英语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帮助, 而且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的记忆效果会更好。还记得七年级下学期在讲问路指路这节课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代表不同的地点, 让学生用英语从起点出发, 按照给定路线, 边走边讲解, 直至目的地。这种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种真实情境的英语操练当中,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由此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的明显。另外, 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将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 从而达到利用英语做事, 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如小组内改变一些小短句, 分角色扮演一些小故事。在表演中学生既锻炼了英语口语,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编一些有趣的口诀来帮助记忆

英语语法的一些规则、词的用法, 发音规则等, 常常让学生感到迷惑。教师根据这些情况来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 使枯燥的语法变得生动有趣。如对七年级学生讲授be的用法时, 教给学生小口诀: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 复数人称全用are。再如讲基数词变序数词规律时, 让学生记住口诀:基变序, 有规律;词尾加上th;1、2、3特殊记, 8去t, 9减e, f要把ve替, 整十变成序数词, 将y变ie, 再加th, 若想表示几十几, 只变个位就可以。通过这些口诀, 学生很轻松地就记住了这些枯燥的语法, 降低了学习难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如果教师在讲授英语音标、单词和短语时做一些创新, 同时发挥一下幽默,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的同事当中有一位非常喜欢唱歌的英语教师, 他在进行音标教学时就突发奇想, 如果把英标变成歌曲是不是就能让学生记住这些枯燥的音标呢?于是, 他就尝试着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好汉歌》的曲调改编了48个国际音标。这首音标歌朗朗上口, 还风趣幽默, 立刻吸引了学生, 几乎每个学生都很快记住了这些音标的发音,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来源, 讲一些与这个词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授sandwich这个单词时, 告诉学生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发明了夹肉的面包, 人们把这种面包叫Sandwich。在讲授news这个单词时, 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消息。因为消息都是来源于四面八方的, 所以news是north, east, west, south这四个表示方向词的首字母的组合。经过这样形象生动的讲解, 学生对这些词的记忆会加深。教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来讲解单词。

三、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英语谚语和风俗习惯的讲解

英语的谚语和中国的谚语一样,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道理中往往蕴藏着大智慧。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英语谚语的讲解可以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如在讲到friendship时可举出下列谚语,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再如讲七年级It’s raining一课时, 穿插了谚语Afer the storm, came a calm (风雨之后见彩虹) 。讲授problems时告诉学生: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往往让学生更深层地感知所学知识。另外可以在课堂上就所讲的内容增加一些必要的风俗习惯讲解,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 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入了课堂, 生动直观的画面, 活泼有趣的动漫, 优美动听的音乐,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得在教授九年级第四单元What would you do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I want to go to Guilin, 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time and money,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自然也就对我所提出的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25 hours in a day?这一问题产生极大地兴趣, 本节课重点语法的引入自然贴切, 学生讨论积极, 课堂气氛热烈, 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可以把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计成需要一步步完成的闯关游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闯关内容, 这样不仅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也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从而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让英语学习充满乐趣, 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与学的领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英语教师要想保证英语课堂吸引学生, 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质量。

活跃课堂气氛体验运动乐趣 篇8

一、体育课堂与运动兴趣

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在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这也应当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追求所在。而在体育课中多存在着“教者强发令, 学者盲从之”的状态, 学生“身顺而心违”, 在这样的情形下, 还怎么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呢?新课程的实施, 亦重视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所以, 在体育课尤其是低年级体育课上, 我们更应重视让学生得到运动的乐趣。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应该尽己所能的去创设它。

二、提高体育课堂兴趣的几点思考

1. 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如果能够表现出从容的教态和对学生的亲和力, 那么首先就能使学生喜欢你、乐于接近你, 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 比如教学“立定跳远”时, 我们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青蛙, 而那些小垫子就是一片片不堪重负的荷叶, 在学习过程中, 就要体会到“小青蛙”在荷叶上捉害虫时的“快起而轻落”,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故事情节中学到了知识。单调的技术动作讲解常使学生感到厌烦, 讲起来也事倍而功半, 把它编成“顺口溜”, 则可以使学生好学爱记, 如“小青蛙, 本领大, 用力蹬地向前跳, 两臂向前摆, 落地轻又巧”等。把一些教材与音乐配合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是指利用教师的示范、实物、模型、图片、挂图、卡片等一系列直观手段, 以使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 进而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例如在投掷教学中, 我们提供纸飞机、纸炮、彩带球等多种轻物, 以及一些动物头饰、靶子等辅助设施, 发给学生动作卡片, 让他们根据动作卡片的要求去自主选择练习。这样可以使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能够调动他们的练习积极性, 以解决快速挥臂的问题,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动作卡片的内容可以使用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与卡通式的对话, 使学生倍感亲切, 如足球教学, 可以使用《足球小子》中的“小义”的形象, 而篮球教学, “樱木花道”则可以大派用场。简笔画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中大显身手, 几笔勾勒出一个动作的人物图形, 边画边讲解, 能使学生更加对你信服有加。再加上结合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言的教学过程, 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当然, 虽然直观教学手段实用有效, 也要注意运用恰当适时, 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 开展各种游戏与教学竞赛

游戏与竞赛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剂良方。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对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分析教材、肯动脑筋, 就会设计出符合教材内容又使学生喜爱的游戏与竞赛方式。如发展学生灵敏与跳跃能力的跳前跳后练习, 我们运用“兔子舞”的形式, 编成活泼有趣的集体舞蹈游戏, 使得学生乐此不疲、快乐有加。这样, 把教材融于游戏、竞赛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 教学的艺术性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能够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游戏与教学竞赛的进行可以使学生投入地练习, 这样必将构建出一个活跃、互动的课堂, 在这种快乐的教学氛围下, 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必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创设快乐课堂享受语文乐趣 篇9

—、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学的欲望。

1.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我在教室里专门开辟“看看谁的红花多”“我真棒”等小栏目,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智,如背出一篇课文奖一朵“小红花”,期末评出“记忆王”,并把他们的相片贴在教室里;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奖一面“小红旗”……使教室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美好空间。

2.创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创造快乐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例如,教学《自己试一试》这篇课文时,我先向学生提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放一颗石子或放一条小鱼,水会溢出来吗?我让孩子们猜了一会儿,然后把装满水的瓶子放在讲台上,让两个学生和我一起做这个实验。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迫不及待地要求学习课文。

3.预先感知内容,创设乐学情境

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知识,我常常使用多媒体为课堂增添色彩。例如,我在上《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升国旗的影片,再亲身体验每周星期一学校升国旗的庄严场面,让学生提前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快乐地投入学习。

二、改变教材的展示方式

我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巧妙设计,改变教材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1.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教材

故事是儿童喜欢阅读的一种文本形式。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形象记忆。例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我先讲述《神笔马良》的故事,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故事学习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课文。

2.以歌曲方式展现教材

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歌曲,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因为歌曲能加深记忆。例如,把课文《春天在哪里》编成歌曲,学生学得开心,记得牢固,歌曲唱会了,课文也背出来了。

3.以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示教材

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记忆。例如,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我让学生扮演了燕子、蜜蜂、青蛙等角色。对快乐的不同看法,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服务他人才会感到快乐,而像波斯猫那样依赖别人生活,让别人为自己服务,是没有快乐的。同时,表演还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出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气氛,使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形式多样的教学,促使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更使他们学得既主动又快乐。

三、优化教学模式展示教材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优势,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材上的插图是静止的,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此时可采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动态画面,使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从而读懂课文。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设计时要联系实际,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有趣的作业》时,我提前一天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大自然里去找春天,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或做一做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学生都来自农村,可到野外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也可借春风去放风筝;可画春天的风景,也可以收集春天的图片……这样的作业,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学生所演绎的几乎与课文的内容相同。

五、给予多样形式的评价

在教学中,给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成绩,而应形式多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热情地鼓励学生:“这个词你理解得好!”“你的知识面真广!”“你读得真好听!”“你的字真漂亮!”这些富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易于营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学习的气氛,调动他们热爱学习的积极性。用上“你能行”“你来试试”这样鼓励的话,使学生勇于尝试;用“没关系”“你可以的”“下次再加把劲”等语句可激励学困生。

打造魅力课堂,体验学习乐趣 篇10

一、走进时代,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阅读文学作品这项活动是由作者、文本和读者三方面因素组成的, 缺一不可。在作品中, 作者把自己观念、意识、情感和意图注入作品。因此, 任何作品, 都会烙上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记。那么,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 了解作者的经历, 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如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 如果教师不作引导和提示, 就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的话, 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阅读经验等的差异,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 我先是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爱, 其方式、途径、内涵是不同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问题: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因为起床晚而迟到?你们的父亲通常是怎样对待这种事的?作者在文中描述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引导学生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对课文进行自读、自悟, 并帮助学生粗略了解文本内容, 初步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进入文本, 更容易地理解文中使用的字、词、句, 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被文中情节所吸引, 使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二、走进文本,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习既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又是一个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自身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文本, 品读各种角色, 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 我在学生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后,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去朗读文章, 扮演其中的角色, 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议:朗读得好, 他好在什么地方?朗读得不好,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让学生懂得, 要想在朗读中读得有声有色, 有感情、有韵味, 就必须走进文本,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后, 我在班里组织辩论会, 指定正方、反方, 分别代表家长方与“我”方, 围绕“到底应不应该跟万芳要回羚羊”展开辩论, 让学生进入角色, 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辩出智慧, 辩强思维, 辩明道理。又如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并向学生提出, 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让学生懂得, 爱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只有真正进入文本, 理解文本, 才能体会文中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 才能体会作者的真实表达, 才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用词的准确、用意的深刻, 语言的生动, 描述的精彩, 才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三、走进生活, 体会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语文是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反映。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 离开了生活实际, 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人说,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触语文,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的气息, 语文中处处反映生活。因此, 我在教《春》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回顾春天的景色, 到大自然去体验春天的气息, 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感悟课文、理解文本。在教《漫游语文世界》这一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媒体所使用的凝练又实用的广告语, 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 掌握这些广告用语的特征和格式,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编写校园、卫生、公物等方面的警示语。这种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训练方式,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积极性, 点燃了学生内心自主创新的火花。“小草正在睡觉, 请不要打扰它们”、“垃圾也有家, 请带它归家”、“桌子在流泪, 因为你在它身上刻下了伤痕”……一条条充满人性光辉的警示语跃然纸上。成功的体验在学生身上不断得到满足, 也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处处用语文的乐趣。因此,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走进课堂, 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回归课堂, 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这样学生学习起语文来便会觉得有用、有味道。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