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新月》(精选七篇)

《新月》(精选七篇)

《新月》 篇1

12月28日, 北京新月联合汽车有限公司 (下称“新月”) 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一路同行, 再创辉煌”的大型庆典活动, 庆祝公司成立二十周年。

在庆典活动上, 新月董事长刘长青回顾了新月二十年的不平凡历程。他指出, 20年, 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是一部成长的历史, 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公司从2间办公室、8名员工、25辆面包车起步, 发展到今天, 旗下已拥有12家分公司、2家子公司和1家参股公司, 经营范围涉及出租客运、旅游救援、租赁修理、驾校培训、会馆酒店等多个领域, 仅交通运输版块就有各种运营车万余部、员工万余名, 集团总资产达到36个亿。先后荣获“全国道路运输一级企业”、“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180多项, 成为北京行业内知名的大型交通运输企业。

五国城头新月 篇2

我家距离五国城故城较远,我很想到那里看一看。因为我还从来没有在夜晚来过呢。于是,我顾不上那几里远路,趁着月色,信步来到五国城的城池。

五国城的城池现在已经是断壁残垣,也只有两米高。可以看出,当年这座城池一定是很高的,经过八百多年的风吹雨蚀、日削月割,城池仍然显得很壮观。如今城池已经长满了绿草,在月光下,那小草叶儿闪着光亮在古榆间闪烁。那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金代五国城遗址”大石碑矗立在城头,碑的背面镌刻着五国城的来历。

史志记载,黑龙江省依兰县曾是金代五国城。

唐朝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册封末曷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名渤海。古代的依兰属渤海郡的德里府(一作铁力府——史学界有争议)。府设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马大村一带。辽灭渤海后,继承渤海领土主权,废除州县建制,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中下游地区五个大末曷集团分别设五个国(部)统辖。这五个国部分别座落在五个城落,即是“剖阿里”(今在俄罗斯境内)“盆奴里”(今汤原县固木纳城)、“越里笃”(今桦南县万里通河古城)、“奥里米”(今绥滨敖来密古城)、“越里吉”(今依兰故城)。德里府即德里镇一带属其之一的越里吉国(部)。统和二年(公元984年)五月,五国臣服辽国,辽“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越里吉国首城为五国城。因其居以东四国(部)之首,史称五国头城。(引自《依兰县志》1990年版50页)

北宋末代帝王徽宗赵诘、钦宗赵桓曾因为被金国战败所俘虏,经过三年辗转来到五国城过着幽禁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曾经在宫廷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贵生活,怎么能够受得了囚徒一样的生活呀?

提起宋徽宗,人们自然联想起《水浒传》书中刻画的几个鲜活人物:徽宗庸碌无能、贤愚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君形象;太尉高裘和蔡京等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的奸臣形象等。历史真实亦是如此。北宋朝廷不能使用忠臣治国,各级官吏横征暴敛,黎民百姓啼饥号寒,各地起义之民揭竿而起。以至于国无宁日,到处战乱,四处烽烟。此刻,北宋朝廷本该整肃朝纲,严惩贪官,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然徽宗不思治国良策,相反却借用梁山宋江的手镇压起义农民,使梁山英雄终于干了他们根本不想干的事,沦为朝廷屠杀农民的刽子手。

徽宗在历史上是个以信奉道教著称的“道君皇帝”,为什么他统治的封建帝国竟然被农奴制的金国给击败了?

驻足在五国城头,禁不住想起了苏洵的《六国论》来。苏洵认为,秦灭(统一)六国,是因为六国之中,有几个国家惧怕秦国的强大威胁,经常向秦国谄媚,并互相攻讦,没有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秦国所至。到头来被秦国一个一个的歼灭吞并。如果六国能够团结起来,恐怕秦国就不敢扬威天下了。那么宋朝为什么就让金国打败了呢?苏洵在借六国败亡的教训说明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无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驱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尤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实又在六国之下矣。

徽钦二帝蒙尘被幽禁于金国的五国城,金国皇帝分别饬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受辱多年。在中国有史以来的四百位皇帝中,他们父子作为帝王是最为不幸和最为耻辱的一对。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一个堂堂的中原大国,竟然被小邦胡人打败了?在幽禁中,他们是不是对此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认真反思”,我们实在不得而知。他们毕竟没有象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历史也没给他们以“重振皇威”的机会,便在异域他乡做了“野鬼孤魂”。

对于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北狩”的历史应该怎样客观评价呢?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应当给予公正地评价。徽钦二帝在金国幽禁时期,对于在少数民族中传播中原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幽禁期间,中原人经常与当地胡人接触,必然对胡人的社会生活有影响。尽管当时的金国在军事上是强大的,但是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当地的胡人还是很落后的。在与当地胡人的交往过程中,二帝带去的臣人宫人等把中原的文化生活习俗逐渐渗透给了当地人。以礼俗为例,长期在宫廷生活的人们,尽管在此被幽禁,但是二帝与下属等仍然是以君臣之礼,说话文明,举止有度。而当地胡人则是惯于骑射,作风粗犷,无所顾忌。开始与中原人接触中还认为这样的文明礼俗有些繁琐,以为啰嗦而不屑一顾。后来,他们从反感到默认,从默认到接受,并且发展到使用。从生活到生产,方方面面都得到传播。因此,这对于促进边地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两种文化是在撞击中进行交流的、融合的,进而发展的。由于生活的需要,人们在那样的环境里学习发挥创造。二帝在五国城的幽禁生活期间,有许多的发明。据说,东北火锅就是二帝在那个时候发明的。汪恩举先生撰著的《乾隆秘访三姓》介绍了二帝发明火锅的情节。故事是演义的,但是二帝发明火锅的事情是真实的,火锅起源于此,是因为当时的二帝幽禁生活需要,后来这种食具在东北广为流传。成为后来清王朝宫廷御宴。

抬眼望,新月如勾。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当年在此月下是怎样的思乡,那“回首家山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的悲凉凄苦的诗句,寄托了怎样的心境;低头看,脚下的悠悠碧草,当年二帝在这里踏着那如毡的悠悠碧草是怎样的排遣愁烦。那悠悠碧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寒料峭,它就顶凌破土而出;寒秋已至,万物萧瑟,唯有碧草挥展春晖,在五国城头扬绿吐翠。那些顽强的碧草,当年不知陪同二帝度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而今那些碧草仍然生命繁盛,想来它们就是当年陪同二帝的悠悠碧草所留下的根。八百个寒来暑往,八百个春秋,沧桑多少度。而今五国城雄姿不在,物是人非,唯有碧草悠悠,青绿如旧。那么,二帝的根在哪里?史家有许多猜测和推论。

据说依兰有一户赵姓人家,自认为是徽钦二帝之后,但因为族谱丢失无法为世人认可。但是无论如何,这户赵家还是认可自家是历史上曾经蒙尘的赵宋之后,愿意承认那个有着十分不光彩的历史的祖宗。

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宋王朝尽管有“靖康之耻”,并不影响大宋王朝已有的辉煌。“四海之内莫不王土,天下之邦莫不王臣”。古人不是圣人,与今人一样,王朝兴替,无不在曲折中前进。于是就有辉煌,有耻辱,有平坦,有曲折。这就是历史。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只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借鉴来指导当前的社会发展。

小路曲曲弯弯,人的思绪也有些混乱。

有人说,爱新觉罗是赵宋之后。如果是这样的话,真是历史的巧合。——北宋徽钦二帝治国无方,国破山河碎,被金国俘虏成为阶下囚,可谓

“一失足成千古恨”;清王朝的爱新觉罗皇族们也因为治国无方而把封建帝国撕破,列强把万里河山分割。

人们苦于寻找二帝的坟冢,然而竟然不知在何处。清朝的曹廷杰曾经考证说葬于“沙兰屯”。但是,他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亲眼看见坟冢所在,而是听一个老者所指点而已。史传当年徽宗驾崩之后,南宋朝廷多次与金国交涉,才得以把徽宗的遗体迁回临安(今杭州),当打开棺椁却发现没有徽宗的遗体,内盛一个木制的人体罢了。在北宋的以前列位皇帝的墓冢处,虽然有徽钦的墓,但是那是衣冠冢。然二帝到底葬于何方?人们不知其详。据说,二帝墓冢就在依兰故城之内。中华民国时期,有人曾经指出过二帝的详细墓冢所在。

根据多方面的信息分析综合,徽钦二帝葬于依兰的可能最大。其理有如下五点:一是二帝生前有嘱,死后葬于巩洛之原。依兰地区之地貌有似巩洛之原的形胜,择此为墓穴可满足二帝的遗愿。二是金人不会同意为落魄的宋天子死后进行远涉千里的安葬。在五国城就地安葬实为方便,既不能有什么麻烦,又不失体统,何乐而不为。同时,二帝的宫妃后人甚众。若把二帝遗体远迁,那么这些人死去怎么办?不合葬一处又不合情理,合葬一处又费时费力,不如在五国城就地安葬,从而减少了一切不必要的麻烦。三是关于二帝的墓冢安葬其他地方没有其他史志作为旁证。二帝不论葬与哪里,必然有史志为佐。毕竟是一朝帝王,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安葬,都必然为当地的一件“兴师动众”的大事,都应该为当时的州县官吏主持大典,并应该合乎常理地写进志书。截止目前,没有发现这样的史志记载。四是南宋王朝的志书没有关于徽宗和钦宗死后的安葬记载。钦宗是在徽宗死后几十年才辞世的,南宋王朝仿佛没有能力考虑这个皇帝的后事问题。五是依兰历史上有人知晓二帝的墓冢地点,并言之凿凿地说就在依兰的故城之内。

按照考古理论,在没有发现二帝新的墓冢证据之前,权且以现有结论为主,把二帝的墓冢定论在依兰。

不妨给二帝修个墓冢,给他们立个碑,铭刻这样的碑文:“骄奢淫逸必亡国,励精图治百业兴”,以儆世人。

历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论是为国之道,还是为家之道,我们都应当世代铭记。

新月落入山林,三江口远山呈黛色。夜色里,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江苏新月形人工岛建设探讨 篇3

根据世界沿海及我国人工岛建设的现状以及江苏海域的环境资源特征, 尤其是江苏沿海开发的迫切性, 江苏提出新月形淤泥基人工岛构筑的新方法, 在于采用人工设施对于自然力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即通过对风浪等自然力和江苏沿海丰富的泥沙资源合理利用, 可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投资、集约经营和科学发展的目的。

1 江苏海洋新型人工岛建设的作用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江苏沿海在带动苏北发展、服务我国中西部和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强, 但是由于港口与城市和旅游对于海滨岸线矛盾愈加突出, 而且从沿海自然环境所产生的需求, 以及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江苏海洋开发和江苏沿海规划的实施等方面, 都对人工岛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人工岛建设可以在港口国际化城市建设、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及促进江苏沿海开发的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1 对于港口建设的作用

江苏沿海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空间资源开发, 对于人工岛建设有着新的需要和要求, 洋口港太阳岛建设充分反映了港口与人工岛的密切关系, 徐圩港区建设因缺乏人工岛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人工岛对于港口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采用传统的筑岛方式, 无论在技术方法上, 还是在资金上都严重制约了人工岛规模化建设和利用, 无疑影响着江苏沿海港口的发展和海洋的综合开发。按照新海洋型工业理论, 积极探索海洋空间开发的新路径, 尤其是探讨人工岛新的构筑理念和构筑技术, 将有利于江苏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2008年连云港港实现了亿吨大港和300万标箱宏伟目标, 现在正在积极推进30万吨泊位和徐圩港区建设[2], 但风浪和泥沙淤积对港口影响严重。借鉴国外人工岛建设的先进经验, 走科学创新的新海洋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新月形淤泥基人工岛建设, 既可以解决港口防风挡浪作用, 又可以依托人工岛建造泊位扩展港区, 也可以为港口提供海上仓储和货物加工的海上空间, 还可以减少泥沙的回淤量。

1.2 对于延伸城市和旅游岸线的作用

在江苏省954 km的大陆岸线中, 由于港口建设, 城市岸线愈加紧缺。特别对于连云港有着基岩岸线可作为旅游和城市岸线的有利条件来说, 随着国际化海滨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重心东移战略的实施, 东部城区空间资源将更加紧张。通过人工岛建设, 可向大海拓展生存空间, 可以为城市发展向海上延伸海滨岸线, 可使连云港建设海上城市和海上乐园。海滨旅游是连云港旅游的一大特色, 但是由于港城、港游海滨岸线矛盾的加剧, 严重制约了连云港海滨旅游的发展。同样在南通、盐城建设人工岛, 可极大地发挥海洋空间资源的优势, 拓展填补城市和旅游岸线。通过人工岛建设, 不仅延长了旅游岸线, 还因人工岛建设使得海上风景更加旖旎迷人, 可在海上建设和发展为旅游乐园和海上天堂。

1.3 作为海洋综合开发基地的作用

江苏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在历史上, 海州湾和吕四等都是我国沿海八大渔场之列, 前三岛是江苏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江苏沿海还是我国沿海风能、波浪能富集区域之一, 海洋仓储、海上加工厂和海上飞机场等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矿产、化学资源开发也有着广阔前景。实施人工岛建设, 可以突破海洋资源开发的诸多瓶颈, 可以成为海洋综合资源开发基地, 将江苏沿海开发引向更广更远的海洋空间[3]。

同时, 按照流场动态平衡原理, 通过人工岛建设, 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既可降低回淤量, 还可利用其产生的流场, 消除河口拦门沙等障碍;并通过新型的人工岛构筑, 促进江苏沿海形成一个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2 江苏人工岛建设总体布局设想

江苏海岛主要为基岩岛和沙岛两种类型, 地理分布上分为3个区域, 即北部近岸、北部近海与长江口北支[4]。根据江苏海域的自然特征, 依南西临北东和面向东方大海、迎向与主导风向和强风向相一致的基本环境, 港口、岛屿、滩涂、辐射沙洲及河口的分布, 乃至当前江苏沿海发展的基本要求, 初步设想人工岛建设应突出重点、服务重点, 以点带面、优化发展;从岸线特征及港口建设和自然岛屿分布情况看, 则要依岛建岛、依沙建岛、依港建岛, 岛港相映、岛岛相连;从江苏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对于人工岛功能需求上说, 既要突出重点、功能有别, 也要相互兼顾、趋利避害、综合利用。所以, 在总体上设想进行依港联岛式、依沙连岛、沙岛呼应式和消浪除沙式等布局。

2.1 依港联岛式布局

按照江苏沿海开发规划和港口开发建设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以服务30万吨泊位和徐圩港区建设为主[5], 且利用30万吨航道开挖、洋口港、吕四港、大丰港、滨海港建设为契机。第一, 在东西连岛 (羊窝头) 东部海域建造以挡浪为主要功能的人工岛屿, 该人工岛坐标为119°32′05″E, 34°45′30″N。由于该人工岛紧邻江苏最大的海滨旅游地———东西连岛海滨旅游区, 可使该人工岛在服务港口的同时, 利用北部海岸发展海滨旅游。第二, 在羊山岛与开山岛之间, 徐圩港浅海区域, 实施挡浪护港型人工岛建设, 也可作为徐圩港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该人工岛坐标为119°38′E, 34°35′N;在北部柘汪海域119°14′30″E, 35°02′30″N, 建1个人工岛为柘汪港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第三, 依托南通、盐城诸港, 科学利用辐射沙洲和水下航道, 以及潮波作用, 建设人工沙岛。

2.2 岛 (沙) 岛呼应式布局

这一布局的设想, 主要基于对自然岛屿, 尤其是海州湾的基岩岛屿, 能够更加充分利用。诸如: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和海洋牧场建设, 海州湾远洋基地建设等[6]。

第一, 在连岛、竹岛和秦山岛之间建造1座人工岛屿, 使3岛通过中间的人工岛相互呼应, 连成一体, 坐标为119°24′E, 34°48′N。这一布局不仅使原来邻近城市岸线的空旷海域平添了景观资源, 更具有观赏性, 而且使其潜在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掘和利用。尤其对于与竹岛相对的海滨新城和海滨商务区建设, 增添了几分姿色, 有着更优越的山海环境。

第二, 在前三岛诸岛之间建造1座人工岛屿, 使前三岛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相互依托、相互利用, 促进前三岛资源综合开发, 坐标为119°51′E, 35°02′N;在前三岛与连岛和秦山岛之间建造1座人工岛, 拉近前三岛在视觉上给人们看上去很远的距离, 也为实施海州湾资源综合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坐标为119°44′E, 34°50′N。

第三, 在南通和盐诸辐射沙洲中, 首先选择居于中心位置的沙洲构筑人工岛, 使其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逐步趋于平衡后, 再行扩大和外延, 逐步改变辐射沙洲周围的水文环境, 构成沙岛呼应的布局。

2.3 消波除沙式布局

在河口外海域, 往往都有规模较大的拦门沙坝, 对河口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障碍, 连云港灌河口、射阳河口的拦门沙就较为典型。灌河河宽水深, 被著名河口专家陈吉余先生称为“苏北的黄浦江”, 有着发展航运的良好条件, 只是因为河口外到开山岛处有一道NW—SE向、长约20 km的拦门沙阻挡, 使灌河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故而在灌河口外与开山岛之间的拦门沙处, 筑一人工岛, 固其基底和护岸, 使其在波浪、潮流和海流运动中产生新的流场, 带走人工岛附近的拦门沙, 为灌河口开阔其航道。坐标为119°52′03″E, 34°29′30″N。

在南通、盐城海域暗沙诸多, 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 通过人工岛建设所产生的动力作用, 而消除水下暗沙的障碍。此外, 还可根据海洋开发和各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各类专用人工岛。诸如海洋能开发人工岛、海上飞机场人工岛和海上核电站人工岛等。

3 构筑新月形淤泥基人工岛的特点

新月形人工岛构筑的特点:利用新月形两个岬角较小的面积, 达到能够为其后部人工岛部分防御波浪的作用, 从而为填充淤泥等辅料, 建设淤泥基人工岛, 实现淤泥等废弃材料资源化等方面创造条件;通过岬角波浪的反射、绕射形成的干扰, 达到不断损耗波浪能量的目的, 从而实现淤泥基人工岛安全的作用;能够利用人工岛新月形海湾的自然堆积, 而促进人工岛沙滩发育, 并且不断增大人工岛的面积;实现节约资源、集约发展模式的新型人工岛的构筑;设置屏障辅助设施, 更好地保障人工岛的安全和岸滩的发育;对人工岛更好的综合利用, 并实践新海洋型工业发展理论, 促进人工岛及其周围海域流场良性分布, 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恢复。

3.1 实现资源节约的淤泥基人工岛构筑

淤泥资源化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认识, 我国沿海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淤泥筑岛, 乃至实现淤泥的固化加以利用, 但更多的是采取围填措施。这虽然也是利用淤泥构筑淤泥基人工岛, 但由于围填需要大量的块体或石方, 而使人工岛建设在经济上达不到节约的目的。尤其是在四周实施围填, 对于岸滩的发育都有很大影响。而实施新月形这一特殊形状的人工岛建设, 只需要在岬角及辅助设施几个点上进行块体或石方固实、消耗波能, 为其后部实现淤泥及其他辅料的填充营造着一个安全的环境, 达到废物利用、节约资源, 建设经济型淤泥基人工岛的目的。

3.2 实现岸滩发育和人工岛集约型发展

由于其他形状和“先围后填”的人工岛, 在以波浪为主的水动力条件下, 破坏了岸滩发育的基本条件, 虽然在背风一侧的波影区能够形成波浪的散射, 而导致泥沙沉积下来, 但这个区域往往形成淤积型岸滩, 更容易受到潮波影响。而新月形人工岛形成的新月形海湾, 在各种波形较强动力的作用下, 促进较大颗粒悬浮物在海湾内沉积下来, 发育形成沙质海岸。尤其是星状屏障的设置, 为新月形海湾创造发育了沙质海岸的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新月形人工岛和星状屏障设置, 改变了原来海域的流场, 将星状屏障设置成人工鱼礁的结构, 可作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并利用人工岛的条件发展海上养殖、增殖, 建设海上牧场;而新月形海湾作为海滨旅游所需要的海水浴场, 新月形人工岛可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 使人工岛成为重要的海滨旅游地;在新月形人工岛后侧可根据需要, 建设泊位、货场, 发展港航事业等, 从而实现新月形人工岛的集约型发展。

3.3 实现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 由于新月形人工岛及辅助设施的构筑, 完全改变了原有海域的以往复流为主的流场分布, 而使流场在以人工岛为环绕体做循环状分布, 促进紊流增多和流场的复杂化;第二, 由于紊流增多, 且呈复杂多样的循环性流场, 增加和丰富了海水的溶解氧含量和有机盐, 为浮游生物繁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人工岛及星状屏障人工鱼礁式结构的设置, 自然就成为鱼虾等海洋生物的集聚地, 而良好的流场环境又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物, 从而使人工岛地区海洋生物得到增殖, 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第三, 由于新月形人工岛的构筑, 对于块体和石方需求量的减少, 不仅节约了资源和资金, 也起到保护山体不受开采等作用;第四, 通过对人工岛科学合理的利用, 尤其是按照新月形人工岛不同部位的不同特征设置相应功能, 综合利用新月形人工岛资源, 使其能够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从实践上检验新海洋型工业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 结束语

江苏正在拟定“江苏海域使用10年发展规划”, 沿海开发要抓住机遇, 勇于创新, 要在全省沿海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要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 发展节约经济、循环经济, 注重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新月形淤泥基人工岛构筑这一新方法, 要作为江苏沿海人工岛建设的重要措施, 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港口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连为一体的重大项目。尤其是建设以疏浚物为填充材料的淤泥基人工岛, 既解决了港口抗御风浪的屏障问题, 又解决了港口用地紧张的矛盾, 还能因对淤泥的“废物利用”, 使江苏沿海发展观念和管理模式实现新的突破;按照科学发展观, 先行先试、科技创新, 推进新月形淤泥基人工岛建设。积极鼓励和组织科技力量进行试验, 评选合适的配方和方案, 开展三点定位、淤泥固化、软基处理、新月形人工岛岸坡防浪、重力承载等先期试验;要集聚资源效应, 突破江苏海洋人工岛建设的投资瓶颈。要充分应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于江苏沿海开发建设的政策资源, 充分发挥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滩涂资源、沙洲资源和区位优势, 并将诸多的资源有效整合、科学集聚, 以吸引国内外具有海域岛屿开发性经验的财团共同投资, 政府提供部分贴息;凝聚我国中西部及更大区域内的受益者投资入股, 兴建江苏海洋人工岛;要针对港口和城市必须共同发展和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具有特色的海滨港口城市等具体要求, 对所实施各人工岛的功能, 积极探索人工岛综合利用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严凯, 过达, 等.海岸工程:附录A人工岛[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2]郑焱.克难奋进让沿海开发龙头高高昂起.连云港日报, 2009-02-12 (1) .

[3]张名亮.浅论江苏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路径[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8) .

[4]江苏省海岛综合资源调查组.江苏省海岛综合资源调查报告[Z].1995.

[5]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Z]2009.

一钩新月天如水…… 篇4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丰子恺先生发表的第一幅漫画。

读这幅画,令人想起一句名言:“一百个导演,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读这幅画,让人想说这样的话:“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丰子恺。”

这幅画,人见人爱。郑振铎先生说出了多数人的感受:“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我得到的印象,较之我读那首《千秋岁》为尤深。”

观赏丰子恺这幅作品,想起了白居易的话:“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观赏丰子恺这幅作品,想要说的话是,优秀的画作,不仅有形、有色、有光、有影,而且有情、有言、有声、有义。

丰先生寥寥数笔,竟引出了那么多人的那么多的议论。

这又应了那句话,艺术贵在移情。接受这个“移情”的观者越多.这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多少名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从事的,是“遗憾的事业”。

倾心追求事业的人常有遗憾,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向事业的“金字塔”攀登,每一天都比昨天站得更高,从而发现往日留下的遗憾。

这就是为什么,画家要将以前的作品付之一炬。

这就是为什么,摄影家仅能从上万幅作品中选出一百幅来办“个展”。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处女作,也为丰先生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丰子恺先生画的,不是新月,而是残月。

宋朝临川诗人谢逸作《千秋岁——咏夏景》时,见到的月亮,不是这个样子。

这幅新月图,让人想起生肖邮票中出现的错误:马前腿关节被画错了,画成了跟后腿一个样。我们欣赏过唐三彩马,观看过《马球图》(唐),马前腿的关节都不是这样的。现代人向艺术与科学分离的方向,退得很远很远。

最近,又同一件有类似错误的画作不期而遇。笔者在国内一家权威科学院7楼会议室,无意中发现墙上一幅大油画也将月亮的方向画反:油画最左边有一轮红日,最右边却是一弯新月。可见,这位画家并不知道那皎洁月光是怎么来的。

过去,人们说,科学始于观察。

艺术家的作品出现了不科学的失误,原因在哪?当然人们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亲恭,这时,拥有科学知识就十分必要了。因此,乔治·萨顿说:“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

艺术揭示情感奥秘,却离不开对宇宙奥秘的理解。

艺术倾诉人性情怀,却离不开对宇宙之理的认识。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大师者,知万物之理方现天地之美。

迄今,人们仍说不出一个人感性的修养与理性的事业有什么确切的直接的对应关系。

爱因斯坦喜爱莫扎特和巴赫的作品,喜欢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还是个“第一小提琴手”。但是我们无法断定,是莫扎特或巴赫的什么曲子,或是小提琴的哪一根弦,引发了爱因斯坦的灵感。

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取得重大成果,但是我们无法说明陈景润未能最终摘下桂冠,是因为欠缺什么人文素养。

人们可能永远无法证明,拉小提琴适合研究相对论(爱因斯坦),喜欢写诗适于探索量子论(薛子谔),爱敲鼓有助于思索量子场论(费曼)。

无数的大师和普通人,用他们的经历,用他们的生动故事,披露出这样的共同现象:

一个人若能将感性与理性融合于一身,往往会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富有爱美心审美力,富有直觉与灵感,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富有分析力与整合力,富有兴趣与幽默,富有激情与专注,富有童心与稚趣,富有情感智力、成就动机与意志品格。

无数的大师和普通人,用他们的经历,用他们的生动故事,披露出这样的规律:

做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理性智力是必要条件,感性智力与意志智力则是充分条件。

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感性智力是必要条件,理性智力与意志智力则是充分条件。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理性智力、感性智力、意志智力是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人生幸福、事业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将理性智力、感性智力和意志智力融于一身。

这里,用得上克德罗夫的一句话:“真正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只能是那种懂得艺术酷爱文学的人。”

好奇、爱美,求知、审美,是人类生而有之的天性。

每一个儿童,生来就是科学家兼艺术家。

只是到后来,他们先是文理“偏科”,然后文理分科,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艺术家,科学家兼艺术家者极为罕见。

500年前不是这种情形。达·芬奇(1452—1519)是美术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

200年前情形不很严重。歌德(1749—1832)是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是有成果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人流”的画家。

只是到了近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细琐,人们的知识范围、思索范围、活动范围越来越狭窄,科学与人文,真与美,理性智力与感性智力互相分离,越走越远。

人们终于认识到,这种分离是多么有害,它们的融合又多么必要。

《新月》 篇5

关键词:《眉妩·新月》,比兴寄托,沉郁凄婉

王沂孙, 字圣与, 号碧山, 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 ( 今浙江绍兴) 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时间为南宋后期至元初, 他是南宋后期格律派词人。王沂孙传世的作品, 如今所能见到的仅有《花外集》一卷 (一名《碧山乐府》) 。

王沂孙的咏物词多君国之思和忧时之感, 这正是因为王沂孙经历了国破之痛, 其词方显得沉郁凄婉。沈雄在《古今词话 · 词评上卷》评价王沂孙的咏物词说:“皆春水、秋声、新月、落叶、物情之句。往来止有赠方秋崖、周公谨数阙, 而曼声为多。”其《眉妩 · 新月》一词较有代表性。

下面具体分析王沂孙《眉妩 · 新月》这首词的艺术特征。

渐新痕悬柳, 淡彩穿花, 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 深深拜, 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 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 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 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 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 还老尽桂花影。

一、比兴寄托, 借物抒情

《白雨斋词话 · 卷二》云:“碧山咏物诸篇, 固是君国之忧。时时寄托, 却无一字犯复, 字字贴切故也。”王沂孙的这首《眉妩 · 新月》, 虽然情调显得较为感伤和消沉, 缺乏慷慨激昂、催人奋发的力量, 词意也比较隐晦, 但胜在情感真挚, 蕴藉深厚。

词的上片开头写月, 以婉转委曲的笔调描绘新月初出的姿态, 由写月再到写个人往日的情事。“渐新痕悬柳, 淡彩穿花, 依约破初暝。”这三句描写了新月如钩, 似一抹淡淡的痕迹, 月色清澈, 浅浅如水, 轻盈地游弋于暗夜之中, 它的光亮划破了初沉的夜色。此句中的“渐”字勾勒出了新月缓缓出现的神态, 也仿佛能够揣摩出词人静静等待的难耐之情。“便有团圆意, 深深拜, 相逢谁在香径?”此句许是词人追忆起了年轻时与恋人月下相约的美好往事。在国家山河陷落的时候, 四处飘零的词人, 在新月的暗暗光色里, 由弯弯的月儿想到自己无法与恋人相逢, 只能通过回忆才能感受与恋人团圆的喜悦。“画眉未稳, 料素娥、犹带离恨。”苍穹中这纤细的新月仿若佳人还未画稳的娥眉, 这又不禁让人想到广寒宫里带着离愁别恨的嫦娥, 由幽怨的嫦娥词人更易想到昔日与恋人欢乐和谐的美好往事。对比今日所处的冷清环境, 词人因而产生了无奈的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 宝帘挂秋冷。”写拜月的人满腹愁肠回到屋中, 将帘幕挂起来看月亮, 秋夜清冷, 新月如一弯小银钩, 使人顿生怜爱之心。此处的“冷”字既是指深夜月光下清冷的天气, 也是指词人现在愁绪百端的心境。一个“冷”字也赋予了下片凄冷的基调。

词的下片意转双关, 词旨深微。词人由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幻姿态, 转而想到了千古以来王朝兴亡更迭的规律。“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 难补金镜。”这三句透露出了词人盼望恢复故土的理想之情。首句用了一个“休”字, 词人明明是想要询问千古的盈亏之理的, 但偏偏又以一个“休”字制止了自己的念头, 能够看出词人心中焦虑却又无奈悲苦的情绪。而“叹谩磨玉斧, 难补金镜。”笔锋一转, 浓墨描写了故国破碎, 山河恢复无期的悲哀苦闷。更进一步来说, 金镜如月, 新月如同国家, 然而月儿尚有圆满之期, 然而国家却仿佛再也没有破镜重圆的时候了, 怎能不令人吞声呜咽呢?

“太液池犹在, 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这三句是说世事无常, 兴衰胜败, 人们无法控制, 昔日为宋皇室优游取乐之处的太液池犹在, 却物是人非, 再没有人来“重赋清景”了。词人由此联想到宋室颠覆, 江山易主, 山河沦落异族之手, 不由无限伤心苦楚。

“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故乡在漫漫长夜中, 词人却还在痴痴地期待这新月缺而复圆。“试待他”三个字用得非常巧妙, 词人在深沉的月色中, 苦苦渴望着国家如同缺月般能够转亏为盈, 重归完整。为了表达自己迫切期待和惶恐的心情, 词人千锤百炼才用上了一个“试”字, 然而, 这个尝试没有成功, 这个美好而微弱的希望, 最终还是消失不见了。

“看云外山河, 还老尽桂花影。”此处的“云外河山”既指月, 也指故国河山。此句情感较为悲慨, 这二句意思是说, 倘若能够等到月圆, 仰望月光下的大地山河之时, 恐怕月中的桂花树已经十分衰老了吧?

在《眉妩 · 新月》这首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以新月为明线, 以情感为暗线, 两线贯穿全词, 并无缺断之处。词人的巧妙构思, 可见一斑。此外, 词人以新月这条线把个人情事与家国之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讲得沉痛委婉, 其笔力深厚, 令人赞叹。

二、隶事用典, 自然贴切

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 · 卷八》中说:“《黍离》、《麦秀》之悲, 暗说则深, 明说则浅。”王沂孙善于隶事用典, 不深不浅, 恰到好处, 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使词中的意象具有了深挚婉约的艺术效果。

如词中“便有团圆意, 深深拜, 相逢谁在香径?”三句, 似化用唐李端《拜新月》:“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两句的诗意, 极写此时“团圆意”的殷切。拜月之时, 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 于是这殷切的期待一瞬间便蒙上了淡淡的哀愁。“画眉未稳, 料素娥, 犹带离恨。”词人以未画就的黛眉喻指新月, 似用“张敞画眉”之典故, 后两句又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素娥即指嫦娥。这里到底嫦娥恨的是画眉未稳还是自己孤身一人无人画眉的孤寂十分引人遐想。

而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 宝帘挂秋冷。”三句中, 能够看出作者化用了秦观《浣纱词》:“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三句中的最末一句, 然而王沂孙用事熟练, 化用的非常圆融。“银钩”指的就是月亮, 新月弯弯恰似卷帘的小钩子, 想象很是有趣。词中的“秋冷”两字用的非常贴切, 道出时间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境。

此词的下片中的“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 难补金镜。”反用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的修月人用玉斧修月的故事, “金镜”指的即是月亮。此三句说金镜残缺, 即便磨好玉斧也无法修补上了。

词的结尾写到:“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 还老尽桂花影。”姜夔在他的《玲珑四犯》中写到:“扬州柳垂官路, 有轻盈换马, 端正窥户。”王沂孙词中用“窥户端正”, 只是打乱了姜夔词中“端正窥户”的语序, 这四字的意思是从门窗中偷偷看满圆之月, 寥寥几笔写出了望月之人内心的焦虑和忐忑。“桂花影”则用了《酉阳杂俎》中关于月中桂树的传说:“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 树创随合。”词人将自己渴望故土收复, 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凉之感尽付于词中的新月上, 读来令人感伤。

三、沉郁凄婉, 感情真挚

陈廷焯论词推崇沉郁, 其《白雨斋词话》云:“周、秦词以理法胜。姜、张词以骨韵胜。碧山词以意境胜。要皆负绝世才, 而又以沉郁出之, 所以卓绝千古也。”陈廷焯认为碧山词的“意境”是其最高艺术成就, 而最能体现“意境”便是“沉郁顿挫”的词风。并将碧山词看作“沉郁”的典范。

王沂孙在他的咏物词中非常喜欢用深、冷、离恨、凄凉等字词, 这固然与他创作时精雕细琢有关, 与他的词作题材范围局限有关, 但也与他自己身世飘零所处时代山河破碎有关。因为王沂孙常用的这些字词, 其词读起来就有了一种凄婉的感觉。

平心而论, 王沂孙的咏物词以委婉隐约之调, 寄寓深沉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的精湛艺术造诣, 确实是当时词人所难以企及的, 但也不可过于拔高他的艺术成就。王沂孙的咏物词, 通过比兴寄托借物抒情的方式, 在行文中自然贴切的隶事用典, 读来使人有沉郁凄婉之感。又因为他抒发的家国之忧和身世之悲感情自然流露, 所以其词就显得情感真挚, 动人心魄, 因此, 王沂孙的咏物词在宋末元初的词坛上, 是应当有其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1]吴则虞:《花外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M].1988年版。

[2]王沂孙著, 吴则虞导读《王沂孙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版。

《新月》 篇6

关键词:文体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新月派”,译本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是十四行诗中广为传颂的诗篇,该诗以精彩的选词、丰富的意向以及美好的主题吸引了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很多译文也应运而生。在对译文分析比较过程中,文体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词法、句法、韵律以及修辞各方面的分析对帮助理解分析译本功不可没。徐有志认为:在读一首诗时,我们经常被音韵学和字系学层面的声音和视觉、词汇层面的单词和富有内涵的词组的使用和不惯常搭配的使用、句法层面的不规则词序、以及语意层面的压缩表达方式和诗歌中修辞手段的使用等打动。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新月派从理论到实践对诗歌的格律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新月派中不少诗人都曾翻译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与梁宗岱均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其翻译的诗歌作品多少会受到新月派理论的影响。本文将选取梁实秋(以下简称梁1译)和梁宗岱(以下简称梁2译)的译本,从文体学角度对二者分析比较,试图找出二者各自的优劣之处,从而就诗歌翻译策略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1 韵律结构

从结构上看,第十八首是典型的“莎士比亚体”:即该诗共14行,分一个8行组和一个6行组;8行组中有两个4行组,6行组中有一个4行组和一个2行的结尾对偶句。诗押abab cdcd efef gg的韵式,且以五音步抑扬格的格律写成。且看两篇译文:梁1译与梁2译均分为14行;但篇章布局大不相同:梁1译整体偏向自由,每行字数不尽相同,整体看来有错落曲折之感;梁2译整体偏向统一,每行字数完全相同,整体看来有整齐规范之感。

再看韵律,原文是严格的“莎士比亚体”韵律,梁1译与梁2译均基本遵循了同样的韵律,但仍存在差异,二者每行末尾汉字的拼音分别为:ni, he/di, guo/re, lian/luo, zhuan/se, rong/zhe, sheng/xi, qu;tian, wan/jian, duan/lie, bi/zhe, hui/luo, fang/bo, chang/jing, ming;根据对押韵的定义: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梁1译基本上都按要求押韵了,但he与guo, re与luo, rong与sheng, xi与qu共四处没有严格押韵,梁2译也基本上实现了押韵,但lie与zhe, bi与hui共两处没有严格押韵,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韵律方面梁2译更加严格规范可取。

2 修辞

修辞格的使用是第十八首诗的重要语言特点,经统计,该诗使用的修辞格多达十种,分别是设问、明喻、暗喻、拟人、倒装、头韵、矛盾、提喻、夸张以及双关。第一:原文“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是设问,梁1译与梁2译均体现了这一修辞;第二:“compare...to”属于动词型明喻,梁1译为“把…与…相比拟”,梁2译为“把…来…比作”,二者均体现了这一修辞;第三:“the eye of heaven”是暗喻,天空之眼实指的是太阳,梁1译为“太阳”,把喻体明朗化,丢失了暗喻修辞,梁2译为“天上的眼睛”,保留了暗喻修辞;第四:“his gold complexion”是拟人,其中“his”指的是太阳,梁1译为“他的金色的脸”,梁2译为“它那炳耀的金颜”,二者均保留了拟人的修辞;第五:“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是倒装,正常的语序为“The eye o heaven sometime shines too hot, And his gold complexion is often dimmed”,梁1译为“有时太阳照得太热,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虽然没有严格保留倒装(是因为考虑到中文表达习惯),但将“有时”以及“常常”放于句首,是在尽量保留倒装语序,而梁2译为“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则完全摒弃了倒装,将处理后的语序呈现出来;第六:“fair from fair”是头韵,梁1译为“美的事物”,梁2译为“芳艳”,均放弃了头韵;第七:原文首先说“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又说“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采用矛盾修辞手法,梁1译与梁2译均体现了这一修辞;第八:“eternal lines”是提喻,用诗行代指整个诗篇,属于用部分代整体,梁1译为“不朽的诗句”,保留了提喻这一修辞,梁2译为“不朽的诗”,丢失了这一修辞;第九:“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等多处采用了夸张修辞,梁1译与梁2译均保留了这一修辞;第十:“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为双关,该句不只是在说夏天的景象,而且暗指美好事物的到来多受磨难,梁1译与梁2译均保留了这一修辞。综上所述,梁1译共有两处丢失了原文的修辞手法,梁2译共有三处丢失了原文的修辞手法,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修辞方面梁1译更加忠实原文。

3 词法

诗人在写一首诗时,充分利用优美精炼的语言,使读者能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感受到它的语言之美(刘旺余,63)。这首十四行诗词汇丰富洗练,比喻新颖独到,韵律悦耳,读来朗朗上口。梁1译与梁2译在选词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特举几例。一:原文第二行中“temperate”的翻译。梁1译为“温和”,该词的解释为:不冷不热;(性情等)使人感到亲切。梁2译为“温婉”,该词的解释为:温和柔顺。“温和”一词除了有性格亲切的意思之外,还有气候不冷不热的意思,所以用“温和”来形容“你”,一方面指“你”的性格亲切温柔,另一方面暗指“你”的性格比英国的夏日还要温和,有双关之妙。“温婉”则不然,因为该词主要是来形容女性性格脾气温和柔顺的。二:原文第三行中“buds”的翻译。梁1译为“花苞”,该词的解释为:称呼植物花朵的蓓蕾期。梁2译为“嫩蕊”,该词的解释为:含苞欲放的花。梁2译的一“嫩”字道出了花苞的娇艳,生动地描绘出女子娇弱美丽的形象,更有风韵,胜过“花苞”。三:原文第三行中“shake”的翻译。梁1译为“吹落地”,简单直接,但没有体现出文中“狂风”的威力;梁2译为“作践”,该词的解释为:糟蹋,浪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狂风过境的威力以及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的景象,说明娇弱的花苞也未能幸免。四:原文第六行中“gold complexion”的翻译。梁1译为“金色的脸”,平实忠实,但与梁2译“炳耀的金颜”相比就略逊一筹,因为梁2译添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把太阳的辉煌及至高无上的威严展现的淋漓尽致。从示例中不难看出,在译诗的选词方面,梁1译更加平实简明,成功地将诗中的意向译出,可谓“中规中矩”;梁2译则更加跌宕新奇,在成功译出诗中意象的同时,丰富的选词在原作的基础上扩大了读者的视野。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会发现梁实秋的翻译忠实平实,语言文字似潺潺流水,温婉平和地将读者的思绪展开,不掺杂任何杂质,透明真实,不失为一片优秀的译作;但如果从新月派的“三美”角度来审视两篇译文的话,不难发现梁宗岱的译作中“新月”痕迹更为明显:译者不仅十分注意辞藻的选择,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与拓展,而且注意音节在形成诗歌音乐律动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与声调的抑扬顿挫;更为难得的是,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诗句的整齐划一,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实为“三美”的完美实践,被称赞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最佳翻译”,该译作当之无愧。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关诗歌翻译的启示:在翻译一篇诗歌之前,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翻译时要斟词酌句,尽量准确再现原文风采,自然每人的理解能力不同,翻译策略及情感基调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这也成就了同一首诗歌有众多优秀译文的百花齐放之胜景;再者,文体学在诗歌翻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韵律、修辞、词法等要素的使用选择,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翻译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旺余.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3) :63-65.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40) 十四行诗[M].梁实秋, 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梁宗岱,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4]万正发.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24) :53-54, 71.

[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第一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18-119.

新月如钩夜如磐 篇7

“《新月》杂志在文化思想以及争取民主自由方面也出了一点力。最初是胡适之先生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一篇《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这两篇文章,我们现在看来,大致是平实的,至少在态度方面是‘善意的批评’,在文字方面也是温和的。可是那时候有一股凌厉的政风,不知什么人撰了‘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口号,只许信仰,不许批评。胡先生说:‘上帝都可以批评,为什么不可以批评一个人?’所以虽然他的许多朋友如丁彀音、熊克武、但懋辛都力劝他不可发表这些文章,并且进一步要当时作编辑的我来临时把稿迳行抽出,胡先生还是坚决要发表。发表之后,果然有了反响。我们感到切肤之痛的是《新月》被邮局扣留不得外寄,这一措施延长到相当久的时候才撤消。”

人的记忆总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其实,胡适正面批评国民党的文章不止这两篇,在这之前,他就在《新月》发表过《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等刺痛了国民党神经的文字。他还把自己的文章和罗隆基、梁实秋论人权、论思想自由的几篇文章,汇编成了一册《人权论集》。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而且要结集出版?有一期《新月》的《编辑后言》说得明明白白:“我们以后希望每期都有一篇关于思想方面的文章请大家批评。我们的目的一则是要激动读者的思想,二则是要造成一种知识的庄严……我们认为读书人对于社会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持知识上,换言之,思想上的忠实。”

“知识的庄严”,我很喜欢这个表述。很显然,这是胡适值得骄傲的一个生命段落。读书人所求,无非如此而已,

为了《新月》受压迫的事,胡适曾写信给国民党政要胡汉民表示抗议,得到的回应是:

“奉胡委员谕:拟请台端于年月日来京,到……一谈。特此奉陈,即希查照。此致胡适之先生。胡委员秘书处谨启。”

当时,梁实秋他们都看到了这份气派十足、相当吓人的官样文书。此胡与彼胡,不是同路人,胡适最后也没有去南京一谈。胡汉民由秘书处出面回应胡适还有一次。1930年11月22日,胡汉民在上海《国民日报》发表讲演稿《谈所谓“言论自由”》,说某哲学博士在伦敦《泰晤士报》发表论文,“认为废除不平等条约不是中国急切的要求。”疾言厉色地指控此人居心险恶、行为卑劣,“真可以‘不与共中国’了。”虽未点名,矛头却直胡适。胡适对此感到莫名其妙,当即写信给胡汉民,要求指出他在哪天的《泰晤士报》发表过什么文章,因为没有得到回应。被无辜冤枉的胡适再次给胡汉民写信。得到的也只是胡汉民随从秘书处的官样回信,以胡汉民演讲稿没有点名为由进行辩解。

《新月》的黄金时代从1929年到1930年,原因当然是当局的封杀、打压,国民党中宣部虽未下令禁止出版,却密令“没收焚毁”,胡适为这事和蒋介石身边重要幕僚的陈布雷通过信,报人出身的他没有胡汉民那么官气,信还是亲自写的,尽管观点不同。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