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中药配伍(精选十篇)

中药配伍(精选十篇)

中药配伍 篇1

1 十八反的配伍禁忌

1.1 半蒌贝蔹芨攻乌

乌头类药物 (川乌、草乌及附子) 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因乌头中的主要成分乌头碱具有一定毒性, 倘若与半夏配伍应用, 可使毒性增强, 副作用加大。半夏本身也具有毒性, 在与乌头配伍应用后, 可产生麻痹中枢神经以及末梢神经的副作用。同样的原因, 当乌头与贝母相配伍时, 可产生麻痹中枢神经的作用, 并且贝母中含有贝母碱的成分, 该成分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白及、白蔹、瓜蒌中的成分与乌头同用时, 可导致乌头碱的活性增强, 致使乌头毒性增加。

1.2 藻戟遂芫具战草

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以及芫花相反。甘草中具有甘草次酸, 其主要功效为减少尿量以及钠离子的排出, 促进水、钠离子以及氯离子在体内停留, 并促进钾离子的排出, 使得血钙下降血钠上升, 引起水肿, 进而发挥抗利尿的作用。而海藻、大戟、甘遂以及芫花均为利水消肿的良效药物, 因此, 当其配伍应用时将会产生相反的功效, 从水盐代谢角度来看它们是绝对相反的, 不能同时应用。

1.3诸参辛芍叛藜芦

参类 (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等) 、细辛、芍药 (包括赤芍和白芍) 均与藜芦相反。藜芦对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并使其处在兴奋状态。但细辛、芍药则有镇静中枢神经, 使其麻痹、抑制, 从而使平滑肌松弛。显而易见, 当藜芦与细辛、芍药同用时必将会发生二者功效作用相互抵消的现象。

2 十九畏的配伍禁忌

在十九畏中, 硫磺畏朴硝, 原因在于硫磺在肠道中能够反应生成硫化氢, 并且硫化氢通过刺激肠壁导致缓下;然而朴硝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钠, 口服后不易被肠道吸收, 长期存在于肠道内而形成了高渗溶液从而引起了机械刺激, 达到导泻的作用。若两者合用, 可想而知, 泻下作用加强, 大量服用可引起胃肠痉挛, 甚至导致机体脱水。从药性角度看, 二者药性相反, 硫磺畏大辛大热之物, 而朴硝为大苦大寒之物, 寒热不能同用。

水银畏砒霜, 水银的化学成份是汞,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两者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砷汞齐合金, 使其药效消除。巴豆畏牵牛, 原因在于巴豆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油, 其有效成分为巴豆毒素, 而牵牛中含有大量的泻下成分, 服用剂量过大可影响肾脏机能, 对肾脏有刺激作用。倘若二者合用, 泻下利水功效将会加强, 对肾脏的负担将会加重, 因此, 临床上慎用。

3 讨论

我国古代医家把中药的配伍禁忌总结为十八反、十九畏歌诀, 以便人们能够记忆掌握。基于上述总结, 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 是通过很长的时间和认识过程, 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2]。药物经过配伍后, 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既有增效作用的配伍, 又有致毒性的配伍,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配伍知识, 并能够对配伍禁忌有充分的了解。现如今, 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关注程度逐年增长, 做好配伍禁忌的研究不仅能够对古方有足够的认识, 也能够为我国现代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 可以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 能够更好的挖掘我国中医药的无限潜力。就目前来看, 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还不完善, 对于医药工作者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宪印, 黄平.中药配伍禁忌浅议.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4) :1899-1900.

中药配伍 篇2

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单行”:单行指的是用单味药治病。病情如果比较单纯,能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如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或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或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都属于“单行”。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效的还应进一步研究。但是,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不能解决问题,就要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这是因为单味药难于全面兼顾治疗需要,有的药物还具有毒副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免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的配伍关系问题。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捉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这样的例子也还有很多,也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 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必须指出,“相恶”只是两药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受到影响,使原有功效全都降低。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这是因为生姜的温热之性与黄芩的寒凉之性发生了冲突,但两者的功效与归经还不完全一样,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喜呕之证,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实之证,而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但对睥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而相成,莱菔子行气反而有利于人参补气。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如下: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飞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解析 篇3

关键词:中药的配伍;中药学教学;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90-01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所需的不同点来进行药物分配的,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应用?通过诠释“七情”含义,让学生们能够有效地理解中药配伍的规律以及自身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好中药的基本理论时,其中药自身的味道和疗效的应用,对学生们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下是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的具体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中药配伍的理解

通过中药里的药物“七情”这中单味性的药以及配伍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从字面上来对中药里的药物上理解,对于学生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在考试答题时这些基础性的题目都会有些错误,以此说明,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上去理解中药的配伍关系?为了使这个难题解决掉,在课堂上教学就要有规律性的进行阐述,简单的配上一些临床的经验,协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加深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七情”时,以自身的定义疗效从而引出药物的配伍,然后药物的疗效结合起来,就是上述所说的中药中的“七情”的定义?在教学中多拿出一些实践的例子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二、中药的配伍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药性的疗效以及应用

作为中药临床研究的重要作用中药的疗效以及药性的应用,但基于中药的种类繁多,临床中有触及到各个科室,因此,这对学生们的记忆力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以中药为主要线路,分别的介绍中药的医疗疗效,将各种药物进行分类总结,从而使诸多比较复杂的地方都整理成简单容易懂的知识,使学生们减少负担,从而不断完善中药学中的知识,并且进行整理编排,以便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要采取逐渐引导学生思想的理念,重点是要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在加上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课堂上的好奇心理,并在讲解时对强调一下中药对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相关的病情如何进行操作处理,加深学生们对病情和疗效的应用,最好是编制一些比较顺口的语言或者是喜欢听的歌等,对学生背记中药的疗效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日后使用中药学在临床上应用也做好的前提,以至于不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这样就能使学生们对中药学的了解更加深刻难忘?

三、中药配伍重点是指导学生以后的临床用药

中药的应用价值在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表现,所以在大多数临床应用的部分还是以复方药物配伍的形式出现,中药的配伍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是药方核心的基础,通过以上的描述内容,可以明显的利用临床药物的基本规律?例如:①联合中药的药物在一起使用会加强临床的治疗效果?②然而有些药物的使用会使双方的医治效果相互抵消,这是在临床中最忌讳的问题,尽可能的不让这种事情发生?③同理,有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会增大了药物的毒素性,从而导致是病人的病情加重,所以在选用毒性较烈的药物时应考虑清楚怎样使用?④一些药物在相互食用时会发生副作用,在原则上是可以避免这样副作用发生的,就是要多注意药物和药物之间的使用是否正确?经上述的分析内容,可以从单味的中药之间进行配伍使用,是可以通用临床验证后的实践经验所累积的?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们对药物配伍的规律性以及全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达到熟练的掌握,对中药配伍的应用价值要懂得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接受其中隐藏的知识,也能更好的对临床用药进行控制?

四、学习中药的配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

在临床中出现副作用和药效相反的现象是中药的配伍中最大的禁忌,为了能保证安全用药,避免一些副作用产生的作用,就要严格注重用药时的剂量,中药的配伍禁忌是与中药产生的副作用两个之间相互的,也是在临床上应该深刻来牢记的内容以及自我反省?上述指的禁忌,也是指某些使用药物所产生的严重副作用或者是使中药本身的药性产生下降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们多看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进一步的对中药进行了解,里面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不能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对于所产生的副作用现象在书中都会有详细的记载?尽可能的在教学课堂中把中药的名称编制成顺口溜,以便于学生们能牢固掌握,作为中药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不僅要让学生们完全的了解熟悉,还必须要清楚具体的要去所医治的病情,从而增强学生们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目前在中医教学中,对学生们在临床验证中所总结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能完全的掌握?

总结:经过上述分析,中药的配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也可以说是在现代化中药研究内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中药学教学中的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中药的配伍成分理论以及应用来进行指导,从而突出中药在临床验证的特点,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掌控好中药药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丽. 浅谈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J].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 山西省运城市,2013(12)246-247.

[2] 路振宇 ,包巨太 ,王国权 ,等 . 《伤寒论 》 方证对应规律的数学三维解析[J].中 国 实 验 方 剂 学 杂 志 ,201 1 ,1 7( 20) : 56.

关于中药配伍的探讨 篇4

1 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 以所利而行之, 调其气, 使其平也。”已经明确了药物的性味与功效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时, 就是根据五脏和五味之间的关系来调整阴阳平衡, 使之协调。如“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就是最常用的治疗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明确提出应根据感受病邪性质的不同, 在治疗中选用性味不同的药物, 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根据药物的功效特点和五味的不同将药物分为“气”和“味”两大类。气药是指凡是具有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的功效, 作用趋于向上向外以升浮为主的药物, 属阳药;味药是指凡是有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的功效, 作用于里趋于向下向内以沉降为主的药物, 属阴药。《黄帝内经》中以药物的升降浮沉论药物阴阳属性, 药物有阴阳的偏胜偏衰, 人体的病理变化也有阴阳的偏胜偏衰, 因此临床配伍组方时, 就在于如何用药物的阴阳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

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中已将药物的性味和药效联系起来, 为后世中医治疗疾病运用药物性味配伍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配伍方法

2.1 四气配伍法

“温、热、寒、凉”四种药性, 古时又被称为“四气”, 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在临床应用时, “同气配伍”是配伍的基本方法, 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 同为辛温解表之药, 共奏发汗解表之功, 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最佳配伍。但疾病的复杂性常常需要属性完全相反的药物配伍, 使药物之间既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都是寒热并治、调和配伍的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方中以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 又善降逆止呕;以干姜之辛热用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补泄兼施以顾其虚实。

利用药物寒热温凉的四气组方用药, 必须要辨清证候的寒热属性和部位, 辨清寒热之虚实与真假, 才能恰当地运用四气配伍方法。

2.2 五味配伍法

临床上, 只有四气配伍是远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的, 根据药物中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功能特点和病证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病势, 选择有针对性性味的药物组成方剂, 也是临床组方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辛甘化风、苦辛通降、辛酸泄浊、甘酸熄风、咸酸坚阴、咸苦镇逆、酸苦泄热、酸甘化阴、甘凉濡润等。其中酸甘化阴是治疗阳虚或阴虚的常用方法, 辛甘发散通阳, 酸能收敛濡润, 如芍药甘草汤中的白芍与甘草配伍, 芍药酸苦微寒, 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 二者同用可柔肝缓急, 使阴液恢复, 筋脉得养, 则挛急自伸。五味各有所喜, 各走其脏, 在治疗中根据脏腑的特点和五味的基本作用灵活配伍, 就能达到效能叠加的目的。

2.3 性味和合配伍法

中药性味配伍是根据病证性质的要求, 性味兼用, 使方中药物选择性地发挥与病证相适宜的功能共性, 这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配伍方法。如麻杏石甘汤, 麻黄辛甘温, 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 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者相辅相成, 即能宣肺又能泄热, 共为君药。石膏倍于麻黄, 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 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 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是相制为用。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及类方20余首, 桂枝汤有去桂加桂之分, 去芍加芍之别。去桂是不用其辛散恐伤其津液, 加桂是为助心阳平冲降逆。芍药酸寒, 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营, 去芍是不用其酸寒防其有碍宣通阳气, 加芍是必用其酸寒柔肝缓急止痛。由此可见, 性味在组方中的重要性。

性味配伍也可概括方剂的的特征和效用, 如《温病条辨》中提出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为辛凉轻剂, 白虎汤为辛凉重剂。

3 小结

中药的性能包含了中药的性味以及其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其他药性, 只有将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正确认识药物的特点, 更准确地遣药组方。在临床组方过程中, 只有在准确地辩证的基础上, 对该病确定恰当地治疗方法, 采用适宜的药物配伍, 才是真正合理有效地处方思路。

摘要:在临床组方过程中, 只有在准确地辩证的基础上, 对该病确定恰当地治疗方法, 采用适宜的药物配伍, 才是真正合理有效地处方思路。

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篇5

一、配伍的概念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意义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三、中药配伍的内容

“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疗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 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古人云:“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 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 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四、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1、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的含义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十八反、十九畏

①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中药配伍 篇6

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增加,随着技术的进步,β-HCG检测技术开展,阴道彩超的应用,使得异位妊娠早期得以诊断,为临床保守治疗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近两年我院共收治异位妊娠60例,保守治疗20例,占同期异位妊娠的33.33%,效果较好,现总结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近两年我院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60例,筛选出符合保守治疗者20例,年龄18~35岁,平均26岁,停经30~75天,其中不规则阴道出血10例,腹痛24例,有停经史者20例,盆腔包块15例,后穹隆穿刺阳性20例。

1.2 保守治疗条件: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③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④血β-HCG≤2000mIU/ml;⑤无明显内出血;⑥要求保守治疗者。

1.3 方法:患者均住院观察,采用甲氨蝶呤50mg单次肌肉注射为一疗程。同时加服中药,方剂:桃仁15g,红花10g,丹参15g,赤芍15g,天花粉20g,乳香10g,没药10g,三棱10g,莪术10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注意患者自觉症状及体征变化,每周复查B超,每周2次测血β-HCG,若第7日血β-HCG下降<15%,应重复应用甲氨蝶呤。用药前再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若治疗效果明显,病情稳定,可每周1次复查血β-HCG,直到血β-HCG<100 mIU/ml时,可出院随诊。

1.4 治愈标准:①临床症状消失;②血β-HCG<5 mIU/ml;③超声检查异位妊娠包块缩小或消失,无内出血。

1.5 失败标准:①腹痛加剧;②血β-HCG值不下降或升高;③腹腔内出血增加。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治愈15例(75%),甲氨蝶呤单次注射1个疗程3例,2个疗程9例,3个疗程3例。除5例保守治疗失败外,全部病例均服中药直至盆腔包块消失,血β-HCG<5mIU/ml。

2.2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轻度恶心及胃部不适7例,口周疱疹2例,口腔溃疡2例,调整用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异位妊娠的传统治疗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但减少了以后妊娠的机会。目前临床上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很多,如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中药等单独或联合应用,本研究采用甲氨蝶呤肌肉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20例,取得较好效果。 用甲氨蝶呤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副作用小,同时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还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β-HCG,定期复查B超,治疗效果不佳及病情发展者应及时手术。 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115

中药相须配伍治疗中风体会 篇7

1 勾藤天麻

勾藤性甘, 微寒, 有熄风止痉, 清热平肝之功效。天麻性甘平, 功效熄风止痉、平肝潜阳。比较而言, 勾藤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因其煎剂和乙醇提取物均有降压作用, 据试验分析认为可能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引起周围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减低而收降压之故。但也有人认为是因其具有明显胆硷能性质成分所致。天麻则可对抗试验性癫痫, 并可能减少戊四氮所致痉挛性惊厥的发作次数, 具有镇痛之效, 对脑、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均有一定的扩张作用, 尤其对冠状动脉血管扩张作用显著。可使脑及冠状动脉流量增加, 血管阻力下降, 但血压变化不大。故对阴虚阳亢之高血压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有改善作用, 而且对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症也有显著效果。二者合用可对因高血压所致之中风, 或中风引起的血压升高有明显的稳定血压作用。对肝阳上亢型中风所致单侧肢体麻木、运动障碍、头晕、头痛等症亦有良好疗效。

2莪术三棱

二者同有破血逐瘀、行气止痛之功。然莪术偏于行气, 长于破气, 善破气中之血, 而三棱则破血作用比莪术强, 而行气止痛则相对较弱。二者同有治疗食积脘腹涨满疼痛作用。相须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对于缺血性卒中体质较强的病人用量可稍大, 以取其破血之功, 较之川芎、红花活血祛瘀作用更强。 (2) 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无论出血性或是缺血性应用均无大碍。 (3) 对于长期卧床、纳呆体弱者, 可较小剂量应用, 如各3g~6g, 既可用其破血之功亦可取其消积之效。 (4) 对于中风后病侧肢体疼痛者宜用醋制以加强其止痛作用。 (5) 根据病情不同, 酌情配伍, 体壮者可配桃仁、红花、川芎等。气血亏虚可配人参、黄芪、当归、茯苓等补益之品。脾胃虚弱者加用补气健脾药物, 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芒硝、郁李仁、火麻仁等。

3 大黄芒硝

由于大黄芒硝均为攻下药之利器, 故在中风病人应用中, 往往用于疾病初起, 症状危重之时, 尤以大便多日不下, 病人呼吸气促, 脘腹胀满, 面赤身热, 烦躁不安, 口干苔燥或苔黄少津, 脉象沉实之阳明症候最为适宜, 是大量脑出血﹙大于30ml﹚颅内压升高常见症状。脑出血多由于平素阴阳气血失调、痰浊内盛突然出现气血逆乱、肝阳亢动、痰浊上犯而致脑髓络破血出, 脑髓受伤, 淤血、水饮、痰浊积聚, 形成脑髓肿胀受压, 正气受挫。针对脑出血的病机特点宜用通腑、祛瘀、逐饮、涤痰、扶正、固脱等治法。故用大黄苦寒沉降、峻下腑实、行瘀破积直挫上逆之肝阳, 使痰浊、水饮、淤血从肠腑排出, 从而产生类似甘露醇的降低颅内压作用。大黄芒硝相须应用效果远比单纯应用甘露醇优越: (1) 可以发挥清热解毒作用, 降低或消除机体在低抵抗状态下的感染机会。 (2) 通畅大便可减少氮、氨在体内蓄积。 (3) 通过肠道泻出废物较甘露醇相比不宜发生水、电解质失衡现象。 (4) 无甘露醇肾毒性作用。但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大黄应后下, 以免煎煮时间过长使大黄素、大黄酸受到破坏, 影响泻下功能。 (2) 若病人出现应激性溃疡, 可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后使用, 消化道出血严重者, 可灌肠使用。 (3) 若病人不能自主吞咽, 可鼻饲给入。

4 全蝎蜈蚣

二者均属虫类药物, 都具有祛风作用, 通行周身, 常用于治疗急慢惊风、中风偏瘫、破伤风等, 然蜈蚣性温, 不宜用于热极生风, 全蝎祛风通络性柔和, 通络止痛效好, 凡痛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都可应用。试验证实蜈蚣全蝎均具有抗惊厥作用, 可对抗戊四氮、硝酸士的宁及烟碱引起的惊厥。故对中风伴有癫痫症状﹙如颞叶、顶叶、额叶出血或梗塞﹚的患者尤为首选。近年来, 应用全蝎、蜈蚣治疗轻症中风、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已经为大多数中风科医生所采用。二者可视不同病机而相应配伍, 肝阳上亢加用杜仲、勾藤、白芍、天麻、牛膝, 淤血阻络加用桃仁、红花、水蛭、川芎, 气血亏虚者可合用八珍汤或生麦饮, 肝肾不足者因其阴阳不同而加用左归饮、右归饮, 痰浊上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成方制剂配伍应用及疗效探讨 篇8

1 中药成方制剂疗效影响因素

中药成方中药材品种会影响中药成方制剂的临床疗效。其中, 某些中药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 使中药成方制剂用药准确性受到影响;某些贵重中药材真伪出现混淆, 同种药材性状相同或相似, 其药效截然不同;某些地区用药习惯未统一, 例如淮南地区习惯用柴胡地上部分, 淮北则喜用根部用药, 而药典则规定柴胡用药为伞形科柴胡、狭叶柴胡干燥根。中药材质量会受遗传、基因等因素影响, 在栽培时以质量为第一要素, 其次考虑产量, 多数中药材栽培由不同类别组成, 不同类型植物学质量或产量差异明显。因此, 提高优良中药材资源育种研究工作, 有助于中药用药质量得到保证[2]。

2 中药成方制剂与西药配伍应用的影响

最早开始使用中西药配伍的是近代张锡纯, 提出了石膏阿司匹林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明确记载了中药石膏与西药阿司匹林配伍的应用效果, 可使内郁热由表解散, 中西药配伍相得益彰。

香连丸和广谱抗菌药甲氧苄啶可联合应用, 有效提高抗菌活性。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应用, 能提高心肌梗死抢救的成功率。中药参附注射液和阿拉明等升压药物联合应用, 可提高降压药物的效果, 也能降低患者对升压药物的过度依赖。丹参可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 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患者若在应用阿拉明等药物无法维持血压时发生休克, 可配合参附注射液使用, 快速平稳患者血压, 停止使用升压药后, 也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提前使用参附注射液, 患者停止使用升压药, 可较好地保持血压稳定。生脉散与丹参注射液、莨菪碱等药物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患者病态的窦房结综合征, 提高患者心率, 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缓解患者心脏缺血、缺氧等情况, 实现标本兼治。十全大补丸与杞菊地黄丸等药物配伍应用, 可降低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免疫力。补中益气汤与六味地黄丸配伍应用, 可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3]。

3 中药成方制剂互相配伍合理应用的影响

中药成方制剂中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组方配伍应用, 可扩大治疗范围,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例如临床中牛黄解毒丸与清胃黄连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胃热牙痛及口臭咽痛, 提高临床疗效。牛黄解毒丸与导赤丸配伍, 可有效治疗心火舌肿或尿赤等疾病。养阴清肺糖浆与清音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肺阴虚造成的声音嘶哑。防风通圣丸与连翘败毒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皮肤瘙痒, 临床效果大大提高。得生丸与舒肝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闭经, 临床效果理想。四神丸与理中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五更泻[4]。乳癖消与舒肝和胃丸或逍遥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乳癖, 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不同中药成方制剂有着不同的功能, 但经过配伍应用后, 可起到互相补充的效果, 提高临床疗效, 还可兼治其他病症。例如知柏地黄丸与脑立清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阴虚型高血压, 也能治疗阳亢型高血压。杞菊地黄丸与逍遥丸配伍应用后, 可有效治疗肝肾阴虚型的慢性及迁延性肝炎。香连丸与附子理中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寒热互结造成的呕吐及泻泄等疾病。知柏地黄丸与锁阳固精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女性的湿热带下等疾病。大金丹与磁朱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失眠症。银翘解毒丸与山楂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小儿风热感冒、食积等疾病。霍香正气丸与保和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外感暑湿及内伤饮食重症。附子理中丸与六合定中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受寒腹痛、腹泻等疾病。牛黄清心丸与磁朱丸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头晕、失眠等疾病。八珍益母丸与伍香砂枳术配伍应用, 可有效治疗气血不足和月经不调等疾病[5]。

4 中药成方制剂与中药汤剂、药引等配伍应用的影响

中药成方制剂与中药汤剂配伍应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中药成方制剂与汤药同服, 或与汤药交替服用。例如患者服用安宫牛黄丸可同时服用清热解毒凉血汤剂, 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在服用逍遥丸时可送服二仙汤, 具有调摄冲任与疏肝解郁的效果。药引可将药力快速引导至疾病所处经络或脏腑, 明显增强药效。常用药引包括:大枣、生姜、红糖、葱白、蜂蜜、竹叶等, 其中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宁神的作用, 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患者, 经药物配伍可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效果;生姜有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 可用生姜水煎服。同样病症的中药成方制剂可选择九味羌活丸或者理中丸等, 配合药引服用, 可起到引药归经的目的, 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等成方制剂多以蜂蜜调水送服, 养心安神类药物方剂多选择酸枣仁煎汤送服, 补益脾胃类方剂多应用竹叶煎汤送服。因此, 药引可促使方剂发挥更好的药效, 提高药物临床疗效。

药物治疗也会受其毒副作用的影响, 中西药联合应用多可克服该问题, 使药物发挥理想效果, 减少毒副作用。例如, 为避免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撤停激素应用后的反弹情况, 中药服用可避免胃肠道产生的副作用。中西药配伍应用会破坏部分药物有效成分, 如黄连上清丸和乳酶配伍应用, 会导致乳酸杆菌失去活性, 造成药物失效, 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5 结语

采用辨证施治方法, 两种及以上中药制剂合理配伍应用, 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因此, 中药成方制剂配伍合理应用, 可促使药物组方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丹.试述中药及中药制剂与西药合用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4, 12 (1) :2292-2293.

[2]刁秋艳.中成药配伍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 2010, 23 (4) :602-603.

[3]马娟.中药制剂的安全及合理使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6C) :41.

[4]李连达.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 努力提高中药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17 (14) :169-171.

中药配伍 篇9

1 中药组方配伍

凡中药组方按《临床用药须知》 (中药饮片卷) ) [8]和18反 (甘草反大戟、芜花、海藻、甘遂, 黎芦反人参、党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 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敛、白及) 19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子, 丁香畏郁金, 牙硝畏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 人参畏五灵脂, 肉桂畏赤石脂) 的配伍禁忌规则进行配伍;中成药按《临床用药须知》 (中药成方制剂卷) [9]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5]进行配伍;中药、中成药与中药注射液联用时, 出现“18反19畏”的, 忌联用[16~18]。

2 清热解毒类中药

凡清热解毒类中药黄连、黄柏、黄芩及其制剂 (黄连解毒丸、香连丸等) 忌与乳酶生、犀角、珍珠联用;红霉素忌与穿心莲联用[8、9、16~19]。

3 平肝息风类中药

凡平肝息风类中药天麻及其制剂 (密环片、五虎追风散等) , 忌与咖啡因、茶碱、哌甲酯、苯丙胺等联用[8、9、16~19]。

4 温热升压类中成药

凡温热升压类中成药九分散、大活络丸、哮喘冲剂等, 忌与肾上腺素类、麻黄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9、16~19]。

5 抗组织胺类中药

凡抗组织胺类中药秦皮等忌与利血平、胍乙啶、丙炔甲基苄胺等降压药联用[8、16~19]。

6 含强心苷中药

凡含强心苷中药 (乌头、罗布麻、羊角拗、蟾酥、洋地黄等) 及其制剂 (麝香速效救心、益心保心类等) , 忌与四季青片、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胺苯丙酮等) 、北五加皮、元胡止痛片、黄连、排钾利尿药、糖皮质激素等联用[8、9、16~19]。

7 含生物碱中药

凡含生物碱中药 (黄连、川乌、延胡索、颠茄、木香、槟榔、贝母、麻黄等) 及其制剂 (黄连上清清心类、小活络丹类、牛黄千金清心类、枇杷糖浆类、止嗽定喘、宣肺化痰类、人参再造、大活络类等) , 忌与麻黄碱及其制剂 (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宣肺化痰类、人参再造、大活络类等) [与强心苷类 (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 、肾上腺素、抗震颤麻痹药 (卡马特灵、左旋多巴、苯海索等) 、催眠镇静 (苯巴比妥、氯丙嗪等) 、降压药 (苯乙肼、胍乙啶、复方降压片、降压灵、利血平、胼苯哒嗪、妥拉苏林、甲基多巴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氨茶碱、茶碱、解热镇痛类 (安乃近、乙酰水杨酸、去痛片、APC等) 、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类、异烟肼等有禁忌]、碘化物、蛋白质、酶制剂、钙镁铝铋铁制剂、甘草皂苷类、有机酸 (绿原酸、异绿原酸和咖啡酸) 、鞣质、碳酸氢钠、碱性药、咖啡因、苯丙胺、氨茶碱、地高辛、阿托品、番木鳖碱、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联用[3、8、9、16~18]。

8 含鞣酸中药

凡含鞣酸中药 (五倍子、地榆、石榴皮、茶叶等) 及其制剂 (牛黄解毒上清类、牛黄解毒消炎类、利胆排石类、祛风舒筋丸、回生滚痰类、感冒解暑类等) , 忌与蛋白质、酶制剂, 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无味红霉素等)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磺胺类抗生素, 洋地黄、夹竹桃、海芒果、罗布麻、羊角拗、杠柳、马利筋、冰凉花、金盏花、铃兰、万年青、开口箭、见血封喉、黄麻、葶苈、播娘蒿等强心苷, 麻黄碱、黄连素、番木鳖碱、奎宁、利血平、阿托品、金鸡纳、萝夫木等生物碱, 含氨基比林的氨啡加片、去痛片、优散痛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克感敏等解热镇痛药, 皂苷、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维生素B类、氯丙嗪、咖啡因、茶碱、异烟肼、碳酸氢钠、钙镁铝铋铁重金属盐等联用[3、8、9、16~18]。

9 含氰苷中药

凡含氰苷中药 (桃仁、苦杏仁、枇杷仁等) 及其制剂 (通宣理肺、止咳化痰、解肌宁嗽、再造、感冒类等) , 忌与镇痛药 (吗啡、度冷丁、可待因等) 、麻醉药 (乙醚、氟烷等) 、镇静药、苯巴比妥、止咳药 (磷酸可待因、阿片等) 联用[8、9、16~19]。

1 0 含皂苷中药

凡含皂苷中药 (人参、大黄、三七、远志等) 及其制剂 (参茸养荣、归脾类, 脑灵、八珍类, 礞石滚痰、大黄蟅虫类, 龙胆泻肝类等) , 忌与维生素C、菸酸、谷氨酸、稀盐酸、胃蛋白酶合剂、地高辛强心苷、麻醉、镇静、止咳药、铁铋制剂、葛根黄酮、黄芩苷、大黄酸、大黄素联用[8、9、16~19]。

1 1 含糖中药

凡含糖中药 (蜂蜜、金樱子、大枣等) 及其制剂 (六一散、参茸片、麻杏石甘糖浆等) , 忌与感冒退热药 (安乃近、乙酰水杨酸、去痛片、APC等) 、奎宁、麻黄素、阿托品、强心苷、降血糖药、氢氯噻嗪、水杨酸制剂联用[8、9、16~19]。

1 2 含淀粉酶中药

凡含淀粉酶中药 (神曲、麦芽、豆豉等) 及其制剂 (六和定中、香苏正胃类, 山楂枳实导滞、保和健脾类等) , 忌与四环素、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鞣酸蛋白、烟酸、磺胺等联用[8、9、16~19]。

1 3 含钾中药

凡含钾中药 (萹蓄、泽泻、金钱草、丝瓜络等) 及其制剂 (五淋通石类、龙胆泻肝类、六味地黄丸类、内消瘰疬类、首乌五苓类等) , 忌与安体舒通、氨苯喋啶等联用[8、9、16~19]。

1 4 含碘中药

凡含碘中药 (昆布、海藻、海带) 及其制剂, 忌与异烟肼联用[8、16~18]。

1 5 含八厘麻毒素、瑞香素及其制剂

凡含八厘麻毒素 (闹羊花) 、瑞香素 (祖师麻等) 及其制剂 (八厘麻毒素片) , 忌与普鲁卡因制剂、益康宁片、维生素K联用[8、9、16~18]。

16含人工牛黄中药及其制剂

凡含人工牛黄中药及其制剂 (牛黄上清、牛黄解毒、牛黄镇惊、安宫牛黄丸等) , 忌与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苯巴比妥、维生素B2联用[8、9、16~18]。

17含银杏、青风藤中药及其制剂

凡含银杏、青风藤中药及其制剂, 忌与异丙嗪联用[8、9、16~19]。

18含甘草、鹿茸中药及其制剂

凡含甘草、鹿茸中药及其制剂 (参茸丸等) 忌与强心苷类、排钾性利尿药 (氢氯噻嗪、利尿酸、速尿、氯噻嗪、乙酰唑胺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降血糖药 (胰岛素、盐酸苯乙双胍、格列本脲、甲苯磺丁脲 (D860) 等) 、碱性多元环生物碱 (奎宁、利血平、麻黄素、维生素C、阿托品等) 、水杨酸衍生物 (乙酰水杨酸、水杨酸钠、复方阿司匹林、二氟苯水杨酸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联用[8、9、16~18]。

19含胆汁及其制剂

凡含胆汁 (熊胆、牛胆、蛇胆等) 及其制剂 (脑立清、喉症六神丸类等) 、利胆中药 (菌陈) 及其制剂 (龙胆泻肝类、补中益气类、清瘟解毒类、清热利胆类、消炎利胆类、哮喘姜胆类、万应锭等) 忌与氯霉素、奎尼丁、复方氢氧化铝、含铝钙镁铋铁重金属盐联用[8、9、16~18]。

20含动物肝脏制剂及枳实

凡含动物肝脏制剂 (羊肝丸、鸡肝散等) 及中药枳实, 忌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8、16~18]。

21共同规则

总之, 中西药联用时, 一旦发现外观变色、浑浊、结晶、凝聚、沉淀、产气或p H值改变, 影响血药浓度, 使药效拮抗、降低或丧失;引发不良反应与严重过敏反应, 造成药物积蓄中毒, 致使肝、肾、骨、耳神经损害, 全身、脑、胃、肠、肾出血, 血糖、血压、血钾高低、危象, 尿闭、水肿、腹泻、虚脱, 心肌梗死、紊乱、失常、骤停, 中枢、呼吸、骨髓抑制, 昏迷、惊厥、兴奋失调, 心肾肝功能衰竭, 休克或死亡等症状;均忌联用[16~18]。

虽有数千种中西药物, 但临床只要掌握上述常见“46类中西药物的38条基本配伍禁忌规则和78条重要配伍禁忌规则”, 便可进行合理联用。若再勤于研究, 善于总结, 则可探索出新的中西药物配伍禁忌规则。杜绝药源性疾病发生,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显著提高我国基层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中药配伍 篇10

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1.1 数据挖掘概念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使用所发现的模式, 帮助解释当前的行为或预测未来的结果。

1.2 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是关联规则 (Association Rules) 挖掘[1]。

一般地, 关联规则挖掘是指从一个大型的数据集 (Dataset) 中发现有趣的关联 (Association) 或相关 (Correlation) 关系, 即从数据集中识别出频繁出现的属性值集 (Set of Attribute-Values) , 也称为频繁项集 (Frequent Itemset, 简称频繁集) , 然后再利用这些频繁集创建描述关联关系的规则的过程。

例如, 我们将商场的全部商品看作一个集合, 而每一种商品 (item) 用一个布尔变量来表示此种商品是否出现在顾客的购物记录中, 这样一来, 每个顾客的购物记录就可以用一个布尔向量来表示。分析相应的布尔向量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是在一起被购买 (关联) 的购物模式。如一个关联规则例子是:“90%购买电视机的顾客也购买影碟机”, 顾客购买电视机的同时也会同时购买影碟机的购物模式就可以用以下的关联规则来描述:

dence=90%]式1

其中:

支持度 (support) :关联规则X=>Y的支持度 (support) 是事务数据库D中包含XUY的事务占库中所有事务的百分比。支持度是一个用来评估模式的潜在有用性的实用性函数。就式1中所描述的规则而言, 支持度为15%意味着数据库中对规则支持的客户比例, 即15%的客户同时购买了电视机和影碟机。

置信度 (confidence) :关联规则X=>Y在事务数据库D的置信度 (confidence) 是包含XUY的事务数与包含X的事务数的比值。置信度是确定性度量方式。就式1中所描述的规则而言, 置信度为90%意味着买电视机的顾客90%也买影碟

2 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研究必要性

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研究是将我国丰富的中药信息资源和现代最新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重要内容[2]。它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知识发现技术对传统中药药对、中医组方理论及规律、中药作用机制、有效成分构效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中药方剂数据挖掘系统, 现有数据库只能提供检索、统计等一般性服务, 其包涵的大量隐含规则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3]。应用关联规则挖掘对古今医家使用的经方配伍进行分析, 探寻隐藏其中的规律, 为传承下来的古方剂提供科学依据, 对中医临床诊疗, 提高临床疗效, 发展中医学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研究必要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2.1 超大量存积的有效中药复方, 使数据极为丰厚, 挖掘潜力巨大

我国“中药复方”达数十万首, 信息量巨大, 利用价值极高, 因而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重大课题。

2.2 由中药复方的组成结构所决定,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药复方由各具特性的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各种单味药之间具有药理和药效上的组配关系, 中医称为配伍。中药配伍有其特殊规则, 如君臣佐使、药之七情、气味合和等。这些都说明中药复方具有特殊的处方用药的规则和模式, 故揭示其组方和应用的律理应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挖掘。

2.3 中药现代化, 首先要实现中药信息的现代化, 方药数据化是基础

中药复方集中医之理、法、方、药为一体, 在中医药信息资源中, 信息量最大, 知识集约程度最高。立足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国际需求, 结合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中药方剂配伍进行科学地数据化处理, 其方法和结果对于中医药学术都将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3 中药关联规则挖掘试验测试结果及评价

由于关联关则的算法的最先提出是基于超级市场的应用的, 则其最初的问题描述和基本概念甚至算法都是面向超级市场的。如何把关联问题引入到中药领域中?方法是要从大量的中药方剂临床数据中找到有用的新的药对, 药组[4]。

本文研究中的活血化瘀方剂来源于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其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为标准。

经过规范整理基础数据分析, 所收集的活血化瘀方中, 具有“活血”或者“祛瘀”功效的药物共有136味。历代活血化瘀方中高频药物前十位包括当归、川芎、桃仁、大黄、肉桂、红花、赤芍、甘草、没药、干地黄。分别涉及到活血化瘀中的养血、行气、逐瘀、温经、破血等不同活血层次。

3.1 常用药对关联分析

以活血化瘀的30味高频药进行试验测试, 确定支持度为0.1, 置信度为0.8, 设定发现的规律长度为2, 发现规律前十位关联如下:熟地->当归;乳香->没药;益母草->当归;秦艽->当归;炮姜->当归;炮姜->当归;杏仁->当归;桂枝->桃仁;人参->当归;五加皮->当归;威灵仙->当归。

对历代活血化瘀方常用药对关联分析, 其主要涉及当归、乳香、没药、虻虫等, 尤以与当归配伍为最。部分药对为公认的常用药对, 如熟地+当归、乳香+没药等, 也有一些不常见的配伍如杏仁+当归。

3.2 方药与病症关系分析

3.2.1 主治病和药物的相关性分析

活血化瘀方主治病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十位:产后发热->当归;带下病->当归;崩漏病->当归;痹症->当归;妇人腹痛->当归;恶露不下->当归;恶露不绝->当归;产后腹痛->当归;痈疽->没药;蓄血病->桃仁。

历代活血化瘀方主治疾病与单味药物相关性分析中, 产后发热、带下病、崩漏病等均与当归有密切关联。

3.2.2 主治症状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

活血化瘀方主治症状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十位:产后不食->当归;产后浮肿->当归;产后寒热->当归;产后发狂->当归;产后呕吐->当归;崩漏->当归;产后胸痛->当归;产后腹痛->当归;产后气喘->当归;产后口渴->当归。

历代活血化瘀方主治症状与药物的相关型分析中, 产后不食、产后浮肿、产后寒热等与当归的关联关系置信度高。

结束语

本文在中医药数据挖掘应用的背景下, 以方剂基础数据规范整理为切入点, 将关联规则挖掘应用于方剂配伍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发现方剂配伍关系, 以便医家研究、临床之用, 为中医药新知识的发现提供技术支撑和新的应用视角。

参考文献

[1]杨敏, 丁月华, 文贵华.有关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 2008 (2) , 5-7.

[2]陆伟, 王雁峰.中药复方组成规律的关联规则发现系统[J].浙江大学学报, 2007, 35 (4) :23-24.

[3]陈文, 凤良元, 鄢顺琴, 论方剂配伍理论和方法创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2 (5) :9-11.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