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工序工艺控制(精选十篇)

工序工艺控制(精选十篇)

工序工艺控制 篇1

氯碱工业特点, 除原料易得, 生产流程较短外, 环保和节能已经成为其持续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而离子膜烧碱, 以其低能耗、产品质量高, 无汞、石棉等污染, 将逐步取代汞法和隔膜法, 成为该行业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离子膜生产过程中, 精制饱和盐水进入电解槽后, 盐水中的NaCl约有50%被分解, 成为浓度较低的盐水, 故称为淡盐水。出槽的淡盐水浓度, 一般在200g/L左右。盐水在降低浓度的同时被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氯气所饱和, 因此在出槽的淡盐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游离氯, 而且温较高。正常生产条件下, 淡盐水的游离氯含量在400m g/L以下, 在淡盐水进入重饱和工序之前, 必须先经过脱氯工序以除去其中的游离氯, 主要作用是防止螯合树脂和炭素过滤器发生氯中毒, 减少对设备管道的腐蚀, 节约重精制处理费用, 回收部分氯气, 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目前, 淡盐水的脱氯方法有:化学除氯, 空气汽提, 真空脱氯及活性碳吸附等, 在实际生产中, 特别是较大规模的生产, 常常采用两种方法联合使用, 以期达到节约能源, 回收资源, 处理效果稳定有效的目的。

我公司氯碱系统最早采用空气汽提法, 流程比较简单, 淡盐水的脱氯效果也比较好, 但吹除的气体中氯气含量很低, 不能进入氯气总网, 这部分含氯废气只能去副产次钠,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该工序的废气量更是成倍增加, 最终导致次钠的生产成本大幅升高, 甚至远远高于市场销价。针对这一实际问题, 公司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后, 决定实施全工序的清洁生产改造, 以降低生产消耗, 减少污染, 回收资源提高物料利用率为目的, 对淡盐水的脱氯采用真空脱氯方法进行工艺改造, 新装置投入运行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很明的。

2 原有空气汽提工艺简介

淡盐水由脱氯塔给料泵从阳极液循环槽抽出, 流量约43m3/h, 温度为80-85℃, 加入31wt%的盐酸调节pH值后, 送入脱氯塔上部, 淡水在塔中与空气鼓风机送来的空气逆流接触, 汽水比通常控制在5-7:1, 淡盐水中的游离氯被空气吹除, 吹除的含氯废气在约200m m H2O的压力下送至废气处理工序。

脱氯后的淡盐水游离氯含量很低, 一般在5mg/L以下, 然后加入30w t%的液碱, 调节pH值至9-11, 烧碱的加入量由RHRCA274控制, 对中和后的淡盐水, 在出口管内计量加入10 wt%的Na2SO3溶液, 以完全除去淡盐水中的游离氯, 脱氯后的淡盐水送至盐水工段。

送至废气工序的含氯废气, 首先进入板式换热器进行冷却, 然后进入废气吸收塔下部, 与循环碱液在塔中逆流吸收, 待碱液槽内的次钠有效氯达到4.27%, 由碱液泵送入循环槽中, 做为降膜系统的吸收剂, 尾气由鼓风机排出。

2.1 工艺特点及缺陷

采用空气汽提法对淡盐水进行脱氯主要有以下特点:

2.1.1 脱氯原理及过程较为简单, 主体设备为填料塔, 操作方便。

2.1.2 脱氯的效果比较好, 淡盐水的游离氯含量通常在5 m g/L以下, 后部的化学完全脱氯运行费用较低。

2.1.3 含氯废气量较大, 为盐水量的5-7倍, 且含氯低, 不能并入氯气管网。

2.1.4 由于氯含量低, 处理工艺必须采用碱液循环吸收, 而且吸收液再经过降膜吸收塔与其它废氯气进一步吸收后, 才能制得次钠成品, 同时为保证反应热的及时传递, 还必须设置反应的冷却系统。

3 真空脱氯的工艺改造

虽然空气汽提脱氯的效果比较好, 但该工艺中产生了大量低浓度的含氯废气, 物料的利用范围较窄, 而用大量液碱吸收副产次钠, 又面临生产成本过高, 生产周期较长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 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的销售变化, 使该产品的竞争力大为下降。为此公司上下转变了以往单纯以生产产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 树立了以降低生产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物料的利用率, 尤其是对二次资源开发利用的经营思想, 积极开展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改造,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提高企业总体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

3.1 工艺原理

真空脱氯就是应用氯气在盐水中在不同的压力下有不同溶解度这一原理, 即享利 (Henry) 定律, 使溶解在盐水中的氯气在减压的情况下逸出, 在减压时盐水液面上的水蒸气分压与氯气分压之比即为气相部分的组成。借助于真空泵将混合气体抽经冷凝器时, 水蒸气大部分冷凝成水, 氯气则通过真空泵回收利用, 而且回收的氯气纯度较高, 可达到95%以上, 直接汇入氯气总管, 进入氯产品合成车间直接利用, 物料利用率较高, 整个生产工艺中无废气产生。

3.2 工艺流程

脱氯盐水给料泵将来自电槽的淡盐水送入真空脱氯塔, 在真空度约460mm Hg, 温度为85℃的情况下, 淡盐水中的游离氯释放出来, 脱氯后的淡盐水自流进入脱氯盐水受槽, 经调节后送入一次盐水工段。

脱氯塔出来的含氯蒸汽经脱氯塔冷却器, 不凝性气体经过脱氯塔真空泵抽吸送入氯气总管, 进入氯产品车间, 冷凝液返回真空脱氯塔。

脱氯真空泵为液环式, 采用氯气处理工序产生的氯水做为密封液, 经过氯水泵, 冷却器被吸入真空泵, 然后进入分离器, 循环进行, 脱出的氯气进入氯气总管全部回收。

4 装置的工艺控制及运行状况

4.1 淡盐水脱氯前的PH调节

氯气在盐水中溶解的情况, 以下面的反应式表示:

当淡盐水的pH值较大时, 溶液中的氯以HOCL的形式存在, 在这样的条件下, 用真空脱溶的方法是难以将游离氯脱除的, 为使脱氯能有效进行, 通常用加入盐酸的方法来调节淡盐水的pH值, 在实际操作中, 一般控制进入脱氯塔的淡盐水的pH值在2-2.5之间, 这样真空脱氯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4.2 脱氯真空度的控制

实际运行表明, 脱氯真空度越高, 淡盐水的游离氯脱除效果越好, 但过高会使真空泵的吸气量有所降低, 影响真空的稳定性, 生产中通常控制在460-540mm Hg的范围内。

4.3 淡盐水脱氯的二级控制

二级控制采用化学药剂除氯, 一般采用10%的亚硫酸钠溶液, 由于其为强碱弱酸盐, 极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 而降低除氯效果, 为保证淡盐水的完全脱氯, 在真空脱氯之后, 操作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值至10左右, 然后进行化学脱氯, 以确保游离氯的含量为零。

4.4 淡盐水脱氯经过工艺改造后的情况

改造之后一年来的运行效果表明, 在生产系统正常运行时, 装置的脱氯效果很好, 而且运行稳定, 脱氯效率一般在89-95%之间, 只有在开车时, 由于淡盐水的温度较低, 致使盐水中含氯过高, 导致脱氯效果有所下降, 此时应加强对二级脱氯的化学控制。

5 综述

对于现代化工生产企业, 清洁生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生产中物料的利用率低, 能源消耗过大, 必然会导致生产成本偏高, 进而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清洁生产是以提高物料的利用率, 降低消耗, 减少污染, 合理配置资源为宗旨, 技术改造也只有切入这一观念, 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近年来, 齐化公司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 尤其是在完成淡盐水真空脱氯改造的同时, 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企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方度.氯碱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瓦屋面施工工序工艺 篇2

一、施工工序:

屋面结构预埋筋→屋面找补→屋面保温层施工→屋面找平层施工→屋面防水层施工→天沟、过水洞、排水口的处理→屋面保护层施工→屋面挂瓦→屋面清理→避雷按装

二、施工工艺: 1.屋面结构预留筋

砼结构屋面板浇筑前先预埋钢筋,为以后固定保护层钢筋网片做准备。埋筋做成“L”型,两扣分别绑扎在结构上下层钢筋上。绑扎一定要牢固,位置和间距按设计要求。尤其注意预埋筋横纵向必须拉线控制,严格顺线,为找平层控制打好基础。预埋筋还包括固定屋顶避雷带的镀锌圆钢,此固定点也必须准确的预埋在结构内,严禁后打孔破坏屋面防水层。2.屋面找补

屋面找补采用砂浆对原混凝土结构不平的部位进行找平,目的是保证保温板铺贴时与原结构接触紧密,不虚、不架空。后续的施工中不被踩坏影响到防水层和瓦屋面。找补时基层先浸水润湿并做水泥浆结合层。保证找补砂浆不裂、不空。找补时还要注意檐口部位必须上下拉线,保证找补后檐口上下水平、高度一致。3.屋面保温层

保温层施工时注意保温板与砼屋面板粘接必须牢固,粘接率80%以上。遇到预埋筋时,钢筋应穿过保温板。板之间缝隙打发泡封严。整体保温层必须保持平整,板与板之间杜绝出现严重错台。保温层施工时遇到屋面各种预留洞口时周边应留置10cm左右的工作面,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4.屋面找平层

屋面找平层施工前各种突出屋面的管道、构筑物等应按装到位。找平层施工时先拉线用细石砼做好控制点。抹灰前先将基层清理干净,适当洒水湿润。抹灰时注意做好水泥浆结合层。抹灰至少两遍交活,掌握好交活时间。找平层施工除了屋面平层外更应注意突出屋面的构筑物根部、女儿墙、屋脊边缘等部位,这些部位容易对后面施工造成影响,引起屋面渗漏、挂瓦不平等质量通病。这些部位施工时先在与屋面交接部位钉钢丝网一道,钢丝网卷起和平铺宽度均不小于25cm,抹灰时砂浆必须压进钢丝网内部,使抹灰层达到防脱、抗裂目的。且抹灰在卷起部位与屋面交接阴角处必须作顺、作直、抹成圆角,抹灰高度保证防水、保温等施工要求。5.屋面防水层施工

屋面防水层施工应待找平层干燥和达到相应强度后进行。先用聚氨酯处理各种预埋筋根部,杜绝一旦卷材层失效后根部向内渗水。卷材防水掌握热熔程,度保证与屋面找平层粘接牢固,不空、不起泡。防水层采用顺坡搭接,搭接宽度不小于15cm。特别注意横向搭接时上部卷材必须压在上面,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大面积防水完成后,再一次对突出屋面的预埋筋根部进行单独处理:单补一片防水附加层套在钢筋根部。还要注意屋面的阴阳角、屋脊上下边缘、突出的构筑物根部等易漏水部位。这些部位必须精心施工、做好附加层,保证防水质量。6.天沟、排水口、过水洞处理

这些部位是影响防水效果的关键部位,必须认真做好。首先结构上必须考虑便于施工,留出相应工作面。洞口过小、沟底过窄等使正常施工不能进行,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其次这些部位的找平层抹灰必须到位,尤其是穿墙孔洞内部和天沟根部,这些部位容易被忽视更容易出现问题。再次排水口、过水洞的标高、位置必须准确,并严格做到内高外低。里口底坪应与周围防水层表面一致或略低于防水层1cm,穿墙结构内部的防水和找平层抹灰一样要求粘接牢固、到位(包括防水层和附加层)。口的边缘部位还应涂刷聚氨酯两遍,弥补卷材防水在此部位的缺欠。天沟防水首先也要注意找平层抹灰必须到位,做好根部的圆角和泛水。尤其是泛水,沟底坡度不应小于1%。天沟防水层施工时,鉴于本工程实际情况,天沟防水附加层应满铺,并先行施工。做好后经单独验收合格以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大面积施工时天沟仍和其他部位一样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7.防水保护层

防水保护层施工是屋面工程中关键工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屋面挂瓦质量,很容易造成屋面不平整、屋脊甩线、檐口不平等质量通病,必须引起施工单位足够重视。保护层施工时先铺设钢丝网,钢丝网挂在结构预埋筋上,并与钢筋绑扎在一起。钢丝网的垫块也必须与钢丝网绑扎在一起,以防脱落。钢筋网绑扎完成后再进行打点冲筋,打点时将控制点设在预埋筋的根部,这样既能保证控制点牢固还能使后面的冲筋相互平行、位置准确。控制点完成后以点为依据,用细石砼冲筋。一般部位冲筋应垂直于屋脊方向,这样便于屋脊顺直和标高控制,另外所有纵向屋脊、阴角顺水沟等部位必须单独冲筋、重点控制。冲筋完成设置顺水条与屋面结合点的木楔,木楔为棱台型:上面80*80下面120*120高4cm,做好防腐处理后用铅丝绑扎在钢丝网片上。若未遇到网片,应先绑扎在十字钢筋上再将钢筋与钢丝网片绑扎。木楔按顺水条位置设置纵向间距不大于500,上表面高于保护层1cm。设置时为保证位置准确,必须横纵拉线。保护层砼浇筑前先剪掉高出控制点的预埋筋,使钢筋进入砼保护层25mm,其余部位剪掉。砼浇筑时坍落度控制在10---12cm之间,边浇筑边按照冲筋网格上杠刮平,刮平后用抹子交活不少于两遍,必须保证表面平整、顺直,挂瓦条与保护层表面接触严密,无缝隙、无翘起。阴角流水沟处浇筑混凝土时应略低于控制点标高1-2cm,以便于沟底砂浆卧瓦施工。保护层应压实、赶光,不能出现毛面。突出屋面的管道和构筑物根部,按设计给定的图集施工(见附页页),基本原则是防水层应约束在混凝土结构内,并有防晃动措施。突出屋面的构筑物顶部和立面防水也必须做到位。顶部檐板探出宽度:洞口面不小于25cm,无洞口面不小于15cm。檐板上按要求设防水层和保护层。保护层找坡、防裂必须做好,有条件应做成四面找坡,坡度控制在5%以上,施工时砼内设钢丝防裂网一道。保护层完全干燥后在表面涂刷聚氨酯两遍,以增加防水效果。构筑物中间的返檐,上表面做好泛水,里外高差不小于5cm,下檐口做“鹰嘴”。构筑物立面洞口部位同外檐洞口一样,上做滴水线、下面窗台找泛水。8.屋面挂瓦

屋面挂瓦首先注意挂瓦条、顺水条的防腐处理是否到位,是否有的地方防腐 层未浸入。挂瓦前先找方、弹线,可适当调节控制线,使控制线尽量与结构 相顺应。结构与控制线严重不符的地方,可以用细石混凝土修补结构。顺水 条和挂瓦条固定时严格按线摆放和钉钉,钉点位置、间距按设计要求,严禁 漏钉。挂瓦时先试挂三列,横竖向搭接位置、瓦底和瓦垄的排列等技术要求 全部调整好,拉线检查,各项指标无问题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挂瓦穿钉 孔必须全部钉钢钉,固定在挂瓦条上,严禁漏钉。挂瓦遗留下的包装绳、瓦 的边角余料等垃圾应装在提前准备的尼龙袋内,严禁压在瓦下面。挂瓦到排 水沟附近时,瓦裁边必须整齐,沟侧面抹灰不能用来弥补表面破损。屋脊盖 瓦、顺水沟底瓦,施工时必须拉线控制,每一块瓦标高和位置严格符线,不 能出现弯折状。瓦探出檐口的长度控制在5cm至7cm,横向保持平齐。

檐头瓦断面封堵时注意留置过水孔。9.屋面清理

挂瓦完成后对屋面进行整体清理。施工时遗留的落地灰、包装物、木条下角

料等都必须清理干净,尤其是天沟部位禁止任何杂物堆积。清理后还应仔细清

扫一遍。10.避雷按装

屋面瓦遇避雷带的预埋固定圆钢时,必须瓦上打孔,穿过瓦面,不得裁瓦拼缝

绕过圆钢。避雷按装完成后,对圆钢根部打胶处理。

管道出屋面示意图

工序工艺控制 篇3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序

经审定批准的工艺规程是工厂生产活动中的关键性指导文件,对机械加工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般包括: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各工序的具体加工内容,切削用量、工时定额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两个核心环节:工艺规程设计和工序内容设计。

1.工艺规程设计

1.1定位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之分。在加工中,首先使用的是粗基准,但在选择定位基准时,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首先考虑的是选择精基准,精基准选定后,再考虑合理的选择粗基准。

1.1.1精基准的选择

选择精基准时,重点要考虑如何减少工件的定位误差,以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同时也要考虑工件装卸方便,夹具结构简单。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基准重合原则和基准统一原则。

基准重合原则是指以工序基准作定位基准,以避免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而工序基准又应与设计基准重合,这样设计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均重合,从而避免了工序尺寸换算及基准不重合误差的产生。

基准统一原则是指当零件上有许多表面需要进行多道工序加工时,应尽可能在各工序的加工中选用同一组基准定位。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各个加工面的位置精度,同时各工序所用夹具定位方式统一,夹具结构相似,可减小夹具的设计、制造工作量。

1.1.2粗基准的选择

选择粗基准时,重点考虑如何保证各个加工面都能分配到合理的加工余量,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尺寸和位置精度,同时还应为后续工序提供可靠的精基准。要注意的是,粗基准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特别是在同一尺寸方向上只允许装夹使用一次。因粗基准是毛面,表面粗糙、形状误差大,如果二次装夹使用同一粗基准,两次装夹中加工出的表面就会产生较大的相互位置误差。

1.2表面加工方案的选择

在拟定零件的工艺路线时,首先要确定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选择表面加工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保证加工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的粗糙度要求。一般总是首先根据零件主要表面的技术要求个工厂的具体条件,现选定它的最终加工方法,然后再逐一选定各有关前导工序的加工方法。

二是应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的要求。大批大量生产时,应尽量采用高效率的先进的加工方法,如拉削内孔与平面等。但在年产量不大的情况下,应采用一般的加工方法,如镗孔或钻、扩、铰或刨平面等。

三是应考虑工件的材料。如有色金属就不宜采用磨削的方法进行精加工,而淬火钢的精加工就需采用磨削加工的方法。

1.3加工阶段的划分

在选定了零件上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后,还需进一步确定这些加工方法在工艺路线中的顺序及位置,这与加工阶段的划分有关。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特别高时,一般都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个阶段,如果零件精度要求特别高或表面粗糙度值要求特别小时,还要经过光整加工阶段。当然,划分加工阶段并不是绝对的。对于刚性好,加工精度要求不高或余量不大的工件就不必划分加工阶段;有些精度要求高的重型件,由于运输安装费时费工,一般也不划分加工阶段,而是在一次装夹下完成全部粗加工和精加工任务。

1.4机械加工顺序的安排

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先基面后其他。选作精基准的表面应该优先加工,以便为后续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准。

二是先粗后精。整个零件的加工工序,应该是粗加工工序在前,相继分别为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工序。

三是先主后次。先加工零件的主要表面及装配基准面,然后再加工其他次要表面。

四是先面后孔。对于箱体支架等类型的零件,平面的轮廓尺寸较大,用它定位比较稳定,因此选平面作精基准,先加工平面,然后用平面定位加工孔,这要有利于保证孔的加工精度。

1.5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

零件上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选择好后,就可确定组成该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的工序数。确定工序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一个是工序集中原则,一个是工序分散原则。所谓工序集中,就是把工件上较多的加工内容集中在一道工序中进行,而整个工艺过程由数量比较少的复杂工序组成;所谓工序分散,就是在每道工序中仅仅对工件上很少的几个面进行加工,整个工艺过程由数量比较多的简单工序组成。

应该说工序集中和分散各有特点,必须根据生产类型、工厂的设备条件、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等具体的生产确定。

2.工序内容设计

2.1加工设备选择

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使用的机床所决定的。要根据已确定的工艺基本特征,结合零件的结构和质量要求,选择出既能保证加工质量,又经济合理的机床和工艺装备。这时应该认真查阅有关手册或实地调查,应将选定的机床或工装的有关参数记录下来,如机床的型号、规格、工作台宽、T型槽尺寸;刀具形式、规格、与机床的连接关系;夹具、专用刀具设计要求,与机床的连接方式等等。

2.2刀具选择

在加工设备定下来以后,刀具的选择则主要取决于个工序的加工方法、工件材料、加工精度、所用机床性能、生产率及经济性等。选择时主要确定刀具的材料、型号、主要切削参数等。

在生产中,应该尽量采用标准刀具,必要时可采用高效复合刀具和其他一些专用刀具。

2.3切削用量的确定

确定切削用量时,应在基础、刀具、加工余量等确定以后,综合考虑工序的具体内容、加工精度、生产率、刀具寿命等因素。

选择切削用量的基本原则是:首先选取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其次要根据机床动力和刚性限制条件或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的规定等,选取尽可能大的进给量,最后利用切削用量手册选取或用公式计算确定最佳切削速度。

2.4工序尺寸及公差计算

计算各个工序加工时所应达到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是工序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工序余量的大小、工序尺寸的标注方法、甚至基准选择、中间工序安排等密切相关,就其性质和特点而言,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当定位基准(或工序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某表面本身各次加工工序尺寸的计算。对于这类问题,当决定了各工序间余量和工序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后,就可以计算各工序的尺寸和公差。计算的顺序是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由后向前推算。

另一类是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的计算。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为了加工和检验方便可靠或由于零件表面的多次加工等原因,往往不能直接采用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形状复杂的零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多次转换定位基准。这时工序尺寸的计算就比较复杂,应利用尺寸链原理来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工序间余量进行必要的验算,以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参考文献】

[1]赵如福.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针对化工制药工艺优化工序的探讨 篇4

1 我国医药企业化工的制药工艺分析

当下国内部分的化工制药企业内部都具有自身特定规范化的制药流程, 主体的内容是通过化工反应为制药科学依据来制作相应的药品, 同时在生产药品的过程中要保证药品的清洁程度, 所有的化工制药企业内部都是封闭性的空间环境。为了防止在化工作制药的过程中药品和外界相接触, 在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必定会采取其他的防范办法。部分的药品如果在加工的时候和外界的空气发生了接触, 就会造成一系列化的后续变化反应, 最终造成药品失去原有的性质特点, 形成不在预料范围内的效果, 会对于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如今很多的企业在进行药品加工时普遍采用化工制药的流程来进行运行。在加工的时候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会不断的更换设备, 尽量采用最先进化的技术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同时保证药品不和外部的环境直接接触, 保证生产环境的清洁程度也是如今化学工艺生产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直接性的影响。

在利用化学工艺进行制药的过程中控制药品的清洁程度是医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应选择符合标准的设备来进行加工生产, 设备选择符合加工工艺的需求标准, 保证设备的运行效率符合实际的需求, 部分的医药公司企业在选择设备的时候会更加重视质量水平较高的配套设备。在经过化学工艺加工后采用质量等级较高的真空包装来进行后续的密封包装保存, 如此能最大化的防止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商品的质量变化, 保证药品的质量。同时对于药品包装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程度, 包装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 保证材料的清洁卫生, 在使用前要通过消毒程序, 防止材料和含有细菌的物品和药品直接的接触。药品和包装材料直接的接触, 如果不能保证包装材料的质量性, 或者是消毒工作不彻底, 在包装完成后, 药品和包装长期的直接性接触中, 会造成药品的变质和失效, 在制药工艺过程中保证包装材料的质量也是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国内的药品外包装通常都是由专业化的生产企业批量生产后转卖给制药企业, 经过购买后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包装使用, 在这个环节中应该防止包装和外界的长期接触, 防止携带病毒和细菌。医药企业在进行包装加工中对于包装进行灭菌处理, 处理合格后方可投入应用。随着人民观念意识的提升, 化工制药企业对于药品的灭菌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这也是企业长久性发展的前提, 为企业的信誉保驾护航, 不仅可以提升经济效益, 还能够逐步建立其品牌效应。

2 优化化学工艺的方法

2.1升级制药设备, 避免重复消毒

在整个制药工艺流程中, 参与到生产加工的机器和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生产过程的核心内容, 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采用先进的设施是保证生产效益的关键, 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对于这点有充分的认识, 提高对于设备的重视层度, 不断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 及时对于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最大化的避免设备问题造成的影响。不断提高工厂内部设备的使用效率, 合理的将化学制药工艺作为化学制药设备改造的依据, 根据具体的药品制作工艺不断进行创新, 对于相关设备进行专业化的改良。先进设备能够大量的节约时间, 控制成本资金的投入量, 以最小的投资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更好的保证成品的质量, 从长久性发展的目光来看是划算的经济投资。

2.2 使用干燥灭菌机对于外包装进行消毒

药品生产对于清洁度的要求更高, 在加工的工艺过程中, 应该对于每个生产环节进行科学的灭菌监控, 制药的车间应该拥有必备的消毒设备, 不同的环节应该及时的进行检查和消毒, 保证质量检测和质量跟踪。目前的化工制药企业在包装灭菌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是热辐射货值真空红外线的方法, 该方法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果采用隧道式的灭菌干燥机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干燥灭菌的手段能够保证药品包装材料的无菌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控制调节洁净度, 药品包装材料的洁净度具有一百级的高效层流, 如果保证三十万级的灭菌度或是十万级的灭菌度就可以达到要求的工艺程度。

2.3 使用膜过滤技术

膜过滤技术是近几年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新兴发展起来的高科技技术手段, 膜过滤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技术、纳滤膜过滤、超滤膜过滤、微滤膜过滤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应用在药品分析、浓缩和提存工艺中的重要手段, 是新型的具有环保效果且资源消耗小的技术手段。由于这些膜过滤技术使用的温度限制比较小, 常温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操作, 尤其是生产热敏性物质的时候, 能源消耗低不会导致相变, 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企业的资金投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该技术, 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总而言之, 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 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意味着要求化学制药工业深入发展, 制药工艺的应用发展将不断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 制药企业必须准确的抓住当下的机遇, 精益求精,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带领化学制药工程的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吴建英.对化工制药工艺优化的探讨[J].世界精细化工手册.2014.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

Theo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preface control

Yang Chun-yuan

(Heavy celebrate the city Xin limited company of the spac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401300)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ork preface be produce and examination, material, zero partses, each cent department, item engineering of concrete stage.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ork preface be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most usually and most a great deal of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y, is a business enterprise realization quality target of basic assurance.The article descende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preface control to carry on study fo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Build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Work preface;Quality control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主要是指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各因素进行控制。又可分为施工准备方面控制和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控制。施工准备方面控制,应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因素进行控制。例如: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技术装备、人员素质进行了解,以便制定相应措施。又例如:对现场材料必须进行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控制,主要抓好对投入物监控,对施工操作和工艺过程控制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控制;另一方面,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控制主在实施步骤上为:实测——分析——判断——纠正或认可。实测:也就是采用检测手段。如看、摸、敲、照、靠、吊、量、套或见证取样,通过试验室测定其质量特性指标。分析: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整理,达到与标准对比条件。判断:与标准对比判断该建筑工程施工工序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纠正或认可:若发现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若符合给予认可签认。

1.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要点

监理工程师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监控应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

首先,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要明确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和质量检查制度。

其次,要设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控。控制点设置原则,主要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大小、危害程度以及质量保证的难度大小而定。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就是生产和检验、材料、零部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现实分析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主要特点是施工周期较短,工程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广,项目多、杂,这些给工程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然而,一个施工项目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是保证该项目的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我们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施工项目业务服务的先决条件,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是直接制约着企业自身一些业务发展的。所有这些给从事施工项目项目建设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加尖锐的问题,如何把我们负责建设的工程质量与企业的命运相联系,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是我们在新的建设现状下面临的新课题。实践证明,有效的工程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2.1质量控制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关系。

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进行建设项目管理的三大重要控制目标,这三个管理目标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较少的投资,在预定的工期内,完成符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指标的建设项目。然而,单纯的过高的质量要求会造成投资的加大和进度的延长;相反对质量要求过低,将会导致质量事故剧增,严重的也会拖延工期,造成投资费用增加,且对整个项目的产出质量造成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建设项目的类别和建设规模,确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

2.2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因素很多,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项目建设项目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项目建设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管理思路、设计方安、施工组织等方式方法。施工项目建设工程还有它同于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的不同之处,例如:大型施工项目建设项目涉及的地域广泛,有时甚至非常复杂;施工用机械设备大都具有行业专用性;施工用材料工具多数也属于行业专用。

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对策

针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监控的难点,我认为控制应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实时、有效。要实现这一控制目标,务必在控制过程中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有效监控,并在控制过程中适时采取管理、组织、技术等方面措施。为减小由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质量偏差带来的损失,必须以事前控制为工作重点。下面笔者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过程来对质量监控提出对策:

3.1做好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前的质量监控工作。

3.1.1熟悉工序操作要点,通过工序分析掌握重点。如砌砖工程的砂浆饱满度、灰缝水平度及厚度、拉结筋的布设。又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这样使监理人员在以后工序的监控中有了明确的标准及重点目标,控制工作将更具方向性及针对性。

3.1.2检查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重点在于人员是否各就其位、责任是否明确到人。务必要落实质量员及收料员人选,因为在实践中承包商出于节约管理费考虑,常会有质量员与施工员、材料员与收料员相替代的情况。但这两类工作责任常有相矛盾的地方,十分不利于质量控制的实施。

3.1.3两个制度的建立,即材料样品制度与奖惩制度。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监控中人及材料因素的控制犹为重要,这些问题的控制难点就是面广量大,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是难以达到预期控制效果的。现对笔者在监理工作中极力推行的样品制度介绍如下:该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1)样品档案库的建立,即对于进场材料建立书面技术档案及实物样品档案。

(2)对进场材料按样品标准检查,达到标准接受,否则拒收。这样规范了进场原材料应达到的标准,而且直观、明了可操作性较强。材料检查的职责在于收料员,监理工程师应对此进行经常性的核查。对于出现的偏差则通过奖惩制度加以规范解决。这样通过监控样品制度的实施,质量监控难点中材料的因素得以基本解决。对于奖惩制度的实施,对于操作者的违规操作进行处罚。检查及处理职责在于质检员,使质检员具有相当的质量否决权及控制力度。这样,监理工程师通过控制奖惩制度的落实,质量监控难点中人的因素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2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工作。

(1)样板制度的落实。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中,往往不能通过设立控制点来超前控制工序质量,实践表明实行样板制度是很有效的措施。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通过样板的质量检查、分析可起到下面4个作用:第一,通过分析可确定在以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以后操作中实行重点控制;第二,可对操作者的素质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予以清退处理,减轻以后质量控制负担;第三,使操作者及检查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明确、直观的实物标准,做到人人心中有标准;四、避免因普遍性操作问题,而工序大面积展开引起大范围的返工。故监理工程师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展开前要做的工作必须有样板工序产品的检查及验收工作,为杜绝大范围返工做出必要的工作;同时也对工序操作者的素质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2)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实现及时控制,对发生的问题务必做到早发现、早纠正,避免积重难返,避免大的返工损失。比如砌体工程中的拉结筋的检查,若采取砌体完成后开洞检查,不仅不易检查,还有查出问题也难以补救,但在现场巡查中及时予以解决,既能保证质量避免较大损失,也易得到承包商的合作,这也有力地解决了在上文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难点中提出的难题。

(3)对承包商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活动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样品制度、奖惩制度的实施情况监控。笔者发现承包商往往均具有完善的质控体系以及配套质量管理制度,但如得不到贯彻,则收效甚微甚至不起作用,而这将会对工序活动效果带来严重影响。故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应对承包商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确保建筑施工工程工序活动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杜绝质量失控情况的发生。

(4)监理工程师在质量监控中应注意的工作方法。事实上,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如得不到承包商的合作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故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实事求是、秉公处理、监帮结合,工作中坚持以理服人、让事实讲话,这样有了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工作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3.3加大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完成后的质量监控工作。

主要工作是:工序产品效果的评价以及产品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重点在于尽可能减少质量隐患的漏查。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在检查过程中推行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现对两个制度介绍如下:多级检查制度即操作班组自检、质检员检查、下道工序操作者的核检、监理工程师的验收检查。交叉检查制度是工序产品完成后各操作班组相互检查,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分别对于工序产品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多角度、多视点检查问题。实践证明了两类检查制度的推行基本上实现了对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的全面检查,有力的解决了上文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难点提出的难题。

4. 结语

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把工程质量的控制放在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而不重视其他几个阶段的控制。我们知道,施工项目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应该从影响工程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工程控制。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认真总结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参与和控制的质量管理经验,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建设的工程质量。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监控应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设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切实实现工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工序工艺控制 篇6

一、花雕酒坛制作工艺历史溯源

绍兴花雕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女酒”习俗, 演变到明、清初时期的“女儿酒”风俗, 花雕酒已成为绍兴地区民间婚俗寿诞的献贺礼品。

花雕酒坛俗称“画花酒坛”, 以沥粉漆艺、彩绘着色而著名, 主要工艺是从古代的传统漆艺中分离出来的, 制作工序繁杂, 属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它以陶制酒坛为加工载体, 以沥粉漆艺、油泥堆塑、彩绘装饰三方面为主要工艺。其主题内容突出了中国酒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为中国酿酒界所公认, 在《中国绍兴黄酒》 (马忠主编) 书中评价道:“这个古老传统产品是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于一体的, 与中国名酒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也是目前中国酒类唯一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珍品。

二、花雕酒坛制作工具及使用介绍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花雕酒坛工艺中, 沥粉漆艺、油泥堆塑、彩绘装饰这三个工艺主要用到的工具有沥粉管、塑料纸、水砂纸、铁砂纸、砂轮、丝力带、擀面杖、刀片、骨签、铲刀、墙纸刀等, 此外, 描笔、油漆、油泥、骨胶等也是花雕工艺必备的材料。由于其工艺原理的特殊性, 每一种工具、材料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

笔。在酒坛绘制过程中一般会用到中描笔、水彩笔、油画笔等, 不管使用哪种笔, 第一次使用都应先将笔用温水泡开, 多洗几遍, 把浮毛和多余杂毛去掉, 使用时只需用笔尖点颜料进行涂色, 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清洗的程序比较复杂:应先在松香水中清洗, 后用些洗洁精清水洗净, 洗完后用描笔蘸少许调色油挂起, 备用。而水彩笔则应浸在水中。

颜料及调和漆。在产品制作过程中, 调和漆 (油漆) 是大量使用的主体材料。根据调和漆的特性, 使用时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新油漆打开后先要充分拌匀, 才可按需调配各种色漆;如果是刷底漆用, 应提早一天拌好待用;多余的漆要注意保存, 防止干化;注意二次使用漆的干燥期 (24小时) , 合理安排上色的顺序, 防止油漆起皱、起皮。当然, 颜料在我们绘制酒坛过程中也被经常使用 (我们使用是油性18色颜料, 广告颜料不能用) , 使用颜料时应加点调和漆或清漆, 才可能较快地变干, 不会沾色。

调色油。主要在调金粉和匀色时使用, 为慢干燥油料, 但使用时应掌握比例, 过量会产生漆流淌、皱皮现象。

三、花雕酒坛制作工序及要点介绍

毋庸置疑, 成品的花雕酒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但其制作过程却是繁琐又精细, 容不得半点马虎。

1. 沥粉工段

a.选坛。挑选上下坛形相称、无歪点、漏点, 坛面光洁的酒坛。

b.打磨。用砂轮、砂布纸打磨陶坛身, 使陶坛表面平整光滑。

c.清洗。用温水清洗打磨时留下的灰尘和灌装时的残留物, 如发现木塞或鸡皮套破损应及时更换。

d.上漆。坛身干燥后, 用漆刷在坛上涂刷第一次底漆, 要求涂刷油漆面要均匀、坛面无结节流淌, 坛口内壁无油漆。

e.印样。油漆干后, 用铅笔画出坛身中心线位置, 然后用印模将图案印在规定的位置上, 要求印样线条纹清楚, 位置适当。

f.挤沥粉。用沥管将制好的沥粉材料按所印图案位置挤在坛身上, 要求线条流畅, 无断裂流淌现象。

g.上漆。沥粉干后, 用漆刷涂刷第二次油漆, 要求快速涂刷均匀, 收净沥粉处残留余漆, 勿使流坠, 坛口内壁无油漆。

2. 油泥堆塑工段

a.印模。将模版浸入水中大约十分钟, 将擀平的油泥铺在模板上, 注意要从模版深处开始压实、压平, 向四周展开, 最后将印成的图形从模具内取出, 要求翻出的油泥图形清楚, 无开裂现象。

b.修边。用雕塑工具切除、修整毛边和余边。

c.搓线装框。将制好的油泥搓成细线, 粗细匀均, 并将搓好的线按要求形状贴到酒坛上。

d.泥塑上坛及修整。把制成的泥塑贴到相应的位置。

e.贴商标。将商标粘贴在酒坛固定位置上, 商标贴时应略偏上、无歪斜, 边缘应贴牢, 不留空隙。

3. 上色工段

a.涂底色。先用细砂打磨一次, 使坛壁光滑, 用掸帚把坛上的灰尘清除, 然后再涂刷第二次红漆, 涂刷红漆要注意顺序, 油漆要涂到位, 不留死角, 掌握好油漆的用量, 起笔收笔注意轻重, 做到“起重收轻”, 按次序从下到上或者从上到下涂刷, 不流淌。

b.副图上色。根据要求用油漆调好所需色彩, 然后用描笔在图案上上色。上色应先里后外, 层层覆盖。

c.勾金。将调制好的金粉漆, 用描笔在沥粉线条和图案所需位置勾金粉, 金粉要厚度适中, 不可太厚也不可太薄, 金粉不可一次调太多, 连续使用二天后应更换, 以保持光滑地运笔。

工序工艺控制 篇7

光纤连接器是光纤通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无源器件, 主要用于实现系统中设备间、设备与仪表间、设备与光纤间以及光纤与光纤间的非永久性固定连接。大多数的光纤连接器由三部分组成:两个配合插头 (插芯) 和一个耦合套筒。两个插芯装进两根光纤尾端;耦合套筒起对准的作用, 套筒多配有金属或非金属法兰, 以便于连接器的安装固定。目前套筒使用的材料主要为氧化锆陶瓷和磷青铜, 氧化锆陶瓷套筒由于具有精度高、插入损耗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使用日益广泛。由于陶瓷套筒对于材料及加工要求极高, 多年来, 日本一直垄断着陶瓷套筒的生产。近年来, 国内企业与研究单位合作, 解决了从氧化锆陶瓷原料到精密加工的技术难题, 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陶瓷套管生产技术, 大规模批量生产出了氧化锆陶瓷套筒, 质量完全达到了日本产品的技术要求。本人对陶瓷套筒的精密加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改进了内径和外径的加工工艺, 用振动研磨法[1]加工内径, 用无心磨床加工外圆, 可提高加工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2,3]。

1. 关键工序

图1所示为较常见的A型陶瓷套筒的几何尺寸示意图。在从坯管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 内径和外径的加工是最关键的工序。

2. 内径的加工

图2为改进工艺后的内径研磨机结构示意图。陶瓷套筒由工作头6夹持, 并由电动机带动高速旋转。右支承7中装有超声波机构带动研磨棒5轴向振动。调整底座1的脚螺丝, 使研磨机右端微微抬起, 成斜面状, 滑台3的重力在直线导轨2方向上的分力构成了轴向的进给力。进给力太大会引起研磨棒嵌入陶瓷套筒中, 因此须根据实际调整底座的脚螺钉。研磨棒的上侧开有小槽, 研磨液可由小槽流入工作头, 起润滑、冷却作用。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和保护超声系统, 我们设计了一套控制系统, 以换能器电流有效值作为反馈量调节逆变频率和整流输出电压, 实现超声系统谐振控制和振幅稳定输出控制, 以及其他保护功能。

超声发生器原理见图3。霍尔传感器取得电流有效值信号, 经快速A/D转化为数字信号送入单片机, 单片机分析电流有效值信号, 通过D/A输出电压控制压控振荡器VCO的振荡频率, 再经过硬件电路形成死区保护功率开关元件, 防止直通最后采用专用触发集成电路触发开关元件。同时单片机利用检测的电流值通过D/A控制同步振荡器, 进行整流控制, 达到换能器输入电流恒定的目的。由于逆变前后电流有效值近似相等, 实际电路中通常把检流放于逆变之前。

3. 外径的加工

外径加工须在保证外径尺寸精度的同时, 保证一定的同轴度要求。就加工精度而言, 并不困难。通常的工艺是用外圆磨床, 即以内孔定位, 加工外圆。劳动强度较大, 效率也不很高。

我们采用无心磨床来加工外圆。用长直精密钢丝穿上几十只已完成内径精密加工的陶瓷套筒, 置于支架上夹紧。砂轮和导轮的轴线平行, 工件置于砂轮与导轮之间, 工件下面用硬质合金托板支承。工件中心高于砂轮与导轮连心线0.15~0.25*d (d:工件直径) 。工作台电动机驱动丝杠带动工作台及工件在砂轮和导轮间左右均匀往复移动。步进电机驱动砂轮前进, 完成进给运动。

长直精密钢丝使相邻的陶瓷套筒的内孔同轴, 由于相邻陶瓷套筒的外圆的凹凸的随机分布, 在往复的磨削过程中, 实际的外圆的中轴便逐步逼近统计上的外圆的中轴, 即陶瓷套筒的内孔的轴。陶瓷套筒在完成外圆尺寸、形状精度的同时, 也达到了同轴度的要求。

砂轮、导论及工作台电动机均可变频调速, 以便调整工艺参数。工作台电动机和砂轮进给电动机均能正反控制。

该设备由PLC控制。由PLC的输出端子接入变频器的FWD、REV端子, 可控制工作台电动机的正反转及起停, 而砂轮、导轮的起停, 则可由PLC的输出端子接入相应变频器的FWD端子控制。

由于PLC具有较好的实时刷新功能, 可以产生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 而且PLC具有大功率的晶体管输出接口, 能够满足步进电机绕组的电压和电流要求, 因此可用PLC直接控制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角位移与输入脉冲数成正比, 转向与脉冲分配到步进电机的各相绕组的相序有关。利用PLC产生一定周期的控制脉冲, 使移位寄存器移位, 产生十拍时序, 使5个输出继电器按单双十拍的通电方式接通, 驱动步进电机并由计数器控制脉冲个数, 使步进电机按一定速度, 完成进给量。

PLC步进图如图5所示。表1为输入、输出信号及其地址编号。

结束语

内径加工, 消除了手工研磨所引起的不确定性, 内径的精度和一致性都得到很大改善;有精密的内径尺寸为基础, 用无心磨床加工外圆, 外圆的精度和同轴度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在两种加工设备中均采用了微电脑控制, 自动化水平和加工效率得到提高, 劳动强度得到改善。另外, 内径加工的进给力如能自动调节, 则效率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陶瓷套筒是制作光纤连接器的重要零件。根据陶瓷的加工特性及陶瓷套筒的精度要求, 改进了内径和外径的加工工艺, 用振动研磨法加工内径, 用无心磨床加工外圆, 可提高加工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陶瓷套筒,振动研磨法,无心研磨法

参考文献

[1]艾冬梅, 贾志新.小孔加工技术发展现状[J].机械工程师.2000.1:8-10

[2]沈德金.MSC-51系列单片机接口电路与应用程序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

工序工艺控制 篇8

HXD工作原理:经滚筒式润叶机预膨胀并进行加温加湿的叶丝经振槽输送后, 进入膨胀干燥管道, 使叶丝在较短时间 (5~10s) 内快速脱水膨胀, 叶丝经旋风分离器分离, 由气锁出料。

1 试验材料

选取卷烟厂某牌号卷烟配方叶丝为试验材料, 在该厂制丝车间用SH963型 (最大生产能力6400kg/h) 叶丝在线膨胀系统进行试验。

2 试验方法

调整并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各工艺参数, 包括物料流量、回潮筒出料含水率、叶丝出料含水率、出料温度、工艺气体流量、经燃油炉加热后的工艺气流温度、回风温度、控制喷水量、蒸气注入量。

试验过程中分别改变叶丝进料含水率、物料流量、工艺气体流量、蒸气注入量、排潮开度、控制喷水量, 研究某单一参数改变对HXD设备运行状态的影响。在叶丝出料含水率稳定并且系统达到平衡的状态下在HXD进料口取水分样, 同时记录各参数。

试验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a.所有试验均保证HXD干燥后的叶丝含水率在13.5%左右;b.调整每一参数时, 连续跟踪记录工艺气体温度、回风温度、工艺气体流量、蒸气注入量、控制喷水量、物料流量、出料温度等条件, 每组试验记录10次, 所得平均值为该单一参数试验的运行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艺气体温度与回风温度的关系

随着工艺气体温度的升高, 回风温度相应上升, 回归方程为:Y=0.32X+69, 显著性R2=0.9928,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得出, 工艺气体温度每升高10℃, 回风温度升高约3.2℃。

3.2 入口含水率与工艺气体温度的关系

随着入口含水率的增加, 工艺气体温度有升高的趋势, 回归方程为:Y=8.477X+65.7, R2=0.9928,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看出, 含水率每增加1%, 工艺气体温度需增加8.5℃才能满足要求。

3.3 出料含水率与工艺气体温度的关系

随着工艺气体温度的升高, 出口物料含水率降低, 回归方程为:Y=-0.0356X+21.013, R2=0.8853,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看出, 工艺气体温度每升高10℃, 出口物料含水率降低0.36%。

3.4 入口含水率与控制喷水量的关系

随着入口含水率的升高, 控制喷水量有降低的趋势, 回归方程为:Y=-41.539X+1302.8, R2=0.9312,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看出, 入口含水率每增加1%, 控制喷水量降低41.5L/H。

3.5 工艺气体流量与工艺气体温度的关系

随着工艺气体温度的升高, 工艺气体流量降低, 回归方程为:Y=-17.762X+25073, R2=0.9243,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看出, 工艺气体温度每升高10℃, 工艺气体流量降低约177.6kg/h。

3.6 蒸汽注入量与控制喷水量的关系

随着控制喷水量的升高, 蒸汽注入量有下降的趋势, 回归方程为:Y=-31.707X+14378, R2=0.833,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看出:控制喷水量每增加10L/H, 蒸汽注入量则减少317L/H。

3.7 工艺气体温度与排潮阀门开度的关系

随着工艺气体温度的升高, 排潮阀门开度相应升高, 回归方程为:Y=0.063X+1.2776, R2=0.9492, 相关性为特别显著;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工艺气体温度每升高10℃, 排潮阀门开度约升高0.63%。

4 结论

4.1 在试验范围内, RCC出口含水率的改变对系统运行参数有显著影响。

RCC出口含水率与工艺气体温度、循环风温均有明显的相关性。

4.2 在试验范围内, HXD蒸汽注入量的改变对系统运行参数有一定的影响。

HXD蒸汽注入量与HXD循环风温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随着HXD进料负压的增大, 循环风温也相应的增大;随着HXD蒸汽注入量的增大, 控制喷水量有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大波.叶丝HXD在线膨胀技术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化学工程 (专业) 硕士论文, 2006.

[2]周俊, 崔升, 康金岭, 胡中军.高温气流式叶丝干燥机HXD工艺的理论和技术探讨.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自然科学篇) , 2004.

工序工艺控制 篇9

1 试验

1.1 方法

依据正交试验设计原则, 以升华温度、蒸汽流量、塔内风速、浸渍时间4个工艺参数为试验因素, 并以膨胀烟丝含水率符合工艺要求为前提, 各设置3个位级, 其他工艺参数保持不变, 选用正交设计表L9 (34) 进行表头设计, 采用综合平衡法对正交试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1.2 综合平衡法

在正交试验中, 通常试验评价指标只有一个, 评价起来比较方便直接,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往往起到决定性的评价指标不只一个, 通过综合平衡法对多指标进行评价, 找出使每个指标都尽可能好的试验方案。该方法是先分别评价每个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 然后根据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确定出最好的水平, 从而得出最佳的试验方案。

1.3 取样及评价指标

按下表2所列对应的工艺参数进行试验, 在设备运行稳定10分钟及冷却回潮出口含水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在冷却回潮出口处等时间间隔取样5次, 每次取样5kg。混合均匀后用四分法保留样品。按《卷烟工艺规范》中的方法分别测定膨胀烟丝的整丝率、填充值以及感官质量评价。感官质量评价:感官质量样品经卷制后, 平衡48小时, 由相对固定的11位评委按《卷烟》国标规定的方法进行评吸, 计分最小单位改为0.1分, 光泽评分统一为3分。

2 数据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数据

按表1中的因素顺序上列, 位级对号入座, 然后进行正交试验, 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2.2 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如下表3所示, 其中, K1、K2、K3分别表示因素位级1、位级2、位级3的3个试验数据的和值, R为各因素对应评价指标的极差。通过表3分析每个因素对各质量指标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 整丝率、填充值、感官质量评价指标数值越大越好;当物理指标与感官质量指标不一致时, 应首先考虑感官质量, 同时兼顾物理指标。

(1) A升华温度对于各指标的影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 填充值和感官质量得分极差最大, 说明升华温度对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填充值取值为A3, 感官质量取值为A2;对于整丝率而言, 理论上A2最好。综合分析, 首先考虑感官质量得分, 因此, 升华温度取A2, 即升华温度为320℃。

(2) B蒸汽流量对于各指标的影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 对于3个指标来说, 蒸汽流量的极差都不是最大, 说明B蒸汽流量是次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丝率而言, 取值为B2;对于填充值取值为B3;对于感官质量得分取值为B2=B3。因此, 综合分析, 首先考虑感官质量得分, 蒸汽流量取B2=B3, 即蒸汽流量为800 kg/h及1000kg/h。

(3) C塔内风速对于各指标的影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 整丝率极差最大, 说明塔内风速对其影响最大, 取值为C2;对于填充值及感官质量得分, 取值亦为C2。因此, 综合分析, 塔内风速取C2, 即塔内风速为34m/s。

(4) D浸渍时间对于各指标的影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 对于3个指标来说, 浸渍时间的极差都不是最大的, 说明D浸渍时间是次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丝率而言, 取值为D1;对于填充值取值为D3;对于感官质量得分取值为D1。因此, 综合分析, D浸渍时间取D1, 即浸渍时间为30s。

由上述综合分析可知, 最优化的参数组合是A2 (B2=B3) C2 D1, 即升华温度320℃, 蒸汽流量800 kg/h及1000kg/h, 塔内风速34m/s, 浸渍时间30s。

2.3 补充实验及应用效果分析

由于在正交试验中, B蒸汽流量对感官质量的影响出现了B2=B3的情况, 因此, 我们在实际生产验证最优化参数组合A2 (B2=B3) C2 D1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一组蒸汽流量参数调整实验, 其应用效果及参数调整实验见下表4。从表4可以看出, 最佳参数确认后, 蒸汽流量参数从800 kg/h~1000kg/h调整对三项评价指标的影响都不大, 且综合质量相对都较稳定。因此, 最终确认的最佳工艺参数是:升华温度320℃, 蒸汽流量800~1000 kg/h、塔内风速34 m/s, 浸渍时间30s。

3 结论

通过综合平衡法对浸渍-升华工序的4个工艺参数正交试验的评价, 结果表明, 在试验范围内, 升华温度320℃, 蒸汽流量800-1000 kg/h、塔内风速34 m/s, 浸渍时间30s, 为最佳工艺参数, 按此参数生产的膨胀烟丝综合质量最优。

由表3分析可知, 对于整丝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序为C>D>A>B, 较优水平为A2 B2 C2 D1;对于填充值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序为A>D>C>B, 较优水平为A3 B3C2 D3;对于感官质量得分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序为A>C>B>D, 较优水平为A2 (B2=B3) C2 D1。由上述分析可知。针对多指标评价的问题, 难以就每一个指标的单独分析找出较优的参数组合。而通过综合平衡法可以找出使每个指标都尽可能好的参数组合, 已达到找出最佳工艺参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目的。

摘要:为了提高干冰膨胀烟丝质量, 针对浸渍-升华工序对膨胀后烟丝质量的影响, 文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与综合平衡法对升华温度、蒸汽流量、塔内风速、浸渍时间4个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 升华温度320℃, 蒸汽流量800-1000 kg/h、塔内风速34 m/s, 浸渍时间30秒, 为最佳工艺参数, 按此参数生产的膨胀烟丝综合质量最优。

关键词:综合平衡法,干冰膨胀烟丝,浸渍-升华工序,正交试验,工艺参数,感官质量

参考文献

[1]范黎.GB5606-2005《卷烟》系列国家标准宣贯材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2]张本甫.卷烟工艺规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3]陈良元.卷烟生产工艺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于建军.卷烟工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5]邢文英.QC小组活动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工序工艺控制 篇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77-02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相关概念,最后探讨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是由许多个施工工序构成,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会对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若其中一个工序施工质量不合格,便会对后续工序的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当前建筑工程中的许多施工质量问题是由于施工顺序安排不当、工序搭接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可见,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意义重大。

1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大多具有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广、工序繁多、内容杂、施工周期短等特点,因而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总的来说,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这五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当,都可能给某个工序乃至整个工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人员有来自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他们都会参与项目建设中来,只有加强质量意识,控制好人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就有利于控制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施工机械的设备性能和管理人员的保养维护及操作人员是否使用得当,也会影响工序的施工质量;建筑项目施工所用材料种类繁多,材料质量是否合格将会直接影响到工序的施工质量;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方的施工组织措施等也会对工序施工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施工项目所处的地质条件、施工场地条件、气候条件也会对工序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如软土地基不利于建筑的基础施工,施工场地狭小不利于基坑施工,气温过高或过低将不利于混凝土体地施工和养护。

2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概念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包含着许多道工序,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互为前提,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所以要想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广义地来讲,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质量主要包括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这两个方面,它们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要控制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质量,这就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控制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满足要求,即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借助数理统计方法,选取部分工序进行检测,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以此判断工序质量是否达标,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应停止施工,并及时分析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予以纠正和改善。

3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做好事前工序质量控制工作

3.1.1认真分析,掌握施工工序重点和难点。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应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事先对各个工序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找出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工序,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砌砖工程的砂浆饱满度、灰缝水平度及厚度等。这样会施工后期的施工工序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3.1.2加强对各分包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工序较多,通常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专业和工种,因而可能会由多个单位共同来完成。所以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各个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从源头上确保工序施工质量。如检查承包商的人员是否到位,是否责任明确到人,是否有专门的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和收料员。

3.1.3建立相应的材料样品制度与奖惩制度。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受人的因素和材料影响影响最大,所以为取得较好的质量控制效果,就必须从制度上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例如可建立样品档案库,对进场材料建立相应的档案;并按照样品的标准对进场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使得材料的检验更加直观、明了,可操作性更强。为了提高材料质量控制的效果,还应对收料员及相关人员实行奖惩制度,通过抽样检查来检验收料员等对材料质量控制工作的好坏,并对操作者的违规操作进行处罚,对于质量控制效果较好的人员予以奖励,提高其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3.2做好事中工序质量控制工作

3.2.1施工过程中落实好样板制度。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中,实行样板制度是很有效的工序质量控制措施。尤其是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先进行样板的施工,并检查样板的施工质量,分析在以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确定工序质量控制重点;通过样板制还可为操作者及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实物标准,以掌握以后工序的施工和检查的标准;样板制还能有效避免因普遍性操作问题,防止大面积的返工。

3.2.2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检查力度,做好现场巡查,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对各个工序进行施工,在现场及时发现工序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尽早解决,避免积重难返。如对于砌体工程中的钢筋工程的施工,若采取砌体完成后开洞检查,便难以查出真正存在的问题,即是查处也难以补救,所以通过现场巡查来查处质量问题,便可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确保工序施工质量。

3.2.3对各个分包商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活动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及相关的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有的分包单位虽然制度了较好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在工序施工过程中没有较好地贯彻执行,也不能收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效果,所以应对分包商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监控,保证建筑施工工序活动在正常条件下进行,確保工序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3做好事后工序质量控制工作。在各个施工工序完成后,应对工序产品效果进行评价,并重点做好产品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工作,防止漏掉质量隐患。可在检查过程中推行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多级检查制度包括操作班组自检、质检员检查、下道工序操作者的核检、监理工程师的验收检查等,这样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疏漏工序质量隐患;交叉检查制度是各操作班组在工序产品完成后进行相互检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结语

总之,只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切实抓好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海荣.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5).

[2]苏现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策略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