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精选九篇)
急性重型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12月我院接诊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41例, 女19例;年龄16~70岁, 平均 (42±2) 岁;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多23例, 建筑坠伤12例, 击伤18例, 砸伤7例;按CCS计分:3~5分5例, 6~8分29例, 8~12分26例;院前急救时间3.8~12.9min 38例, 院前急救时间13.0~23.4min 22例。
1.2 急救护理方法
(1) 颅脑损伤的患者, 多会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易将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故急救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迅速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或血凝块等, 挟出舌头, 使得呼吸道能保持通畅, 吸氧, 病情严重时, 及时准备好气管切开的手术配合。 (2) 为了预防脑疝的发生, 应及时减轻脑水肿, 给予静脉穿刺治疗, 首选套管针法, 同时给予利尿剂、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 (3) 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的有无、瞳孔散大、肢体活动情况, 及时发现患者的危急情况。 (4) 纠正休克: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 应保持患者平卧、注意其保暖措施、若出现Hb<80g/L, Hct<25%时予以输入红细胞悬液。 (5) 转送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急救护理, 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方能转送, 当有其他肢体合并症时, 应先处理合并症, 转送中做好再次急救准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急救护理及积极治疗后, 预后良好45例, 预后不良9例, 死亡6例。院前急救时间3.8~12.9min 38例, 死亡1例 (死亡率2.6%) ;院前急救时间13.0~23.4min 22例, 死亡5例 (死亡率22.7%) 。急救时间短与时间长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公认抢救伤员的黄金时间是伤后1h内。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在伤后“黄金1小时”内都得到了反应迅速、有效的伤后急救护理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都较为良好[3]。
本研究60例患者中, 院前都进行了积极的急救护理措施, 但由于急救设备、车辆、通讯设施、医疗水平的差异从而患者急救护理的时间长短不一。抢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关键在于争取时间。作为医疗急救护理人员, 接到急救病患, 不仅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关键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4],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不断总结经验, 把急救护理的措施方法上升到科学规范一体化的高度, 争分夺秒, 及时发现潜在危机, 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方法, 总结更为有效的救治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其诊疗护理经过, 总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结果 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 院前急救时间3.8~12.9min38例, 死亡1例 (死亡率2.6%) ;院前急救时间13.0~23.4min22例, 死亡5例 (死亡率22.7%) 。结论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和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 是临床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挽救生命的重要保障, 为患者的康复创造出有利条件。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兴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8) :1426-1428.
[2]王志敏.81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2012, 10 (15) :669.
[3]牛进香, 张平, 张亚利.28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急救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 6 (6) :102103.
急性重型胰腺炎30例临床诊治探讨 篇2
【关键词】急性重型胰腺炎;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65-02
急性重型胰腺炎(SAP)属于危急性疾病,并发症多,同时会造成较高的致死率,死亡率可能高达10%至30%,因此要确定疾病后及时进行治疗,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其中采用药物治疗方式的致死率为80%以上,而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在30%至50%范围,因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尤为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接诊的30例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其中男性为18例,女为12例;年龄范围为33岁至74岁,平均年齡为(45.7±4.3)岁;其中发病原因中,暴饮暴食为15例,胆源性为8例,酗酒为3例,原因不详为4例;病程时长为1至5天,平均时长为(2.4±1.2)天;患者表现为上腹部或者全腹部的剧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等。所有患者均通过血常规、血尿淀粉酶、CT与彩超诊断,表现为胰腺肿大、积液或坏死,血尿淀粉酶有显著提升,APACHE2评分在8分以上,同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竭。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如吸氧、胃肠减压、禁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保证血容量,对患者器官功能做观察,如果有器官功能衰竭,需要进行ICU严密监护,同时进行呼吸辅助,必要情况下进行血液净化处理。其中有对照组18例运用奥曲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采用奥曲肽皮下注射,每天3次,地塞米松每天药量为10mg。观察组1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乌司他丁治疗,运用5至10万U乌司他丁与0.9%氯化钠溶液250ml做混合后做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药物需要在2h内滴注完毕。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患者治疗疗效和治疗满意度。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治愈标准为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全部消除;有效标准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减轻改善;无效标准为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甚至严重化、死亡。治疗有效率为治愈和有效标准总比。满意度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分至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比。
2 结果
治愈率为53.33%,治疗有效率为90%,治疗满意度为80%。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对比
分组治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n=18)7(38.89)9(50.00)2(11.11)88.88%
观察组(n=12)9(75.00)2(16.67)1(8.33)91.67%
总计(n=30)16(53.33)11(36.67)3(10.00)90%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
保守治疗(n=18)6(33.33)8(44.44)4(22.22)77.78%
手术治疗(n=12)7(58.33)3(25.00)2(16.67)83.33%
总计(n=30)13(43.33)11(36.67)6(20.00)80%
3 讨论
SAP患者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从而提出有效治疗方案。而该疾病的诊断上,要有效的对胰腺炎与否的鉴别,同时要对重型与轻型的鉴别,首先确定属于胰腺炎,而后要对重型情况做确诊,指标为:SBP指数在12kPa以下,WBC指数在20×109/L以上;存在弥漫性腹膜炎的急性症状体征;在保守治疗2天没有显著改善;有血性腹水,其中有淀粉酶指数显著升高;在CT和B超的检查下有胰腺变大,同时密度不均匀;存在有1个以上器官组织的衰竭。在本研究中,在诊断中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做确定,部分患者会引发淀粉酶提高,但是SAP晚期患者会因为胰腺大面积的坏死而呈现出淀粉酶并不提升的现状 [1]。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一般集中在腹痛、腹部包块、腹肌紧张等,但是也会伴有气促、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反应,甚至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而病因在于胰腺的蛋白酶被广泛的激活,从而引发酶反应,而水解酶由此大量的释放到血液中,胰腺组织从而受到破坏,引发微循环的变化,胰腺会受到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刺激损伤。
SAP早期诊治可以有效的降低其致死率和并发症。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青壮年,不存在胰外受损,没有休克,腹软等。而手术适应症主要集中在SAP感染、胰腺坏死等情况。患者会从水肿情况转化到坏死情况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需要及时掌握治疗时机,最好在坏死情况开始做有效的手术治疗。在确定疾病后要及时的做开腹探查和应急手术。一般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胰外受损和胆源性胰腺炎,大面积坏死或重度感染应该采用三造瘘。在诊治中也充分感受到,应该做好早期诊断,争取治疗时机,避免情况的不断恶化,减少不可逆的损伤 [2-3]。
乌司他丁属于临床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针对患者机体的水解酶与炎性介质起到其抑制释放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控制相关症状的发生,对血淀粉酶、肿瘤细胞一家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起到调整作用,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可以得到更可靠性,适用的群体也更广泛。
因此,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而言同等治疗,每一环节都要准确有效,否则就可能导致患者的最终死亡,要注意各项操作有效性来达到减少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中,治愈率为53.33%,治疗有效率为90%,治疗满意度为80%。其中添加乌司他丁治疗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治疗药物选择尤为重要。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对患者各项指标做严格的评估,及时抢救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杨帆,牛刚,张建,丁宪群. 急性重型胰腺炎26例临床诊治体会[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04:118-120.
[2]王振啟. 手术治疗重型胰腺炎50例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4,24:101-102.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死亡患者293例,其中男187例,女106例,年龄17~72岁,平均36.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38例,坠落伤31例,打击伤14例,其他伤10例。着力点部位依次为枕部、颞部、额面部。入院时受伤时间30 min~48 h,平均1.9 h。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意识模糊54例,昏迷837例,GCS评分3~8分256例,8~12分37例。293例患者入院时均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25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单瘫及椎体束征阳性,其中有203例伴有脑疝形成,出现单侧和双侧瞳孔散大。有65例多发性损伤中伴有肋骨骨折血气胸23例,腹腔内出血11例,四肢骨折32例。293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31例、心脏病史28例、糖尿病史24例、脑梗死病史3例、有肝肾功能异常7例。
1.3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示29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伴有蛛网膜下隙出血237例,硬膜下积液8例,各种颅内血肿213例,其中急性硬膜外血肿2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49例;急性硬膜外血肿伴硬膜下血肿26例;多发性脑内血肿13例,其中伴破入脑室6例,小脑血肿4例;硬膜下伴脑内血肿15例,另外单纯原发性脑干损伤12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26例。颅盖骨折53例,颅底骨折79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293例患者,手术治疗254例,手术方式有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脑清创术、脑室外引流术;39例行保守治疗。对于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分别予以对症手术处理,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术、肝破裂修补术、脾切除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昏迷时间长者予以气管切开术。
2 结果
(1)死亡时间。12例无手术指征得保守治疗在7 d内死亡。术前死亡27例,均在入院后1~2 h内死亡,254例手术患者中,3 d死亡者117例,4~7 d内死亡者75例,8~21 d内57例,21 d以上者5例。(2)死亡原因。主要死亡原因有:呼吸道梗阻窒息;原发性脑损害严重;再出血和迟发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损伤如:严重创伤性休克、张力性气胸、胸腹腔脏器的严重损伤、骨盆骨折和四肢的多发性骨折;并发症如:各种颅内的感染、肺部的感染和多器官系统的衰竭。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伤害。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病死率约35%左右[1],笔者就近十年的293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患者讨论如下。
3.1 呼吸道梗阻窒息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有呕吐胃内容物,以及颅底骨折、颌面部外伤出血误吸致呼吸道梗阻引起窒息,这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早期昏迷患者要注意气道的开放,防止窒息可以采用昏迷体位,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和休克状态,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3.2 脑损害严重
由于头颅着力点位置原因和暴力过于严重,造成脑的广泛和弥漫性损伤,引起脑功能的损害和缺失,致患者昏迷深,GCS评分低。在脑组织受伤的部位和周围,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出血、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脑损伤,造成脑组织的缺氧、脑水肿加重、脑脊液循环障碍、致脑疝形成脑干受压,脑功能衰竭[3]。严重颅脑损伤后引起的水盐代谢紊乱、中枢性肺水肿、高渗高血糖非酮性昏迷等是死亡的另一原因。
3.3 再出血和迟发性颅内血肿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后,由于颅内压的下降,使颅内压力梯度产生改变,颅内容物重新移位,引起受伤的脑实质的血管出血,或在颅骨骨折处继发硬膜外出血,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从而造成脑的继发性损伤,加重脑的伤害,有时容易漏诊和延误治疗。
3.4 合并严重多发损伤
当合并严重的多发损伤如:肝脾破裂、四肢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发血气胸时,会因失血导致休克,如处理不及时,低血压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可使脑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加重脑缺氧,加重脑的继发性损害。同样由于胸部外伤血气胸、肺挫伤时,可引起呼吸受限,导致低氧血症。
3.5 并发症
以肺部感染和多器官系统衰竭最为重要。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昏迷,患者不能咳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致使在肺内淤积,并发肺部感染,因此要早做气管切开,及时排痰。由于病情危重,处于高代谢状态且不能进食,长期负氮平衡,以及甘露醇和抗生素的应用,可引起胃肠功能和肾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Masson F,Thicoipe M.Mokni T,et al.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comas: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Brain Injury,2003,17 (4):279-293.
[2]Belda FJ,Aguilar G,Soro M,et al.Ventilatory management of the severly brain - injuried patients.J Rev Esp Anestesiol Reanm,2004,51: 143 -150.
急性重型 篇4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急性脑膨出
[中图分类号] R651.1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49-02
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死亡率[1]。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笔者对4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均于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33.58±11.56)岁;受伤方式为:28例为交通事故伤,10例为摔伤,4例为高处坠落伤,3例为打伤;受伤到入院时间为1~6 h,平均(3.2±1.3)h;受伤部位:20例为枕部,17例为颞部,8例为额部;入院时患者的GCS评分为:29例为6~8分,16例为3~5分。
1.2?临床体征
45例患者中,6例患者瞳孔正常,29例患者单侧瞳孔散大,10例患者双侧瞳孔散大;瞳孔散大时间:22例患者(均为单侧)为1 h之内,13例患者(7例单侧,6例双侧)为1~2 h,4例患者(均为双侧)为2 h以上;41例患者单侧巴氏征阳性,4例患者双侧巴氏征阳性;13例患者出现呼吸异常;8例患者伴有血压下降;10例患者伴有肢体骨折;3例患者术前合并有失血性休克。
1.3?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颅脑CT检查,均提示有脑中线的移位,其中24例患者移位≥1 cm,21例患者移位<1 cm;有2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颅骨骨折;18例患者血肿出现在颅脑损伤部位,15例患者血肿出现在对冲部位,12例患者出现在两侧;18例患者为硬膜下血肿,8例患者为硬脑膜外血肿,10例患者为脑内血肿,9例患者为混合型血肿;18例患者的血肿量≥30 mL,27例患者血肿量<30 mL。
1.4?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治疗[2]。其中19例患者于硬脑膜切开时即发生急性脑膨出,清除原发性脑血肿后脑膨出未见减轻;26例患者在原发性脑血肿清除后发生脑膨出。在患者发生脑膨出后,立即给予250 mL的20%甘露醇静脉滴注降颅压治疗,并给予过度通气治疗,使用降压药物控制收缩血至90 mm Hg左右。术中探查患者的血肿同侧或对侧,发现有同侧脑内血肿3例,对侧硬膜外血肿2例,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均手术清除血肿;患者脑膨出消除后关颅。
1.5?GCS评分方法
根据患者的睁眼、语言以及运动反应对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评价[3]。睁眼反应:自动睁眼为4分,呼唤睁眼为3分,刺痛睁眼为2分,无反应为1分;语言反应:回答正确为5分,回答错误为4分,语无伦次为3分,只能发声为2分,不能发声为1分;运动反应:遵嘱活动为6分,刺痛定位为5分,躲避刺痛为4分,刺痛肢曲为3分,刺痛肢伸为2分,不能活动为1分。根据患者3项得分之和,轻度昏迷为14~12分,中度昏迷为11~9分,重度昏迷为8~4分,3分以下为罕有生存。
2?结果
2.1?脑膨出原因
分析患者的术前、术后CT情况以及术中所见,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15例患者为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5例患者为同侧脑内血肿,2例患者为对侧硬膜外血肿,3例患者为对侧硬膜下血肿,5例患者为对侧脑内血肿;13例患者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6例患者为广泛严重脑挫裂伤;4例患者为3 h以上的脑疝;7均患者为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
2.2?治疗效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15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患者为重残,5例患者为中残,4例患者为植物生存,18例患者死亡。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目前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4]。急性脑膨出的病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原因有:手术过程中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当原发性脑血肿被清除后,患者颅内压的急速变化引起迟发性脑血肿[5];颅脑损伤后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损伤后的神经损伤造成血管的调节功能失调,引起急性脑血管的充血;原发性的广泛严重脑挫裂伤,患者的环池和基底池消失,在手术过程中脑血管急性充血;长时间缺血缺氧情况,长时间的缺血缺氧造成脑血流受阻,促使术中脑膨出的发生[6]。本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急性脑膨出原因:15例患者为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13例患者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6例患者为广泛严重脑挫裂伤;4例患者为3 h以上的脑疝;7均患者为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采用降颅压、过度通气、血肿清除治疗后,15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患者为重残,5例患者为中残,4例患者为植物生存,18例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若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则首先分析原因,再采取降颅压、过度通气、血肿清除治疗,在必要时可以切除部分膨出的脑组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补兴,张微微,王坚,等.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23):74-78.
[2] 谭翔.探讨重型颅脑术中急性脑膨出32例臨床治疗与见解[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91-92.
[3] 汤永林.重型脑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41-142.
[4] 赵聿雪,田亚民.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多种处理方法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6):365-367.
[5] 钟三宝,宋俊杰,龙伟.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44-45.
[6] 刘悦.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1,30(22):74.
急性重型 篇5
1 临床资料
10例病人中, 男7例, 女3例, 死亡4例, 治愈1例, 好转出院5例。
2 病情观察
病人往往发病10 d内出现重型肝炎表现。如发热、极度乏力、明显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黄疸迅速加深, 皮肤巩膜深度黄染, 尿呈豆油色或浓茶水色。出血倾向, 病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鼻衄, 牙龈出血, 便潜血实验阳性。病人出现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 少量腹水, 提示急性肝坏死。病人出现不同程度肝性脑病症状, 定向力、定位力、计算力障碍或答非所问, 烦躁不安, 出现谵妄。如病情不易控制可发展为昏迷。
综上所述, 对急性重型肝炎的早期病情观察, 急性重型肝炎病情进展快, 极易发生肝昏迷或肝坏死[1], 只要在早期对病人神志状态、黄疸、出血倾向及出入水量严密观察, 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 对急性重型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急性重型 篇6
过去一般认为,脑外伤术中脑膨出是急性脑肿胀引起的,当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提出后,我们加强了对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的观察,发现这种急性脑膨出,一部分是由远隔部位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引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4例,女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2例,打击伤3,临床表现的所有病例均有意识障碍,术前GCS评分在3---5分。
1.2 原发血肿部位
我们将外伤后首次CT扫描发现的颅内血肿称为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CT复查或再次手术探查或出现意识变化复查头部CT时在原发血肿部位发现的血肿称为迟发性血肿。17例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例术后急诊复查头颅CT显示,均出现远隔部位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1例。。
1.3 临床表现
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急性脑膨出,以及远隔部位迟发血肿的发现,3年来,共收治需要开颅手术的颅内血肿76例,其中17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表现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脑博动消失,脑张力高,脑组织迅速膨出,最高者高出骨窗5cm,所有病例均行大骨瓣减压。
1.4 救治方法
对于颅骨骨折的颅内血肿患者,术中如血肿不在骨折线附近,或骨折线较长,原发血肿位于骨折线的一端,原发血肿清除后,颅内压仍高,或脑膨出者,首先应排除远隔部位骨折线附近迟发血肿的可能。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见于巨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压迅速下降,桥静脉断裂出血形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颅内肿瘤者,人们较易考虑到并发远隔部位血肿的可能,较少误诊或漏诊。而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则常被认为是急性脑肿胀。出现此种情况常在可疑部位钻孔探查以防遗漏血肿减少远隔部位迟发血肿的漏诊率。或者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复查CT,明确血肿部位,尽快清除血肿。
1.5 治疗结果
本组死亡7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3例,轻残4例,恢复正常生活者1例,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其中有3例能维持正常生活和一般工作。
2 讨论
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见于巨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压迅速下降,桥静脉断裂出血形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引起。对于颅内肿瘤者,人们较易考虑到并发远隔部位血肿的可能,较少误诊或漏诊。而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则常被认为是急性脑肿胀。CT问世前,出现此种情况常在可疑部位钻孔探查以防遗漏血肿减少远隔部位迟发血肿的漏诊率。CT问世后,由于其精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加上手术距CT扫描的时间短,病人有明确的外伤史,一旦术中出现脑肿胀,极少考虑远隔部位的再出血,急性脑肿胀与迟发性远隔部位血肿引起的脑膨出预后不同,前者死亡率几乎达100%,而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只要处理及时,预后良好,因此,即使在CT及MRI时代,仍有必要重新认识急性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肿胀的成因问题,尤其应注意远隔部位迟发血肿的可能。
急性重型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科接诊救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6例, 男 20例, 女 6例;年龄 19岁~69 岁;车祸致伤 19例, 高处坠落伤 6 例, 钝性打击伤 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14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2例, 双侧瞳孔散大3例;气管插管5例。
1.2 结果
抢救成功23例, 死亡3例。
2 抢救配合与护理
2.1 救治与分工
2.1.1 救治流程
抢救组→通知医生→判断伤情→急诊处置→护送检查→转送病房→交接。
2.1.2 组员分工与职责
组长:全面协调, 技术指导, 检查实施。护师:通知医生, 判断伤情, 负责各种抢救仪器药品应用, 技术操作、术前准备。护士:执行医嘱, 病情记录, 护送检查住院。轮转护士:联系检查部门、联系专科医生会诊、病房或手术室、电梯专梯、联系伤者家属、送检血液标本、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取检查报告单。
2.2 救治与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抢救的首要环节[1]。因此接诊护士重点应立即检查病人的呼吸道是否通畅, 快速有效地清理病人的口鼻血液、血块等分泌物, 中心吸氧或者面罩给氧3 L/min~5 L/min, 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弱的病人尽早给予气管插管,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 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示波等并注意病情变化。
2.2.2 建立静脉通道
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路, 其中一条为升压药通路, 另一条为常规液体通路, 遵医嘱准确、及时、合理安排补液顺序, 注意用药原则, 如升压药物、呼吸兴奋剂、20%甘露醇注射液、糖皮质激素类药、5%碳酸氢钠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等抢救药物先执行, 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后执行, 以利及时发挥药物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
2.2.3 配合医生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按外科常规抽血查生化系列、血常规、出凝血四项、定血型、配血、血液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五项;插尿管留置;床边心电图检查, 开放性伤口做好包扎、止血、固定。
2.3 明确诊断, 安全转运
及时行头颅 CT 检查以明确诊断, 为急诊开颅手术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必须有医生、护士陪同前往检查, 另外要配带有储配电池的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箱、氧气瓶、抢救药品, 以便急救时使用。检查完毕, 根据检查结果直接转送病房住院保守治疗或手术室急诊开颅手术, 赢得治疗时间, 保住病人生命。
3 小结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势重、病情变化发展快、病死率高[2]。因此护士必须掌握颅脑外伤的救治原则, 统筹分工, 配合医生抢救, 技术操作熟练,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 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配合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收治2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 总结抢救经验。[结果]抢救成功23例, 死亡3例。[结论]加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配合与护理, 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睿, 于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08, 21 (5) :736-737.
急性重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18~78岁不等,平均42.8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车祸伤21例,他人打击伤3例,其他4例。患者术前均有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1例,7~8分6例,5~6分15例,3~4分12例。术前出现脑疝者16例,单侧瞳孔散大者11例,双侧瞳孔散大者5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在1~24h之间,6h以内者24例,6~24h者9例,超过24h者1例。
1.2 影像学检查、血肿分类及膨出原因
所有患者经CT检查均可见内血肿和中线明显移位,术前CT图像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基底池、环池变小或消失,21例患者CT骨窗位片示颅骨骨折。本组患者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例,脑内血肿2例,广泛脑挫裂伤4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硬膜外血肿5例,创伤性低血压休克3例。脑膨出原因包括:(1)迟发性血肿23例;(2)弥漫性脑肿胀6例;(3)手术不当2例;(4)复合性损伤合并休克,脑血灌注不足,出现脑缺血缺氧3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静脉点滴甘露醇、速尿及激素低颅内压及稳定细胞膜,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脑部供氧。快速局部剃发,消毒,于耳屏前上方(改良翼点入路上)切开皮肤4~5cm,钻骨孔,尖刀“十”字挑开硬膜,放出血性硬膜下血液,快速降低颅内压。本组患者行血肿清除、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对估计有脑膨出可能的患者,去骨瓣后先切开硬脑膜约2cm一个小口,放出部分血肿及血性脑脊液以使颅内压缓慢降低。开颅后,如患者脑膜张力高,触之坚硬呈青紫色,在血肿处做小切口,电凝皮层,用吸引器清除部分血肿。快速扇形剪开硬脑膜以利于做减张缝合,快速清除大部分硬膜下血肿并电凝皮层表面活动性出血,急性脑膨出时首先要快速判断其原因,并进行果断有效的处理,回纳剪开的硬脑膜或者进行硬脑膜与颞肌筋膜减张缝合。同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脑组织的进一步膨出。对可疑病例,应简单缝合帽状腱膜、头皮,简单包扎后行行头颅CT复查,明确血肿部位。根据复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同侧脑内继发血肿者,按脑内血肿手术;对侧受伤部位出现继发性硬膜外、硬膜下或混合性血肿,给予及时手术清除;弥漫性脑肿胀者行双侧改良翼点入路血肿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同时加强相关药物治疗;对极度脑膨者造成关颅困难时,切除部分次要功能区膨出的脑组织关颅;术后均采用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
2 结果
本组中,单侧大骨瓣减压8例;双侧开颅26例,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于伤后治疗6个月评定结果:恢复良好7例;轻残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术后植物生存1例;死亡18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脑膨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一旦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病情往往变的更加复杂、危重,使术者变得被动,如盲目切除膨出脑组织,强行关颅,患者大多预后不良。有关研究表明,继发或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常见原因,本组脑膨出原因中迟发性血肿患者23例,占总数的68%,与研究相符。相关研究还表明:颅脑损伤手术中迟发性血肿的产生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有关。重型颅脑损伤,尤其是减速性损伤,着力部位有颅骨骨折、硬脑膜动脉或大脑皮层血管损伤时已有潜在出血,但因血肿和脑水肿产生颅内高压的压迫,未形成或仅形成少量血肿。但是一旦开颅减压血肿清除后,“堵塞效应”消失,形成迟发性血肿,导致术中急性脑膨出[3]。此类血肿形成快,疝出骨窗缘脑组织多,会造成骨窗边缘脑组织裂伤及血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缺血缺氧,形成脑膨出加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治疗时对于术前预料可能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患者术前亦应做好对侧开颅的准备。如出现脑膨出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可能迅速的挽救脑组织。急性脑肿胀也是颅脑损伤手术中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外伤后急性脑血管扩张,此种脑膨出的处理是在常规使用过度通气和脱水剂的同时,最有效直接的措施是控制动脉收缩压以缓解脑血管的急性扩张。复合性损伤合并休克,脑血灌注不足,出现脑缺血缺氧也是发生脑膨出的原因之一,此类膨出往往发生于伤后1h产生,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缓解其发生。同时,手术时临床医师应注意手术操作方法,避免因手术不当引发脑膨出[4,5]。
当然,还应注意的是对患者手术后的治疗及预后的综合评价,患者手术后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的监测和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十分重要,亚低温治疗[6]及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死亡患者18例,占总数的53%,低于相关报道病死率70%,表明通过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总之,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肿胀,手术中处理正确,可以减少脑膨出的发生。但是如何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标准大骨瓣切口开颅,清除血肿或减压,对关颅困难者选择性切除部分膨出非功能区脑叶后关颅。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单侧大骨瓣减压8例;双侧开颅26例,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于伤后治疗6个月评定结果:恢复良好7例;轻残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术后植物生存1例;死亡18例。结论 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肿胀,手术中处理正确,可以减少脑膨出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脑膨出,颅脑外伤,手术,重型,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337.
[2]黄宝青,郑兆霞,付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21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26.
[3]林来鹏,阮立新,李先锋,等.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51例病因及防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6):816-817.
[4]于如江,刘甲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47-148.
[5]谭志学,贺光军摘译.PET/MR可揭示脑外伤后大脑的长期变化[J].磁共振成像,2011,2(1):77.
[6]朱为民,俞俊杰,顾庆丰,等.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30例术中脑膨出的发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5):351-352.
急性重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3~69岁,中位年龄39.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5例,坠落伤13例,压砸伤6例,打伤4例;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28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5例,休克合并缺氧5例。4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变化,以GCS昏迷评分为依据,6~8分15例,3~5分33例。术前伴有单侧瞳孔散大症状18例,伴有双侧瞳孔散大症状12例。
1.2 治疗方法
48例患者术前均予脱水、止血及激素等药物治疗,有效地降低例患者的颅内压,同时以大骨瓣清除血肿减压标准为依据给予患者开颅手术治疗。一旦患者发生脑膨出现象则要给予对患者同侧脑内进行探查,将血肿彻底清除。若同侧为出现血肿现象则应及时对其对侧进行探查,若发现血肿现象则要在保护同侧术野的基础上行对侧开颅清除血肿。如果未发现血肿或血肿清除后患者仍伴有脑膨出现象,则应在彻底清除患者挫裂伤坏死脑组织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激素、过度换气、脱水剂等治疗,同时将患者收缩压控制在60~90mm Hg,2~4min后将患者血压水平恢复到正常状态,不断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患者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对于脑膨出现象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可考虑将其部分次要功能区膨出的脑组织切除。
2 结果
48例患者因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急性脑膨出28例(58.33%),因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生急性脑膨出15例(31.25%),因休克合并缺氧发生急性脑膨出5例(10.42%)。治疗后48例患者中恢复日常生活4例(8.33%),轻残7例(14.58%),重残15例(31.25%),植物生存5例(10.42%),死亡17例(35.42%)。而及时有效地清除患者的颅内血肿、合理控制血压、缓慢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应用脱水剂及术中过度换气则是预防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方式。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膨出现象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颅脑损伤的重点及难点,该病病情严重,且预后差,严重时甚至需将患者大量脑组织切除,据调查,该病的病死率约为7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及时探讨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术中迟发性血肿是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一项主要因素。患者发生迟发性血肿主要是受到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除的影响。这是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特别是减速性损伤患者常伴有脑组织挫裂伤,因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桥静脉损伤及小血管损伤,同时破损的硬模动脉及颅骨骨折板障常发生出血,然而因脑水肿及血肿的产生导致患者颅内压力增加,在给予患者骨瓣去除、强脱水剂、硬膜剪开、血肿清除等治疗后,患者颅内压力填塞效应骤降甚至消失,极易导致板障及血管发生出血,同时也会导致失去自主调节能力的小血管在内外压力作用下出现出血象,从而使患者出现术中急性脑膨出现象[2]。对于由术中迟发性血肿引起的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应加强对其术前CT检查的重视,认真对其损伤机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血肿的部位进行判定并给予其开颅探查,探查结束后再给予患者脑膨出处理。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也是引起患者发生术中脑膨出的一项常见原因。这是因患者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常会对其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多数患者出现高血流动力学现象;同时在外伤的作用下也极易导致患者丧失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从而导致急性脑血管扩张充血,使得脑血容量及血流量骤然增大,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脑膨出现象[3]。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应及时对其收缩压进行控制,从而有效的缓解其脑血管急性扩张现象;同时为了防止患者出现脑缺血现象,应加强对血压控制时间的重视,禁忌长时间控制血压。此外,休克合并缺氧也是导致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的一项常见因素,临床上必须以患者的实际病因为依据极易其针对性的处理,从而有效的对患者术中脑膨出现象进行缓解。
总之,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休克合并缺氧等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常见原因,而以患者的实际病因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则可达到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粱奕添.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39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8(36):165-166.
[2] 王建涛.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分析及术中对策[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8(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