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规(精选十篇)
临床常规 篇1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传统手工法
尿常规作为“三大常规”检查之一, 可初步显示患者身体各项指标, 特别是肾脏疾病, 可作为早期肾脏病变诊疗的主要标志之一[1]。目前临床上检查尿常规的方法很多, 如传统手工法、尿沉渣镜检及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等, 各有优缺点。其中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方便等特点, 逐渐成为现代临床尿常规检查的主要手段[2]。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随机抽取的500 份尿液标本分别进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手工法检验, 比较两种尿常规检验方法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收集的500 份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 均于早晨收集, 用一次性消毒塑料杯保存。其中男345 例, 女155 例, 年龄7~82 岁, 平均 (50.2±1.5) 岁。
1.2 检测方法
材料:离心机、显微镜、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及试纸、冰醋酸、酒精灯。
本组500 份尿液标本分别采取干化学分析仪和传统手工法检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于早晨采集尿液标本, 严格按照干化学分析仪使用说明书及要求操作, 主要测量尿液中尿蛋白、白细胞及红细胞指标含量, 仔细记录检测结果。传统手工法:该方法主要检测指标与干化学分析仪一样, 即尿蛋白、白细胞及红细胞, 其中尿蛋白数据通过冰醋酸加热检测获取, 红白细胞则通过尿液离心后显微镜检测, 具体来说, 经由尖底离心管 (10 ml) 抽取10 ml的尿液 ( 已混合均匀) 进行离心操作, 设置离心参数为1500 r/min, 时间为5 min。去除尿液上清液, 遗留0.2 ml左右沉渣, 涂片 ( 镜检片) 后放到显微镜下检测, 做好红白细胞检测结果记录。这里要注意的是, 检测中尿液沉渣要在1 h内被检测, 避免错过最佳检测时机而影响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不同尿常规检验方法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并进行比较, 统计两种方法检验阳性符合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2%、24.0%、20.0%, 传统手工法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6.0%、22.0%、20.4%, 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1215、0.5647、0.0248,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种不同检测阳性、阴性结果情况
两种方法中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尿蛋白符合率为98.4%, 红细胞相符率为97.1%, 白细胞相符率为96.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诊疗的必要项目之一, 它能客观、有效的反映出患者身体各项指标 ( 尤其是肾脏病变) [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临床检查敏感度及正确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提高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指标检测水平也是现代医学努力的方向[4]。
目前临床上检查尿常规的新型手段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具有检测对象 ( 尿液) 量需求少、快速、工作效果高等特点, 能在短时间内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便于及时采取对症治疗[5,6]。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易受药物、环境、检测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 在尿蛋白、白细胞检测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部分肌红蛋白、菌尿易呈现假阳性现象, 维C呈现假阴性现象[7,8]。另外该检测方式要综合考虑镜检 ( 特别是结石、结晶) 等。传统的尿常规检查方法为手工镜操作, 通过显微镜可以直观、真实的反映出尿液成分, 特别是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红细胞数量及其在尿液中的存在形态, 是当下其他尿常规检验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但传统手工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尿液标本要求高, 易受标本采集、保存、环境等影响, 检测效率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健康人群疾病筛查中, 难以准确地判断病理[9,10]。
本研究两种不同尿常规检验方法结果显示, 相比传统手工法,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红细胞阳性检出率更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两种方法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检测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可见传统手工法、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各有优缺点, 在临床上可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有效提高两种方法检测水平, 提高阳性检出率及检测准确率, 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燕, 崔健.两种尿常规检验方法结果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2) :102-103.
[2]张冬梅.尿常规检验干化学法和手工法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2) :94-95.
[3]丁茗载, 程莉, 赵瑛.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沉渣镜检的关系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1 (4) :122-123.
[4]黄学斌, 陈华根, 宋强, 等.重视尿常规检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准确[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35 (11) :97-98.
[5]Lteif A A, Han K, Mather K J.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determinant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whites and blacks[J].Circulation, 2013, 112 (1) :32-38.
[6]Harred J F, Knight A R, Mc Intyre J S.Inventors.Dowchemical campany, assignee expoxidation process[J].U S Patent, 2012, 3 (17) :1904-1927.
[8]Foley R N, Parfrey P S, Sarnak M 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 2013, 9 (12Suppl) :S16-S23.
[9]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10, 411 (19/20) :1412-1420.
常规临床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篇2
分析:分: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析:分开,散开,挑出。
血液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不同成分分开。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着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成分之一,没有了血液,人的生命就不会存在。
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就是所说的血球)两大部分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将血液用抗凝剂抗凝处理后,放在离心机内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浆和血细胞就明显分出)。血细胞沉淀在底部,悬浮在红色血细胞上面的黄色液体为血浆。
全血、血浆、血清的区别:
◇全血: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的全部血液为全血。
◇血浆:离心除去血细胞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血清:血液不经抗凝处理,让它自行凝固,则在抽血后的一段时间内,血液会自动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个整体,再经过一段时间或用离心机离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会与一些清澈淡黄色的液体分离开,这些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内在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是未经抗凝处理过的血液凝固后得到的。
血液标本的三种主要处理方式:
① 血清测定:主要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测定。
② 全血测定:多用于在血细胞、血常规、血沉等方面的测定。③ 血浆测定: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测定。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低分子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等)、蛋白质、和O2、CO2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部分。
化学成分的测量技术:电解质的测量由ISE电解质分析仪完成。其余的微量元素由微量元素分析仪测量。
其余的低分子物质包括部分蛋白质由生化分析仪测量(生化分析仪通过浊度测量也可以测定电解质、部分蛋白质,但这些方法已被淘汰或正在被淘汰)。蛋白质测量有多种技术完成:电泳、酶免疫测量技术等。
PO2(氧分压)及PCO2(二氧化碳分压)等由血气测量仪测量。
血气分析仪是测定患者血液中氧的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液酸碱度及其 1
相关的一系列指标,用于评价患者肺泡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主要用于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的诊断及调整药物治疗)。
凝血因子测量由血凝仪进行。
止血与凝血的检查项目很多,用于所有手术前检查、检测抗凝及溶栓治疗、预测血栓形成和血管内凝血、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缺乏的诊断等。
血液的理化指标: 血液的比重,黏度、渗透压,PH等。PH值由血气测量 仪测量。比重、黏度由血流变测量仪测量。渗透压由渗透计测量。
血细胞计数:测量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由血细胞计数仪进行。
尿液是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排泄代谢的产物。其组成为水、电解质、有机物、有形成分。
分析技术:尿液分析仪,分析化学成分。尿沉渣分析仪分析其中的有形成分。
尿化学分析仪,干式尿化学分析仪。
试剂带/试纸条,在长条型的塑料片上固定一系列的试剂块,一次可以完成多个项目的测量。多层结构,第一层为尼龙膜,防止大分子物质干扰,第二层抗维生素层,消除尿液中维生素C的干扰。第三层为试剂层,其中的试剂与尿液中的特定成分反应,发生颜色变化。第四层为吸水层。第五层为塑料片。
8项/10项/11项尿试纸条,PH、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隐血/红细胞、胆红素、尿胆原、亚硝酸盐、白细胞、尿比重、VC。白色的参考块用来补偿光强、尿液本底颜色对测试的影响。
不同厂家的仪器不同,试纸条也不同,试纸条的尺寸、排列不同,因此一般试纸条不能通用。
试纸条浸入尿液中,尿液中的特定成分与不同的试剂块中的试剂反应,产生颜色的变化,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某特定成分的含量有关,测量颜色的变化即可计算出浓度/数值。
光源:卤素灯或一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照射在试纸条上,用传感器(积分球,CCD)/接收反射回来的光,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测量。
传感器:积分球/CCD。分色原理,白光积分球系统需要滤光片。用发光二极管做光源时,二极管发出的光本身就是单色光,不需要分光。CCD阵列,摄像头,内部将白光分为三原色(红绿蓝),得到图象。转换效率高,通过软件处理,可以自动校正试剂块的不同排列,有希望做到试剂条通用。
机械系统:载纸台及运动控制部件。将试纸条送入测量位置,测量完成后排送到废物盒。
指标:测试速度,一般为30-60秒一个测试,快速的仪器可以做到500/小时。测试项目:与试纸条结合,8/10/11。也有自动识别测试项目的仪器。(有的仪
器可同时兼容8/10/11项)。
尿沉渣(Urinary sediment)分析仪:
尿沉渣分析仪主要是采用相差显微镜来观察尿中各种细胞和管型,并根据它们的数量和形态来检查和分析肾实质性疾病,为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提供线索。
分析尿液的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离心后,得到离心管底部的沉渣,传统的方法是用显微镜人工检测。最近发展了自动检测技术。
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概述 篇3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4-02
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1]。
1. 粪便性状
粪便性状检查,可帮助诊断各种肠道疾病。粪便俗称大便,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正常值:成形软便。异常结果:便秘者粪便呈球状硬块。粥状或水样稀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患者。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需要检查人群:大便异常,排便异常症状者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检查,常用胃黏膜组织活检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及10%CO2分离培养。
正常值:未检出幽门螺杆菌。临床意义:如果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据研究认为该菌与以下疾病有关。阳性见于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7%-85%及86%-96%;慢性胃炎:胃黏膜分离培养阳性率85%;十二指肠炎:分离培养阳性率高,如果在活动期可高达100%。
3.粪便白细胞
粪便白细胞检查是粪便常规中的一个项目,可以帮助了解消化与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多在带粘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肠炎进一般少于15个/HPF,分散存在。具体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淡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在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不小吞噬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尤其是鉤虫病胶阿米巴痢疾)时,粪便涂片洌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拉莱登结晶。
正常值:偶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异常结果: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4.粪便红细胞
粪便红细胞检查是大便常规的一个项目,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量可出现,如果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吸虫病等。粪便中新鲜红细胞为草黄色、稍有折光性的圆盘状。细菌性痢疾理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异常结果:下段肠道粘膜炎症、糜烂或出血时,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疾患的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阿米巴痢疾时粪便中红细胞多于白细胞,成堆出现,并有破坏现象。细菌性痢疾粪便则以白细胞为主,红细胞常呈散在。需要检查人群:怀疑肠道寄生虫感染患者,粪便呈深红色患者。
5.粪便颜色
粪便颜色的测定,可帮助初步诊断是否存在便血的可能,帮助初步筛查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常需结合粪便潜血试验。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
正常值:成人黄褐色,婴儿金黄色。异常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呈黑色有光泽即柏油样便,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肠道时,血红蛋白被分解并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服用活性碳、铋剂、铁剂、中草药等也有灰黑色便,但无光泽。粪便标本放置过久,表层亦可变为灰黑色,阻塞性黄疸病人粪便中缺乏胆色素,呈白陶土色便。消化道钡餐造影后,粪便为灰白色。乳儿消化不良时,由于肠蠕动过快,粪便中由于含有胆绿素而呈绿色稀便。需要检查人群:疑似上消化道出血病例需要确诊的患者,即有咯血,呕血症状者。
6.粪寄生虫卵
肠道寄生虫分为原虫与蠕虫两类。前者是由单细胞构成的具有生命的微生物,它生活于人体消化道,部分种类是致病或条件致病原虫,生活史中大多不用转换宿主,以滋养体传播或通过包囊感染;而通常所说的寄生虫,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借肌肉伸缩而蠕动,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甚广,有营自生生活和寄生生活两种,我们所说的寄生虫,确切地是指后者。
正常值:无。异常结果:有相应的寄生虫感染:蛔虫卵、鞭虫卵、蛲虫卵、钩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绦虫卵、姜片虫卵、中华分枝睾吸虫卵、肺吸虫卵等。需要检查人群:饮食正常但身材消瘦患者,有腹水症状者。
7.粪便隐血试验(OBT)
粪便隐血试验是指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正常值:阴性。异常结果:阳性:在消化道溃疡性出血时呈间断性阳性,而消化道癌症时呈持续性阳性,因此可作为良、恶性出血的一种鉴别。阳性还见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肾出血综合征等。需要检查人群:一般要求40岁以上的健康人每年做一次隐血试验,作为健康筛检。
8.便常规注意事项
用竹签或是木片采取粪便,蚕豆大小即可,将取出的粪便装入留取标本的盒子内,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立即送去检验;若粪便出现脓血时,将脓血的部分采取;水样的粪便需要用容器留送;在检查肠道中是否有寄生虫时,应在粪便各个部位都少量取一些。肛拭取便便常规结果与自行留便无明显差异[2]。
9.讨论
正常粪便主要由已消化及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液、水分组成,粪便检查目的是了解消化系统有无致病菌及寄生虫感染、出血等情况,同时可粗略判断消化功能是否正常。在常规检验的时候就能看出在消化道里而有没有一些细菌,要是消化道里而有病毒和寄生虫这样也是能发生感染的,这样也就是能及时的发现胃肠炎、肝病、还有就是消化道肿瘤的一些诊断检查,只有通过这样的检查才可以知道消化道还有没有一些细菌,然而病毒和寄生虫都是会有可能发生感染的,通过这点我们就可以很R.的发现胃肠炎、肝病、还有一些就是在消化道肿瘤的一些诊断检查,只有通过这些检查我们才一能知道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不是能到达标准的健康[3]。
参考文献
[1]李莹,曲红玉,孙玉鸿,等.佳木斯市区893例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1010,33(3):9.
[2]孙玉玲,郭金英,鲍中英.两种留便方法便常规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336-4337.
临床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篇4
尿标本均来源于我院送检验科,皆为每日送检标本,例数120例/d。检验仪器采用爱科来(arkray)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的AX-4030尿液分析仪和其配套的试纸条,显微镜为日本进口,同时准备酒精灯、冰醋酸和尖底离心管,尿液样本收集使用的是检验科常规一次性尿杯,尿液分析质控物为上海伊华公司所生产,每年质控检测两次。
检验方法:对所有的送检尿标本严格按照SOP标准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检验,尿液分析仪和试纸的使用要符合其说明书规定的参数,对患者每天进行2次随机的质控并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对于有疑问的检验结果需要进行二次检测,且要做详细的记录。
临床尿常规检查影响因素分析
尿标本采集准备阶段因素:准备工作中会对尿标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数据不准确,对于患者的饮食、服药等情况的了解不够,尿标本采集时间选择不合理等。
尿标本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①有其他物质混入标本当中,主要体现为尿道口不够清洁,男性尿标本中会混入精液或者前列腺液,而女性尿标本中则可能会混入经期或阴道分泌物等。②尿标本采集方法或时机不当,尿标本的采集是采集晨尿,是指清晨的第1次尿液,由于晨尿具有较高的浓缩度,其检验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肾脏功能。但是,有许多患者没有明确的晨尿概念或者忘记护理人员的叮嘱,还有患者在用药或者饮食后再采集尿标本,这些原因都会是错误的采集方法,会对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形成影响[1]。
尿标本保存和运输的影响因素:①收集和运送尿标本的容器没有清理干净,给尿标本造成了污染。②送检时间过长和保存条件的不当,引起尿蛋白变形、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见光分解。③尿标本被长时间放置后,导致尿标本中细菌大量繁殖,尿液中的尿素被分解成氮物质,导致标本的pH升高,尿液中的部分细胞被溶解,成分发生变化。通常而言,在尿标本无法被及时送检时,需要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保存,然后在适当时间进行检验。
尿标本检验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①仪器材料保管不当主要是指对所选用的分析仪没有进行良好保养,试纸条没有在合适环境下保养,比如直接置于光线下照射或者放置在潮湿环境中以及没有在试纸取出后对容器进行密封处理,这些都会使试纸发生污染或变性问题,影响试纸的可用性,给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干扰。②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受自身素质、工作经验等各种因素影响,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检验操作,比如没有及时进行质控,选用的纸条槽板存在杂质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误差发生的因素分析:①蛋白质测定误差:a.患者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会使尿标本检验的尿蛋白呈现为假阴性。b.患者在尿标本采集前服用喹啉类药物,会形成碱尿,导致尿蛋白检验呈现出假阳性。c.在检验过程中,有其他洗涤剂污染问题,会使尿蛋白检验呈现出假阴性。②pH测定误差:此误差主要是由时间和温度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时间因素主要是指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pH升高;在温度方面,如果实验室的温度偏低或偏高,都会引起标本pH的变化。③白细胞测定误差:a.胆红素、呋喃妥因等类物质,会使白细胞检验呈现假阳性。b.甲醛、庆大霉素等物质,会使白细胞检验呈假阴性[2]。
提高临床尿常规检验准确性的措施
做好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对患者尿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掌握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禁止引用茶水、糖水、咖啡或者非必要性药物等;同时,详细书写检验单,明确告知患者尿标本采集的时间以及应准备的尿道清洁工作,选用干燥、清洁的尿杯。
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保存尿标本:在采集完尿液标本之后,要将其及时送检,通常而言,送检时间在夏季和冬季应该分别控制在标本采集完后的1 h和2h以内,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尿标本中血细胞、病理细胞、上皮细胞以及管型等成分结构和形态的完整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尿标本采集必须保证是清晨的第1次尿液,标本采集量以10~30mL为宜,如果标本在2 h没有被送检,那么需要重新进行标本采集。另外,在一些尿标本检验当中,还会使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来保证标本的稳定性,此时需要严格控制甲醛浓度,通常以5~10mL为宜,当甲醛浓度过大时,会使标本中出现沉淀物,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加强检验仪器的保养,规范检验操作:实验室检验人员应该做好检验仪器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定期清洁、整理仪器材料,保证仪器的精确度,试纸条需要在干燥、整洁的容器中保存,且必须保证容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禁止私自更换容器或者将试纸条置于光照或潮湿环境中,在每次取出试纸条后,要重新密封容器,取出后但未使用的试纸条不能再重新放回容器中。
同时,还要对检验室室内环境展开定期质量监测,为尿标本检验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进行尿标本检验时,要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操作,在分析前和分析过程中进行1次不定时的质控,并通过分析仪和尿液试纸来进行不定期检测,确保质控效果。另外,还要定期进行试纸条的更换,以确定前后质控的效果[3]。
小结
尿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最为基础的检验项目之一,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尿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和检验等环节中都存在着一些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对此,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尿标本采集前和采集中的控制,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严格检验操作流程规范等措施,减少检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索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方法:对尿常规检验中标本采集、运输、存储和检验环节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各个操作环节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结论: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尿常规检验的控制,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规定执行操作,降低检验环节中影响因素导致的误差,保证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晓华.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6951.
[2]刘伟.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7(2):209-210.
临床常规 篇5
2010年7月20日授讲人;王水燕:地点:九市镇卫生院会议厅
一、如发现患者异常
(一)立即停药,保留静脉通道,使病员平卧,进行就地抢救,并立即报告医生。
(二)观察生命体征,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可根据情况遵医嘱给药。
(三)遵医嘱给予在塞米松10毫克肌注、静注。
(四)如属药物过敏,立即该皮下注射或深部肌注0.1%盐酸肾上腺素0.5~1.0毫升,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再皮下或静脉注射0.5毫升,直至脱离危险期。
(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做气管切开。
(六)根据医嘱立即给氢化可的松200毫克或地塞米松,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阿拉明等。
(七)如属输液反应,应按照输液反应的防治来护理,如发热反应,应减慢速度,通知医生。
(八)循环负荷过重应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有症状使病员端坐两腿下垂,加压给氧,使氧经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
(九)如发现静脉炎,使患者肢端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热湿敷。
(十)如发现空气栓塞,应臵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给予氧气吸入。
(十一)密切观察病员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它临床变化并做好记录。
二、过敏性休克的前驱症状
全身症状 口腔内感觉异常、不安、无力、虚脱感,头痛、恶寒、冷汗、突然失语 循环系统症状 脉快、心悸
神经系统症状 肢瑞及口唇发麻、痉挛、眩晕、耳鸣
呼吸系统症状 喉部发紧、喷嚏、反射性咳嗽发作、胸部压迫感、哮喘
输液反应:
(一)发热反应、症状:发冷、寒战和发热、严重者初起即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0C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防治: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二)(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量症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泡沫血性痰、肺部出现湿罗音
防治:(1)输液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如发现症状须立即使病员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
(3)加压给氧,使氧气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
(4)按医嘱给镇静剂和扩血管药及毛地黄等强化剂;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
(三)静脉炎症状: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防治:(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性的药物,要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四)空气栓塞症状:病员胸部感到异常不适,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防治:(1)臵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氧气吸入;
(3)加压输液时严密观察,护士不得离开病员。
消化系统症状 吞咽困难、味觉异常、腹痛、肠鸣、便意、恶心、呕吐
皮肤粘膜症状 潮红、皮疹、眼结膜充血、水肿
三、过敏性休克的抢救程序
过敏性休克 0.1%盐酸肾上腺素0.5-1.0毫升静注、继以1毫升肌注或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 抗组织胺。
药:如非那根25~50毫克肌注 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吸氧 氢化可的松200~400毫
克加入100毫升葡萄糖液中静滴 酌情选用血管活性药。
过敏性休克诊断要点及抢救措施
诊断:
1、有过敏接触史;2表现胸闷、喉头堵塞感、继而呼吸困难、紫绀、濒死感,严重者可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3、常有剧烈的肠绞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4、意识障碍,四肢麻木、抽搐、失语、大小便失禁、脉细弱、血压下降
抢救:
1、立即应用肾上腺素;
2、静脉快速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
3、扩容;
4、吸氧或高压给氧;
5、给予钙剂
及抗组织胺药物;
6、及时处理喉头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等;
措施:
1、0.1%肾上腺素0.5~1.0毫升肌注或静注;
2、去甲肾上腺素1~4毫克溶于500毫升溶液中静滴;
3、地塞
米松10~20毫克加5%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4、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静脉缓注;
5、氨茶碱0.25
克加50%糖40毫升静脉缓注;
6、平衡晶水:500~1000毫升静滴。
四、肺水肿诊断要点及抢救措施
诊断;
1、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大汗淋漓;
2、阵发性咳嗽,伴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3、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与鼾鸣声或大量痰鸣音;
抢救:
1、吸氧或高压给氧;
2、选用血管扩张剂;
3、选用强心、4、利尿剂;
4、给激素药物;
5、四肢结扎、半坐位。
急救;
1、吗啡10毫克,皮下注射;
2、西地兰0.4~0.6毫克加50%糖20毫升静脉缓注;
3、速尿40毫克加50%糖20毫升(静脉缓注);
4、硝酸甘油0.5毫克或硝酸异山梨醇10毫克舌下含服;
5、硝普钠5~10毫克与5%糖100毫升(静缓滴)直至症状体征消失(注意血压)
6、酚妥拉明1.5~3.0毫克,50%糖40毫升(10分钟静注完)
五、输液反应和防治
输液反应:
(一)反热反应,症状:发冷、寒战和发热,严重者初起即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0C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防治: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二)(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量:症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泡沫血性痰、肺部出现湿罗音。
防治:
(1)输液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如发现症状须立即使病员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
(3)加压给氧,使氧气经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
(4)按医嘱给镇静剂和扩血管药物及毛地黄等强心剂;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
(三)静脉炎症状: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防治: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的药物,要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四)空气栓塞症状:病员胸部感到异常不适,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防治:
(1)臵病有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氧气吸入;
(3)加压输液时严密观察;护士不得离开病员。
输液反应谨慎处理
输液反应有危险,谨慎处理莫慌乱
输液反应是医疗活动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其本身并无致死性。但它可诱导病人基楚疾病恶化而带来生命危险。临床中应重在防范;一旦发生,判断要准确,处臵要果断。一,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㈠是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进入人体导致寒战发热反应;㈡是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护士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麻痹大意,未能履行“三查七对”,对液体外观未予仔细查验;或来作到“一人一管”、“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配制药液,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人体;㈢是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与人体温差加大,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㈣是输液速度过快:凉的液体快速进入人体而致输液反应;㈤是液体论配伍过杂:如果一组液体中加入药物品种过多,药品之间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化学反应,生成致热原而致输液反应。如有的一组液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双黄连或穿琥宁、地塞米松等,加上液体本身的药物成分共5--6种之多,实属不当,这都有利于输液反应的发生。
二,防范
针对上述原因,对其防范应当不难。但在某市,以往每年都有因输液反应致死事件发生,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医生护士都很被动,为此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也不少。所以,还必须强调:㈠,把好药品质量关:选购质量保障体系完好的厂家产品,选购不易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㈡把好液体配制关:每一位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都养成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窗口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住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的好习惯;㈢,坚持“一人一管”、“一液一管”;㈣,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㈤,输液速度要慢;㈥,液体配伍应避繁就简,尤其中药针剂最好不与西药配伍混合,如要用,必须有文献资料支持作依据,不可凭经验或想当然。
三,准确判断
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虽然二者
在刚发生时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驱表现,但前者发冷寒战更突出,约10--15分钟后面色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超高热,临床发展以分钟计,与后者相比相对较平稳;而后者的本质是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其前驱症状发生数秒、数十秒后即出现面色苍灰、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瘫倒下去、呼吸浅促、脉博细速、频死感、昏厥、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骤然哀竭,其临床过程以秒计,与前者相比要急骤得多,无寒战高热过程。
四,果断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㈠,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㈡,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㈢,五联用药:①吸氧;②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③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④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⑤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 5mg(小儿0.1--0.5mg/kg.次)。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至于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则应慎重。原因是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用肾上腺素违背了输液反应的病理机制,肾上腺素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快速升压效应,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正确的;另外,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会使原有高血压的病人病情恶化。当然,在一时不能判断出是输液反应还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小心使用也未尝不可;在输液反应又合并血压急速下降时使用也是对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篇6
【关键词】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意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58-02
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是妇科最基本、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其主要用于诊断女性泌尿生殖感染性疾病。现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240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验,将检验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了240例患者,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35.5岁;病程4 d~5个月,平均病程2.5个月。240例患者多数白带增多、阴部瘙痒、有异味,少数患者则伴有月经不调、下腹疼痛或不适等,所有患者24 h内无性生活,且阴道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所有患者经询问病情后,240例患者均取阴道白带较多处或子宫颈分泌物或后穹窿白带处分泌物进行常规检验。
1.2方法 阴道分泌物检验仪器:日本Olympus光学显微镜;检验技术: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1];检验方法: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前24 h,禁止盆浴、性交、阴道灌洗、阴道检查、局部用药等,对消毒刮板严格消毒,确保使用的棉签或吸管干净干燥,不能有任何润滑剂或药品黏在棉签或吸管上,根据检查目的选取不同部位的分泌物,并制成生理盐水涂片。采用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在同一张玻片上做念珠菌、淋球菌、滴虫、白细胞、纤毛菌、核异质细胞以及加特纳球杆菌多项检查。
1.3阴道炎诊断标准[2] 细菌性阴道病:分泌物镜检高倍镜下观察到线索细胞或加特纳球杆菌和阴道菌群乳酸杆菌,以及下述任何一项:①阴道分泌物pH值>4.5;②阴道壁附有一层均匀稀薄的白色分泌物;③白带腥臭。念珠性阴道炎: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滴虫性阴道炎:在显微镜下采用悬滴法观察到滴虫。
2结果
240例患者中,80例细菌性阴道炎,占33.3%;112例念珠菌性阴道炎,占46.7%;22例滴虫性阴道炎,占9.2%,26例其他阴道炎,占10.8%。阴道分泌物与妇科阴道炎存在很大的关联性,通过引导分泌物常规检验能够诊治阴道炎。
3讨论
阴道分泌物指女性生殖系统分泌液体,通常指阴道分泌液体,又称为白带。正常白带是无色透明或乳白色,无味或略带腥味;阴道分泌物的分泌量以及质地受女性孕激素、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同时随着女性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3]。
近年来,妇科炎症越来越多,严重地危害到孕产妇及胎儿。阴道炎种类繁多,患有阴道炎的患者多会有阴道不适、分泌物异常、异味、气泡、外部疼痛、瘙痒等,因此,临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240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得到以下体会,现总结如下。240例患者中主要是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少数是滴虫性阴道炎和其他阴道炎。加特纳球杆菌属于多形革兰阴性球杆状,是导致细菌性阴道炎的主要病菌,相关研究发现,月经期、性生活后8 h、阴道pH值发生改变、绝经期、阴道冲洗、使用宫内节育器等都有可能破坏阴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从而引起细菌性阴道炎。而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是因为阴道内环境变化以及宿主抵抗力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机体抵抗力下降会引起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是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病,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强调性伴侣同时治疗,防止夫妻间或婚外性生活间的传播。
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验时主要从检测pH值入手,同时进行清洁度划分,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真菌、滴虫、线索细胞等。正常情况下,阴道分泌物pH值呈酸性,范围在4~5.5,这个pH值通常适合阴道杆菌菌群生存,幼女、绝经女性及阴道炎患者的PH值高于5.5。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可以根据球菌、杆菌、上皮细胞以及白细胞的多少将清洁度划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Ⅰ度和Ⅱ度为正常,Ⅲ度和Ⅳ度为异常,清洁度异常大部分情况下是由阴道炎引起的。显微镜下的滴虫呈现水滴形状或梨形,颜色为淡蓝绿色或透明色,滴虫的体积比白细胞的2倍还要大,其一般借助鞭毛在25℃~42℃的温度下活动。阴道真菌也称白色念珠菌,其在显微镜下呈现为3 μm卵圆形孢子,其呈现淡绿色,孢子有假菌丝,两个假菌丝之间较为狭窄,滴虫在革兰氏染色油镜下为水滴状或花瓶状,出芽细胞核假菌丝连接成分枝状孢子和链状孢子,因此,在显微镜下检验阴道分泌物,一旦观察到假菌丝或孢子,再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线索细胞是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有许多加德纳氏菌,在生理盐水高倍镜下,线索细胞呈现锯齿状,并有稍微的溶解现象,线索细胞模糊,且细胞上面被厌氧菌及大量加德纳菌覆盖,一旦线索细胞超过上皮细胞20%即可诊断为阳性。
综上所述,妇科疾病和引导分泌物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临床进行积极的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可用于临床诊断妇科疾病,临床意义重大,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阎泽君,尹新燕,李秀梅,等.2038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7(08):1971-1972.
[2]宋娟.12460例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5):46-48.
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尿液200份, 平均分成两组。A组采用尿沉渣显微镜检法, B组采用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A组采用尿沉渣镜检测方法:搜集尿液后, 将标本经2000r/min离心6min, 清除其上清液, 拌匀沉渣, 用试管吸取适量沉淀物悬浊液, 将其放置于玻片, 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蛋白质、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检测数据[2];B组采用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在所取标本中用试管吸取20ml, 在吸取溶液中放入试纸约3~4s后取出, 用干净的纱布将多余尿液放置在尿液分析仪中进行检测和分析。
1.3 检测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等检测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等检测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研究表明, 两组尿样的检测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也无对应关系。主要由于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并不能表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每一个视野范围内的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数量[3]。因两种检测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在临床检测固定范围内尚无相对固定的参考值。两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势, 应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临床检测设备和技术也不断更新。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法是一种相对新型的尿常规检测方法, 可大大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还可相对减轻检验人员的工作强度。其患者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临床医学愈发重视医学检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本文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发现两组效果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其工作原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结果, 并不能构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方法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缺陷, 易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导致所检测结果有所误差, 是其又具备一定优点。因此, 临床在尿常规检测中, 应结合使用两组检测方法, 才有利于相关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 有利于患者早诊断早治疗。
摘要: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200份, 并平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尿沉渣显微镜检法;B组采用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对比两组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等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两组检测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沉渣显微镜检法和尿分析仪干化学法均可运用于临床尿常规检测, 但二者之间不能相互代替。
关键词:尿常规,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显微镜检法
参考文献
[1]李贻汉, 蔡妙森, 余好, 等.尿常规检验干化学法和手工法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12) :2331-2332.
[2]胡永翠, 张志梅.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比较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6 (22) :184.
血常规检验单的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血常规,分析
1 仪器型号与直方图介绍
1.1 仪器型号
COULTER, 白细胞三分类法。
1.2 仪器原理
电阻抗原理。
1.3 仪器在进行细胞计数的同时, 也对每个细胞的体积大小进行测定, 因此根据体积大小的不同累积频率, 得到不同的分布直方图。
横坐标表示细胞体积大小, 纵坐标表示细胞数量, 左侧是体积小的细胞, 右侧是体积大的细胞。
2 白细胞直方图的分析
白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是由3个峰的光滑曲线构成, 在这3群细胞每个峰的两侧是分类界标, 当白细胞数量或各类细胞比例出现异常时, 或细胞大小及形态发生变化时, 此直方图曲线和峰的高低、位置和低谷区的特征将会出现一些变化, 并会显示相应的报警。白细胞直方图左侧的是小细胞群, 多以淋巴细胞为主;右侧是大细胞群, 以粒细胞为主。2群中间的小峰或平坦区在正常情况下多为单核细胞或嗜酸细胞, 即中间细胞区。
2.1 小细胞群比例增高
白细胞直方图左侧小细胞群峰明显增高, 右侧大细胞群峰变得平坦或降低。某些淋巴细胞增多的病例, 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可出现此类情况。
2.2 大细胞群比例增高
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右侧的大细胞群峰明显增高, 左侧小细胞群峰相对变小。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或任何造成粒细胞绝对数量增加均可出现大细胞群比例增高, 并出现相应的报警。
2.3 中间细胞群比例增高
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中应该降低或略成小峰的MID区域。如果出现一个明显增高的峰, 可能与单核细胞增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关。并出现相应报警提示。但在白血病情况下某些幼稚细胞出现, 尤其在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的情况下, 此区域出现明显高峰, 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可出现一个高大且跨度很宽的独峰。因此, 见到此类分布图型必须涂片染色后显微镜分片来确定最终结果。
3 红细胞直方图改变
红细胞直方图的作用是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红细胞体积大小和体积大小变异的一种表示方法, 可了解红细胞形态变化的情况, 同时间接了解红细胞和相关参数是否正确等问题。
3. l红细胞直方图的宽度改变
正常人红细胞体积比较均一, 所以红细胞直方图的宽度并不大, 如果宽度增加, 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红细胞直方图宽度的增加同时也表示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增高。在红细胞体积变宽的情况下, MCV亦可正常, 也可降低, 或升高。
3.2 红细胞直方图的左移或右移
正常人红细胞体积多在 (90±10) f L (左右) ;当红细胞峰向左移动表示体积偏小, 提示MCV的降低如果红细胞直方图宽度没有改变可表示为红细胞体积均变小。当峰向右移动时表示红细胞体积偏大, 当宽度没有改变时表示红细胞体积均变大。红细胞峰向左或向右移动, 即可以没有宽度的改变, 属均一性体积大小的改变, 若宽度增加, 属非均一性体积大小改变。
4 血小板直方图
正常人血小板数量在 (100~300) ×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在6~12f L。血细胞分析仪通常将体积在2~30f L范围内的微小颗粒计数为血小板, 所形成的血小板直方图为对数正态分布的光滑曲线。由于血小板计数是和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的, 两者之间的区分标准就是体积大小的悬殊性, 从直方图上看就是红细胞和血小板2个峰之问应该有明显的谷底并和底线相切, 而且这个相切处可根据血小板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改变, 有一定的浮动范围, 专业术语叫浮动界标。
典型的可造成血小板测定误差和直方图出现异常的问题有: (1) 小红细胞干扰:因为红细胞体积偏小, 即MCV降低, 红细胞峰向左移动, 小红细胞分布区域与血小板分布区域出现交叉, 浮动界标也向左移动, 血小板曲线峰右侧抬起并上扬。不与横坐标重合, 从而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峰明显降低, 浮动界标向左移动很明显, 血小板数量减低、MPV降低。比较常见的是EDTA依赖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假性降低, 血小板曲线峰左移且降低, 右侧也可抬高呈拖尾状, 不与横坐标重合, 仪器可有血小板聚集提示或没有任何提示, 遇此情况需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 肝素锂抗凝剂或采用不加抗凝剂的直接计数法, 对血小板明显降低的病例进行人工复核, 可避免此类问题发生。血标本采集不当也可造成轻度凝血, 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计数过低问题。 (3) 小血小板:血小板曲线峰右侧左移, 在<20f L的某一点与横坐标重合。MPV值明显减低。相反, 如大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曲线峰的右侧不能正常缓慢下降, 在40f L区域仍不能接近底线, 浮动界标不能正确划分血小板、大血小板和小红细胞的界限。此时若界标浮动到右侧, MPV值明显升高, 可能表示大血小板数量的增加, 若界标浮动到左侧的小血小板区域, 可造成大血小板被遗漏, 血小板计数可出现不正确的结果。
临床常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9年8~12月期间尿常规检验的所有标本。
1.2 方法
分别统计住院、门诊及体检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数量及不合格率, 分析产生原因。
2 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来源
本院2009年1~3月共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303例, 不合格标本68例 (0.60%) , 其中住院患者5479例, 不合格标本59例 (1.08%) , 门诊患者5824例, 不合格标本9例 (0.15%) 。
2.2 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
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分布, 见表1。
3 结论
不合格标本主要来自住院患者 (86.76%) , 最常见的原因为标本量少 (60.29%) , 其次为标识错误 (13.24%) 、申请单填写不详等, 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来杜绝和避免其发生。
4 讨论
质量是检验科之本, 不能保证检验工作的高质量, 就发不出准确的检验报告, 检验科就没有立足之本。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3年3月正式颁布《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 (即ISO/ICE15189) , 文件的核心就是加强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文件指出分析前的程序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运送及实验室内的传输, 这些过程大部分是南检验科以外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理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完成的, 检验科人员无法直接控制, 存在管理上的空档, 而这个过程占整个检验过程所有时间的70%[2]。有学者曾统计[3], 分析前误差占54%, 其中医生开出的申请单不合格占15%, 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占31%, 采集或留取标本的时间不对占8%。
检验申请这项工作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检验申请单应填写完整,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病史等患者相关资料, 所住科室、病房号、住院号, 申请医师姓名、科室, 申请检验的标本类型、检验目的, 并粘贴该化验单产生的唯一条形码。
患者准备是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 常被临床医护人员忽视, 患者的用药及饮食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4], 维生素C浓度>100mg/L时, GLU、BLD测定呈阴性反应。大量使用头孢霉素或庆大等药物时, 白细胞可出现假阴性。选择尿蛋白检查的肾炎患者, 多使用青霉素治疗, 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 而这些青霉素可于扰尿蛋白的检查 (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黄硫酸法出现假阳性) [5]。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使尿蛋白检测出现现弱阳性, 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导致尿糖阳性。
标本的采集量、采集时间等都是控制的难点。检验申请单开出之后, 临床医师和护士有责任和义务向患者提供有关自我准备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和配合, 指导患者采集到合格的标本。
总之, 检验科要搞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离不开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理解、帮助、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02) :237, 239.
[2]应巧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04) :95-96.
[3]王长本, 刘小平, 罗永杰, 等.尿液检测标准化探讨[J].重庆医学, 2004, (05) :25-236.
[4]林一民.尿液常规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重庆医学, 2004, (07) :23-24.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HT-150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显微镜、离心机、冰醋酸、10ml尖底离心管、一次性尿杯等。
1.2 方法
收集患者尿液标本, 在标本收集前, 控制患者的饮食、用药, 并按规范化的操作规程进行, 严格按说明书标准设计参数, 每天随机质控3次, 统计结果。同时对我院2011年3月1日-2013年3月1日收集的2000份住院患者晨尿,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和传统手工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2000份尿液经2种检测方法的蛋白质、白细胞和红细胞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表3。
2.2 采集中的影响因素
(1) 患者尿道口清洁度不够:男性存在精液或前列腺液的混入, 女性存在月经期或阴道分泌物的混入。 (2) 采集标本不正确:由于患者自身的原因如对于晨尿的概念理解不正确, 或医护人员嘱咐不到位等, 使患者采集晨尿受到饮食及药物的影响。晨尿的尿液浓缩度较高, 常用来对肾脏功能进行评价。 (3) 采集杯污染:一次性尿杯在储藏过程中, 或患者取样本时被污染, 造成采集误差。
2.3 保存中的影响因素
(1) 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防漏、防污染; (2) 立即送检, 采集后送检时间过长可导致细菌的繁殖及标本中蛋白的变性、尿胆红素、尿胆原的光照分解、细胞溶解等干扰因素产生。久置的尿液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滋生的细菌可造成尿素分解而生成氨, 导致样本p H值升高。升高的p H值会引起样本中有机成分的分解, 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检验。样本一般应在3h内完成检验, 或可先冷藏贮存。
2.4 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1) 操作流程不规范; (2) 维护保养不充足; (3) 尿试纸条保管不严密; (4) 触摸导致误差等。
3 讨论
现在, 尿常规作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 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 为医学检测的三大常规项目。尿中的蛋白尿或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是诊断肾脏疾病的主要依据。临床常见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如炎症、肿瘤、结石、肾移植术后及其他多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肝炎及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
因此, 在临床检测工作中, 尿常规的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样本在收集、保管、运送、检验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和影响, 得到如下结论:年常规检验结果决定于采集新鲜的尿液, 使用清洁的容器, 检验及时, 使用试纸条的方法正确, 操作仪器要规范, 并对其定期维护和保养等。只有这样, 才能给予临床提供真实正确可靠的检验依据。
尿常规检验中, 除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外, 还受到干化学反应、环境温度及试纸条在尿液中的浸泡时间等多方而因素的影响。干化学试纸条容易受药物及其他物质干扰, 可造成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3]。如双氧水干扰葡萄糖测定, 造成假阳性;阳光照射可干扰尿胆原的测定造成假阴性;维生素C干扰胆红素造成假阴性;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可干扰酮体测定, 出现酮体阳性;尿液的新鲜度、蛋白质的变化及非离子化合物 (如葡萄糖) 等干扰尿比密测定;双氧水、不耐热酶等干扰潜血的测定易造成潜血的假阳性;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p H值测定, 室温应该控制在20℃左右, 另外要求尿标本新鲜;患者服用药物干扰蛋白质测定;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未加防腐剂、标本受硝酸盐或偶氮染料污染、食入富含亚硝酸盐食物过多等干扰亚硝酸盐测定造成假阳性;白细胞假阳性可能是肌红蛋白尿、胆红素尿造成的, 甲醛、先锋霉素等可造成假阴性;某些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可使维生素C的结果偏高。
在整个过程中, 需加强检验相关人员培训, 按SOP进行操作, 认真执行质量控制, 并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降低误差、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尿常规检验给予临床准确的指导, 大大提高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 寻求最优化的尿常规检验方法。方法 2011年3月1日-2013年3月1日该院收集2000份住院患者晨尿, 同时采用干化学分析仪和传统手工法进行检测, 对比分析2种检测结果, 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 2000份尿液经2种方法检测蛋白质、白细胞和红细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应严格控制尿常规检测中的采集、保存和分析中的因素。结论 加强检验相关人员培训, 按SOP进行操作, 认真执行质量控制, 并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对降低尿常规检验的误差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临床,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湘琦, 兰爱纯, 唐和林, 等.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6) :1757-1758.
[2] 叶艳红.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