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六年级作文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精选15篇)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精选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我们广东在过年时,一般会去逛广府庙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广府庙会。

  我查资料得知,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关。东汉时期,佛教与道教传入了中国,后来在唐宋时,他们又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宗教活动,他们还各自的宗教活在动上加了许多娱乐项目,如舞蹈、戏剧、出巡等,后来经过民间的凡夫俗子不断随喜添趣,就成了今天的广府庙会了。

  上一次,我们去广府庙会时,看了许多表演,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吹糖人了。

  糖人,一定是许多小朋友所馋的东西了。那次,我无意经过那位吹糖人师傅摊位,看见那位师傅在教一个小朋友吹糖,那可不是平面造型的糖人哩!而是立体的,里面是空心的糖人,我嚷着闹着让父母给我买一个,他们拗不过我,只好同意了。轮到我时,我选做了只老鼠,那位师傅让我过来和他一起做糖人,那位师傅先将饴糖,揪下一团,揉成一个球,用食指沾263少许淀粉压一个洞,再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时,迅速折断糖棒,再把另一只手里压扁的'饴糖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就可以吹了,师傅让我在管口那儿吹了,我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直到那位师傅笑着喊:“停,吹久了是不会成功的,只能打回原形”。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管状的糖块经我这么一吹就成了一个薄皮中空的扁球状,再经过师傅那双灵巧的手拨弄,一只翘着长尾巴,活灵活现的小老鼠一会儿就捏好了。我想:这么晶莹透亮,可爱的小老鼠,谁会舍得吃了呢?

  我们还看了许多活动,例如,舞醒狮等。我们看见了领头的红醒狮随着鼓声舞动了起来,顿挫有力,接下来和五只色彩斑斓的醒狮从最低的桩舞,一跃起跳上了最高的桩,领头的红醒狮突然立了起来……最后,人们掌声如雷,原来这是寓意来年步步高,鸿(红)运当头!我也十分激动地鼓起了掌。

  热热闹闹的广府庙会,让我记忆犹新,我喜欢广州的广府庙会,因为它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让我感受到欢欢乐乐的传统年味。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2

  俗话说:“三十晚上坐一宿。”没错,在春节前一天,人们在吃完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后,会在家里与家人聊天,吃点心,看电视,这是除夕夜中一道别样的风景,也说明人们对守岁的执着和喜爱。

  说到这,你们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风俗吗?快来看看吧!

  我的家乡在广东化州,当地人喜欢养鸡。所以,在年夜饭的餐桌上,鸡是餐桌上的主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年夜饭过后,大家会看看电视,聊聊天,等待新一年的到来,过了零点,人们才渐渐入睡。现在已经很少人守岁了,而我却格外喜欢。这天晚上,在政府旁边的公园里,有卖灯笼的,有卖鞭炮,还有卖烟花的,好不热闹。

  年初一早上,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只吃斋饭,但在化州,人们并不吃斋饭,而是早早起来,杀鸡宰鸭,准备各种饮料,准备十几桌的丰盛的酒席宴客亲朋。这就是化州过年独特的风俗,名叫“年例”。

  “年例”即是“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敬天法祖、祭祀文化便是“年例”的起源。“年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年例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间。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份以后也有年例,称做“返秋(翻秋)年例”。传统年例活动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其实,“年例”不仅是祭祀仪式,更是包含了粤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吃完年例后,有的亲戚会登门拜访,给一个超大红包。因此,我也喜欢上了这里的风俗。

  到了年初三,有的人会在早上起来时,在家门口烧爆竹。

  我们会在元宵节前去探访乡下里的亲戚。一到那儿,我们首先会去祠堂祭拜祖先,放鞭炮,然后去探访各户人家。到了中午时分,会到某户人家“蹭饭”,主人家一定会用最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餐桌上,自养的鸡是必不可少,其它菜都是配角。但是有一道菜,是这里的特色菜——清蒸黑豆腐。他们说配上酱油和香菜更能吃出黑豆的`味道。

  我依然回味着家乡的年味。真是颇有乐趣啊!我想,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俗。我觉得,每个的风俗都应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骄傲,一代传一代,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华夏文明。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3

  在家乡的大年初一时,便有舞狮子可观看,这便是家乡习俗。

  为什么有舞狮子呢?因为,相传古时候,广东佛山出现了奇怪的野兽,给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于是村民用竹霞和纸,扎成皇头,以各和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召集一些勇士,拿着锅、盆、碗器具,用敲打出的声音吓跑了野兽,后来为了庆祝,便举行了舞狮子活动。

  舞狮子,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表演的是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无固定主题,以训为师娱乐为主,互相娃戏戏,爬山等。南狮又称醒狮,较为威猛。比较灵活,眼帘与嘴巴都可以动。在小时候过年时,过了大年初一,便到处是温柔曼妙的锣鼓声。

  锣声鼓声随处可听。它好似一只无情的手,把在窗台边坐着的我的心挠得直叫痒。我坐在窗台边,听着远处传来的随阵阵锣鼓声,越发越好奇。好容易熬到了妈妈醒来,我立马跑过去,对她说:“那边的声音是什么啊,兵乒兵兵地?”妈妈回答我:“那是舞狮子。”我接着问她舞狮子是什么,她却笑而不答。这让我更加好奇了。我苦苦等了一天。既失落,又期待。

  在永汉老家过完年,便去了永和外公家。到了那儿,我又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声。

  一天,妈妈对我说,外公把舞狮队叫来了。

  过了一会儿,村口传来锣鼓声,俞来俞大,俞来俞响。听到了这声音,外公连忙点燃炮仗,丢出了门口,我很不解。原来,舞师队是要在有炮仗声的家舞狮的。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舞师队进了家,先拜门,再做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待到他们停了下来的时候,我才看清它们的真面目——一双大眼睛,浑身通绿,面目狰狞,好似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而前面的那大头人,一副娃娃脸,膨胀的脸颊像在诉说着冤苦。而那锣鼓声在我里耳中已不再曼妙,而是恐怖的了。

  我被吓坏了,我不相信我眼中的一切。我像一只免子样窜进了楼里,关上门,靠着门背喘气。然后裂开一点儿缝子,从里住外看,那狮子还再舞,那娃娃还再跳……

  等到锣鼓声渐远了,我才敢出来,回忆了一下刚才,还觉得蛮有趣的,或许,舞狮子这个习俗,会一直传下去。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4

  广东的春节年二十三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里,人们会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说错话,祭品中就有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让他乱说话。

  到了年二十四,家家户户搞清洁,大扫尘。扫尘时,人们用新的扫把,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起扫出门外,干干净净,连续好几天,直至二十八,民间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也会去办年货,炸煎堆,蒸年糕,让人回味无穷。

  到了除夕,大家基本不会睡觉,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等待新的'一年的到来,俗称“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街上空荡荡的,店铺都关门了,各家有各家的节目。虽然是空荡荡的,四周却不时冒出几声鞭炮声,有的甚至一放好几十响。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贴年画,而门板会贴门神或“福”字,希望新的一年里门神帮自己守住家门,同时也希望幸福到来。

  到了大年初七,街上的店铺陆陆续续地开张了,但并不热闹,员工还可以去逛街市。

  到了元宵,已经是广东春节的最后一天了,公园里会挂上各种各样的灯,形态各异。有莲花灯,大红灯笼、花灯、宫灯等。同时,人们还会放炫丽的烟花,让人们在春节能尽情地欢乐起来。最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融融恰恰,团结和睦,让人感到温馨。广东的春节就这样落幕了。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5

  每个家乡都有独一无二的习俗,而我的家乡广东的习俗——早茶,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早茶馆一早就会开店,不管你来的有多早,里面总是满了座。我就很喜欢周末早晨和父母去喝早茶,你以为它只是一种餐饮吗?不它更是一种广东人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先从早茶吃的说起吧,广东早茶里有各式各样的`吃的,不仅各式各样,味道也是一流的棒,肠粉,萝卜糕,虎皮凤爪,流沙包等等,你只要咬上一口,就能在嘴巴里回味许久,他们的色泽也仿佛在用引诱你吃呢。

  早茶有“四大天王”呢,他们分别是虾饺,干蒸,烧卖,蛋挞,虎皮凤爪,这四个可不一般,这都是最受欢迎的四样,我和妈妈尤其喜欢虎皮凤爪,一进口香甜可口,一吸脱骨,味道调得刚刚好。

  早茶怎么能没有茶呢?茶广人也特别喜欢喝茶,你尽早茶馆一定看到人们是先喝茶再吃东西的茶,也有很多种,乌龙茶,普洱茶,罗汉果茶,铁观音,他们都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他们的味道连很小的孩子都拼得出来,瞧瞧广东小孩喝了一口茶,就陶醉的哈的一声,这可见广东人是多么爱茶。

  茶和点心来绝配,所以才有了早茶这个东西吧,这就是广东的早茶,没有人不爱他。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6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的风俗中,一些大有不同,也有一些事大同小异的。广东保留着很多传统风俗。在乡村,这些风俗保留得更为完好。

  春节时,在广东乡村里,保留着“舞狮”的风俗。村里的.舞狮队来到各家门口采青,在锣鼓发出音乐下举着狮头,风骚地走位、呆萌地晃脑袋,模仿着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舞狮队来各家采青时,各家门口都摆着一条板凳,红包和一颗白菜用一条红绳系在一起,悬挂在板凳下。狮头舞了几个回合后,跳上板凳,一“口”把红包和白菜“吞”了。这是一个习俗,红包是舞狮人的报酬,对舞狮人的感谢,而白菜谐音“百财”,采青寓意生意兴隆。要是在板凳上放上一个棍子,等舞狮结束后,舞狮队就会派一个认出来表演武术。

  端午节时,学生们放假是必须的,但端午的主角是粽子和龙舟。粽子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样式。在广东一般是咸肉粽、豆沙粽,呈金字塔状,用墨绿的箬叶包着。粽子这一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而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在广东珠江,每逢端午就会有一场龙舟比赛。人们在船上整齐有序的划桨,再有一个人再船上打鼓助威。划龙舟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寓意,但在广东一般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在佛山貌似有一个“龙舟漂移”的比赛,与其他龙舟比赛不同的是,“龙舟漂移”比赛是在弯曲的河道,而不是笔直的。一般的龙舟有十几米长,要在这弯曲的河道上玩“漂移”不是件易事,非常考验龙舟队的合作能力。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7

  时光老人带着人们又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一年,心的一年又来到了,广东的春节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喜气洋洋,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欢欣的气氛。

  年二十八,人们要到商店去买各种各样的晖春和年画,因为大年初八才开张。下午,大人们还要与小孩子们一起进行大扫除,把家里的门窗玻璃与各种家具擦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新的一年。

  年二十九,人们把各种家务完成后,就可以去逛花街了。花街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娇媚的兰花,有高洁的菊花,有优雅的百合花,还有雍容的牡丹花……花街里的花琳琅满目、万紫千红,就像走进一个花的海洋,使人心驰神往。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人们把晖春、年画都摆在了地上,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和风格来点缀房子:有的横着贴,有的竖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特色。下午,人们把买来的菜都弄好了,到晚上一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小孩子们就开始了传统的拜年模式。一大早就来到父母的房间里,对父母说出一些吉祥的话语,父母就会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预示着孩子们一年到晚健健康康,一帆风顺。

  除此以外,一些亲朋好友也欢聚一堂,品尝着美味的佳肴,聊聊天,品品茶。但是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他们可以大把大把地积攒压岁钱,然后把压岁钱存起来,或者去买一些心爱的课外书和文具。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憧憬着美好的希望,以崭新的面貌拥抱新的开始。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8

  开始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扫除,将家中一年下来用旧的,用坏的,统统换掉,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除了打扫房间之外,人们还要在这一天拜灶王爷,祈求将来的一年丰衣足食。

  之后这几天,人们更忙,要买好各种各样的过年时要用的物品,外地来打工的人们也将要去买火车票回家,而小孩子们更是一天一天地盼望着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广东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到了,家家一早起来准备年菜,因为在开年前不准广东的春节,开始的并不早,时间也不长,往往是在北京人过“小年”的时候才动刀子,不准煮饭揭锅,所以分量特别大。这一夜,所有在外面做事的人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即使真的赶不回来,也会为他留一个位置和一份碗筷。夜深,家家为了赶走瘟神,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剩下这几天,人们就清净,悠闲的多了。男人们出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女人则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要红包和收红包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到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一眨眼,初六到了,人们又回到了岗位上继续工作,可是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干活都不用太勤奋,大家身上都喜气洋洋,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向往与悠闲。

  又是一眨眼,元宵到了,广州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到来了,人们的生活虽然都已经步入正轨,这一天就是一个最后的狂欢。这一天,家家吃汤圆,张灯结彩,将剩下的'烟花爆竹一口气放个痛快。广州的春节就是这样结束的。

  广州的春节虽然短暂,但是不急促。春节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惬意的生活中,噼里啪啦地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地大笑着走去。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9

  照广东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就在腊月二十四开始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大扫除,因为《吕氏春秋》有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过春节的准备。“尘”和“陈”是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时,人们会准备好新的扫把,用来打扫。通过扫把,把疾病、晦气、祸害一起扫出门外。通常,大扫除会连续好几天,直到二十八,所以便有了“年二十八,洗邋遢。”这句话。

  在年二十八,不仅要打扫还要用柚子叶煮的水来洗澡其意义就是要把身上的霉气、疾病等不好的东西全部洗掉。

  到了除夕,每家每户都传出了热闹的气氛,在家里,会做饭的全都在厨房里做饭,不会做的都在大客厅里布置好过年时准备的东西,比如:一张张如同火一般颜色的对联,被贴在门外旁,还有一张张画着各种神仙的年画被贴在屋里的墙壁上。晚上,饭桌上摆着一道道令人残涎欲滴的`美味的食物,人们在吃饭时还不忘聊聊自己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和成败的感想。饭后,很多人都会去逛逛花市。在花市里许多美丽的花都竞相开放,花的品种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比如:菊花啦,百合花啦,桂花啦,梅花啦,年桔啦,兰花啦,富贵竹啦,还有最多并且很漂亮的桃花。

  到了晚上,大家还要在12点前十秒进行倒数呢!在其中的空余时间大家还可以在空旷地方放鞭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快乐的日子过去了,大人上班的去上班,小孩上学的去上学,一切恢复到以往。很多的店铺又重新开张,街上在过年时留下的垃圾也正在清理。虽然新年过去了不过过年使得气氛仍然保留了下来,许多大人们在假期时间去那些没有拜过年的亲朋好友家去祝贺一下。真是令人怀念的日子啊!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来临。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0

  糍粑是我家乡广东河源年年都会做的美食。它带来的甜腻、松软的口感,让人们欲罢不能,使之成为年夜饭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美食。

  过年那天下午,我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材料做糍粑。做糍粑,要有原料,原料就糯米,我和妈妈取来糯米,把它放在凉水里浸泡,在浸泡的这段时间,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我问妈妈:“糍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笑着说了一个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在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大功臣,越国的勾践趁机举兵伐吴,将吴国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遭到危难。

  在这样危机的时刻,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发现,地基都是用熟糯米制成的。原来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下的备荒粮。

  人们因此度过难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每年年底,就用糯米制成如今的“糍粑”,用来祭奠伍子胥。

  听完故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嘴里甜蜜的糍粑是这么来的。故事讲完,糯米也泡的差不多了,接着就是把它蒸熟了。妈妈把糯米倒进碗里,再把碗放进蒸锅里蒸,我看着蒸锅不断地冒气,不断的发出“哔――”的声音,我的口水也哗哗地流下来,我时不时问妈妈:“好了吗?好了吗?“快啦!不要着急!”过了好一会儿,锅里的`糯米终于蒸好了。

  妈妈从锅里取出糯米,我和妈妈一起把糯米搓圆,这时的糍粑就做好了,不过为了口感,妈妈还要把糯米团裹一层黄豆粉,再淋上红糖水,这时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拿了一个吃下去,顿时嘴就被甜味包围,糍粑不愧是家乡的美食啊!

  糍粑是我家乡河源的传统美食,他带来的美味让人们铭记在心,我开始盼望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1

  我的家乡是广东佛山。每年春节,除了插桃花、买年桔年花这些习俗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舞狮。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喜庆日子,人们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都会舞狮,家家户户都会去看舞狮表演,场面非常热闹。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八就会举行醒狮大会,来自各地的狮队都会前往现场,进行舞狮竞技表演。去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现场观看醒狮大会。醒狮大会也是一场舞狮比赛,我到比赛现场的时候,观众区域早已站满了成千上万的人。那里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虽然是挤了进去,但也仍然看不见,因为我的前面还站了两排大人。我灵机一动,立刻向离现场最近的亲戚家借来了一张塑料凳,我站在凳子上,伸长脖子,这样才能勉强的看到舞狮表演。舞狮比赛好精彩啊!一只只“狮子”像活过来似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做出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狮子”一会装睡,一会在地上打滚,一会跳上凳子,一会跃上梅花桩……好惊险啊!我看的十分入迷,一个小时过了也不知道。渐渐的,天色暗下来,我们要回家了,但我还是依依不舍,远远地看着那群“狮子”,渐渐地模糊了……

  醒狮大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那么多精彩的舞狮表演,我非常震撼!妈妈告诉我,参加比赛的舞狮队员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给我们呈现出精彩绝伦的表演。我心生敬佩。舞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艺术,希望我们能够把它发扬光大,继续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欣赏到。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2

  在广东东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贵子,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燃烧蜡烛;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习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浙江东部:此地风俗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3

  “得闲一起饮茶啦。”远远就听见母亲在电话里说着。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就被母亲从被窝里连拉带拽地扯了出来,说是去喝早茶。

  茶楼,我最熟悉不过的茶楼。

  儿时的我,对喝茶是很向往的。茶楼里向来人声鼎沸,碗筷照例要再洗一遍,叮叮当当地奏成欢快的协和曲。“佬细!”“几位饮咩茶啊?”“普洱啦。”打开折叠的菜谱,看的是小中大预超,广东人喝早茶,向来是不看价格的。玲珑的虾饺嫩滑爽脆,榴莲酥醇香入口,凤爪入口咸鲜微辣,烧麦躺在竹笼框里可爱可口,皮蛋瘦肉粥、荔湾艇仔粥配油炸鬼,勺勺满足。吃完后,总要猛呷一口茶,抹一把嘴,惹得母亲嗔怪道:“斯文点啦。”茶的清涩融化了点心的甜腻,在唇齿间留香。

  “佬细,卖单。”说这话时往往在一两个小时后了,席间是老人与大小孩子们,朋友与朋友们,同学与同事们谈笑风生。广东人,往往是不在意这一两个时辰的空暇的,无论有再多的.事,该喝的早茶还得喝,该见的人也还得见。

  “得闲一起饮茶啦。”

  再长大些,便倦了这段冗长的闲暇时光。谈笑的内容是不变的:“又长高了喔”“着多点衫啦”“食多点啊,咁瘦”。什么都没有变,变的是心境。漫长的时光里,我只想赶紧写完学校的作业,赶紧复习,赶紧去玩,去逛街,去和朋友聊天,在挥动的笔尖里,争分夺秒猛呷一口茶,猛塞母亲夹来的点心,快点,再快一点。“慢点啦。”母亲总这样说,但我怎么能慢呢?

  很久没有喝过早茶了。偶然一次,突然发神经一般想起这件事。点开美团,搜索茶楼的名字,一个多小时的配送时间在快餐店里显得过于突兀了。心一横,点了,漫长的等待。终于送上来,流沙包奶香四溢,艇仔粥鲜腴可口,但我总是隐约约觉得,少了些什么。

  少了什么呢?我望着空荡荡的,冷清的房间。少了点人味儿,但也不完全是。我想,喝早茶的悠闲终究是和打了包装的,贴上高速标签的外卖格格不入的。

  “得闲一起饮茶啦。”广东人饮茶,饮的不是茶,而是亲朋间至贵的情意。得闲,得的也不是什么闲时,而是一代代广东人善于忙里偷闲的闲心与闲趣。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快,再快一点,每个人忙碌着,唯恐落后于众人,落后于时代。而唯有广东人,可以摒去浮躁与功利,慢下来,为自己辟一块清闲之地,坐下来,饮一杯独属于自己的悠闲与从容。

  “得闲一起饮茶啦。”我对母亲说。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4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广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15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