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精选十篇)
人物信息 篇1
一、高校校史档案育人因素分析
高校人物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是高校人物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党政管理、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诸如人物自传、手稿、日记、著作、讲义、证书、照片等都是人物档案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 兼具真实性、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和社会性, 是大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历史的记忆, 具有特殊的价值, 其核心就是育人。人物档案通过档案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学术造诣、精神追求、为人师表等因素,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形成习惯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为追逐梦想而不懈努力。高校人物档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育人因素。
第一, 校史文化因素。一个学校的历史, 总是由一代一代人物所见证、所创造、所传承的, 高校人物档案记载了这些创造的过程, 传承了优良的传统, 因此, 校史档案编研, 尤其是人物档案的编研, 通过编写名人传记、编写专题教材、辑录名人演讲集、名人名言集锦等, 让人物档案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得以走出档案库房, 走进校园, 走进课堂, 走进大学生的心里。广大师生得以了解学校发展历程, 认识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不忘艰苦创业的历程, 铭记学校发展的辉煌成就, 体会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 从而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二, 学术文化因素。高校人物档案中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 是高校学术水平的真实记录, 是一所学校实力的见证。可以充分挖掘人物档案中的学术文化因素, 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如各阶段教师教案、论文论著、实验成果、手稿讲义等。这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 可以使学生洞察学科结论产生的轨迹,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是培育学生学术素养和精神的良好教材。
第三, 精神传承因素。人物档案记录了高校杰出人物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 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献身教育的价值取向;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优秀品格, 都是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的不竭动力。并且这种精神将被一代一代的大学生传承下去, 铸就一所学校的校魂。
第四, 楷模榜样因素。高校立档的人物, 总是那些有着杰出贡献, 有着崇高精神境界、有着精湛学术造诣的活生生的具体人物形象。因此, 在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 人物档案中所展现出来的鲜活案例, 必将成为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成才之路的良好榜样、导师和崇拜的楷模。
二、信息时代育人途径之探究
(一) 利用校史编研和教材编写成果,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知校、爱校、荣校”教育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校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从目前的情况看, 校史编研的主要内容大致有高校校史读本、高校大事记、组织沿革、人物传记、名教授演讲集等, 这些校史编研成果, 不仅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有深入的了解, 还从很多方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尤其是校史人物多为有识有为的俊彦人物, 他们的思想行为, 学科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的奋斗历程, 成功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刺激一批又一批学生奋发图强。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着手, 有针对性、专业性地选择素材, 将适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编写进校史教育读本, 使其在最大范围内发挥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 校史教材编写人员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在丰富的档案基础上, 结合实际, 编写适合当前情况的教育教材。
(二) 开设校史选修课或校史网络课程, 扩大影响范围。如果校史编研和校史教材编写是一种被动让学生了解校史, 增强责任感的做法, 那么, 开设校史选修课或者校史网络课程, 则是校史工作人员积极主动走到学生当中, 将校史档案中的育人因素充分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大学精神提供一个平台, 一个互动畅通的渠道。充分运用档案文件、照片、音像、荣誉、自传、感言等资料, 使校史课程最大限度地达到生动活跃兼具较高吸引力的效果。以此便能够使学校的历史文化在校史教育中鲜活再现, 使学生对于校史中的名人志士和先进事迹产生深刻的记忆, 促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与学校荣辱与共, 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史文化的熏陶,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在信息时代, 网络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 也有必要, 能够满足更广大的受众接受大学精神的熏陶, 将这种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扩展到校外, 扩展到大众当中。
(三) 建设以校史馆为核心的爱校教育基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沉淀浓郁校园人文底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体现, 呈现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下的环境。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 包括文化景观、文化行为、大众媒体等多个维度。校史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以史育人最具活力的窗口。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史馆, 是校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发挥校史档案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因此, 建设以校史馆为核心的爱校教育基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在校园文化景观上体现其物质文化层面的作用, 还在大学精神的展示上体现其精神文化层面的育人作用。档案馆或校史馆工作人员, 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挖掘校史档案中最具教育意义的档案素材, 建设特色鲜明、开放互动的校史馆, 以人物档案为基础, 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 如高校杰出人物雕像、杰出校友走廊、“十佳教师”“十佳学子”等优秀人物展等等。四川大学利用校史档案, 建设了特色鲜明的校史馆, 还有绵延一千米长的历史文化长廊, 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尤其是在切实加强爱校教育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 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覆盖率, 网上校史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充分发挥了信息时代的优势, 使校史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影响力深入到校外。
(四)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资源, 营造立体互动育人环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纵深发展, “社交媒体凭借其互动性、时效性、开放性等诸多优势, 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备受关注。社交媒体的应用, 必将给档案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美国国家档案馆应用了包含Facebook、Twiter、Youtube、Blog在内的19种社交媒体应用工具。在中国, 目前传播速度最快、互动性最强、开放程度最大的莫过于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应用软件。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5.8%, 但高校学生使用手机和利用手机上网更为普遍, 加上多数高校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因此, 在手机终端用户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 “公共档案馆开发手机档案服务APP有广泛的基础”。所以, 高校档案馆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强大优势, 如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 开发APP应用等形式, 将校史育人资源经过专题式、主题式编辑, 借助社交媒体发布, 迅速在学生当中传阅。从而营造一个立体的互动的育人环境。这种方式已经在许多档案局 (馆) 和高校当中得到实践。例如, 2014年11月5日, “贵州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标志着社交媒体已经被档案工作者普遍使用;贵州大学在国际档案日当天, 举办了校史专题展览, 得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和校报以及贵州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些案例证明, 校史档案要发挥其育人功能, 还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交媒体的优势, 在新形势下, 探索高效、便捷、迅速的途径, 全方位地发挥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 营造立体互动的育人环境。以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新形势下校史档案工作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一) 注重高校人物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工作。做好高校人物档案的收集、整理, 进行全面的档案资源建设, 是实现档案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各档案馆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 收集渠道多、资源丰富的优势, 认真甄别, 收藏高校人物档案, 尤其是具有重大贡献的杰出校友或老师的档案。
(二) 多形式多途径做好高校人物档案开放利用工作。除了传统的校史编研、开设校史选修课程、建设校史馆、打造校史文化长廊、校园人物雕塑群、展览等形式外, 在新时期, 各学校还应通过互联网, 通过社交媒体向大学生公布或展示档案, 传递精神。如网上校史馆是对传统校史馆内容的拓展和升华, 微信微博推送经过主题打造的档案资料, 不仅拓宽了档案展示的途径, 而且也使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 注重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的形式, 合理配置档案工作人员数量, 提高人员素质。针对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的现状, 高校首先应满足管理人员数量的需求, 并支持他们继续深造, 学习相关的知识;其次, 根据现有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 有意识地引进一些如计算机、档案、文博、历史中文专业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再次, 档案工作者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时代, 档案工作者要想将档案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必须兼具几方面的知识, 一是要有档案管理知识。二是文史知识。三是计算机知识。四是管理学知识。再就是档案工作者必须秉持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的工作作风, 才能将档案工作做好, 实现档案育人之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谢鹏.论高校人物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J].云南档案, 2012.6
[2] .姚恒.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 .谢和平.罗中枢.周学东.党跃武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4] .李颖.论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的应用——基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相关实践的启示[J].北京档案, 2015.2
人物信息 篇2
《阳光财富人物》是阳光卫视在7月强力打造的一档具有明显“阳光出品”、“阳光制造”的30分钟人物节目,立志于打造高端精英群体、引领大众提高生活品质!
阳光卫星电视频道(Sun Satellite Television Channel)8月创办于香港,是以
全球华人精英阶层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中文电视媒体。在香港,通过香港有线电视网(i-Cable)覆盖68万用户;在中国大陆,通过国家广电的鑫诺卫星拥有近五千万高素质、高收入、高影响力的精英阶层电视观众。阳光卫视的宗旨是“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精英社会”,以投资理财、生活时尚、商旅天下、精品博览、家居文化、艺术画廊、留学指南服务于精英社会。阳光卫视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全球华人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电视媒体。
《阳光财富人物》作为阳光卫视的主要品牌栏目将成为与美国CNN的交换节目之一,所以《阳光财富》的受众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更多对东方世界充满好奇的西方人,因此节目更强调用国际化视野看人物,用人物反映中国的历史文化观念!
《阳光财富人物》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形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力求真实,以纪录和访谈为主体形态。大胆运用电影手段来叙事!
目前节目进入全面启动阶段,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字统筹、编导、摄像导演、摄像技术。
文字统筹:招聘人数:2人
职责:编导撰稿后将稿件转交文字统筹,有文字统筹为所有的节目文稿统一风格,修改串联。
要求:对文字功底要求极强!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语言厚重,视野开阔。
编导:招聘人数:8人
职责:定期上报选题,采访、拍摄、撰稿、后期编辑
要 求:大学本科以上,有极强的文字功底,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有国际化视野,有社会敏感度,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三年以上电视工作经验。有电视人物栏目编导经验者优先。
摄像导演:招聘人数:1人
职责:负责所有的镜头设计及拍摄
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型号的摄像设备,不仅能够按照编导的意图进行独立拍摄,而且对节目的内容有自己独到的镜头感,侧重镜头语言!
摄像技术:招聘人数:4人
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型号的摄像设备,并能够按照编导的意图进行独立拍摄。
以上招聘人员全部要求有成熟的作品,待遇面议。
有意者请将简历发至:ygcfrw@126.com
联系电话:010-6480 3058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人物信息抽取 篇3
关键词:CRFs;人物;人物信息;信息抽取
中图分类号:TP391.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每天网络中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各种信息也呈爆炸式增长。而如何有效的从网络中抽取出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则显得非常重要了。
传统的信息抽取方法一般来说分为两类:基于无监督的启发式规则进行抽取,和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有监督的信息抽取。其过程一般是定义一个清晰的信息抽取需求,然后分析所要处理语料的数据格式,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信息抽取。
为了从大规模的信息中抽取出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促进信息抽取的发展,美国华盛顿大学图灵中心(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uring Center)提出开放信息抽取(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这一理念也被称为“新型抽取范式”的一种知识抽取方法[1]。
信息抽取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典型的系统,例如TEXTRUNNER系统[2]、REVERB系统[3]、R2A2系统[5]等。其中TEXTRUNNER系统是最早的开放信息抽取系统,主要通过自监督的学习器、信息抽取器和基于重复信息的评价器三个部分来进行信息抽取,其相比之前出现的KNOWITALL系统,错误率降低了30%[4]。但是EXTRUNNER有其自身的问题,首先是其抽取出的信息有些是无意义的,第二由于其light verb construction的现象导致丢失了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REVERB系统,它的主要原理是以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抽取标记,增加语法限制和词汇限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语料发现信息抽取模式并进行泛化[5],其抽取效果较好,但是明显的缺点是重动词轻其他词性,如以名词作为中心词的关系就抽取不出,而名词作为中心词在语言现象中出现的情况也属常见,同时其论元的确定有写也是错误的。这两类信息抽取方法都是依据简单的启发式规则或简单论元进行,不能适合大部分的复杂的语言语境,而后面出现的R2A2增加了论元识别器,即ARGLEARNER,目的是识别每一个Arg1和Arg2的左右边界,原理是采用REPTree和条件随机场以及正则表达式等技术进行语法监测,其准确率和召回率较前面的系统都有显著的提升。
信息抽取的很重要的过程是分析数据文本,对指定信息进行定义,并发现其特征。本文借鉴了前面采用的信息抽取技术,并针对本文应用的百科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信息定义以及分析数据中信息特征,进行信息识别及抽取的过程,提出了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信息抽取方法。
3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人物信息抽取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做网页信息的序列标注,所以这里本文采用CRF++开源工具包作为本文的分类器。CRF++工具包提供了两类特征接口,一类是Unigram特征,一类是Bigram特征,其不同点在于生成特征时,包不包含前面一个输出,顾名思义,Bigram是包含的,因此其能产生较多的特征,但同时效率也较低。
3.1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语料是从网络中爬取的历史人物百科信息。该语料的特点是数据完全是原始的HTML数据,也正是因为如此,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HTML标签和大量的对识别无意义的标识符。因此如何从生语料中分析出有价值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
经过仔细分析数据特点,我们发现对于人物百科HTML源码,人物简介部分,和人物介绍部分的HTML标签并不固定,是会变化的。而且部分内容会以图片连接的形式加入到HTML中,所以对于这些特殊情况,我们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3.2序列标注
从网页源代码中抽取人物信息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序列标注的过程,即识别出HTML源中哪些部分是我们需要的语句块,对于语句块的序列标注具有多种表示方法,较常见的是IOB表示法和start/end表示法[7]。
IBO表示方法又可以分为IOB1,IOB2,IOE1和IOE2等四种。IOB1最早在[8]中提出,后来[9]在IOB1上进行改进,提出了其他几种方法。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表示如下:
B代表当前元素是一个组块的开始。
I 代表当前元素是一个组块的内部元素。
E代表当前元素是一个组块的结束。
O代表当前元素不在任何一个组块当中。
start/end是另外一种表示方法,最早由[10]中提出。其表达内容相比于IOB更加细致,共有I,O,E,B,S五种符号。其中BIEO表达的意思和上面一样,而S代表当前元素独立成一个组块。
本文采用start/end表示方法,将我们所需要标注的训练语料和测试语料都用BIEOS的方式标注。
3.3特征选择
与以往进行序列标注的任务不同,我们的数据对象是HTML生文本,因此不需要进行Parser等工作,如此对于特征选取的效率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同时也提高了分析数据特征的困难程度。对传统的文本进行特征提取方式会提取句法结构、词性等自然语言元素,对于本课题的任务,由于采用CRF++工具包作为分类器,本文采取以下特征模板:
Unigram:
1)div中每一个标签中间的句的句原型。因为标签中句原型是该部分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信息特征,因此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2)中句原型所对应的HTML标签,没有则为NULL。即该句原型是被什么HTML标签所包含,不同的HTML标签表达的信息不同,因此HTML标签可看作为该句的描述。
3)当前标签前的class内容(-1,-2,-3,-4),没有则为NULL。其中-1表示当前标签的前一个class的内容,-2表示当前标签的前两个的class内容,以此类推,该项共表达了4个特征。class在HTML中表达固定部分的信息,其对应的是css样式。如果前4个class都存在体现了标签间互相包含的层次关系。
4)当前句的父class,没有则为NULL。由于CRFs并不体现推理关系,也就是说各个特征之间在算法层面相互独立,因此对于该特征与3中特征并不重复,该特征体现当前句是包含在哪个class中,对于当前句具有识别作用。
5)当前句后面的HTML标签(+1,+2,+3,+4),没有则为NULL。其中,+1表示当前句后第一个HTML标签,+2表示当前句后第二个HTML标签,以此类推,该项共表达了4个特征。由于部分HTML标签有结束标记,部分HTML标签没有结束标记,因此用该特征来标记当前句的HTML信息。
6)当前句距离本
Bigram:
1)class内容-4/ class内容-3/ class内容-2/ class内容-1。也即Unigram中的特征3中的4个特征的组合特征,组合特征会产生更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序列标注的准确性。
2)HTML标签+1/ HTML标签+2/ HTML标签+3/ HTML标签+4。也即Unigram特征5中4个特征的组合特征。
4实验结果
根据上述标注方法,本文标注了3组不同数量的测试集,8组不同数量的训练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描述部分TITLE和CONTENT是一一对应的。测试结果1:
第一,测试不同标注数量的训练集对测试的影响。首先选定测试集为TEST1,当训练集为TRAIN1TRAIN8时整体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的变化如下:
1)随着标注数量的增多,从标注1200组数据到标注2000组数据的过程中,整体的准确率上升幅度非常大,说明标注的数量对于整体的准确率影响很大。
2)SUMMARY部分的准确率一直处于100%状态,说明选取特征与实际HTML中的情况相对吻合,但由于召回率起始并不高,说明标注语料覆盖的程度较小。
3)TITLE和CONTENT部分的F值一直处于100%状态。这一现象说明用于CRFs训练的特征与实际HTML中的TITLE、CONTENT部分的分布情况十分吻合,同时根据我们所选取的特征说明HTML源中该部分的HTML标记相对规则。
测试结果2:
第二,测试使用标注数量最大的训练集对相对大规模的网页文本进行抽取,统计其准确度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随着测试集的增多,使用同一训练集的召回率在不断下降,说明所标注的训练集的内容并没有覆盖所有的实际情况。
2)尽管测试集数量从2000上升到10000SUMMARY、TITLE和CONTENT部分的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8%左右, 说明我们所选取的特征确实反映了实际HTML中的情况。
从上面的两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人物信息抽取,对于百科文本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其准确率和召回率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信息抽取出的结果有利于下一步科研的进行。后续工作我们还会继续添加训练语料,以尽可能完整地覆盖实际百科HTML中的实际情况。
5结论与展望
本文中,根据特定的任务分析出数据的特点,有效地利用了人物百科HTML源中各个标签所起的作用,分析出能够合理表示我们所需信息的特征及其组合。
以往的信息抽取或者利用启发式规则进行抽取,或者将其抽象成分类问题进行抽取,本文将信息抽取看成是一个序列标注问题进行序列标注,而不是抽取。在特征选择的部分,抛开以往方法所用到的句法分析等耗时的步骤,直接从生语料中选取特征,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减少了对生语料的处理步骤,从整体上讲,大幅度的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效率。此外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人物百科的抽取,同样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对于HTML源的信息抽取任务,提供了一种新颖的信息抽取思路。
信息抽取是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热点也是难点,如何从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抽取出我们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对于节省人力物力非常有意义,当前的信息抽取一般采用基于启发式规则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大多是针对特定任务而提出的方法,并不具有通用性,因此如何提出一个普适的信息抽取方法将成为信息抽取发展的一个方向,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智雄,吴振新,刘建华,等. 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08:2-11.
[2]Michele Banko, Michael J Cafarella, Stephen Scoderl, Matt Broadhead, Oren Etzioni. Open Ini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he Web[C]. In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Arti_cial Intelligence, 2007:2670-2676
[3]Anthony Fader, Stephen Soderland, Oren Etzioni. Identifying Relations for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C].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2011
[4]SCHMITZ M,BART R,SODERLAND S,et al.Open language learning for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12 Joint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2: 523-534.
[5]ETZIONI O,FADER A, CHRISTENSEN J, et al.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he second gene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cond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Volume One. AAAI Press, 2011: 3-10.
[6]孙静, 李军辉, 周国栋.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无监督中文词性标注[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28(4): 21-23.
[7]丁伟伟,常宝宝. 基于语义组块分析的汉语语义角色标注[J]. 中文信息学报,2009,05:53-61+74.
[8]RAMSHAW L A,MARCUS M P.Text chunking using transformation based learning[C]//Proceedings of the 3rd Workshop on VeryLarge Corpora. 1995.
[9]SANG E F,KIM T J. Veenstra. Representing text chunks [C]//Proceedingsof the 38th Annual Meeting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Hong Kong, China. 1999.
高校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规划初探 篇4
一、人物档案收集的特点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应对
在对人物档案进行信息化之前, 需要先根据人物档案收集的特点, 找到与将要建立的信息化体系之间的关联, 抓住这些关联后, 就能使得后续工作进行得更加顺畅。
1. 收集对象的广泛性和信息化体系权限的层次性。
人物档案的收集对象, 既包括本高校的院士、知名教授和知名作家, 同时也应包括其他一些对学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职工[2]。既包括在职教师, 也包括已退休或曾执教于本校的老师。另外, 还包括名誉校长、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但是, 这些收集对象一般工作比较繁忙, 所以我们的人物档案信息化系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将在线归档的权限开放给他们的私人秘书或其他专职文书人员。另外, 对人物档案的收集涉及了学校学院和部处等多方面, 需要各方面的补充和支持, 相应的权限也需要进行分配。而为了避免一份人物档案在经过多方面进行完善时不发生冲突, 需要事先制订一套权限制度, 将权限进行等级分层, 保障在线归档的顺利进行。
2. 档案内容的全面性与信息体系的兼容性。
人物档案的内容应以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人物的历史原貌为基本要求。所以人物档案的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应该包括相关的个人传记、履历、日记、书信等。对于这些人物档案, 信息系统需要具有相应的兼容性, 既能存储其高清扫描件又能将手稿中的文字字符进行存储, 以方便以后的查找和利用。除此之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在的档案还包括与人物档案相关的照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而由于拍摄和录制的硬件和软件不同, 产生的电子文件的编码和格式也多种多样, 人物档案信息体系中应该能够兼容各种编码和格式, 以保证电子档案的原始性。
3. 档案载体的多样性。
随着科技发展, 档案载体不再停留在纸质文件, 档案载体呈现多样化趋势, 包括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的出现给人物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目前由于磁盘的稳定性相对来说比较可靠, 价格也比较低廉, 所以为了方便利用和管理, 可以考虑将各个载体中的档案转化到磁盘当中, 使得信息化体系易于开发和维护, 而其他载体也应作相应的保管, 例如放置在库房的防磁柜当中。
二、构建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时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的规划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为档案信息化规划的设计师[3], 在构建人物档案信息化前, 需要解决其构架问题, 也就是需要构建哪几个子体系、子体系之间应该有怎样的联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明确目的。高校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是实现在线收集、管理和利用的功能平台, 同时能借助网络高效的传播特性, 提供本校师生了解本校名人的途径, 成为加强归属感认同感的思想教育堡垒。 (2) 了解需求。一般来说, 归档、查询和统计是基本功能需求。在设计这些基本功能时, 需要考虑到本校使用信息系统时的一些习惯, 使得新构建的体系能够快速地被使用者所接受。另外, 如果有其他一些个性化功能的需求, 可以增加相应的模块。比如为了加强本校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名人的了解, 可以增加在线动态展示或特殊纪念日等形式的网络展览模块。 (3) 结合实际。在构建新的信息化体系时, 应根据自身的信息化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得新建系统既能够兼容当前其他的档案信息化系统, 又能具有一定的向后兼容性, 使得新建系统能够较好地应对未来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方面的升级。
2. 新建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与原有档案管理体系等信息体系融合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于目前高校信息化系统已经比较普及, 所以各高校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或办公自动化 (Office Automation, 简称OA)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据库体系。为了能将新建的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与原有的信息化体系进行对接, 必将遇到使用哪一套体系进行归档、系统之间的运行如何协调、数据库如何相互同步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信息化系统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顺畅有序地运行, 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厘清关系。随着高校数字化进程的加速, 办公自动化 (Office Automation, 简称OA)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正得以在高校当中推广。我们必须厘清人物档案管理系统与学校的OA办公系统以及原有的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关联, 以本校的OA系统为依托, 以自有的档案管理系统为纽带,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建立一套具有高鲁棒性的现代化档案办公系统群。 (2) 优化结构。在人物档案体系中可能有很多信息本来就存在原有档案管理体系或者两者之间都需要著录的, 我们需要尽量将复用的信息集合起来, 放在一个专门的复用数据表或数据库中, 以此来增强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减少重复数据。 (3) 实时同步。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 如果想将我们的档案管理系统在网络上开放并推广, 及时更新无疑会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实时同步也是衡量一套信息化系统群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与本校的OA系统进行对接时, 我们需要加入实时获取OA系统数据库中更新信息的模块, 以保障我们的人物档案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到新的档案信息。 (4) 新老体系相辅相成。我们的人物档案系统与原有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关系不是孤立的, 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原有的档案管理系统是基础, 新建立的人物档案系统是对原有系统的补充和拓展, 能够发挥更多原有系统不能达到的功能, 比如宣传推广作用等。
总而言之, 在人物档案进行信息化并构建相应的信息化体系时, 需要根据收集利用等的特点, 确定目标和需求, 结合学校的OA系统和原有的档案信息系统, 将构建的信息体系打造成高校数字档案馆又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本文根据高等院校人物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等特点, 分析了当前在高校人物档案信息化体系的规划构建当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高校人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步解决方案, 为推进高等院校人物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物档案,信息化,规划构建
参考文献
[1]贾雪萍.高校建立名人档案问题探微[J].兰台世界, 2005 (8) .
[2]张小晓.试论高校人物档案与人事档案的联系与区别[J].兰台世界, 2011 (10) .
人物信息 篇5
【拼音】fēng liú rén wù
【简拼】flrw
【近义词】风云人物
【反义词】芸芸众生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成语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英文翻译】remarkable people
【谜语】虎坛名将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人物信息 篇6
一、信息与信息量
(一) 信息
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看, 新闻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是信息。 (2) 而信息的定义仍然没有绝对答案, 申农认为信息是负“熵”, 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去除”。 (3) 人们对一些事物缺乏了解或者不能够掌控, 产生认识状态的“不确定性”, 信息则是为这些“不确定”提供认知, 消除认识障碍。在网络新闻有关典型人物的报道中, 信息就包括了准确的人物事迹以及合理的舆论引导等方面。
(二) 信息量
由信息的概念推演, 信息量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消除程度的度量, (4) “就是收信人知识变化的数量, 即收信人收到信息后不定性减少的数量”。 (5) 网络新闻信息量, 是指网站的有关报道对受众来说全部信息的数量。那么, 是不是新闻报道量越大, 信息量就越大呢?学界有人曾提出一种对信息量的度量方法:
新闻作品信息量=单元新闻信息/信息符号之和
在单元新闻信息不增长的情况下, 篇幅或字数 (信息符号) 的扩张不会带来信息量的增长。在快节奏的今天, 冗余的符号很可能使得信息量不升反降。
二、新浪网“最美妈妈”报道的信息量分析
(一) 样本选择
新浪网对“最美妈妈”吴菊萍的相关报道持续时间较长, 而最为集中的报道时间为2011年救人事件发生之后, 所以我们把研究范围定为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这半年时间。刨除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相关性较弱的新闻, 我们选取2011年7月至12月新浪网有关“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文字性新闻报道全部加以分类统计, 筛选出286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二) 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对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新浪网关于“最美妈妈”相关人物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进行数量统计, 主要统计新浪网转载报道中标示在标题下方的发表日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数量庞大但议题重复率极高、内容相近的报道较多, 甚至在一定时段内形成了固定议题。7月对救人行为本身的报道数量在同一网站达到了175篇;8月和9月对赞美吴菊萍救人行为的雕塑方案和“最美妈妈”与被救女童中秋节首度重逢的相关新闻又进行了集中力量的宣传。
数量的集中虽然在表面上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知晓欲、“消除不确定性”, 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多“最美妈妈”的相关信息、有更多阅读的选择余地, 但问题是大量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报道占据其中, 信息量并未随着报道数量增长, 事实上是造成了一种“选择无效”的困境。如新浪网7月6日转载国际在线的报道《“最美妈妈”接抱坠楼女童续:妞妞有轻微反应仍昏迷》与其7月5日转载新华网的《杭州女童坠楼被路人接住续:有轻微反应仍昏迷》、7月15日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最美妈妈”的成长故事》与7月14日转载的《中国网事:“最美妈妈”的成长故事》等的报道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2.报道体裁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将相关报道划分为不同新闻体裁, 其中将报道主要成倒金字塔结构、表述直接明了、字数相对较少 (主要是800字以下) 的文体标为消息类;将报道时注重细节、较有文采、字数较多 (主要是800字以上) 的文体标为通讯;将作者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较明显、表达观点态度的文体标为评论。此部分意在了解新浪网对“最美妈妈”相关新闻的报道深度。
由图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286篇的新闻报道中消息占到了75%, 是该事件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甚至超过了其他几类新闻体裁的总和。相似体裁的大量出现, 报道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新闻, 其信息量也会因为形势的单一而无法有效传递。
3.新闻来源分析。新闻材料出自何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媒体的立场。新浪网作为网络媒体, 在2014年之前还没有自行采编的权利, 所以其报道转自哪家媒体就反映了网站的信息选择。本部分新闻来源是指新浪网标注于报道标题右下角的蓝色字体 (主要是报纸、网站等名称) , 我们将其划分为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和其他。这里所指的“中央媒体”是像《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中新社等的媒体机构, 是隶属 (直属) 于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媒体。而地方媒体是诸如《浙江日报》《长沙晚报》《现代快报》等的地方性报纸。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新浪转载的地方媒体报道达到72%, 是转载的主要部分;中央媒体报道比例也相对较大占到20%, 二者构成报道的主体。地方媒体将其作为平民典型进行大量报道, 尤其是浙江的媒体, 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 更是将“最美妈妈”吴菊萍作为杭州市、浙江省的报道典型;新浪转载报道的新闻来源达50余种, 地方媒体占到40多种, 表面上看, 这种广泛的来源使得其报道更具说服力, 更为客观真实, 但是实际上地方媒体援引自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很多而且各媒体之间还互相了解借鉴消息, 又使得转载有许多重复, 不仅没有增加信息量, 还使得受众对不同来源也不必详选, 有效传播难以实现。
4.报道主题分析。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我们研究新闻报道信息量的主要部分, 在分析中将报道主题根据新闻报道的主要议题设置与内容类别划分为六类, 通过对主题的划分, 显现出新浪网对“最美妈妈”报道信息的主要部分。
在新浪转载的报道中, 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上五个方面, 其他主题较少,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站的自身定位与对事件的态度, 是对吴菊萍救人行为的肯定, 通过“最美妈妈”对受众做出一定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对信息量的不合理理解, 说明在主题相似的情况下数量多、篇幅长都不能为成为增加信息量的主要手段, 而成为信息的冗余。
三、结语
从报道数量、体裁、来源、主题等方面来看, 新浪网对“最美妈妈”的报道数量庞大, 体裁相对单一, 来源范围较窄, 大量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报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重复, 而重复则意味着信息无效或者说不包含信息, 影响了报道的有效传播。
作为国内四大门户网站之一, 新浪网是覆盖全球华人社区的最大中文门户网站, 在报道过程中既要注重实效又要注重内容, 降低重复, 尽量精简, 能使受众有一个明确的选择, 防止产生过多无效信息。在报道过程中, 更要注意显著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 注重“量”更看重“质”, 使得信息量得到增值。单篇报道要在不影响及时性的情况下, 增加有效信息条数, 减少无效表述, 提高信息量;总体上看, 不能把报道数量等同于信息量, 要在拓展体裁、来源等的方法下, 增大信息量, 使新闻报道信息能够有效传播。
注释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 1984年, 第7页。
2艾风:《新闻·信息·信息量》, 《新闻界》, 1995年第4期, 第7页。
3转引自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 第286页。
4费菲:《论经济新闻信息量的增值》,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年, 第4页。
人物信息 篇7
无论是在技能大赛的赛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杨先杰,总是感觉他非常冷静、不苟言笑,他似乎总在深刻地思考着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时刻提醒自己要透过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洞悉事物的本质,用简单手段直接解决问题”。然而如果和他交谈或者倾听他的话语,马上就可以感受到一位青年电力IT工程师的朴实、睿智、幽默和可爱,也可以体会出他之所以在整个国家电网公司内的IT技能大比武中夺冠的根本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先杰的世界——
【记】请先谈谈参加技能竞赛的感悟和收获。
【杨】当我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安徽电力参加“信通杯”竞赛的选手时,立刻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这次竞赛全国各电力公司都非常重视,可谓强手如林,我们代表安徽去比赛,如果不能有所作为,也愧对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竞赛的要求非常全面,涵盖了信息系统运维的各个方面,我们每名选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弱项,此时离比赛只有不到2个月了,需要突击消除短板,还要进行技能强化训练,时间有限、任务困难重重。公司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对竞赛工作大力支持,协调了大量的资源,进行了周密的工作安排。
紧张、艰苦的培训中,两点一线的作息,紧张忙碌的学习,临竞赛前的巨大压力,每晚看书到深夜,这些是培训期间生活的主旋律,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坚持到底、获得成功的关键。
为了共同的目标和集体的荣誉,每个人都不敢松懈。遇到困难的地方,坚持交流,在讨论中大家从不吝惜自己的知识,都是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生活中也是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紧张学习之余,我们一起散步、一起放松,每人都体会到了这个临时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在最后决赛的人员选派中也是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无论是场上选手还是场下观众,大家都齐心协力,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激动!
竞赛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我们展现了安徽电力信息工作者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取得个人第一、团体第四的好成绩,这是我们团队努力的结果,是安徽电力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不断探索、厚积薄发的体现,也是我们企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获得冠军一定具有全面的知识。平时你对IT技术的发展关注如何?经常浏览什么网站,学习什么知识?
【杨】平时非常关注IT技术的发展和2类IT技术,一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相关的各类技术,特别是各类基础平台,比如存储、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二是和个人计算机相关的各类技术与产品,包括各类消费数码产品、DIY部件等。
访问的网站并不固定,但我对IT技术方面的信息比较留心,一旦从网站、电视、报刊杂志甚至广告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就会立即进行记录,然后再从网络上搜索,获得体系化的资料,了解掌握相应的技术信息。
【记】在比赛中感觉所有选手都要有良好的实际操作经验才能取胜。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你是怎样将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杨】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对业务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对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对企业的各项业务需求、信息化发展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从事的工作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一是根据工作的需求,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一些知识、技能,直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加强知识积累,根据整体规划设计,从架构、方案上完善现有的系统,实现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记】技能大赛虽然激动人心,但是平时的运维工作却非常枯燥和繁琐,怎样极具耐心地处理好各种事情?
【杨】由于信息系统的特点,IT运维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业务应用、管理模式、具体的技术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要处理好这些,需要对工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预判,对工作涉及到的人员、系统、资源进行协调。
2009年,单位对SAN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工作过程中涉及到十几个业务系统的停运切换,既要保障业务数据安全,降低业务停机时间,又要保障SAN存储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工作开展前,和业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工作得到了业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根据业务应用的特点,结合工作要求确定好停运切换时间;协调好主机、数据库、应用系统、存储管理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安排好人员工作时间表;根据存储设备的要求,在机房预先准备好相应的供电、网络线缆等;为确保数据安全,提前制定了一些意外故障的应对措施,并进行数据备份。
【记】当初你怎么选择走入电力信息化这个职业?曾经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选择与IT相关的专业,主要是在于个人的兴趣与家庭的培养。从小到大,我一直对各种电子设备很感兴趣,很好奇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每弄懂一些问题,自己就能高兴半天。家里也非常支持我,给我买了很多图书刊物,使我逐步走上IT的道路。
最大的困难是在刚学习计算机时,当时PC机主流还是386,普及率很低,上机实践的机会很少,也没有人来教。自己对计算机也没有一点概念,只能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反复学习一些图书资料,记忆各种操作,一遍看不懂,就看十遍,实在不能理解的,就全部记下来慢慢理解,逐步建立起一些计算机的概念,就这样既艰难又快乐的完成了计算机的启蒙学习,居然还成为了班上的计算机高手。
后来,父亲见到我这么投入地学习计算机,给我买了1台当时堪称豪华配置的奔腾计算机,我也终于告别了“纸上谈兵”的日子。但现在仍然很怀念那段时光,我感到现在掌握的全部知识中,在那时学到的,仍然是最扎实的。
【记】在工作中发现最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会怎么处理?
【杨】目前在工作中,最多的问题还是在沟通上,因为每个人的思想、性格不同,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往往和自己的工作思路不一致,处理这种问题,最需要的是耐心,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从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出发,多进行沟通,求同存异,既要虚心接受他人观点的长处,也要坚持自己的工作思路中的优点,最终都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记】人生中最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给自己那么深刻的印象?
【杨】我女儿出生后,她躺在床上,瞪着两只小眼睛,不哭不闹,很“严肃”地看着我,这让我记忆犹新,我感到自己的责任很重,立刻成熟了很多。
【记】从事IT行业经常在特殊时期(系统上线、信息安全保障等),甚至平时都需要牺牲大量个人工作时间,可能没有时间陪家人,你怎样看待并平衡这个问题?
【杨】我经常遇到这种问题,IT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减少风险和停机时间,有些工作需要在节假日进行,有时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等,确实耽搁了与家里团聚的时间,但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必须有人做,我心里也非常内疚。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一般在工作前,我会提前和家人进行沟通,在事后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他们都能够理解,也从来没有怨言。
【记】通过10年多在电力信息化岗位的工作和学习,你认为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存在怎样的问题,应该着重发展怎样的IT技术?
【杨】经过SG186工程的建设实施,我们每人都能感受到电力行业信息化的飞速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有2方面:
一是信息化工作发展太快,企业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稳定,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方面是信息化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系统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技术人才的支持,对人员的管理、技能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编制不明确,人员较少,难以满足SG186工程技术建设和技术保障的要求,信息化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很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发展空间可言,这也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业务应用的推进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最近系统建设的力度很大,随着SG186各业务系统的建设上线,形成了完整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信息化业务体系,但由于建设时间短、任务重,在系统应用方面投入的力量较少,很多业务系统的应用情况并没有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业务应用的深度不够,没有发挥出一体化信息系统所应有的效能。
从技术方面来看,目前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很多地方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形成现在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整合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很低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应着力引入各类虚拟化技术,规模化应用,以减少对物理硬件设施的依赖,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记】你在电力行业从事工作有什么期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理想人生规划怎样?如果永远只是从事普通的岗位,会用怎样的态度面对?或者试图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突破?
【杨】有2点期望,一是期望电力行业发展越来越好,使我们每个电力人都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二是期望电力职工待遇的提高像GDP的发展那样迅猛。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理想人生的规划没有特别的想法,打算将技术工作进行到底。有机会得到更高工作岗位的话,可以把我的人生点缀得更多彩,但我仍然不会放弃对完美技术的追求;如果永远只是普通的岗位,相信我仍然会有很多闪光的瞬间,并不会妨碍我的人生理想的实现。
采访后记:
我们获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杨先杰的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先后入选2005年度安徽省电力公司优秀管理人才库,获得2006年度“阜阳电力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电力公司2006年度信息专业先进个人,2006-2007年度阜阳供电公司信息技术首席工程师等荣誉。2009年,杨先杰参加安徽省电力公司信息运维竞赛,取得个人第一、团体第一的成绩,获得“安徽省电力公司技术能手”称号,理所当然成为安徽省电力公司组队成员之一,参加“信通杯”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技能竞赛,取得个人第一、团体第四的成绩,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采访中杨先杰还说自己喜欢远足,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享受那份随意的清闲。正如杨先杰一方面喜欢庄子的超脱豁达、自由博大而又幽默潇洒;另一方面又喜欢民族英雄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牺牲个人幸福,参加黄花岗起义,慷慨赴死“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的情真意切,满怀悲壮。
杨先杰一定兼有2种人生的向往——自由和责任。正是这些来自平凡岗位孕育的优秀品质将会陪伴他在电力信息化的岗位做得更加出色,引用庄子的话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人物信息 篇8
一、“性格”人物
(一) “我”的祖父
茅盾在 (《<呼兰河传>序》) 中写道:“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 (2) 。很多人会认为小说中没有积极的人物形象, 但是, 在作者所塑造的三个“性格”人物中, 笔者认为“我”的祖父这一形象虽然思想上有保守的地方, 但是, 从总体上来说, 他是积极的人物。在小说中, 祖父这一形象即是“性格”人物也是积极人物, 祖父身上的积极的方面使得他的性格更突出, 也使得这一人物性格更丰富。
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出现了第一位“性格”人物——“我”的祖父。在这一章中, 主要内容都是在说“我”的祖父与“我”, 主要突出的还是“我”的祖父, 在第六章、第七章中也有祖父的身影。这一形象与其他人物相比 (包括有二伯、冯歪嘴子) , 他的重要性是别人比不了的。首先, 从外貌上看, 他的眼睛是笑盈盈的, 而且“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祖父笑盈盈的眼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内心是欢愉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 身体很健康, 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4) 从这些可以看出, 祖父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其次, 祖父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 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5) 在家里, “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 常常和祖父在花园玩。“等我生来了, 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 等我长大了, 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 有了祖父就够了, 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 母亲的恶言恶色, 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 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6) 祖父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看到胡家打团圆媳妇, “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 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 知道什么, 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 (7) 祖父看到冯歪嘴子的妻子和孩子没地方住就答应让他们搬到装草的房子里暂住。
祖父是一个积极人物, 但是, 他在思想上也有保守的一面。“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 春天是二月搬家, 秋天是八月搬家。一过了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 (8) 作为房主是有权利随时让房客搬走的, 但是, “我”的祖父遵守呼兰河城的规矩想让他们在二月搬家。
(二) 小人物:有二伯、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中的“性格”人物中有两个小人物形象: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两位小人物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艰苦。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毫不相干, 这样的小人物只是人们无聊生活中的谈资。两位小人物身上又有不同的地方:第一, 有二伯是一个极富喜剧色彩但又有悲剧人生的小人物, 而冯歪嘴子则表现了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顽强。第二, 在有二伯自己看来, 他的地位是比冯歪嘴子要高一点, 他会邀冯歪嘴子到园子里来看看, 这样的言辞会显得他与冯歪嘴子相比, 他是园子的主人, 而冯歪嘴子则是房客。有二伯还喜欢别人叫他“二掌柜的”、“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伯”, 有二伯喜欢的这些称呼都是显示身份的称呼。而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则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 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
如果说小说中写祖父的第三章是最富温情的一章, 那么小说写有二伯的第六章则是最富喜剧色彩的一章, 同时也观照有二伯这一小人物的性格展现和悲剧命运。
首先, 有二伯是以一个很古怪的人出现在小说中, 这种古怪给了人们一种神秘感, 同时, 从有二伯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 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 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一和人在一起, 他就一句话没有了, 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 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 (9)
对于别人的玩笑, 有二伯是非常生气的, 这说明有二伯是一个讲自尊的人。但是, 有二伯又是一个自卑的人。他说:“穷人不观天象” (10) , 这是他自卑的表现。他对于自己的认识也不自信, 他说:“你二伯虽然也长了眼睛, 但是一辈子没有看见什么。你二伯是又聋又瞎, 这话可怎么说呢?”⑾据张秀琢 (萧红同父异母的妹妹) 回忆:“有二伯……形式上是家人, 实际上是一个不挂名的长工”。 (张《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海燕》1979年5月号) 小说中有二伯与人物原型所处的社会、家庭地位是一样的。这也说明有二伯性格中有矛盾之处是有原因的。
有二伯身上的矛盾之处除了上面谈到的方面, 还有其他方面。有二伯曾说他胆子大, 不管什么都不怕。他不怕狼, 不怕跑毛子 (沙俄兵) 。但是, 有一次, “我”的父亲打了有二伯他要上吊, 但是, 他只是做做样子, 没有真的去上吊。后来, 他又要跳井, 但是, 我们看到他在离井口五十步远的地方的柴堆上坐着, 他看到人来全了, 他就站起来往井边跑。有二伯的行为成了滑稽的表演, 他说的自己什么都不怕, 但是, 在面临死的时候, 他是害怕的。
冯歪嘴子是小说中另一个小人物, 他是一个磨倌, 他的明显性格就是有坚韧的生命力。他的生活非常艰难, 尤其是在他的妻子死后, 又留下一个小孩子。冯歪嘴子带着两个小孩艰难地生活着。“他觉得在这世界上, 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 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 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喂着小的, 带着大的。”⑿在周围的人们看来, 这样的家庭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但是, 冯歪嘴子没有绝望, 他凭着原始的生存力倔强地生活着。
二、“群像”人物
“群像”人物在小说的第一章就已经进入读者的视野。第一个群体是大泥坑附近的人们, 后来的“群像”人物是看野台子戏的人、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到胡家看“热闹”的人。可以把这些“群像”人物分为两类:一、精神空虚的“群像”人物, 他们包括大泥坑附近的人们、看野台子戏的人、到胡家看“热闹”的人;二、求生存的“群像”人物, 包括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
这些精神空虚的群像人物经常在寻找谈资, 他们精神麻木。他们能够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然后他们没有其他的事可做, 精神空虚, 他们急需要找到谈论的话题, 那么, 周围的事物、人物就有可能进入他们的视野, 最后成为他们的谈资。住在大泥坑附近的人守着大泥坑, 那么, 发生在大泥坑这里的事情自然是谈论的对象, 例如, 淹死猪, 马陷进大泥坑, 小孩子掉进泥坑。到胡家看“热闹”的人把“大神”给小团圆媳妇看病当成“热闹”, 这些群像人物中的一些看客还给小团圆婆婆说一些“偏方”, 让她给儿媳看病。她们所说的话本身就是矛盾的, 但是, 小团圆媳妇婆婆并没有注意, 周围的人也没注意。就这样, 小团圆媳妇被摧垮了。
求生存的群像人物是在“我”家住着的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
“他们就是这类人, 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 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 他们想击退了寒凉, 因此而来了悲凉。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 没有什么希望, 只希望吃饱了, 穿暖了。但也吃不饱, 也穿不暖。
逆来的, 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 却一辈子也没有。”⒀
在这些人看来, 解决生存问题就是生活的主题。他们天黑了就睡觉, 天亮了就起来工作, 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他们没有更多地思考生活的意义。
三、小结
不管是小说中的“性格”人物, 还是“群像”人物, 都含有作者对于他们命运的深刻思考。小说中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 但是, 这些“性格”人物、“群像”人物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记忆中的民俗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要:《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12月, 是萧红逝世的前一年。在当时, 这部小说多受到批评。茅盾对小说的评价是“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 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 都是片段的, 不是整个的有机体”。①但是,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如小说中“我”的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是着墨较多的人物, 他们的性格突出, 是比较独立的人物, 本文称其为“性格”人物。在这三个“性格”人物中, 有二伯、冯歪嘴子是两个小人物, 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小说中, 大泥坑附近的人们、看野台子戏的人、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到胡家看“热闹”的人是“群像”人物。本文主要谈小说中的“性格”人物, 对于“群像”人物, 已经有相关文章谈到, 所以, 对于“群像”人物, 主要谈笔者的一些不同见解。
关键词:“性格”人物,小人物,“群像”人物
注释
11、2、13.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23、4、5.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67页。
36.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79页。
47.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119页。
58.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121页。
69.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159页。
710、11.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161页。
人物信息 篇9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人物模式
一、引言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初源自福斯特1926年至192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一个题为“小说面面观”的系列讲座, 后整理成书。此书出版后, “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界的好评, 并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 人物方面的分析占据重要的篇章, 是唯一被分为上、下两章的一个主题。在第四章人物 (下) 中一开篇, 福斯特说道:“人物必须适应创作的其他要求。”因为在小说创作, “他 (指作者) 还是喜欢讲有关人的故事。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召唤出场的, 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他们想过自己的生活, 结果往往超越小说的主要设想, 这些在创作中创造之物, 竟常常同作品无法协调起来。假如给他们以充分自由, 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 弄得整篇小说支离破碎;如果限制过严, 他们又会以奄奄一息作为报复, 使小说因内部衰竭而无法生存。” (福斯特, 1927, 58) 。为解决这个问题, 福斯特提出两个方法, 第一种便是“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运用” (福斯特, 1927, 59) 。而各类不同人物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二、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是他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扁平人物是指那些被“称为‘性格’人物, 而现在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 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福斯特, 1927, 59) 。扁平人物会从头到尾坚持一种性格, 作者给他赋予了一种鲜明的性格特征, 他在作品中会保持一贯的作风。针对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强烈反对扁平人物的作风, 福斯特为扁平人物辩解, 提出在小说这一特定体裁中, 扁平人物自有扁平人物的优点:“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一个作家如果想竭尽全力去扣动读者的心扉, 扁平人物对他是十分有用的”。 (福斯特, 1927, 60) 。而另一大优点便是“他们事后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由于他们不受环境影响。所以始终留在读者心中。” (福斯特, 1927, 61) 。
由于以上的原因, 福斯特对扁平人物情有独钟。在《霍华德庄园》一书中, 福斯特所创作的人物在更深的层面属于扁平人物,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正应合了他的小说理论。这些人物性格即使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点上有所偏离, 但在深层次上讲, 他们的被贴了标签。玛格丽特在开始被塑造成一个理性人物:睿智、富有洞察力、自制力较强, 尽管有些波折, 这样的形象其实是贯穿全文的。在出场时玛格丽特在处理妹妹海伦和弟弟的问题上就展示了她的理智的一面。另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她与亨利的关系上。虽然她接受亨利的求婚而且不顾他的错误还是坚持与亨利结婚, 在一定程度上有受感情驱使的因素, 但进一步分析, 我们会看到她的理性更具有决定意义。在接受亨利求婚之前, 她已洞察到亨利的内心, 清楚地知道他和他的家族所具有的缺点和优点, 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欠缺。而他们所缺少的, 正是他们可以互补的, 这是精神和性格的互补。她的接受求婚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感情冲动, 而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分析。而在意外得知亨利有一个情妇时, 虽然她很震惊, 但却理智的行事。她的理性是贯穿她性格的主线。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亨利。他与海伦一样都是比玛格丽特更具有扁平形的人物。福斯特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是:物质型的、自私型的、大男子主义型的资产阶级的典型。这也是他性格的主线。在小说开始海伦写给玛格丽特的信中, 我们便已经知道亨利的颐指气使和大男子主义。随着露茨的遗嘱的发现, 亨利的伤痛之情变为怒气, 认为妻子把家业的一部分分给别人是一种背叛, 不再为妻子的死亡而悲伤。他丝毫不同情巴斯特的遭遇, 搬出“物竞天择”的理论来摆脱自己的过错。即使在儿子查理斯失手杀死巴斯特之后, 他也并无悔改之意, 并对儿子说他攻击巴斯特是应该的。在儿子被真正定罪, 被判入狱, 也并没证据表明他的悔改, 相反, 我们看到的还是他的自私和物质性。
之所以在《霍华德庄园》中会出现这种以扁平人物占据主要地位的现象, 是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分不开的。在《小说面面观》中, 福斯特特别提出扁平人物的重要性和其不可缺少的地位, 并盛赞狄更斯的小说, 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扁平人物, 但却具有独特鲜明性, 比现实更能反映现实。从实践方面来说, 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的这种人物创作模式有其匠心独在之处。玛格丽特的理性与妹妹海伦的感性正好形成对比, 形成二元对立, 这种一贯性的对立更能承载作者在意义上的深入, 从而更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意念。
下面继续谈谈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在《霍华德庄园》的运用。福斯特并没有给“圆形人物”下定义。根据“扁平人物”, 我们可以推出“圆形人物”是那些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 他们在小说情节中的性格呈现出多变性。他们之间的不协调反而使人显得比道格拉斯先生所描绘的更为真实。” (福斯特, 1927, 62) 。在《霍华德庄园》中, 最有圆形特性的人物便是玛格丽特。这样说并不与上面所谈得扁平人物起冲突。福斯特在评述简·奥斯汀的《曼斯费尔德公园》时, 极力赞扬简·奥斯汀塑造人物的手法, 那部作品中的波特兰夫人“曾被一句简单的话被扩大成为圆形人物, 但反过来又变成扁平人物。奥斯汀多么了不起啊! (福斯特, 1927, 67) 。我们在《霍华德庄园》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形:一个扁平人物被简单的话语或简单的事件扯成圆盘状或是圆形。就拿玛格丽特特来说, 她对待亨利一直是顺从的态度。尽管玛格丽特很想在婚后有个定居的房子, 但亨利却不和她商量就把房子租出去, 玛格丽特还是接受了。在得知杰姬的事情后, 玛格丽特反而对亨利说对不起, 就如同露茨一样, 她也是顺从宠着丈夫。到此为止,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扁平人物。但接下来, 福斯特却让玛格丽特反叛如火上爆发一样喷涌而出。她痛斥亨利在道德问题上对自己和对海伦所采取的双面标准, 并决定和亨利分开。这样的一个情节构建, 使读者在腻烦了玛格丽特的顺从之后, 产生了新鲜感, 而玛格丽特这样一个本来的扁平人物也一下弹越成为一个圆形人物, 呈现出立体感, 免于沦为枯燥无味的人物。但接下来, 玛格丽特在亨利的请求下留下来, 又一次顺从他, 从而从一个圆形人物又转化成扁平人物。亨利的人物塑造也带有圆形的特征, 他虽一贯自私自利, 但福斯特也展现了他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好客的一面。在某时某点上上也呈现出圆形的特质。
三、结束语
从上面的论证中, 我们可以看到福斯特的人物创作理论在本人小说创作中的实施运用。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有机的交融衬托, 如果说扁平人物加深了意义层面, 那么圆形人物则加宽了涉及范围。两者在小说中的合理运用才能使人物的塑造更适应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1]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2]E.M.Forster, Hawards End.
[3]Professor ANJeffares, Professor Suheil Bushrui.The edition of York Notes on Howards End, 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84.
人物信息 篇10
2004年6月, 《南方人物周刊》正式创立, 其以新闻独具敏感的眼光去关注人物, 从人性的角度透过人物折射现实, 以人物深度报道来解读新闻。自创刊以来, 以其特色的新闻人物深度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独具个性。通过对报道中各类的人物的选取, 以及不同人物形象的建构, 形成其特色的“人物”理念。
一、人物选取:以深度报道解读人物“魅力”
作为深度报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人物深度报道通过对当下具有影响力人物的关注, 从人性的角度来透视现实, 以“人物”作为切入点来解读新闻。《南方人物周刊》的人物深度报道首先报道的是人物的事实。但传播者对人物的解读会有所不同, 所以传播者对于人物的报道难以涵盖人物全部的真相。《南方人物周刊》的深度报道也是一种建构的新闻, 人物报道在传达事实的同时, 也在建构传播者对人物的解读, 传达独具个性的人物魅力。
《南方人物周刊》作为一本以人物报道为主的具有新闻性的综合类新闻杂志, 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 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 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邃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的选取不仅来自政界、商界、文艺界, 还有知识分子、网络知名人士, 甚至社会普通者也有可能被选取为封面人物。在《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深度报道中, 人物以个人和群体两种形态呈现。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就在于人物具有独特的魅力, 影响着这个时代。
二、选题及内容的编排:深度解析人物形象的“建构”
新闻报道是一个选择、框定与建构的过程。据笔者统计, 从2013年《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深度报道可以看出, 其笔下的人物多来自于政界、商界、文化界和娱乐界。这些人物的选取注重社会热点和新闻关联性, 其中75%的封面人物以最近的新闻事件为切入点, 通过新闻事件中的人来阐释人物的行为与动向, 从而解答在新闻事件中受众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15%的封面人物则选取普通人但有意义的一面, 通过这些人物的人生轨迹的报道, 彰显人性的魅力;10%的封面人物报道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 展现社会进步的力量。
《南方人物周刊》以关注人物作为其表述新闻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在深入探究“谁在影响我们的时代”这个议题。在人物深度报道《李开复的中国逻辑》中, 针对网络大V加剧谣言传播, 谣言副作用被数倍放大的问题, 《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采访了网络大V的领军人物李开复先生。文章从李开复与微博的渊源谈起, 通过李开复先生在微博上传播的内容为引子, 介绍其选择微博的原因, 以及他在微博中想要表达怎样的观念。文章最后表达了李开复先生的态度:“我是一个不跨线的人。”看过这篇报道, 我们可能会更加了解李开复先生, 同时也对网络大V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 传统媒体的“深度发声”, 对事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群体类选题或展现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发生的变化以及对以后的影响。在《SARS10年, 改变的和未变的》中,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 从未有一起公共事件像10年前的SARS一样引发如此大规模公开的反思与制度检讨。SARS让一个观念深入人心, 就是政府必须给予强有力的监督, 才能为人民服务。文章指出, SARS的改变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更深层次的问题, 距离改变和民众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
时间媒体需要节奏, 空间媒体重在“风格”。而《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报道, 透视其办刊的风格。我们注意到, 在《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的报道, 每期都会精心选择一个封面主题。一个主题就是传播者的一个议题的设置, 通过人物的报道, 不仅要报道人物, 而且还要切合主题。在新闻报道中, 对于人物的刻画, 实际是一个主题背景下的人物生活的面貌, 通过人物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的选择与思考, 来构建出传播者想要通过人物这个中介来表达的观点。
三、“人物”理念建构的意义及其影响
人物深度报道, 通过挖掘新闻人物背后的新闻, 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 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状况, 从而做到对人的关注。《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 以人物作为选题, 承认人的主体地位, 注重人物的价值, 构建了其特色的“人物”理念。
首先, 以人为主体, 凸显人文关怀。《南方人物周刊》的人物深度报道, 选取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切入点。在《雅安地震, 5年后的再考验》一文中, 报道的是从汶川到雅安大地震裂开的各处细部, 5年之后, 人们是如何应对的。文章关注的是地震中的人, 包括受难和营救的人, 和汶川相比起来发生的变化。整篇文章没有刻意渲染受灾的情况, 而是记录了灾难中各方的人是如何应对灾难, 关注人在灾难中的变化, 而不是渲染灾难中的某个英雄人物或者进行道德审判, 彰显的是人在大灾大难中的温情转变。
其次, 坚守理性, 表达诉求。《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展现了很多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物, 但也不会刻意煽动或者歪曲新闻中的人, 做到真实地报道新闻中的人。这样不仅表达着新闻中的人物的做事风格和人格魅力, 而且给予人以思考。
最后, 公共领域下媒体议题设置。《南方人物周刊》通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建立了“人物”的独特形象, 使受众认知到一个更真实、更全面, 而且有思想、有人文理念的公众人物。在《公民企业家站在十字路口》中, 女企业家王瑛针对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的“在商言商”之说有着不同意见, 并宣布退出他们共同的组织正和岛, 此举引发了媒体圈和企业界关于政商关系的新一轮讨论。文章借助对女企业家王瑛的采访, 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也表达着王瑛的观点和想法, 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但文章不止于此, 还有更深的含义。借助“在商言商”这个话题, 传播者关注到公民企业家这个群体的出现, 探讨的是公民企业家对改变政治、推动中国的作用。借此, 《南方人物周刊》重新设置了一个话题, 即公民企业家如何去改变中国, 并且在封面上明确地表达了传播者的观点, 企业家要谈国事, 无论是为了自保而躲避政治, 还是求发展而依附于政治, 政治总是在那里, 你不改变它, 它就一定会改变你。
综上所述, 《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深度报道, 以人为主体, 在报道中呈现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通过这些封面人物形象的塑造, 建构了人物的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理念, 以及人物在社会中坚守的信念。在公共领域下, 设置话题, 让“人物”的理念和信念引导时代中的大众。
摘要:近年来, 人物深度报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深度报道常借助新闻事件中的“人”来体现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深度报道如何来体现新闻中的“人”, 这是每一个传播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的深度报道为例, 分析新闻传播者在深度报道中的人物选择、人物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及人物背后所要传达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深度报道,人物理念,《南方人物周刊》
参考文献
[1]徐列.一个“人物”的成长片断——《南方人物周刊》运作解析[J].中国记者, 2005 (12) .
[2]周胜林, 尹德刚, 梅懿.当代新闻写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