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体育类期刊(精选十篇)

体育类期刊(精选十篇)

体育类期刊 篇1

发展体育科学技术, 提升体育科学研究水平, 是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继续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体育类学术期刊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风向标, 也是体育学学术交流的窗口、传播的载体, 承载着科研创新、学术弘扬等重要任务。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是其生命力的体现[1]。文献计量学指标是对期刊学术评估最常用的间接指标, 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不一使得学科间的计量指标差距较大, 但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载文量及web即年下载率等是目前普遍公认的集中体现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为了减小单一绝对指标引起的误差, 学者对不同指标体系的研究日益深入[2]。林强等用归一化法模糊综合评判定量模型来评价我国儿科医学类核心学术期刊的影响力[3], 在此基础上, 黄翠芳根据权重信息量方法, 使用目前最广泛的“80/20法则”———帕累托法评价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4]。目前, 众多学科的期刊均有指标分析研究, 但体育类期刊罕有报道。本文以我国37种中文体育类期刊为研究对象, 用帕累托权重计量法计算得出各项主要评价指标的“核心”取值, 力求客观、公正地探析近年来体育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2011—2013) 提供的数据为分析源[7,8,9], 以其中收录的37种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 选取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载文量、基金论文比、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载率及总被引频次共7项指标, 按照帕累托法则进行统计分析。

2 体育类期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2.1 平均影响因子分析

对我国中文体育类37种学术期刊2011—2013年的影响因子进行列表统计, 并计算每种期刊3年的平均影响因子。见表1。

由表1可见, 体育类期刊近3年的影响因子逐年递减, 虽幅度不大但呈下降态势, 值得关注。

2.2 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核心”取值计算

在表1的基础上, 依据“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的权重信息量方法, 计算出一个“核心”取值, 把影响因子大于“核心”取值的期刊称为“高影响因子期刊”, 提高统计分析的客观性。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1) 平均权重数的计算。对于表1中的3年平均影响因子总和, 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 即:∑Xi=25.913-1.895333-0.036=23.981667, n=37;则平均权重数为:∑Xi/n=23.981667/37=0.648153。

(2) 依据“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的权重信息量方法, 计算“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最低取值:0.648153*2*80%=1.037045, 即“核心”取值, 但非通常 (80/20) 核心期刊数。

2.3 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分析

根据帕累托法则计算出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核心”取值是1.037045, 把影响因子大于该值的期刊列于表2。

可见, “高影响因子期刊”共9种, 这9种期刊占体育类期刊总数的24%, 说明体育类期刊中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以自己24%的比例代表了该类期刊中76%影响因子的权重。

3 总被引频次分析

根据2011、2012、2013年各项总被引频次, 计算出37种期刊3年平均值 (四舍五入取整) , 个别无数值期刊不计入计算。对我国体育类37种科技期刊2011—2013年的总被引频次进行列表统计 (统计表太长, 省略) , 3年平均总被引频次逐年下降:2011年为349次, 2012年为325次, 2013年为307次。

3.1 高总被引频次“核心”取值计算

基于各期刊3年平均总被引频次, 用计算“高影响因子期刊”同样的方法, 计算出“核心”值, 高于该值期刊归为“高总被引频次期刊”。计算平均权重数为:∑Yi/n= (12096-1102-14) /37=298, “高总被引频次期刊”最低取值即“核心”取值为:298*2*80%=477。

3.2 高总被引频次的期刊统计分析

上述计算出“高总被引频次期刊”的“核心”取值为477次, 故将总被引频次大于该值的期刊列于表3。

由表3可见, “高总被引频次期刊”共7种, 这7种期刊占体育类期刊总数的19%, 说明体育类期刊中的“高总被引频次期刊”以自己19%的比例代表了全国该类期刊中81%总被引频次的权重。

4 即年指标分析

利用文献[5,6,7,8,9]所提供的数据作为分析源, 对我国体育类37种科技期刊的即年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表省略) , 三年平均即年指标依次为:2011年为0.0705, 2012年为0.1440, 2013年为0.0897。

4.1 高即年指标“核心”取值计算

根据各期刊平均即年指标, 应用“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的权重信息量方法, 计算出即年指标的“核心”取值, 并将大于该值的期刊定义为“高即年指标期刊”。计算“即年指标”平均权重数为:∑Zi/n= (3.5507-0.0107-0.3727) /37=0.0856。故“高即年指标期刊”的“核心”取值为:0.0856*2*80%=0.1370。

4.2 高即年指标的期刊统计分析

将平均即年指标值大于“核心”取值的期刊列表4。

由表4可见, “高即年指标期刊”共12种, 这12种期刊占体育类期刊总数的32%, 说明体育类期刊中的“高即年指标期刊”以自己32%的比例代表了全国该类期刊中68%即年指标的权重。

5 载文量分析

对我国中文体育类37种学术期刊的载文量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表省略) , 三年平均载文量逐年小幅下降:2011年为268篇, 2012年为262篇, 2013年为258篇。

5.1 高载文量“核心”取值计算

基于各期刊三年平均载文量, 运用帕累托法则的权重信息量方法, 计算“载文量”平均权重数为:∑Ai/n= (9718-857-130) /37=236篇, 进而计算出“高载文量期刊”的“核心”取值为:236*2*80%=378篇, 并将大于该值的期刊定义为“高载文量期刊”。

5.2 高载文量的期刊统计分析

将三年平均载文量值大于上述“核心”取值的期刊列表5。

由表5可见, “高载文量期刊”共6种, 这6种期刊占体育类期刊总数的16%, 说明体育类期刊中的“高载文量期刊”以自己16%的比例代表了全国该类期刊中84%载文量的权重。

6 基金论文比分析

对我国中文体育类37种学术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表省略) , 三年平均基金论文比逐年上升:2011年为0.31, 2012年为0.37, 2013年为0.40。

6.1 高基金论文比“核心”取值计算

将各种期刊三年平均基金论文比, 按照帕累托法则的权重信息量方法, 计算出“基金论文比”平均权重数为:∑Bi/n= (12.53-0.76-0.11) /37=0.32, 得出“高基金论文比期刊”的“核心”取值为:0.32*2*80%=0.51, 并将大于该值的期刊定义为“高基金论文比期刊”。

6.2 高基金论文比的期刊统计分析

将“高基金论文比期刊”列表6。

由表6可见, “高基金论文比期刊”共5种, 这5种期刊占体育类期刊总数的14%, 说明体育类期刊中的“高基金论文比期刊”以自己14%的比例代表了全国该类期刊中86%基金论文比的权重。

7 Web即年下载率分析

利用参考文献[5,6,7,8,9]提供的数据, 对我国中文体育类37种学术期刊的Web即年下载率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表省略) , 三年平均Web即年下载率依次为:2011年为49.83, 2012年为48.22, 2013年为49.31。

7.1 高Web即年下载率“核心”取值计算

将37种期刊三年平均高Web即年下载率, 按照帕累托法则的权重信息量方法, 计算出核心取值, 并将大于该值的期刊定义为“高Web即年下载率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权重数为:∑Ci/n= (1768.33-148.67-9.7) /37=43.51, 计算得出“高Web即年下载率期刊”的“核心”取值为:43.51*2*80%=69.62。

7.2 高Web即年下载率的期刊统计分析

将“高Web即年下载率期刊”列表7。

由表7可见, “高Web即年下载率期刊”共9种, 这9种期刊占体育类期刊总数的24%, 说明体育类期刊中的“高Web即年下载率期刊”以自己24%的比例代表了全国该类期刊中76%Web即年下载率的权重。

8 体育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统计分析

综合以上各表, 将各项指标计算出的大于“核心”值的期刊列表于表8。

由表8可见: (1) 这13种期刊约占体育类期刊的35.1%。列表中序号1-12种期刊都入编了2011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0], 是体育行业公认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 也可以认为是体育类“优秀期刊”。第13中期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虽然未入选核心期刊, 但上升趋势明显。 (2) 6项指标均大于“核心”值的期刊只有《体育科学》。 (3) 满足5项指标高于“核心”值的期刊有3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在近几年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总下载量的统计数据中, 他们的排序位置一直稳居前列 (4) 满足4项目指标高于“核心”值的期刊有3种:《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 《体育与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有3项指标高于“核心”值。说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综合影响力有扩大趋势。 (6) 《体育文化导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仅有2项指标高于“核心”值。

9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文体育类37种学术期刊2011~2013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及Web即年下载率6项重要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三年来该类期刊基金论文比有显著提高, 而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载文量逐年下降, 值得深入研究。统计得出的“高影响因子期刊”、“高总被引频次期刊”、“高即年指标期刊”、“高载文量期刊”、“高基金论文比期刊”及“高Web即年下载率期刊”,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体育类期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体育科学》等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虽然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仍需不断积极进取, 重视各项评价指标的平衡发展, 进一步提升期刊综合质量。

要提高体育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首先, 在增加办刊单位的科技投入的基础上, 努力发展各刊特色专业方向;其次, 充分利用期刊网络传播的优势, 多管齐下, 扩大优秀稿源[11];第三, 增强学术交流, 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促进体育类期刊的良性循环发展。

摘要: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 以我国37种中文体育类期刊的各主要计量指标 (2011-2013年) 为研究对象, 采用帕累托法则对其进行评价, 揭示了中文体育类期刊的学术地位、学术水平及期刊质量, 旨在促进我国体育类期刊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文体育类期刊,帕累托法则,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崔建强.H指数在体育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性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 38 (2) :43-47.

[2]王贤文.数字出版时代的科学论文综合评价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 (11) :1391-1396.

[3]林强.我国儿科医学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及思考.《科技与出版》, 2012, (5) :73-75.

[4]黄翠芳.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总下载量为分析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 (6) :999-1004.

[5]万锦垄, 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2011版第6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6]万锦垄, 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2012版第7卷)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7]《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期刊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1.

[8]《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期刊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2.

[9]《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期刊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3.

[1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1年版) [2012-04-26].

体育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篇2

1.体育科学 (双月刊)

网址:tykx.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通讯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11号;100061

联系电话:010-87182585;87182586

投稿方式:打印稿和电子邮件bjb@ciss.cn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季刊)

网址:bjtd.chinajournal.net.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东路;100084

联系电话:010-62989268

投稿方式:打印稿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网址:www.wtqks.cn/wtxb/

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461号;430079

联系电话:027-87803147

投稿方式:在线投稿,打印稿和电子邮件WTXB@chinajournal.net.cn

4.体育与科学 (双月刊)

网址:tyykx.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通讯地址:南京市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210014

联系电话:025-84432317-3315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箱:zhili9@sina.com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网址:cdtyxyxb.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通讯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61号;610041

联系电话:028-85095371

电子邮箱:cdtyxb@263.net

6.体育学刊 (双月刊)

网址:www.chinatyxk.com/gb/index.asp

通讯地址: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公体楼303号;510631

联系电话:020-85211412

投稿方式:在线投稿,打印稿和电子邮件tyxk@scnu.edu.cn

7.中国体育科技 (双月刊)

网址:zgty.chinajournal.net.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体育馆路11号;100061

联系电话:010-87182588;87182589;67164804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箱:zgty@chinajournal.net.cn

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网址:www.sus.edu.cn/xxgk/qikanshe/xuebao.htm

通讯地址:上海市清源环路650号;38

联系电话:021-51253130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件:stxb@263.net

9.体育文化导刊 (月刊)

网址:tyws.chinajournal.net.cn/

通讯地址:北京市崇文门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100061

联系电话:010-67051003

投稿方式:打印稿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季刊)

网址:xatyxyxb.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通讯地址: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710068

联系电话:029-88409449

投稿方式:打印稿和电子邮件:xuebao@bylink.com.cn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季刊)

网址:www.tjipe.edu.cn/xuebao2/tgxz.html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300381

联系电话:022-23012636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件:xb@tjipe.edu.cn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季刊)

网址:gztx.chinajournal.net.cn/

通讯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458号;510075

联系电话:020-87551516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箱:bjb5@163.com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网址:shandtyxyxb.periodicals.net.cn/gyjs.asp?ID=3855250

通讯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10号;250063

联系电话:0531-82072215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件xb@sdpei.edu.cn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

网址:btsf.chinajournal.net.cn/

通讯地址:北京市北三环西路11号《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099033;邮编:100088

投稿方式:寄打印稿同时发电子稿,电子邮箱:stxb@cipe.net.cn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

网址:sytb.chinajournal.net.cn/

通讯地址: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1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联系电话:024-86930853,邮编:110032

投稿方式:打印稿,电子邮箱:stxb@syty.edu.cn

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网址:暂无

通讯地址:南京市孝陵灵谷寺路8号

联系电话:025-84755175;邮编:210014

体育类期刊 篇3

关键词:栏目设置;体育类核心期刊;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29-03

Section Setting of Sport Core Periodicals in Chinese and Some Thoughts on It

KONG Chui瞙u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o master the section settings of sport academic periodicals in general and help to release the achievement in Chinese sport field, the paper studies sections of 13 sport core periodicals in 2005 and 2006, 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annual volumes of similar periodicals and sections; a few sections are not very stable; the section settings of different periodicals are different and some are irrational. Backbone section should be set scientifically and match the backbone sections and general sections well to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and help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view of the periodicals.

Key words: section setting; sport core periodical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科技期刊的栏目,是根据刊载文章的内容、性质或学科分支,将同范围同类型或同主题的一组文章等分类编排所用的标目;是学术期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出期刊的编排形式和研究路向。期刊栏目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期刊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1]

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是展现我国体育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出版的体育学术期刊有50多种,其中有13种入选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代表着体育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体现体育学术研究的较高水平,因此,其栏目设置倍受关注。近年有少数学者对体育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然而,且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和个别期刊的个案研究上,如何在总体上把握体育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更好的将我国体育学术研究的成果传播出去,有必要对各类栏目设置和相关论文刊用现状进行探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2]中13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2005、2006年栏目数及载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对其栏目数和载文量、栏目设置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现状

1.1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的基本情况通过在CNKI上查阅13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栏目,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得出2005、2006年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栏目的基本数据(载文只统计学术论文,其他如简讯、纪要和启事一概剔除)(表1)。

1.2栏目数和载文量┆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年度栏目数和每期栏目数。年度栏目数在4~17之间,2005年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共有14个栏目,最少的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只有4个栏目,2006年最多的是《体育与科学》共有17个栏目,与其每期开设一个研究专

题有关,最少的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只有4个栏目;每期栏目数在4~10个之间,2005年最多的是《体育文化导刊》达到10个栏目,最少的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只有4个栏目,2006年多数期刊每期栏目数在6~9个之间,最少的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稳定在每期4个栏目,《中国体育科技》没有划分栏目。

从设置的栏目来看,各家期刊均设有主要栏目、一般栏目、特色栏目和临时栏目。数据显示,多家期刊是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为主要栏目,其它栏目各有特点。年度载文量较多的是三家月刊,即《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分别为632篇、437篇和400篇,2006年分别为621篇、330篇和440篇;2005年最少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仅有138篇和134篇,少于200篇的期刊有4家,而2006年少于200篇的期刊只有3家。可见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年度载文量差别比较明显,两年中各个期刊的载文量没有大的差别,而有8家期刊的载文量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下降最多,达到104篇。由于相同或相近的栏目较多,各个期刊的栏目中载文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地区职称评定和考核科研绩效时只承认专业类核心期刊,而现有的体育类核心期刊只有13种,根本无法满足数10万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需求。

根据表1显示的数据,也不难看出体育核心期刊栏目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栏目稳定性是评价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一个栏目能以较为稳定的状态生存,势必能反映出其设置的合理性。作为学术期刊,相对稳定的栏目设置无疑也是办刊质量的重要标志。期刊栏目的稳定性应从两个方面评价:首先是看每个栏目的年度使用次数,其次要看各栏目的载文量;各栏目在全年刊次出现频率越高,并且载文量越大,则期刊的栏目稳定性越好;反之,则越差。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2005年《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的栏目稳定性最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的栏目也有较高的稳定性;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的栏目稳定性最高,其他期刊基本和2005年一样;有的期刊栏目少,且有的栏目仅出现一次并只刊载1篇文章,甚至没有栏目能在每期中出现,其栏目稳定性相对偏低。当然,并不是说刊物所有的栏目一定要在每期出现,也不是说每期都能出现的栏目必须刊载多篇文章。一般来说,栏目最忌经常变换或因文设栏,那样往往会因“无米之炊”而使栏目夭折[3];另外,期刊某一栏目下的文章一般不能少于2篇[4]。当然,像一些划分得相对较小的热门学科或有一定特色的栏目,只要有较为稳定的稿源,即使每期刊载的文章或出现的次数相对少点,也是有必要的;譬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的“西部体育论坛”,《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等。[5]

刍议体育学术期刊转型 篇4

体育学术期刊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科技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规模与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有助于其健康发展。体育学术期刊担负着学术传播的重要使命,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讨论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多重挑战的学术期刊应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探求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市场化、特色化、数字化、集约化是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1 体育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挑战

我国现有体育学术期刊近60种,以宣传优秀体育学术成果为宗旨,对繁荣体育学术、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 . 1 体育学术期刊生存基础薄弱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出版方一般是非独立法人,主办单位大多为省区市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校、学会、协会等,办刊经费主要来自主办单位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办刊理念更为关注社会效益,销售量有限,大多徘徊在1000份左右,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一些体育学术期刊由于生存压力试图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如进行广告经营、收取版面费等。由于学术期刊属于小众期刊,读者面较窄,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受众面更小,期刊发行量不大,广告竞争力缺乏,广告市场匮乏,效果不佳,而版面费问题一直引发争议。现在体育学术期刊主要依赖上级拨款、版面费、发行费维持期刊运营。如果没有上级的拨款,没有可观的版面费收入,期刊的生存会很艰难。

1 . 2 体育学术期刊特色不突出

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内容在创刊初期存在较大差异,各有侧重,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刊《体育科学》围绕国家体育科技政策,体育院校学报侧重体育基本理论和学校体育,各地科研机构期刊则主要反映本地区优势项目和群体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体育学术期刊的内容趋向统一,除部分学术期刊专业性较强外,综合性学术期刊定位雷同,学科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特点不突出,千刊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体育学术期刊水平整体提高,影响了体育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1 . 3 体育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被消弱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术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化。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移动媒体、博客、微博、学术会议网络直播等提供了各种资讯。为了应对形势发展,体育学术期刊纷纷增加容量,如增加页码,扩大开本,缩短出版周期,季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为月刊,使得知识生产呈现出碎片化、跨学科化、泛学术化趋势,学术期刊的使用率降低。某次主编培训统计发现,近三五年内期刊零引用率论文数量所占比重均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70%至80%。某些学术期刊成为获取非学术利益的平台,审稿周期长,匿名审稿成为伪问题,学术期刊的公信力被质疑,论文学术质量下降,削弱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功能。

1 . 4 数字出版的冲击

“数字化出版”成为当今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网络化使传统纸质刊物的审稿方式与编辑模式工作方法发生改变,也对期刊的发行方式与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商Wiley国际业务发展副总裁Anthony Lau先生在接受科学网专访时表示,学术出版业在过去2~3年和未来5~6年,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数字化程度将会更高。我国学术期刊现在更多的是期刊网络化,即期刊、数据库、网络相结合的形式。期刊即数字化出版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版权、刊号、收益、技术标准等,相较于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进程,略显滞后。

1 . 5 体育学术期刊规模小

全球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商Wiley旗下拥有10多个学科领域1500余种期刊。而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受办刊体制制约,很多刊社只办一两本杂志,编辑部规模较小,人数普遍在3~5人,还有的为1~2人,资源分散,出版力量薄弱。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近年来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学术期刊资源展开竞争。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有近60种体育学术期刊,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学术影响不大、发行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

当前,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出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体育学术期刊还要面临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的生存挑战。

2 有关体育学术期刊发展转型的思考

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体育学术期刊不能过于依赖国家拨款或版面费收入,应该争取主动,积极探索,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现有体制环境下的突破。

2. 1 市场化

体育学术期刊应从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出发,改变传统观念,用市场化的思维和途径来经营期刊,利用期刊的社会影响拓展经营领域,强化经营理念,与各方合作,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质量的学术内涵是体育学术期刊提升学术地位和生存价值的唯一途径,高水准学术成果的刊登也会使期刊在业界产生品牌效应和权威地位。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体育学术期刊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在经济利益和学术质量中寻求平衡。不考虑经济效益,不了解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曲高和寡;或一味迎合市场,随波逐流,大浪淘沙,二者都有发展之路越走越窄、面临淘汰的危险。

目前国内大多数体育学术期刊更多的在为作者服务,较少考虑读者的需求,刊载的内容和读者的关注脱节,沦为作者为晋级发表论文的平台,创新知识得不到有效传播,在实现有限的经济效益(收取版面费)同时,社会效益却难以实现。

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对小众的体育学术期刊来说,也应该面向读者市场,研究读者需求,在为读者提供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满足读者需求与提高稿件学术评价指标两者关系的处理中,力求两者兼顾,但把读者需求放在首位;在稿件质量与经济效益两者间,首先考虑的是保证稿件质量,争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体育学术期刊应争取实现主动办刊,加强与读者和作者的联系,了解读者对学术信息的关注点,为广大学者提供重要选题,通过举办期刊年会、评选优秀论文等方式,列出近期学术界、理论界及政策的关注焦点,向外界传递近期有价值的选题,体育学术期刊所刊载的论文要具有既关注现实问题又充分理解理论问题的特点,引导作者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劳动,更好地为读者作者服务。

2. 2 特色化

一些体育学术期刊缺乏市场竞争力,定位不明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编辑方针、编辑模式、栏目设置,甚至探讨某些问题也趋同,没有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使刊物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的兴趣。

体育学术期刊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具有其它期刊不可取代、读者认可的鲜明特色。期刊内容应向与其它同类期刊相区别、具有个性特点的方向转变,利用学术优势,设立特色栏目,策划相关选题,开展学术争鸣,发挥学术期刊引导、评价等功能,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打造品牌期刊。

我国目前体育学术期刊的定位及其评价体系、机制,决定了稿件质量始终是学术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因素。而要保证稿件质量,选题策划是关键。体育学术期刊具有科学、文化、商品的多重属性,区别于其他大众传媒的显著优势是思想深刻、适合探讨学术问题,因此科学性与学术水平是其立足之本。学术期刊的共同特点是探索科技理论,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交流学术经验。体育能要在众多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得到认可,需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体现在栏目设置、文章内容和形式风格等多方面,在风格上可以是高瞻远瞩的理论性文章,也可以是专业性强的技术性论文。体育学术期刊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客观真实反映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保持其在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地位,以促进体育学术发展,推动体育学科不断创新。

2. 3 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宣传自己。

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阅读,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大多数学者将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进行学术交流,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各类纸质学术期刊面临着读者流失的挑战。学术期刊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积极采用新技术,调整纸质期刊的办刊思想,向网络化转变。

目前体育学术期刊或是自建网站发布学术文献内容,或通过与数据库平台进行商业合作,如“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将印刷版的期刊复制到网上,使读者不仅能够阅读纸质期刊,还能通过在线阅读获取学术信息,但出版时间较印刷版期刊滞后。体育学术期刊面向专业群体、流通量有限,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读者覆盖面有了拓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读者人数有了增长,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期刊影响力;对于编辑而言通过数据分析,能了解所载论文的点击率高低、下载次数多少,通过论文阅读信息反馈,进而了解学者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但这些只是期刊的网络化,期刊印刷版的网络复现,不是期刊的网络出版。而网络期刊则没有印刷版的掣肘,充分利用了网络传输快捷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与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出版时间短,信息量大,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今最新科研成果。当然即使是期刊的网络化也不仅仅是个数字化问题,还涉及到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理念的创新以及各种传统习惯的变革。从传统的期刊印刷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就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现状而言,还处在萌芽状态。

2. 4 集约化

体育学术期刊应改变单打独斗状况,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实现期刊出版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运营呈现分散状态,缺乏集团优势,以学术期刊的个体经营维系自身生存,难以在销售渠道、运营成本、期刊内容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体育学术期刊要想改变不利地位,扩大生存空间,可以整合现有期刊各自为战、分散管理的散沙状态,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扩大生存空间,促进体育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体育学术期刊优势互补,综合利用体育学术资源和物质资源,强化内涵,打造品牌,突出学术特色,避免学术课题研究了无新意,低水平重复建设。集约化为体育学术期刊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宽广的发表平台和更广大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目标读者,使体育研究成果的价值、期刊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增值,可以借机开发衍生项目,扩大期刊的业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出版的集约化建设,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市场的引导、信息系统在数字化管理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国内学术期刊也在探索通过集约化、网络化尝试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路径。如2011年3月自主联合的17家高校学报与中国知网合作创办的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2011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全国第十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提出要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网络群的倡议。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下属企业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现有学术期刊260多种。这些整合措施初步达到资源共享,体现了集团优势。体育学术期刊的集约化不仅涉及到人财物,还有学术期刊群中期刊定位、品种等问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思考,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集约化问题目前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体育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中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 结语

(1)在社会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体制、机制的改革已是不可逆转,市场化、特色化、数字化、集约化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体育学术期刊面对转型应积极寻求适应自身的条件道路来开拓发展,赢得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体育学术期刊的学术和经营有时会出现矛盾,它的生存问题不是仅靠扩大发行量来解决,而是依赖它所承载的学术内涵和对社会的服务价值来支撑的。如果忽视学术属性,迎合市场,降低学术水准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体育学术期刊要通过坚持科学性和学术性,以发挥繁荣学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来获得生存价值。

(2)近十余年,中国已成为学术论文大国,但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学术期刊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在要求期刊自律的同时,也需要来自各方的支持,如政府管理部门大力扶持和推助,以利于体育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体育类期刊 篇5

摘 要:以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为平台,以检索到的体育学中75种体育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归纳、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75种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具体分类、期刊特征、期刊编辑出版特点以及期刊评价方法进行深度剖析。分析指出:1)75种体育类学术期刊中以各种体育学会为出版单位的期刊25种,以大学体育系或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期刊31种,以大学(或技术学院)为出版单位的期刊13种,以研究所(中心)为出版单位的期刊6种;2)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呈现出主办单位多元化、期刊内容指向性强、期刊出版周期长、期刊历史短、期刊面向国际化五种特征,并从刊名、格式与篇幅、编辑与审稿、办刊经费对期刊的编辑出版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3)对台湾体育类T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从形式指标、引用指标、问卷调查、学门专家审查四部分详细分析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评级机制。

关键词:台湾;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期刊评价机制

[JP2]中图分类号:G237.5;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64-07

Abstract:Taiwan academic journals online database as a platform to retrieve 75 sports periodicals of sports scienc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statistics, logic, indu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tegorization, publishing characteristics, editing featur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of the 75 kinds of journals. The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1) of all the 75 journals, there are 25 published by various sports associations, 31 by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s, 13 by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and the left 6 by sports institutes. 2) Taiw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sponsors, highly targeted journal content, long publication cycle, short founding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orientation. Also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journal title, format and length, editing and peer review, and outlay for periodical run. 3) A brief overview is given on Taiwan sports TSSCI source journals, and Taiwan sports journal rating system is describ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index, reference index, questionnaire, expert review.

Key words:Taiwan; sport academic journal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jour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也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1],在于交流、探讨、争鸣。认识与掌握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术期刊的类型、特点等概况不仅有利于推进两岸学术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学者展开更多的学术信息互动。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加深与研究的系统科学化,体育类期刊不仅承载着体育发展的最新研究趋势,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践行体育价值的时代重任。近2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台湾各种体育类期刊竞相迸发,创办了如《运动与游憩研究》《休闲暨观光产业研究》《休闲运动期刊》《运动健康休闲报》《运动文化研究》《台湾水域运动学报》《运动与观光研究》等一系列融合时代发展、凸显当下体育研究热点的体育期刊。本研究以台湾的体育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台湾体育类期刊的类型、编辑出版特点、期刊的评价机制,为我们更加深刻、细致、准确地认识与了解我国台湾地区体育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1 台湾体育学术期刊概述

台湾体育学术资源作为我国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体育科研人员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对体育研究的深入,台湾创办了一些以体育新兴领域研究报道为主的体育学术期刊。本研究以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为平台,以检索到的体育学中75种体育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归纳台湾体育类期刊发现,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呈现出创办单位多元化、研究学科具体化、期刊面向国际化等特征,如创办单位涉及台湾各种体育学会以及各大学体育系、体育室,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休闲保健、运动传播、观光休闲、户外游憩等新兴领域,并且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和《Annu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等面向国际的体育期刊,无论是期刊的创办单位,还是期刊的研究领域,都一定程度折射出台湾地区体育学术研究的外貌。

2 台湾75种体育类学术期刊具体分类

2.1 以各种体育学会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

体育学会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体育学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2]。台湾共有18种不同学科领域的体育学会,共创办了25种体育学术期刊(详见表1)。

2.2 以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

台湾的《大学法》第十一条规定,大学设体育室(系)负责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相关事宜,一般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担任其主任。同时,台湾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也是产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力量,共创办体育类期刊31种(详见表2)。

2.5 以海峡两岸体育为研究主题的体育期刊及论文集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拓宽两岸科研人员科研视野、增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受到两岸人民及政府的高度关注[3]。随着近年来两岸体育相关领域合作发展,促成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海峡两岸体育会议与论坛的召开,也形成了一批具有现实价值的科研成果。海峡两岸体育研究学会2006年出版《海峡两岸体育运动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出版《两岸体育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两岸体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出版《2009年两岸运动观光产业暨体育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与2014出版了《两岸体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出版《2011年运动产业经营暨运动产品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外,于2007年创办的《海峡两岸体育研究学报》是两岸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对于促进两岸体育学术交流意义重大。

3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特征

3.1 主办单位多元化

创刊单位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台湾地区体育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可对台湾地区体育研究的层次窥斑知豹。通过对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创刊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在各种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学会共有18种,如台湾体育学会、身体文化学会、中华观光管理学会等,共创办各自领域体育类期刊25种;以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31种,涉及台湾大学体育室、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等近30所高校体育室或体育学系,基本覆盖了台湾主要大学;以大学或技术学院为出版单位的体育类学术期刊13种;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6种。这75种体育类期刊基本上覆盖了台湾的体育学术研究单位。

3.2 期刊内容指向性强

期刊的名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一体育的研究领域。我国大陆认定的16中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以《××体育学院学报》命名居多,刊载内容一般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育传统武术、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版块。与分版块相比,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名字更加具体,研究内容指向性更强,如身体文化学会主办的《运动文化研究》只是针对身体与文化的研究,《幼儿运动游戏年刊》只针对幼儿体育,《台湾运动心理学报》只刊载运动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刊载的文章侧重于本学科领域。此外,对于以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而言,刊载的文章学科跨度较大,呈现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定量研究并重的局面。

3.3 期刊出版周期长

通常意义上期刊出版周期短,则学科领域研究动态报道及时。但是通过对台湾74种体育类期刊的出版周期统计发现,所有期刊出版以半年刊、年刊、季刊为主(《中正体育学刊》不算其中),其中以季刊为出版频率的体育类期刊16种(占21.62%),以半年刊为出版频率的体育类期刊20种(占27.03%),以年刊为出版频率的体育类期刊38种(51.35%)。可见台湾地区体育类期刊出版周期较长,旬刊、月刊、双月刊的体育类期刊几乎没有。

3.4 期刊历史短

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发展呈现起伏状态,创刊最早的为1979年台湾体育学会主办的《体育学报》,期刊历史为35年,创刊最晚的是2014年运动生物力学学会主办的《运动表现期刊》,期刊历史2年。在1979至2000年之间,创刊的期刊只有7种(占9.33%),分别是《体育学报》《中华体育季刊》《户外游憩研究》《政大体育研究》《观光休闲学报》《观光研究学报》《台大体育》。从2000年至今,创办的期刊的有68种(占90.67%),部分期刊一定程度上与体育热点问题有关。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类期刊创刊时间较晚,期刊历史短。

3.5 期刊面向国际化

提高国内期刊品质与国际化,是提升期刊国际化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在本研究统计的台湾75种体育类期刊中,有两种是面向国际化的英文期刊,分别是体育运动管理学会主办的《Asian Sports Management Review》(亚洲运动管理评论)与中兴大学运动与健康管理研究所创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前者为半年刊,每期刊文5或6篇不等,后者为季刊,每期刊文2或3篇不等。此外,由台湾大专体育院校总会创办的《Annu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共发行4期,目前已经停刊。

4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特点

4.1 刊名

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刊名往往体现了研究内容的专业性,能够表征研究的内容。如《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体育运动与Amos统计应用期刊》《运动休闲管理学报》等。而由各种体育学会、高校体育室、体育系主办的刊物多带以“学刊” 或“学报”二字命名。以季刊、年刊、期刊直接命名的期刊的也有出现,如《中华体育季刊》、《幼儿运动游戏年刊》、《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此外,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的出版制度相对自由,出版单位可自行决定是否出刊或者停刊,一些体育类期刊也存在变更刊期与刊名的现象。

4.2 格式与篇幅

随机查阅包括《体育学报》《政大体育研究》《中华体育季刊》等涉及各体育学会、大学体育室、研究中心出版单位的10余种期刊的刊文格式与篇幅,结果显示:所刊论文总体格式都包含题名、作者、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收稿日期、基金资助、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在参考文献的规范上台湾使用著者加出版年的格式,与大陆略有不同。在期刊刊文的篇幅上,论文比较系统完整,期刊对于论文的字数也没有限制,高质量、原创性的论文一般在2.5字至3万字左右,由于文章篇幅长,期刊的刊文数量相对较少。此外,对于像《运动文学》这类具有鲜明特色的期刊格式与其化期刊格式的差异较大,它所刊文章以诗体格式、叙事性的小文章为主,篇幅很短。所以,刊物的内容指向性也决定了刊文的特色。

4.3 编辑与审稿

台湾地区的学术期刊非常注重期刊编审制度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外稿率、退稿率及外审制上[4]。2009年台湾《资料库收录期刊基本评量标准》对编辑作业部分做出严格规定,通过“内编比率”、“退稿率”的比率得分以及审稿人匿名、送审稿件匿名得分评价对期刊进行考量,如期刊刊载内稿过半将会大额度减分[5]。台湾地区体育类学术期刊通常设编审委员会负责审查稿件,一般由主办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以国立体育大学创办的《台湾体育学术研究》为例,《台湾体育学术研究》设编辑委员会负责征稿、审查、编辑出版等事宜,设置总编辑一名,负责统筹期刊发行;设主编一名,负责审阅编辑业务及召开编辑会议;设学术领域编辑一名,负责提名评阅者审查稿件。审稿首先由执行编辑进行查看,不符合格式者退修,合格稿件经主编初审后,分配领域编辑进行初审。对于原创性论文由领域编辑依其主题构架请两位编辑委员进行复审,若一位审查意见为修改再审,另一位审查意见为不宜刊登,则交给领域编辑裁决,予以退稿或者第三位审查委员审稿。

4.4 办刊经费

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办刊经费由办刊单位统筹,如若是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来源期刊,还会获得“国科会”的期刊审查补助经费,如《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台湾体育类期刊一般不收版面费与审稿费,同时也无稿酬,只是赠送一册期刊。

5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

5.1 台湾体育类TSSCI来源期刊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台湾于在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建立的评价理念的影响下于1992年开始引入美国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体系,并于1996年起对各类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比,在1998年完成了各类期刊的首次评比,随后又建立了“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TSSCI)。台湾的TSSCI相当于大陆的CSSCI。与大陆的 CSSCI 不同的是,台湾地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每年都会召开期刊评审委员会联席会议,依据“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收录实施方案”,对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比,赋予“刊登论文之学术水平”“评审制度”“主编之学术成就”“内稿比率”“编排校对”等 5 个一级指标和综合评述的权重,以便调整各年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名单[6]。在 TSSCI 期刊评选指标中明确标明:退稿率一项高于70%的可以得满分 12 分,低于 30%的则为 0 分,30%~50%得8分;审稿人匿名可得满分 4 分,送审稿件匿名也可得满分4分[7]。台湾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首次公布了TSSCI来源期刊,但体育类学术期刊无一入选。在以后的每年的TSSCI期刊评选中,2008年户外游憩学会创办的《户外游憩研究》入选TSSCI来源刊,2015年台湾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TSSCI来源刊的目录中,《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户外游憩研究》《观光休闲学报》入选。

5.2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评级具体方法

为掌握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状况,提升学术品质,建立可靠的期刊评价制度,台湾科技部人文司于2011年制定了《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评价制度。相较于每年一次以格式为主的TSSCI期刊名单来讲,期刊评比较为重视实质内容审查,一般三年一次评比。在期刊评级过程中,体育类期刊隶属于教育学门,体育类期刊的等级评定与教育学门期刊评定一致,主要通过客观评量指标(30%)与品质评量指标(70%)两大指标进行评定,前者包括形式指标(6%)、引用指标(24%),后者包含问卷调查(35%)与学门专家审查(35%)。各指标具体如下:

1)形式指标(6%):指期刊出版形式的优劣,具体包括期刊格式(目次,出版事项及论文撰写格式指引说明)、论文格式(篇名、作者、摘要、关键词及引用文献规范)、编辑作业(编辑会议召开、稿件处理情况与审查作业)、刊行作业(出刊频率、论文篇数)四大部分。此外,还订有打分要求(加分项目与减分项目),延误出刊、内稿比率及编辑体例不统一为减分项目,收录于国际期刊为加分项目。三级指标各项权重为期刊格式10分,论文格式34分,编辑作业38分,刊行作业18分,满分100分。

2)引用指标(24%):通过资料库统计出期刊文章被引用次数并计算其影响系数,其中期刊影响系数占引用指标的80%,博士论文影响系数占引用指标的20%,期刊论文与博士论文影响系数不包括作者自我引用部分。期刊X(如2010年)年影响系数=该期刊过去5年(2005~2009)出版的论文在X年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过去5年(2005~2009年)出版的论文总数,一般以五年为计算期距,博士论文引用影响系数与上述一致,计算出影响系数后,再以80%、20%比例得到一个影响系数的总分。各期刊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出影响系数,经比例转换后获得一分值,为了避免转化后分数落差过大,造成单项成绩对期刊排名影响过大,期刊影响系数计算加入了级距配分方式。这两种方式各占引用指标的50%,合计后为引用指标总成绩。具体为:

比例计分:A期刊的影响系数得分=A期刊的影响系数除以同学科中最高的影响系数,再乘以引用指标配分50%。

级距计分:对学科中参与评比的期刊数量进行级距上的配分。如果某学科有7种期刊参与评比,将总分100分除以7,然后可得出7级距的分数。影响系数最高的期刊为1,得分100分,其余的依次类推(见表5),此项得分占引用指标配分的50%。最后,将比例计分与级距计分合并,得出引用指标总成绩(详见图1算分流程图)。

3)问卷调查(30%):问卷调查的对象由台湾科技部人才资料库提供,包括近十年曾经申请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的名单,并把此名单交给各学科支持人或者共同主持人进行名单的增补。问卷通过E-mail统一发送给被调查者,并使用专属的账号、密码登入系统进行填答,参评期刊在问卷调查中随机排列。之后由某一大学研究所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分为调查者基本资料与题目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资料包括:a学术年资,b职称,c任职学校或机构,d是否投过或审查过华人学术期刊,e有无使用华人电子期刊的习惯,f近五年有没有执行过国科会或校外机构的研究计划;第二部分题目包括:a是否熟悉上述期刊,b您是否三年内担任上列过期刊编委,c您认为这份期刊对学术贡献或发展的指标作用为何?d您认为这份期刊的论文品质如何,e 请您对列出的期刊进行总体评估(核心问题)。

每参评期刊须由被调查者回答a、b、c、d、e五道题,第一题为您是否熟悉上述期刊,回答设置为“熟悉”、“普通”、“不熟悉”三种,被调查者填答“熟悉”或者“普通”才予以计分,回答“不熟悉”不予以计分。第二题为是否三年内担任上列过期刊编委,回答设置“是”和“否”。 第三、四、五题与c、d、e三题是同一题,回答设置“优质”、“良好”、“尚可”,“不佳”四个选项。

问卷分数计算:计分这部分是对于问卷第二部分来讲的。被调查者回答为“熟悉”,“普通”进入计分,回答“不熟悉”不计分。期刊在c、d、e三题中有加权处理,c与d二题加权为25%,e题加权为50%(优质4分,良好3分,尚可2分,不佳1分)。为了方便与其他各项指标合为100分,将问卷的得分转为百分制。

4)学门专家审查与分级会议(35%):学门专家审查原则上由各学门召集9至14名专家组成,每参评期刊有两位委员进行实质内容审查,审查结果、意见与同学门专家审查共同构成对期刊的综合评定。学门专家审查包括书面初审与复审会议,前者是对期刊的书面品质进行书面审查,后者由初审委员及课题主持人组成,就参评期刊的实质内容进行探讨,进行成绩评定。具体为评审制度及其运作占30%,三年内刊文的品质占50%,主编、编辑委员会与审稿委员的学术成就占20%。分级会议由各学门主持人或共同主持人,2至3人的专家审查委员及1名外部委员(非本学门)组成。对参评期刊的各项指标评审结果进行期刊分级,以A级、B级、C级、D级四级为原则。

在2014年台湾最新发布的《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报告》中,体育类学术期刊中A级期刊3种,为《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B级期刊6种,为《运动文化研究》《中华体育季刊》《运动教练科学》《大专体育》《嘉大体育健康休闲期刊》《台湾体育学术研究》;C级期刊4种,为《身体文化学报》《淡江体育学刊》《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台湾运动教育学报》;D级期刊3种,为《屏东教大运动科学学刊》《台东大学体育学报》《屏东教大体育》,4级期刊中《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为TSSCI来源期刊。 [HJ2mm]

6 启示

对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特征、编辑出版特点以

及评级方法进行分析,利于我们详细、准确地认识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特点。

通过梳理发现,台湾体育类期刊中既有高水平学术,又有“接地气”的体育期刊。除了《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之类的TSSCI期刊外,还有例如《运动文学》这样面向以学生为主的期刊。体育学术期刊在于传播体育最新研究动态,也在于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对于大陆,目前以学生为主创办的体育类期刊还比较少,如何通过创办面向学生的体育类期刊来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是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的一个思路;其次,刊物研究领域分类具体化。本统计中台湾共有18种不同学科领域的体育学会,共创办了25种体育学术期刊,且期刊研究具体化,基本上每种学会都有自己的刊物,研究内容指向性强,如在休闲保健、运动传播、观光休闲、户外游憩、运动管理等具体领域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分出许多学科领域的学会,但是各学会几无自己的刊物。虽然大陆与台湾的出版制度存在差异,但为了体育学术领域研究的专门化发展,体育学会应该尝试创办自己领域的专门刊物,促进研究的专门化。通过对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回顾,提出上述两个问题,供各位体育人讨论。

参考文献:

[1]乔家君,刘晨光.我国学术期刊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130-143.

[2]田麦久.亲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30年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1,31(1):8-9.

[3]兰自力,谢军,骆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576-579.

[4]张丽珍.台湾地区教育学术期刊基本状况与编辑出版特点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95-98.

[5]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收录实施方案[EB/OL]. http://www.pageinsider.com/ssrc.sinica.edu.tw

[6]李文广,孙俊青.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5):106-112.

体育类期刊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0-2009年10年间13种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上有关武术散打的168篇科研论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导航”项中系统查阅了《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所刊登的武术散打论文共168篇进行了浏览和保存。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检索出的168篇武术散打科研论文所用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168篇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散打科研论文刊发量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0—2009年10年间在13种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武术散打科研文章科研论文统计表明(表1):从2000年到2009年武术散打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总体数量不多,但稳中有升,尤其是2004-2007年四年间,数量增长比较大。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使武术散打的地位得以提升,部分核心期刊专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栏,从而增加了研究者重视武术散打理论这个薄弱环节;二是,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散打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增加;三是一些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等由原来的双月刊或季刊改为了月刊,这样大大增加了文章量。然而2008年发表数为零,2009年的数量有所下降。原因可能与2008年大部分武术科研工作者把精力放在奥运会上有关,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武术散打科研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分析

对2000—2009年13种中文体育类期刊中武术散打科研论文研究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表2),结果显示:武术散打运动科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探索了有关武术散打的各种问题,有关武术散打生理和心理、技术、教学和训练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基础理论、规则、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有增加趋势;武术的理论研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对战术、选材、场地、器材、市场、力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数量甚微,且内容相近、性质相同、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点,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内容广泛,说明武术散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加深了对武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多角度和方位的探讨说明武术散打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增加对其的关注视野更全面有关。二是有关武术散打生理与心理、技术、教学与训练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原因是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电脑、摄像机、肌电图等仪器的普遍应用。为武术散打提供先进的研究条件,因此,现在的研究更多地运用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如生物力学、肌电仪器对武术散打的技术进行诊断、改进和创新,利用一些测试指标对运动员训练、比赛前后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测定。从而在更科学的角度去阐明和解释武术散打的健身效果和价值。三是在科研所涉及的领域中,战术、选材、场地、器材、市场的研究最少,是这些方面操作起来不如查找一些文献资料方便,没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如选材,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而且需要多年的跟踪证明,跨度时间长,没有做其他研究快。关于器材与场地的研究没有找到一篇相关文章,这与有关场地、器材发展缓慢有关,不能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场地、器材的更新。四是造成低水平重复的原因是由于职称评定需要科研成果,所以有些文章写得比较匆忙,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

2.3 武术散打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2000—2009年我国13种中文体育类期刊中武术散打论文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数理统计法、试验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察法等,但论文撰写采取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表3的统计显示:武术散打运动科学研究运用多种方法是一个特点,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从统计分析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论文运用计算机辅助、仪器测试、数码技术,而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最多达到7种。武术的理论研究也从过去的定性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使得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运用多种方法和高科技手段进行专业研究和专业反思。而且有近80%的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有30%的文章采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论文。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成了较大规模的文献信息网络,武术散打科研有大量的文献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的趋势。

2.4 科研文章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

武术散打科研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才是我国武术散打科研的主体。从他们的职称看,武术散打科研的主体是副高职称人员和中级职称人员,而这部分人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5—49岁这一年龄阶段。从学历层次上看,大部分是本科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 一是正高职称人员总体人数较少,而且年龄偏大,许多已离开了工作第一线。而且由于个别身体原因;职称到顶无压力感;或由于工作任务重,即上课、带研究生、博士生等,很少有时间从事科研。二是初级职称人员由于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或工作时间不长,自认为离评定职称还远;但也有些青年教师不注重科研或科研能力差。三是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员大多年富力强,且需向更高一级职称冲击。三是科研论文的作者学历层次升高,职称结构下降,随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成立,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在逐年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科研梯队,也预示着武术散打科研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2000-2009年10年间武术散打学科在在公开发行的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了科研论文168篇,发表的数量不多,但稳中有升,尤其是2004-2007年四年间,数量增长比较大。2008-2009年的数量有所下降。

2. 武术散打运动科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探索了有关武术散打的各种问题,有关武术散打生理、技术、训练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基础理论、规则、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有增加趋势;武术的理论研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对战术、选材、场地、器材、市场、力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数量甚微,且内容相近、性质相同、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点,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仍然存在。

3. 武术运动的科研方法丰富,能有效地运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与方法,并能结合其他学科理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武术散打科研论文有大量的文献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的趋势。但方法运用还是略显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论文的科学性,科研方法的综合性运用有待加强。

3.2 建议

1. 武术散打运动的科学研究应得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并能加大武术散打运动的科研投入,对武术散打运动理念和影响我国武术散打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2.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武术散打显示出了一定的经济资源优势。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武术散打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武术散打产业,将是我们今后仍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新出现的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也应该引起重视。

摘要:对2000-2009年10年间国内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武术散打的168篇科研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发表有关武术散打的论文刊发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具有不均衡特点,有关武术散打生理和心理、技术、教学和训练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基础理论、规则、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有增加趋势,在运动战术、选材、市场开发、场地器材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有些文章内容、性质相近,有低水平重复现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方面有所发展,但采用的研究方法显单调,集中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等方面;文章作者职称主要以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高校教师为主,近年来高学历人才的论文有所增加。

关键词:武术,散打,科研,现状,中国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4.

[2]田乃庆.《电子显微学报》1995-1998论文及作者分析[J].电子显微学报,2001,20:79-86.

[3]潘云涛,马峥.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郭美等.1997年-2002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薛欣.1995-2004年武术科研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体育类期刊 篇7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0年—2009年期间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所刊登的散打科技论文232篇为研究对象。其中《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在2004年成为核心期刊,所以只选取2004年以后发表的文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0-2009间国内公开发行的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散打的科研论文。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232篇散打科研论文进行整理统计。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散打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我国散打科研论文基本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心期刊散打科研论文作者(第一作者)分析

2.1.1 作者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对论文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各单位在学科研究中的状况、水平和实力。本文将作者单位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体院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体育局和体科所、其他类院校。在统计的文章中表明作者单位的有232篇。由表1看出,经过统计,其中体院类院校10所, 共发表论文103篇,占44.4%;其他高校52所,发表论文77篇,占33.2%;师范类院校26所,发表论文46篇,占19.8%;体育局和体科所发表论文6篇,占2.6%。这表明我国散打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体院类院校和高校教师。其中发表论文前三位的是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分别发表了24篇、17篇、14篇。

2.1.2 作者职称和学历的统计与分析

由表3看出,在232篇论文中有209篇注明职称,85篇注明学历,232篇论文中第一作者为男作者的有214篇占92.2%,女作者8人,仅占7.8%,可见从事散打运动研究的主要是男教师。从职称结构上看,以讲师和副教授的论文最多分别占47.8%和35.9%,而教授、教练裁判、科研人员较少。从学历上看主要是硕士占63.5%,其次是博士31.8%,从中表明高学历的讲师和副教授是我国散打科研队伍的主要力量。

2.2 散打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

2.2.1 论文研究方法应用种数统计

在统计的232篇文章中有181篇文章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其中使用3种研究方法最多有57篇占31.5%,其次是使用两种研究方法,占25.4%,统计发现一篇文章最多使用6种研究方法以上,使用一种研究方法占17.1%。单一研究方法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不利于科研论文的质量难以提高。这说明散打科研工作已逐渐摆脱研究方法单一性的问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说明问题,旨在为达到课题研究目的、保证散打论文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实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论文主要应用的研究方法

由表5可知我国散打科研论文涉及到的研究方法类型十多种,其中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分别占46.5%、44.8%;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论文的类型不同,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统计发现技战术分析和应用类论文主要使用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而生理生化方面的论文使用实验法和测试法较多。

2.3 散打科研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近十年的散打科研论文主要集中在技战术应用分析、生理生化、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等反方面,几乎囊括了有关散打的所有领域。其中涉及比赛的技战术应用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20.2%,其次是生理生化和生物力学,分别占15.1%、9.5%,此外对运动员心理和运动训练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而对裁判员教练,运动员选材、器材仪器方面研究较少,有关运动赛前减体重、营养与运动损伤方面也较少。另外有关女子散打的研究论文仅有三篇,这也说明在研究散打方面存在着不协调。

2.4 散打科研论文的基金项目统计与分析

在232篇论文中,有基金项目的课题53篇占22.8%。其中国家级资助课题有22篇,其中洪浩的《对武术竞赛制度改革的思考———兼论套路与散打的分离与结合》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单信海《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侧踹动作的动力学分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余为国家体育局资助课题。省级资助课题16篇,院校级资助课题6篇,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4篇,优秀硕博论文3篇,胡耿丹的《散打两种侧踹腿攻击效果的对比分析》和赵光圣的《中国散打对备战第13届亚运会前的生理生化监测手段与方法》为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

3 结论与建议

1.我国散打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体院类院校和高校,发表论文前三位的是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高学历的讲师和副教授是我国散打科研的主要群体。而科研人员,裁判员和一线的教练人数太少。建议教练员应该与科研人员和院校教师合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散打的科研水平。

2.我国散打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摆脱了单一研究方法,大多数的论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使用较多,研究的内容的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建议综合应用散打科研方法以提高散打科研论文质量。

3.我国散打科研论文关于女子散打的研究太少;其研究主要方向在比赛技战术应用分析、生理生化析合生物力学而有关运动员损伤与营养、科学选才、体操市场化与职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建议增加对女子散打的研究,向学科的纵深发展,以提高我国散打运动的水平。

4.我国散打科研受到体育总局、部分省市和院校的重视,但基金项目总数有待增加,说明我国的散打的科研深度还有待于提高;建议要鼓励和支持有这方面能力的学者和专家多申请有质量的课题,从多角度对散打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士英,朱瑞琪.竞技武术散手攻防战术行动不同区域运用现状的定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6):254-257.

[2]包辰鸿.我国体育核心期刊高校作者项群统计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5,3(6):107-109.

体育类期刊 篇8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近10年 (2006—2015) 年来在16种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网球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共有404篇 (以全文和主题进行检索) , 将其中的352篇作为研究对象 (经查阅, 51篇不属于网球科研文献, 因此不做统计分析) 。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该研究利用互联网在中国知网 (CNKI) 上, 运用高级检索模式, 在全文和主题框里分别输入网球, 将发表时间设置为: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在文献来源框里分别输入不同的期刊名称, 在运行检索之后, 共检索到403条结果。其中将352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2数理统计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近10年网球科研论文的整体特征分析

将收集和整理的网球科研论文以发表时间、期刊刊载量与分布特征、研究领域分成3个方面, 以宏观的视角进行整体特征的分析, 以便更好地把握近10年来有关网球科研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2.1.1发表时间的分布

从总体上看, 近10年来网球科研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 (见图1) , 但从阶段上来看, 2006—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增幅不尽相同, 2006-2008年呈直线上升, 2011年载文量最多, 有44篇。这可能与我国奥运攻关以及网球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关。但从2011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 尤其是随着李娜的退役, 我国网球运动与世界网球水平的差距又一次拉开,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发展, 值得网球科研工作者们深思。

2.1.2网球科研论文核心期刊刊载量与期刊分布

通过对近10年来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总刊载量的统计分析, 网球科研论文刊载量352篇, 不同的期刊所占比率不尽相同, 其中刊载数量最多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2篇, 贡献率为20.45%, 平均每年刊载论文7.2篇;其次是《体育文化导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0年间分别刊载37篇和33篇, 平均每年分别为3.7篇和3.3篇, 贡献率为10.51%和9.38%, 《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4种期刊10年间共刊载论文量56篇, 贡献率为15.91%。结果表明, 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收录的体育学学科10种学术期刊中, 网球科研论文方面的载文贡献率非常低, 值得相关科研工作者进行思考与总结。

2.1.3网球科研论文研究领域以及各学刊载文量分析

据统计, 网球科研论文主要集中在技战术分析、运动训练、课程与教学几个方面, 共载文量319篇, 占总载文量90.61%。

技战术方面, 研究者大多只是从表面层次进行技战术分析, 仅仅针对比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没有考虑场地因素等等, 这也为我国今后的网球项目在技战术方面的科研提出了要求, 也值得网球科研工作者们深思。

课程与教学方面, 大多数研究主要只是针对课程的选修、学生学习效果、网球项目理论基础等方面, 然而对网球项目教学实践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网球项目在校园的发展的研究也很欠缺。

运动训练方面的网球科研论文主要还是针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 其中对训练监控与评价、体能训练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从整体数据来看, 目前我国网球科研在运动医学、心理学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 总载文量为33篇, 占总载文量的9.39%。

2.2近10年网球科研论文的各单位特征分析

2.2.1网球科研论文作者特征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在2006—2015年间以高校教师发表论文364篇, 占总数的86.26%, 其中副教授和讲师发表的论文占大多数, 分别为25.83%和48.34%;学生发表42篇, 主要为在读硕博, 占9.95%;其他占3.79%, 主要为运动员、教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发现, 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华北区域, 其他区域所占比例较少。

2.2.2网球科研论文科研基金支撑分析

据统计, 国家级基金支撑项目共计43个, 占到总基金支撑的12.25%;省部级科研基金支撑数量28个, 占到总科研基金7.98%;地方级科研基金28个, 占到总科研基金7.98%;无基金数量252个, 占71.79%。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从总体上看, 近10年来网球科研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范围较广,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战术分析、运动训练等几个方面。

(2) 网球科研论文的作者主要以高校讲师和副教授为主体;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

(3) 网球科研论文的基金扶持力度不够, 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建议

(1) 加大对网球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 网球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 更好的促进我国网球科研论文资与量的提高, 深化网球科研的研究领域, 避免不均衡现象。

(2) 针对网球科研论文作者结构单一问题要给予重视;加大对科研发展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3) 普及网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更好地推动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对近10年 (2006—2015) 我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有关网球科研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以研究领域、学刊贡献率、作者职称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通过客观的数据统计分析来探析近10年国内关于网球项目的研究视角、主要学术观点、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等, 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水平, 推动网球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

关键词:网球,核心期刊,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1]赵蓉英, 温芳芳.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20) :6-10, 27.

[2]李军.1998-1999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载文及引文分析[J].体育科学, 2000, 20 (5) :19-20.

[3]王保金, 张军, 邱宏军.中国网球文化发展方向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5) :31-33.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论文篇目辑览 篇9

(马希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影响北京奥运后中国竞技体育走向的几个因素 (论纲)

(刘建和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育文明化进程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聂啸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论政府对职业体育组织的培育和支持

(张剑利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伦理对竞技体育发展运行的价值评价和把握

(熊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大众文化时代竞技体育的特征分析

(朱大梅, 陆小黑)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特点与组织制度安排

(卢文云)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自然的人化”——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客观性因素

(王若光, 孙庆祝)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奥运会与现代传媒的视觉“共生”关系研究

(张磊 等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论大众传媒与全民健身的互动效应

(韩会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育新闻与宏大叙事

(杨剑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传统武术的保护问题

(叶鹏, 蔡宝忠)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青少年运动参与和暴力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王京琼)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社会学视野下的运动员角色转换方式、问题与对策

(宋铁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基于熵、耗散结构的体育管理系统演化研究

(李军岩, 程文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休闲体育:田径运动的拓展与特性的回归

(林松, 王进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体育文化学视角下的举国体制

(沈克印, 王健)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体育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中的文化价值研究

(杨芳, 邵文)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论体育人文精神的美育

(曾玉山, 刘素梅)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微观视角下中国篮球教练员人力资本分析

(柳建庆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厦门与台湾体育交流合作的发展远景及对策

(刘明辉, 刘英杰)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构筑和谐体育发展的法制基础

(于善旭)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与定位

(刘一民, 曹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基础科学

影响辽宁省3~6岁幼儿体质状况的家庭因素分析

(于秀, 史永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23例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MRI影像分析

(李亚林 等文)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模拟高住低训对小鼠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赵可伟 等文)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高住低训对大鼠体重和骨骼肌形态学影响

(贺道元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耐力训练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与CKMM基因

AG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周多奇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运动对人体骨质疏松的影响

(杨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肥胖与正常体重大学生体力活动量与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

(刘立清 等文)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化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素

(王勇, 杨敏)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我国优秀残疾游泳运动员呼吸机能的研究

(高海宁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运动, 营养与免疫

(秦素荣)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PGC-1α与运动能力

(马继政)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

服用柠檬酸钠对少年男子运动员5000米跑前后

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黄志辉, 刘浩)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

茶多酚补充对游泳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马兰军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阶段训练周期中优秀重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陈艳梅, 黄文砚)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游泳运动对中老年人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赵平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盂肱关节旋转等速肌力研究

(柳爱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脊髓损伤运动员的合理膳食

(管勇, 吕晓华) 中国体育科技.2008 (1)

择时营养补充方法在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营养调控中的应用

(李世成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

(沈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

不同水平女子拳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

(马毅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辽宁省7~18岁学生身体发育指数20年变化分析

(赵娅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辽宁省成年人体质状况调查与分析

(赫秋菊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对策

(常德胜)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PNF治疗运动员股骨颈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病例报告

(郁建华)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

骨运动疲劳的超声检测研究

(臧育扬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8 (1)

活血止痛膏治疗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扭伤及其护理

(张思梅)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

体育产业

休闲体育消费的特征与功能

(陈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3)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霍德利, 毛旭艳)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高校体育产业化初探

(耿亮)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高校体育开发的联动效应及市场开发对策

(李荣芝, 虞重干)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西部地区要素禀赋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张金桥, 史兵)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育理论

休闲视角下的户外运动

(齐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精神视域中休闲体育的意蕴解读

(石振国, 田雨普)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宽裕小康地区体育社团活动实效化研究

(楚继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我国西北回族聚居区农村乡镇体育开展状况及对策探讨

(魏争光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众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李龙洙, 秋鸣)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学校体育

浅析高校体育资源的概念及定义

(李巧灵, 胡红玲)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

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状况研究

(李志杰)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

对体育艺术系男生形体训练课的探讨

(吴洁)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陆琦)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

(陈显健)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小团体”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陈玉玲, 董小燕)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职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孔令蒙)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宁波江东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工程对提高初中生

情绪稳定性的调研报告

(沈舜尧) 浙江体育科学.2008 (1)

“掌握”教学模式对体育专业学生目标定向类别的影响

(宋进文, 胡宝萍)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的理论探索

(朱桂林, 何志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张艳辉)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浅谈高校体育管理的创新和创新思维

(郑强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李新国)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兴趣与动机的调查分析

(汪洁)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影响湖北省高校定向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鲍军超, 凌云天)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调研

(林辉杰)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浅析创造性思维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的必要性

(沈可, 高晖)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大学生健康运动新模式

(金海燕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夏端阳)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

(黄静)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大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情况的研究

(汪浩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与分析——对江苏省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研究

(王步)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研

(徐恒勇)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综述

(李连伟, 曹诗卉)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 (1)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方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谭文辉)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主动性影响的实验

(雷慧, 邓罗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育师资培养之素质教育论

(全海英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篮球教学新论

(戴德翔, 杨长力)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解读市场经济下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

(罗飞虹, 陈慧)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高校日语专业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

(陈莉, 胡启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杨建平, 张秋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研究

(李荣芝)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陆守芹) 湖北体育科技.2008 (1)

沈阳体育学院建院以来不同时期教育观念概述

(马兴亚)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区域性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资源整合

(易小坚 等文)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的互动研究

(郑国荣)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科技服务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开展的

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王村, 何志林)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喻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健, 陈善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现状及对策

(郭芙茉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概念研究与界定

(王立红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大学生竞技健美操男单难度动作的选编分析

(李美玉, 杨爱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

(陈俊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体育院系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研究

(隗金水, 邹亮畴)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大学生哑铃韵律操的创编与教学实践探讨

(欧阳静仁 等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张伟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选项课的研究

(杨丽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本科专修学生教学技能微格训练研究

(郭强, 杨杰夫)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我国学生竞赛制度的发展现状、改革与实施方法的研究

(史为临, 毛丽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

普通高校男生参与课余篮球运动的影响因子诊析

(梁旭鹏, 王樱桃)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吕立功)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高校篮球赛事经营的研究

(柯茜)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健身与教育视野下的高校网球运动推广

(赖炳森) 湖北体育科技.2008 (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概念解析

(王晓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青海藏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分析研究

(方成邦)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布依族学生1991-2000年体质状况动态分析

(张龙, 母顺碧)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论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开发的现实意义

(刘欣然)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性思考

(季钢 等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论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学习策略

(文兰佃, 韩玉宾)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析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

“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刘小明, 刘娣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师能力培养的研究

(杨学勤 等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运用综合式案例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孙建鹏 等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李相如, 霍建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新时期加强体育院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

(余丽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论拓展运动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

(宣海德)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对2006年第三届世界大学生桥牌锦标赛比赛的分析与研究

(金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香港高等体育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李卫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9)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对继续教育的认知现状

(何祖新, 王红燕)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 (1)

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择业观的思考

(殷红, 时金钟)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 (1)

我国成人课外教学的组织形式

(路同 等文)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 (1)

大学生体育竞赛区域联合的市场开发意义分析

(许治平, 朱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乒乓球教学中的美学研究

(刘欣华 等文)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 (1)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

(王凯珍 等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竞技体育

史冬鹏110米栏的技术特征研究

(卢春根, 刘子强)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竞技篮球制胜原理及我国认识现状的研究

(宫士君 等文)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湖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

(范英)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篮球比赛中运用频繁换人战术的作用

(王博武, 赵巧)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对篮球裁判员临场能力的几点思考

(王晓春)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羽毛球运动员比赛时心理因素的分析

(于一)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心理暗示调解法在恢复期中的运用

(矫健, 贾巍)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论排球扣球和拦网高度测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孙启成, 靳小雨)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山东省竞技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

(刘美凤 等文)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国家男子帆板运动员力量素质历年比较分析

(蒋琛 等文) 山东体育科技.2008 (1)

美国体操运动员的培养现状及其启示

(丁励翼)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中国职业网球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田园, 刘青)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篮球防守战术中对位联防战术与训练研究

(王正丰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时间序列模型在我国年度世界冠军预测中的应用

(赵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国家女子网球队冬训备战实时监控的初步研究

(陈正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男子100m运动员的不同最快速度的机能特点与

运动能力关系

(骆建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我国竞技体操科学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郑春梅, 周玉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对俄罗斯、葡萄牙艺术体操大赛的思考

(洪小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传统体育

我国优秀散打教练员执教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梁亚东, 毛爱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由武术散打世界杯谈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策略

(戴金明, 薛文忠)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单项比赛成绩的因素分析

(何鹏)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男子小级别散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量指标及

评价标准的研究

(李正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从方法论看传统武术的文化本位与文化自觉

(李旺华, 霍如)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奥林匹克

消极政治因素对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谷云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多哈亚运会的组织管理特点对北京奥运会的启示

(许奋奋)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支持

(张婵 等文)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科技对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影响

(董传升, 张永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体育场馆

美国赛事及场馆设施外部效应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陈元欣, 王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体育旅游

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开发对策研究

(邓凤莲)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 (1)

广东省城乡居民旅游需求的调查

(吉灿忠) 体育科学研究 (集美大学) .2008 (2)

体育类期刊 篇10

【关键词】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编辑能力;结构优化

【作者单位】崔树胜,天津职业大学。

2011—2015年《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的相关数据显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科学》等期刊在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排位上均不同程度地下降。长期以来困扰学术期刊的资源分配不均、运营周期较长、信息成本过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与整体跃升。学术期刊要实现与时代融合、与社会同步、与读者共进,就必须从思想观念与方略举措上发力,整合既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完成转型升级。体育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期刊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研究与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学术研究提质增效、开拓创新的基本依托。新形势下,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必须紧紧围绕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抓住当前科技革命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机遇,将优化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结构作为出发点与着力点,不断增强体育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调适与提升能力。

一、数字化转型中体育学术期刊对编辑能力的要求

编辑要适应体育学术期刊编前与编辑环节数字化总体要求,就需在编印之前的组稿、审稿等环节实现数字化工作方式,在强化自身与体育知识相关的文字驾驭能力、稿件编排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文稿审阅鉴别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字化期刊的创意完善与框架设计能力。

1.基于数字化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辅助编辑能力

面对数字化转型,体育学术期刊编辑既要强化既有的体育学术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也要紧跟技术发展浪潮,适应科技发展需求,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辅助编辑上下功夫。例如,《体育学刊》三大网络出版平台——门户网站、“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体育网刊》网络电子刊物针对体育学术论文中涉及的运动数据、武术图表、数学公式等相关内容,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检索、检验,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数字化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辅助编辑能力一是指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的知识,有效提升相关能力与素养。诚如上述,当前的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通过计算机进行文稿的检索、编辑等。二是指具有使用相关数据库的基本知识。面对数字化产生的海量体育数据信息,体育学术期刊编辑既要学会有的放矢地进行信息检索与筛选,也要了解大数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提升自身选题、组稿与鉴别相关信息的能力。在初步确定选题方向的前提下,编辑可以通过检索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关键词,将选题做进一步的精细化处理,结合相关研究的动态,探求学术发展的路向,增强期刊稿件的时代性、创新性与科学性。

2.数字化内容的创意与框架设计能力

纸质期刊、电子期刊与网络期刊打造了体育学术期刊的新架构,刊、库、网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体育学术期刊编辑要逐渐参与到相关纸质版本向电子期刊转变的进程中,或者直接编辑电子期刊或网络期刊。这也就要求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具备期刊数字化的知识和操作经验。例如,数字期刊要增加跟体育学术论文相关的动态演示、音视频放送、检索链接等内容,实现美术、多媒体、编程等的有效对接和全面协作,创新数据处理与音效动画设计能力,在更高层次上规划期刊模块,在更宽领域中释放渠道活力,在更优角度下分配学术资源。

3.基于创新服务驱动的期刊营销与推广能力

体育学术期刊订阅人群相对固定。数字化时代,面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推广与营销瓶颈,编辑要主动增强自身的营销意识。一方面,编辑既要充分认识刊物的现状、存在问题,稳定既有的读者群体,也要不断开拓新的受众人群。另一方面,在保持国内受众群体与学术研究层次的同时,体育学术期刊编辑也要不断地参加国际交流与研讨,深入到体育科研的前沿,积极开展组稿与编辑工作。例如,《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2014年、2015年连续参加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和欧洲体育科学年会,通过在会议现场发放相关资料、参与交流互动等方式,让国际友人认识了解杂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对数字化转型的能力优化路径

1.推进学科融合与技术完善,提升编辑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字化时代体育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变化,加快体育知识与医学、生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进程,加强语言编辑能力、校对审稿能力与体育专业知识的交叉完善。既要强调期刊编辑的中文的功底,也要注重英文摘要、参考文献等内容的编校素养提升。在熟练掌握出版编辑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针对数字化形态的编辑理念、全民健身的发展路向、体育科技与互联技术的快速变化,体育学术期刊编辑还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选题、组稿的水平,保证体育学术期刊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二要强化技能,增进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上的能力,打造既具有市场价值也具有学术意义的体育学术数据交流与共享平台,借助数据分析工具与科学方法,全面分析受众的需求点、关注点,科学预测体育学术领域的发展路向与热点趋势,为相应体育学术稿件的审阅和出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引。

2.加大科研投入与培训力度,增强编辑数字化创意与框架设计能力

一方面,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数据分析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的数据处理与内容创意能力。要充分认识体育学术数据的作用和意义,及时分类、预测、关联相关的体育学术热点与信息,细化武术、体育社会学、田径等不同领域行业热点与创新要求,打造体育学术期刊相关知识“创新库”。在此过程中,编辑要针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对于具有一定潜质和创新性的作者群体要持续跟进,锁定一批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作者,培育体育学术期刊的“人才库”。例如,《山东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期刊的出版审定签发流程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特别重视为作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采用数字出版流程快速发表作者提交的论文。数字化的出版流程,使得审稿、发稿程序更加快捷有效,避免有些作者因等待用稿信息时间过长而另投他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资源,减少作者流失。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发展的机遇,利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平台效应,为读者群体订制并推送可选择、有价值的体育学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1]刘宏涛. 打造体育核心期刊品牌策略的研究[J]. 出版广角,2013(4):32.

[2]周燕雯.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引文状况及其学科属性的分析[D]. 西安体育学院, 2014.

[3]周小华. “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 科技与出版, 2014(4):19.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