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范文

鼠疫监测(精选六篇)

鼠疫监测(精选六篇)

鼠疫监测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2012年福建省鼠疫防控监测项目实施方案》要求, 选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为省级鼠疫监测点, 翔安区为市级鼠疫监测点, 在4~9月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在当月中旬之前完成当月监测任务, 无跳月、停顿或集中突击完成任务现象。

1.2 方法

1.2.1 鼠类监测

采用笼捕法捕获鼠形动物。其中家栖鼠监测前3d选择有代表性20户, 每天100笼次, 每月连续布放3d。接着采用逐日捕鼠法, 直到完成规定的捕鼠数。野外生境用5米笼线法, 每天50笼次, 每月连续布放3d, 采用前3d捕获老鼠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等指标。

1.2.2 蚤类监测

对当月监测所捕获的活鼠全部进行鼠体外寄生蚤检集和鉴定, 计算染蚤率、蚤指数, 包括鼠体总染蚤率、总蚤指数、印鼠客蚤指数等;室内进行地面游离蚤包括种类、指数、粘蚤率等媒介生物学指标调查。

1.2.3 病原学监测

每月以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 (IHA) 检测鼠血清标本50~6 0份;每月以反向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 (RIHA) 检测鼠肝脾25~30份。各监测点对RIHA阳性标本进行鼠疫细菌学培养。

1.2.4 疫情报告

在辖区内开展鼠疫疫情三报及自死鼠“零”报告。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流行病学统计方法, 统计各种监测数据。

2 结果

2.1 疫情报告

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 在全市积极宣传“三不”和“三报”等鼠疫防治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鼠疫防治知识的学习培训, 2009年未发现鼠疫患者。未发现不明原因自死鼠。

2.2宿主动物密度

家栖鼠共布放有效鼠笼7 105个, 捕获鼠形动物36 0只, 平均鼠密度为5.07%。平均黄胸鼠密度为1.00%, 其中同安黄胸鼠密度最高为2.16%、其次为集美, 黄胸鼠密度为1.29%。野栖鼠共布放有效鼠笼2 6 4 5个, 捕获鼠形动物121只, 平均鼠密度为4.57%, 平均黄胸鼠密度为0.4 5%。见表1、2。

2.3鼠类种群构成

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3属5种, 即啮齿目鼠科鼠属的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 鼠科小家鼠属以及食虫目鼠鼩鼱科鼩鼱属的臭鼩。家栖鼠优势种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 野栖鼠优势种以黄毛鼠为主。见表3。

2.4 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

家栖鼠密度以4月份最高 (5.9 4%) , 8月份最低 (3.87%) ;野栖鼠密度以7月份最高 (5.6 3%) , 6月份最低 (3.6 3%) 。见图1。

2.5 鼠蚤监测

全市共梳检鼠形动物1 14 6只, 染蚤鼠23只, 获蚤4 1匹, 染蚤率2.22%, 总蚤指数0.04。经鉴定发现蚤类4种, 依次为印鼠客蚤、猫蚤、缓慢细蚤、优胜病蚤。各种蚤指数中印鼠客蚤染蚤指数最高为0.03;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0.03。见表4。

2.6 室内游离蚤监测情况:

全市共调查房间4 8 0间, 布放有效粘蚤纸2 3 6 7张, 有蚤纸1 0张, 粘蚤率0.4 2%。粘获蚤1 8匹, 室内游离蚤指数0.0 1。其中印鼠客蚤1 1匹, 人蚤4匹, 猫栉首蚤3匹。

2.7 血清学监测

共获鼠血清1 1 2 7份, 用I H A未检出鼠疫F 1抗体阳性标本, 共获鼠肝脾标本5 9 2份, 用R I H A未检出F 1抗原阳性标本。

3 讨论

2 0 1 2年厦门市家栖鼠平均密度5.0 7%, 野栖鼠平均密度4.5 7%, 低于往年水平[4], 这可能与2 0 1 2年厦门市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灭鼠先进城区”成果, 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开展全市灭鼠活动密切相关。鼠类种群构成方面, 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臭鼩鼱是厦门市主要宿主, 占捕获量的9 7%以上, 其中, 褐家鼠构成比5 2.6 0%, 为优势种, 鼠疫的主要宿主黄胸鼠占1 7.2 6%。两者比例相差较大, 这可能与监测地点随着厦门市城市化建设推进, 建筑物翻新改造, 旧房子减少有关。

监测结果表明, 家鼠鼠疫的高效媒介印鼠客蚤[5]是厦门市鼠体蚤、室内游离蚤的优势种, 总蚤指数平均为0.0 4, 印鼠客蚤指数全市平均为0.0 3, 处于较低水平。结合鼠血清和鼠肝脾检测均为阴性结果, 表明厦门市处于鼠疫疫源地静息期。有研究表明, 鼠疫静息1 0 0多年后重新发生鼠疫流行[6]。鉴于局部监测点黄胸鼠密度室内>1.0%, 超过鼠疫控制标准[7],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 应加强做好灭鼠工作, 把鼠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危害水平。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卫生防疫站, 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福建省鼠疫流行史[R].1973.

[2]王晓春, 高崇华.关于我国鼠疫疫情趋势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3, 18 (4) :253-254.

[3]李书宝, 戴绘.世界鼠疫疫情态势及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0, 15 (1) :21-26.

[4]郭志南, 陈健, 陈华芳, 等.2001-2010年厦门市鼠、蚤种群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8 (5) :56-58.

[5]王身荣.鼠疫昆虫学[M].吉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编辑部, 1999:68-69.

[6]董兴齐, 宋志忠.中国南方家鼠鼠疫形势与防治对策建议[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 (4) :253-255.

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篇2

了解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相关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和动物鼠疫流行规律等,为鼠疫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2001~2009年鼠疫IHA血清检测阳性179份,阳性率为7.21%,其中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 2001~2009年鼠疫细菌学检验检菌率为0.63%,媒介昆虫组检菌率为0.66%,染疫动物有5科(亚科)6种,疫情主要分布在俄多玛乡和呷依乡,监测结果证实该县存在青海田鼠疫源地,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结论 石渠县青海田鼠动物鼠疫呈持续流行态势。

1889年,科学家Buchner在青海省折曲河一带发现了一些体形中等、耳小、尾短、爪强大、体背暗棕灰色,并适应挖掘活动的啮齿类动物,最终被确定为啮齿目、田鼠科、田鼠属动物。它们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2省,栖息于海拔3700~4800m之间的草地,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1]。1997年,在四川省石渠县率先发现了青海田鼠间鼠疫动物病的流行[2]。2000年卫生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四川省卫生防疫站、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孜州卫生防疫站和石渠县卫生防疫站,对石渠县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确定为国家级鼠疫监测点。为了进一步了解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性质和鼠疫动物病的流行规律,于2001-2009年间对该疫源地进行了系统监测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析资料来源于2001-2009年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1.2 被检材料 2001-2009年动物鼠疫监测采集到的各种动物材料。

1.3 试剂鼠疫IHA检测试剂、干燥赫氏琼脂培养基、鼠疫噬菌体均购自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检测方法鼠疫细菌学检验和鼠疫IHA检测试管法,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结果

2.1 鼠疫血清学检测2001-2009年鼠疫IHA检测各种血清2484份,阳性179份,阳性率

7.21%;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表1)。讨论

2001-2009年鼠疫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7.21%,其中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有76.54%的阳性血清抗体滴度集中分布在1:640或以下,该结果与2001年青海田鼠鼠疫细菌学检验分菌率(1.82%)高有关,说明大部分动物系上感染、次年检出鼠疫F1血清抗体,且血清阳性滴度低易分离鼠疫菌。犬作为鼠疫疫源地监测中的指示动物,阳性材料分布区域与当年动物鼠疫流行的疫点分布相对应[3],牧犬在该疫源地数量多、分布广、且血清阳性率高,92.65%犬阳性血清抗体滴度分布在1:640以内,牧犬多为既往感染。石渠县青海田鼠鼠疫自1997发现以来[4],一直处于持续流行状态,但由于受鼠疫综合防控、草原灭鼠和退牧还草等因素影响,该地区动物鼠疫何时进入流行高峰、何时终止流行的问题有待长期监测和进一步研究。

随着鼠疫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疫源搜索范围的不断扩大,发现该疫源地的染疫动物种类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从血清学上证实的染疫动物有5科(亚科)6种:青海田鼠(主要贮存

宿主)、旱獭、藏系绵羊、牧犬、狗獾、家猫,从细菌学上证实的染疫动物有青海田鼠和长尾仓鼠[5,6]。青海田鼠血清阳性率(除指示动物牧犬外)和检菌率最高,说明青海田鼠在该疫源地内对鼠疫菌起着主要保菌和延续作用,也证实青海田鼠完全可以作为该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7]。检验结果还表明,自毙材料检菌率显著高于活体材料(p<0.05),故检菌率可以作为判定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强度的指标之一。除青海田鼠外,2007年从长尾仓鼠中也检获田鼠型鼠疫菌,从病原学上证实了该疫源地并非单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8],但从长尾仓鼠在该疫源地的地位和作用看来,该宿主为次要宿主或偶然宿主,而该疫源地内是否还存在其他染疫动物有待进一步监测。细钩黄鼠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该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7],虽然五侧纤蚤邻近亚种数量较少,但检菌率较高,其在动物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鼠疫监测 篇3

【关键词】长岭县;鼠疫监测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67-01

1 概况

长岭县地处东经123°08′10″--124°45′15″之间,北纬43°58′30″--44°39′55″之间。海拔280m—180m,地面坡降千分之五,地势东高西低,野生植物生长茂盛,适宜于鼠类栖息。植被硷草、糙隐子草、杂蒿、硷萌蒿、芦苇等为优势种。野生啮齿类动物以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等为优势种;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蚤主要以方型黄鼠蚤松江严种为优势种。长岭县为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一部分。据历史记载从1911—1958年,共发生鼠疫病人3285人,死亡2151人,死亡率为65.51%。

2 监测结果

2.1人间鼠疫监测

为了巩固鼠疫防治工作效果,各乡(镇)村建立了三级疫情报告网,分别建立监测站和疫情监测员,县级组建了疫区处理组织,每年都对疫区处理的物品、装备、药物清理、更新和补充。为了加强联防与邻县之间每年都召开联防会议,互通信息,约定灭鼠时间,共同推进边界地区和鼠疫防治工作,并宣传普及鼠防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通过监测无人间疫情发生。

2.2.1 黄鼠数量调查。2011—2012年4—7月份按监测面积的0.5%分层随机抽样,用单公顷1日弓形夹法对黄鼠数量进行调查.黄调查样226个,捕获黄鼠59只,平均密度0.26只/hm2。

2.2.2 小型鼠数量调查。2011—2012年每年在监测点内选择不同种生境,采用5米夹线法,以白面油饼为诱饵,每次布夹100-200盘次进行夜行鼠监测,2年共布放板夹6400盘次,捕获小型鼠467只,捕获7.30%。其中黑线仓鼠368只,占78.80%;小家鼠74只,点15.85%;大仓鼠11只,占2.36%;黑线姬鼠14只,占2.99%。

2.2.3 黃鼠体外寄生蚤调查。2011-2012年在监测区内,采用乙醚麻醉方法进行活体黄鼠体表寄生蚤梳检,共梳检黄鼠480只,其中带蚤鼠98只,染蚤率为20.42%;共获蚤198只,平均蚤指数为0.41只。其中黄鼠蚤174只,点87.88%;二齿新蚤24只,点12.12%。

2.2.4 小型鼠类体外寄生蚤调查。2011-2012年在监测区内,对捕获的小型鼠按种类装袋,用乙醚麻醉后梳检体外寄生蚤。共梳检小型鼠类467只,其中带蚤鼠66只,染蚤率为14.13%;共获蚤97只,平均蚤指数为0.21只。其中二齿新蚤71只,占73.20%;阿巴盖蚤21只,点21.65%;丛宗双蚤3只,占3.09%;短附守眼蚤2只,占2.06%。

2.2.5 黄鼠洞干寄生蚤调查。2011-2012年在监测区内,每个点探40cm以上浓度的黄鼠洞,每个洞探3次,发现蚤后再继续探,直到没有蚤为止。共探538个洞,其中带蚤洞3个,染蚤率0.56%;获蚤5只,平均蚤指数为0.009只,均为黄鼠蚤。

2.2.6 病原学及血清学。2011-2012年在监测区内用IHA检验黄鼠血清12.53份;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验黄鼠肝、脾60组,1253份,蚤类16组204只,结果均为阴性。面区监测用IHA检验黄鼠血清4148份,全部阴性。

3 黄鼠密度通过边疆年监测,8个监测点平均密度为0.24只/hm2。

最高密度为0.32/hm2,最低密度为0.22只hm2。总的看黄鼠密度偏高。黄鼠大部分分散到坨子树地和坨子耕地生境中栖息,呈现出点状或块状分布,但对动物间鼠疫的发生和传播也受到一定影响,在调查226个样方中,有鼠样方38个,无鼠样方188个,这说明无鼠面积非常大,占调查面积的83.19%

3.1 地理生境,从地理生境上看,坨子耕地黄鼠密度最高0.42只/hm2;坨子树地相对较高,密度为0.17只/hm2。而其他生境密度均较低。这说明黄鼠栖息的最佳生存环境是坨子耕地和坨子树地,而改变了过去树地不适应黄鼠栖息的说法。

3.2 蚤的娄理。通过调查,黄鼠体蚤、小型鼠体蚤、黄鼠洞干蚤平均蚤指数均较低,分别为:0.41、0.21。0.009只。这说明鼠的数量降低和气候干旱造成的蚤指数的下降。

3.3 疫源动态。从2004年在面区新安镇,闹宝屯检出3份黄鼠血清有阳性指征后,通过加大措施和平段,扩大疫源检索面积,再没有发现可疑情况,对其他布匹和点区获取的材料,结果均为阴性。

4 结论

鼠疫监测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地点

黑龙江省鼠疫监测点设在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的泰来县。

哈尔滨市是东北地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面积5.3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 063.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87.9万人。鼠疫疫源地的范围确定为东临阿城区、西临肇东市、南接双城市、北靠呼兰区,位于东经125°69’~130°23’,北纬44°07’~46°67’之间。平均海拔127.95 m。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之称。全县面积3 996平方公里,人口32万。地处松嫩平原西部边缘地带,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中部较为平坦。境内一江(嫩江)五河(托力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小绰尔河、小青河)纵横交错,374个泡沼星罗棋布,其中嫩江流经长度约140公里,水域宽广。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面积23万公顷,经纬度为:东经123°~124°;北纬46°~47°,海拔高度在137~160 m。这两块疫源地都属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2 监测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1],每年4-7月份[2],对监测点鼠疫疫源地内不同生境面积按0.5%比例分层抽样,采用24 h弓形夹法监测鼠密度,傍晚采用5 m夹线法监测鼠类种群结构。每种生境布夹不少于100个。于傍晚(日落后)布夹,诱饵为自制的油饼(原料为大豆油和白面),翌晨(日出前)收回。用鼠疫常规检验方法,对各种啮齿动物和寄生蚤进行细菌学检验与血清学检测[3]。

2结果

2001-2010年共捕获鼠6种1 203只。其中,达乌尔黄鼠306只、黑线姬鼠290只、小家鼠255只、褐家鼠253只、大仓鼠90只、黑线仓鼠9只。主要宿主达乌尔黄鼠是黑龙江省鼠疫疫源地的优势种,各年份捕鼠数量均有不同。

2.1 鼠密度、种类及构成

2.1.1 主要宿主各年度鼠密度变化

2001-2010年达乌尔黄鼠鼠度密分别为0.19、0.54、0.47、0.78、0.52、0.92、0.48、0.48、0.22、0.14只/公顷。平均鼠密度为0.47只/公顷。2006年最高,其次是2004年,2010年降至最低。

2.1.2 小型啮齿动物种类及构成调查

2001-2010年共布放鼠夹42 900夹次,捕获啮齿动物5种897只,捕获率为2.09%。小型鼠种类有大仓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黑线仓鼠(详见表1)。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32.33%;其次为小家鼠占28.43%,褐家鼠占28.21%,大仓鼠占10.03%,黑线仓鼠占1.00%。

2.2 季节消长

在2001-2010年监测中,以2006年鼠密度最高,为0.92只/公顷。鼠密度最低是2001年,为0.14只/公顷;其他年度均低于0.80只/公顷。在每年4-7月份进行监测,2001-2010年月平均密度4月份最高为0.16只/公顷;其次是7月份为0.14只/公顷;5月份是0.10只/公顷;6月份是0.08只/公顷(详见表2)。

2.3 鼠体解剖检验

2001-2010年共剖检鼠1 200只,检出疫鼠0只;间接血凝试1 200份,检验结果均为阴性[4];检验蚤2 033匹,检出疫蚤0匹。

3讨论

从监测结果来看,黑龙江省达乌尔黄鼠疫源地鼠密度较低,但鼠类分布较广,各种生境均有鼠类栖息,不同鼠种有交叉和混居现象,常有多种动物参与流行,因此控制鼠密度,尤其是主要宿主密度对于控制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和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控制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升高是防止鼠疫流行的主要内因

从监测结果来看,2006、2004年主要宿主达乌尔黄鼠鼠密度较高[5],分别是0.92只/公顷和0.78只/公顷;2001年和2010年达乌尔黄鼠鼠密度较低[6],分别是0.19只/公顷和0.14只/公顷。2001-2010年的最高密度也没有超过1只/公顷,因为在主要宿主动物达乌尔黄鼠的平均密度不超过1只/公顷,鼠疫在动物间是不易构成流行的,所以说10年来黑龙江省是属于静息鼠疫疫源地,而且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说明主要宿主达乌尔黄鼠数量的多寡是决定动物鼠疫能否流行的主要因素,达乌尔黄鼠在鼠疫菌保存、动物鼠疫流行、传播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7]。因此在黑龙江省鼠疫防治工作中,关注主要宿主达乌尔黄鼠鼠密度的高低变化是鼠间鼠疫疫情监测的关键,控制主要宿主达

乌尔黄鼠鼠的密度是防止鼠间疫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手段[8]。

3.2 加强高峰期监测和防控,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从监测结果看出,每年的鼠密度高峰期在4、7月份,也应当是重点加强鼠疫菌检出的月份;因此,加强高峰期疫情监测,在高峰期开展控制性灭鼠工作,降低鼠密度,是控制鼠间疫情发生的重要手段。

3.3 控制家鼠密度也是防止人间鼠疫疫情的关键

2001-2010年监测过程中,在野外捕获到小家鼠255只、褐家鼠253只,说明黑龙江省鼠疫疫源地有家鼠、野鼠混居现象。家鼠常活动于居民区和野外之间,最远者可离开居民区1 000多米[9],当野外发生动物间鼠疫时小家鼠也有被感染的可能。而家鼠活动于居民与野外之间,感染的家鼠给居民带来很大的威胁,可能会引起人间鼠疫的暴发流行。因此,控制家鼠密度也是防止人间鼠疫疫情蔓延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掌握黑龙江省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鼠密度、小型夜行鼠的种群构成、分布,为我省鼠疫疫情监测及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对捕获到的鼠进行梳检、细菌培养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平均鼠密度为0.47只/公顷,小型夜行鼠捕获率为2.09%。结论 达乌尔黄鼠是该地的优势种群,对鼠疫的发生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型夜行鼠常常作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次要宿主或偶然宿主参与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但小型夜行鼠成为沟通种间或种内群落间鼠疫流行的桥梁。

关键词:鼠疫监测,达乌尔黄鼠,主要宿主,优势种

参考文献

(1)丛显斌,殷文武主编.鼠疫应急防控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97-98.

(2)吴建华,郑艳娟,刘月淑.银川市2004-2009年鼠疫动物病流行动态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7):72-73.

(3)李晶,王建国.银川首次从三趾跳鼠体内分离出一株鼠疫菌(J).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1):792.

(4)胡杰,梁练,戴广祥,广东省2001-2005年动物鼠疫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病医学,2006,6(4):592-593.

(5)李振海,张雪冬,李玉贵.河北省康保县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5):286-287.

(6)潘志明,杨智聪.广州市2006-2007年鼠疫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5):372-373.

(7)梁练,胡杰,李玉莲.广东省鼠疫防治与监测对策的探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3):169-171.

(8)梁江明,杨进业,董柏青,等.广西鼠疫监策略探讨(J).地方病通报,2001,16(3):39-41.

鼠疫监测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时间

分别在4月、6月、8月、10月各设1个流动监测点,每年分片轮换开展4次监测。

1.2 监测范围

对鼠疫历史疫区桥头镇、瓯北镇、上塘镇、枫林镇等乡镇5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和鼠血清放免阳性点周围村庄进行鼠疫宿主动物监测。

1.3 宿主监测

以铁丝笼为工具,油条为诱饵,晚放晨收,计算捕获率,并进行鼠种鉴定。室内每次选择有代表性的房间100间,每个房间布笼1个,连续布放3夜;室外每次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布笼100个,每5m布笼1个,连续布放2夜。

1.4 媒介监测

捕获鼠类单只装袋,乙醚麻醉后梳检。每次检蚤20只以上,进行鼠体蚤种鉴定分类,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每次选择有代表性的房间30间,每间布粘蚤纸5张,四角及中央各布1张,,晚放晨收,计算室内游离蚤染蚤率和蚤指数。

1.5 血清学监测

每年采集鼠血清600份以上。活鼠乙醚麻醉后取腹股沟动脉放血,分离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间接血凝试验法检测人血清鼠疫F1抗体。

1.6 病原学监测

每次捕获各种鼠类50只以上,解剖鼠脏器。取鼠肝脏、脾脏接种于赫氏培养基上,送温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做鼠疫杆菌培养;用鼠肠内容物在改良磷酸缓冲液中进行耶尔森菌培养。

2 结果

2.1 宿主监测

2.1.1 鼠类种群构成

6年共捕获鼠类3 932只,以臭为优势种,占35.5%;其次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29.58%和23.47%。

2.1.2鼠密度

2005-2010年共布鼠笼12 800笼次,捕鼠1 194只,总鼠密度为9.33%,略低于广东省清远市监测结果(10.32%)[1],远高于浙江省东阳市结果(1.86%)[2]。其中室内共布鼠笼7 200笼次,捕鼠656只,鼠密度波动在7.5%~10.83%之间,平均鼠密度为9.11%;室外共布鼠笼5 600笼次,捕鼠538只,鼠密度在8.63%~11.63%之间,平均鼠密度为9.61%。室内外鼠密度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P>0.05)。

2.2 媒介监测

2.2.1 鼠体染蚤率与总蚤指数

共检鼠1 412只,其中染蚤鼠87只,获蚤243匹,平均染蚤率和总蚤指数分别为6.16%和0.1721。捕检的10种鼠类宿主动物中有4种染蚤,其中黄胸鼠染蚤率与总蚤指数皆列首位。检获的蚤类有缓慢细蚤、适存病蚤、不等单蚤三种,尤以缓慢细蚤为多,占93.42%。(表1)。

2.2.2 室内游离蚤

对960间次民房进行室内游离蚤调查,布粘蚤纸4 800张次,收粘蚤纸4 789张次,获染蚤纸9张,获蚤10匹,染蚤率为1.88%,总蚤指数为0.0021。

2.3 血清学检测

2.3.1 鼠血清学检测

用间接血凝试验法检测鼠血清3 750份,结果鼠疫F1抗体均为为阴性。

2.3.2 人血清学检测

2005年8月,在鼠疫非历史疫区乡镇的村庄对35岁以上居民采集血清104份,做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2.4 病原学检测

取鼠肝脏、脾脏材料作鼠疫杆菌培养3 699份,结果均未检测到鼠疫杆菌。对蚤类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蚤316匹,分组进行鼠疫病原体分离培养,没有发现鼠疫杆菌。2005-2009年在桥头镇等鼠疫历史疫区乡镇采集鼠肠内容物231份做耶尔森菌培养,在鼠疫历史疫区瓯北镇箬隆村采集猪、鸡、水鸭、板鸭等肠内容物54份,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从捕获的鼠种构成分析,以臭为优势,占35.5%。这可能与臭受惊或受袭击时释放具有臭味的分泌物以自卫而不致被猫等动物捕食,因而存活率高以及在用一般方法灭鼠后臭因对鼠药耐力大且对毒饵取食少从而死亡率低等因素有关。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列其后。该3种鼠占捕获总数的88.56%。监测结果表明,永嘉县鼠体蚤种较单一,仅检获缓慢细蚤、适存病蚤、不等单蚤三种,其中缓慢细蚤占绝对优势。永嘉县最近6年鼠疫血清学与病原学监测结果皆为阴性,染蚤率、总蚤指数均较低,表明鼠疫疫情仍处于静息状态。但鼠疫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永嘉县是鼠疫历史疫区,1944-1947年共发病322人,波及桥头、上塘、瓯北、枫林等4个乡镇的24个自然村[3];1990-1991年在桥头镇井大村和殿前村检测鼠血清发现鼠疫F1抗体阳性血清3份,2004年在鼠疫历史疫源地瓯北镇箬隆村做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9人阳性[4]。国内近年时有鼠疫疫情暴发的报道[5];西藏朗县拉多乡2010年9月发生一起人间肺鼠疫疫情。温州为开放城市,人员流动频繁,一旦疏于防范鼠疫就有可能传入。因此,不能忽视鼠疫流行潜在的危险。必须继续开展鼠疫的常规调查和动态观察,掌握宿主、媒介的种类和数量等动态变化,收集和分析鼠疫相关信息,进行鼠疫疫情预测预警,进一步加强灭鼠、灭蚤工作,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邓远玲,孙小康,周志珊,等.清远市2007-2008年鼠疫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7-11.

[2]吴美忠,王光铨,鲁世俊.2005-2006年浙江省东阳市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2009,20(4):363-364.

[3]陈胜则,李成东,胡得意,等.鼠血清放免阳性点动态观察[Z].永嘉科技成果评审证书,2007,13号:1-50.

[4]陈胜则,李成东,胡永卫.永嘉县人群血清鼠疫F1抗体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2008,14(2):46-47.

浅谈《鼠疫》 篇6

一、习惯

作为奥兰市的普通民众来说, 在经历鼠疫的过程中, 也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破碎到新习惯的建立再到新习惯的破碎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鼠疫发生前, 城里的人都自以为幸福、自由地生活着, 他们为自己的私事忙碌奔波, 平庸、漫不经心地生活着, 显示着他们在那里的厌烦, 但他们习惯了, 一旦过惯了就不难打发日子, 日复一日的重复的生活使人们总是按预先设定好的路径生活着, 他们安于这样, 并不需要自由去选择什么, 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安全感, 过完今天, 总知道明天要怎么过, 一种安宁的感觉。

但鼠疫的发生对奥兰的人们意味着安全感的打破, 依赖感的失去, 因为他们将不再能够按照自己的习惯行事, 他们是那样地茫然不知所措, 使他们不自由的原因被打破, 而他们却因此更加不得自由了。由于他们的心灵被不自由牵绊着, 对未知的恐惧、对安全感、依赖感的怀疑使他们的心灵极不自由。

随着鼠疫的肆虐、封城、死亡人数的与日俱增,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灾难是真的降临了, 虽然恐惧心理始终贯穿, 但已经由起初的排斥现实、怀疑现实渐渐演变成接受现实、习惯现实。他们又落入了另一种习惯, 习惯于沉默、习惯于绝望的处境, 他们又再度心不在焉地习惯着、厌倦着、痛苦着, 而痛苦中连一丝光明也消失了, 只有现实。

当鼠疫最终结束时, 人们却又惊奇地发现, 自己并不像鼠疫初期时那样迫切的企图否定这一现实, 并冲破这一现实。也许幸福来得太快, 也许形势变化之快超出人们预料, 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还需要时间摆脱在瘟疫期间业已形成的习惯, 再度让自己进入另一习惯的方程式。的确, 这需要时间。

在我看来, 这与存在主义者所讲的“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存在主义者认为固定的东西能给予人一种安全感, 而打破这种固定的东西, 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打破了人对其的依赖感、安全感, 人们因恐惧这种不安全感而自欺, 把自己当成一种固定的东西, 《鼠疫》中的习惯问题也就是这个道理, 固定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业已形成的习惯, 而要补充的是习惯的破碎到习惯的重建这一系列过程实际上是循环往复的, 遵循的是同样一种道理。

二、个人与集体

多数评论认为《鼠疫》强调的是面对世界的丑陋, 人类应该团结友爱,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确是这样, 书中的其中一个寓意是, 在鼠疫期间, 多数人会只顾保护自己及其家人, 努力去维持“正常”的生活, 并梦想着一切都会过去。书中并没有暗示,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是可鄙的。然而, 还有一些人把自身利益置之度外, 联合起来抗争共同的邪恶———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突出体现在朗贝尔这个人物身上。刚封城的时候, 他是多么急切地想要和妻子重温旧情, 并想尽一切办法出城。在当时的恐惧心理笼罩下, 人人都是为自己私利而奔走呼号的, 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幸福。的确, 在当时的心境下, 公众利益应该建立在个人幸福的基础上, 失去个人幸福的支撑, 公众利益只是抽象的概念, 空洞的英雄主义。

但是当鼠疫如狂风般肆虐时, 当朗贝尔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能离城时, 他毅然决定留下, 他作出如此截然相反的决定,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和习惯还是脱不了干系, 当一个人在面对完全陌生的情况, 并且与自己所熟识的所拥有的一切相分离时, 是极其恐惧的, 此时恐惧是完全占据心里的, 但当自己身处这种环境无法脱离而无奈适应时, 恐惧心理会出现漏洞, 随着时间的流逝, 其他种种情感会慢慢占据心里, 如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在种种情感的相互作用下, 渐渐发现这种恐惧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并逐步转化为一种习惯。其次, 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朗贝尔很大程度上受了里厄医生的感染, 这位与他有着近似的命运, 同样忍受着与妻分离和思妻之苦的医生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疫工作中, 用实际行动告诉朗贝尔, 为公众谋利益并不是抽象概念, 这一影响逐步形成了朗贝尔的两种情感, 羞耻感与社会责任感。如果他走掉, 只顾一个人的幸福, 那就会感到羞耻, 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他对妻子的爱情, 因为他心中并不能纯粹地爱;当他拥有了社会责任感, 想分担别人的不幸, 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幸福。

朗贝尔作为一个正面的例子很好地呈现了在灾难面前拥有崇高品德的人的应有的道德选择。然而, 还有一个特例, 那就是科塔尔。这是这个城市中为数不多或者说是仅有的一个希望此类灾难发生并对灾难的结束表示惆怅的人物。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 他作为一个边缘人是即将被押进监狱而与集体相分离的, 恰恰是鼠疫的发生, 一切预先设定的秩序被打乱、被破坏, 才使得他又重新得到集体平等的认同, 尽管这平等仅仅体现为死亡权利的平等, 但他却为能重新融入集体表示出极大的满足。这是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仅仅发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 当一切恢复正常时, 他又将与集体相隔离, 这是个人与集体的一种非常态关系。

三、矛盾

在鼠疫肆虐的进程中, 充斥着矛盾, 这些矛盾看似如此的不可理喻, 但又如此的无奈。我想说的是孤立的矛盾与平等的矛盾。当瘟神的黑影笼罩住一切, 个人命运已不存在了, 有的只是集体的遭遇, 这时孤立的矛盾将从两方面产生:其一, 奥兰人此时拥有极其矛盾的心理, 他们一方面迫切的需要使他们相互接近的热情, 一方面却又由于存有戒心而彼此疏远, 这时, 实际上存在的是一个互相猜忌、互相怀疑的孤立个体;其二, 表面上疫病迫使市民处于一种被围困者紧密团结的状态中, 但同时却把传统的团体搞得四分五裂, 如修道士暂时分散居住到虔诚的教徒家中去, 其中的成员重又进入了孤立状态, 团体的工作无法开展, 团体不复存在, 通过特定团体而结合的个体又成为了孤立的个体。

就平等来说, 鼠疫的传染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毫不徇私, 本来有可能加强本城居民之间的平等感, 可是事实正相反, 鼠疫反而加深了大家心里的那种不平等感。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 由于粮食供应困难, 投机商趁火打劫, 高价出售一般市面上所缺少的主食品, 这样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第二, 城外城内的不平等也加剧了城内人们的不公平感, 城外吃饱喝足, 而城内却连新鲜的空气都呼吸不到, 唯一剩下的死亡平等对大多数人来说, 又有谁愿意享受呢? (科塔尔的非常态除外)

在灾难来临的特殊时期, 人们就是如此矛盾而荒诞的活着。

会计发展的历史已证明, 人类历史的每一场社会、科技大变革, 无不引起会计的变革。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会计也正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理论在发展, 会计方法在变更, 会计职能在扩展, 会计范围在延伸。作为职高会计教育工作者, 如何围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育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 适应会计领域这一变化?其切入点和关键在于改革现行职业高中的会计教学。

一、改革会计课程设置, 为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会计领域在拓宽, 会计知识在不断更新, 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职高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是21世纪的客观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水平。因为文化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 是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 文化课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服务专业的双重任务。所以, 有必要对职业高中会计课程进行调整:一是职高应开全高中文化课课程, 增设经济、管理课程, 这些课程与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作为必修课。二是文化课、会计专业课、会计实践课三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可改为:高一为4:2:2, 高二为3:3:3, 高三为2:2:4。三是现在大部分高职采取的是学科结业制, 为了保持初中、职高、高职的教学衔接, 改一个学科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结业制为二学年或三学年学完, 使学生在整个职高阶段逐步完成各科学业。四是建立科学的文化课考核评估制度。在学生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把职业技能考证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要求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还要考取至少一项职业技能证书。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水平、英语等级考试等社会职业资格证

四、宗教

加缪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 但他十分关注基督教, 并且他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宗教问题之中。他的思想也受到了持上帝中心论的哲学家们的深刻影响。

首先要提到的是布莱斯帕斯卡, 他说过:“人们为追逐不足道的成功和空洞的荣誉的无聊及虚荣心所驱使, 忽视了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永生的可能性。”加缪的思想深受“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的影响。在《鼠疫》中, 大肆渲染的是一个死亡场面, 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的同伴的命运里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充满悲痛而又毫无希望地面面相觑, 都在等待着轮到自己。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 奥兰城的人们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但加缪在这里同时又灌输进了反抗精神, 同鼠疫作斗争, 同客观事物作斗争。

其次, 要提到奥古斯丁。《鼠疫》中虔诚的帕纳卢神父对基督教作了奥古斯丁式的解释, 他坚信人类有罪和上帝高瞻远瞩, 这在他的第一次布道中有明确的体现。但他在第二次布道中虽然他仍然坚信上帝, 但同样也承认世界上有些东西, 如孩子所遭遇的苦难, 是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加缪不信仰基督教,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理解基督教。《鼠疫》中的里厄医生也是如此。正是基于相互理解, 在这样一场共同的灾难面前, 大家才能够携手战斗, 即使拥有不同的信仰。

五、思考

这篇写于二战后的寓言式小说, 并不仅仅是为写鼠疫而写鼠疫, 它恰恰是对战争的映射。书中第一次出现“瘟疫”一词, 是在里

二、加强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 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在我们会计教学中, 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 而忽视知识的应用,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开拓视野, 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 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吸收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案例教学尤为重要。案例教学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 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 因而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 充当一个“角色”, 有比“旁观者”更深的体会。因此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形式。同时, 案例讨论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从而注意加以弥补。

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就是谁的考分高, 谁的学习就好。的确, 分数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之一, 但不是唯一标准。会计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法规。会计教育应该将职高财会学生培养成掌握财会专业技能和具有初步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今后用人单位用人着重是看驾驭知识的能力, 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个人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并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因此, 财会教育工作者, 应在自身教学工作岗位上, 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办事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使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做到懂财经法规, 懂会计实务操作方法, 会表达、会交际、会电脑;有一手好字、一把好算盘、一本好账、一篇好文章。

(南昌市第三十中学)

厄的谈话中:“在历史上瘟疫与战争一样频繁, 而人们每次对它们的到来都感到惊慌失措。”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瘟疫中人们的状态与社会状况和战争中的情形事实上是一样的。

或许多数人想到瘟疫和战争时, 总以为那是过去的事情。而反观今天, 很少有人知道, 1917年至1918年的流感在全世界夺走了2 000多万条生命;也很少有人曾经想到, 现在世界性的流行病———艾滋病会致使更多的人死去。

而加缪却似乎悲观地暗示我们, 那些选择抗争的人们, 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与牺牲是否会起作用。鼠疫的消失, 同它的开始一样, 都是神秘的。只有一点很明确, 人们永远都不会取得对鼠疫和其他恐怖的最终胜利。“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 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 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 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 也许有朝一日, 人们又遇厄运, 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 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 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加缪留给我们这样一个结尾……

或许我们是应该顺着加缪继续思考。下一次灾难来临时, 我们将何去何从?也许下一次将会是全球性的, 那么加缪笔下的集体主义将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芒。不管基于何种信仰, 来自何种种族, 拥有何种利益, 灾难面前的平等更应是战斗的平等, 生的平等!而灾难之前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加缪并没有将这一疑问留给我们, 但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